谈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整合

谈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整合
谈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整合

教材+境材+人才=大教材

——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整合

金坪镇中心小学校阳中涛何为教材?教材的定义有侠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科书除学生用书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配有教师用书,很多还配有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配套读物、音像带等等。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等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也是教学材料。总之,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

看来教材并不是单指教科书,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材料都可以用于教学。而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长期以来各种各样的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使教师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教师关注的只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而忽视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显然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后,我们教师如何更好的使用教材、如何整合教材是当代教师都应解决的课题。下面就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整合教材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认真专研教材,是一堂好课的前提

有了好的教科书,不等于就能搞好教学。新课程改革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转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了,教学手段改变了,教育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发展了。不过,无论怎样改革,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课前专研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实际上,教科书只能是教学的工具,教学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运用和发挥,取决于如何通过教材去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教师要想搞好教学,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入专研教材,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编写、教学情景设计和例习题的安排意图。挖掘教材的隐形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才能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随着西师版小学数学一、二年级新教材的出版使用,本学期三至六年级新教材也投入使用。教材的变动改革,更加促使老师们去研读教材。那么专研教材需要做到哪些步骤呢?

(一)读懂教材

新西师版教材是遵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在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由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学者和优秀的一线教师编写而成的。新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资源。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读懂教材是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深化数学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那么,我们一线教师怎样才能读懂教材呢?

首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掌握课程标准中对每一学段所要达到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这样教师才能在处理教材时有明确的方向。

其次,读懂教材的情景图。新版教材图文并茂,每个单元前都有一幅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情景图。这些情景图为教学的发展提供了问题产生的背景,将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对于情景图,教师首先要读懂情景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及所蕴

含的意义。其次,情景图中包含了哪些信息、与单元教学有何联系。最后,要读懂情景图所呈现的场景中渗透了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充分发挥教材在学生成长中的载体功能。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时,教材的单元主题图上半段是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通过这些运动现象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积极回忆,下半段是在方格纸上研究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教学中重点关注的是“为什么要把生活中的物体看成平面图形”“为什么要放在方格纸上研究”这两个问题。教学中如果教师应用好这幅主题图,能较好地实现学生从已经掌握的知识向新知识学习的过度。也能更好地使学生明白,放在方格纸上研究能更好地观察物体运动前后位置的变化情况,更好地揭示图形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学生对图形运动的学习理解。?

第三要读懂教材的内容安排结构。新版教材每个学段都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从整个学段来看,每个部分的内容都是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进行的,每个学段的内容都是有着较为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承接关系。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梳理教材的上下联系,既要着眼于本课的教学,更要放眼到整本教材,甚至以前与今后的教材内容安排。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时,教材设计出把小数扩大10倍后,得到整数乘法。由于整数乘法是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因此在计算上并不难,计算出后再把结果缩小10倍。这样学生对于小数乘法的新知识就迎刃而解了。这也为后面要学习的小数除法打下伏笔,当学生在学小数除法时,自然会想到可不可以用学习小数乘法的方法来学习小数除法呢?

因此,把握教材的内容与结构体系要做到瞻前顾后,才能科学地把课本处理成课堂教学的各个细节及其整体

(二)、研究教材、吃透教材

读懂教材只是专研教材的第一步,而研究教材将是站在学科体系的视角去深入把握教材结构以及逻辑系统的要求。对于教师来说,研究教材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即重要又艰辛的工作。研究教材,我们可以从研究教材的来龙去脉、研究教材的内部结构、研究教材的外部联系、研究教材的编排层次等入手。通过研究教材来达到对教材内容的更加深入的了解。

教师只有认真研究教材后,才能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学科认识结构,以此才能达到吃透教材这一步。为了能达到这一步,首先得把知识串成线、连成片,掌握横向、纵向的联系。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都十分紧密。西师版数学教材,把课程标准中安排的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都有层次、有坡度的分解到各个学段中。每册教材的内容都是和上册与下册知识有一定的联系的。因此,教师只有弄清这些联系,才能做到驾轻就熟、寓繁于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要通读三年级和四年级教材后,便知道四年级上册四则混合运算是解决两步应用题,这是简单应用题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为四年级下册的三步应用题打下基础,它是整个应用题的关键。两步应用题不但从知识结构上为复合应用题打下重要的基础,而且在思维方式、方法、能力和技巧等方面为学生解答复合应用题做好铺垫。如果教师明白教学两步应用题的重要性后,便会对两步应用题的教学重点及难点进行掌握,更好的为三步应用题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吃透旁白,读懂习题。教师有时不太注重教学例题中的旁白,或者一些小泡泡,也不太注重认真研读课后的习题。新教材在很多知识点的教学时与旧教材的不

同点是,书中的总结性语言变得少了,改变了以往教材讲得过满,写的过全。在教材的关键处,都以一些卡通人物,以泡泡的形式说出来。如:“你发现了什么?”“这里还可以这样想……”。这些小泡泡即可以帮助教师掌握重难点,也促进学生自我探索的欲望,给学生思考留有余地。如在教学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男孩说:”我把米化成234分米来计算“由此学生会联想到,在学习小数乘法时也是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的,学生会感觉到小数除法也不是那么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后小女孩又说:”用54个十个分之一除以6,商是9个十分之一,9应该写在十分位上。“由此,学生会明白为什么得数是而不是39。小男孩又说:”你发现了什么?“小女孩回答说:”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课程就是以这种方式,突出教材的重难点,使得学生真正理解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由此看来,我们只有领会教材中的旁白,使用教材时才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才能在教学中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说到教材,许多教师想到的都是各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了课后练习的重要性,课堂上只是匆匆地让学生思考讨论,说出所谓的标准答案,或是布置成课后作业,以书面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了之。教师很少去钻研课后练习中隐藏的价值。特级教师李勤在《教材解读与处理》中写道:“读懂课后练习中渗透的训练点,更好地落实教材承载的学习任务。”这就告诉我们课后习题的重要性。

例如,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小数乘法解决问题中,练习四第七题,涉及楼高和层高两个概念,而在例题中并没有这样的题型。在这道题中学生很容易把这两个概念混到一起。教材为了降低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上的难度,在题后做了简单的提示“到30层楼只有29层楼高”。如果教师在备课阶段,不重视研读习题,很容易造成教师对习题的重难点掌握不够,致使教学中轻描淡写,一笔代过。练习做为课堂教学中的一条主线,应该融入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从而更有效的展开教学,提高质量。?

二、摄取生活中的“境材”,扩展课本教材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选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方式生动活泼,形式多种多样。这一幅幅生动有趣、绚丽多彩的情景图是有着丰富理论和实践的专家编写出来的,他们经过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思考与经验,编写出这一幅幅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图。是他们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的气息。这一幅幅生动有趣的情景图,激起了学生投入这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当然这里面也包含了不少值得老师们下功夫去探究的理论精髓。

2014年新出版的西师版教材,形成系列的城乡题材,其中的内容包含了城市题材与农村题材。但是,专家们编写出来的教材,都是为了满足大多数学生熟悉的、经历过的情景。当然也存在有一些学生不曾做过,甚至连见都没见过的情景。所以不管多么生动、形象的故事情景,由于地理区域的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以及各学校的教育资源不同等差异的限制,教材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学校。因此,教师在读懂教材情景图,探寻情景图背后的教学方法,数学思想,抓住教材想要实现的教学本质的同时,合理的组织教材,灵活处理教材。从学生日常经历过的情景中去创设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也就是摄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境材”,那么这样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例如,五年级上册教材第16页解决问题的例题2是关于出租车计费的问题。这道题对于我们离城市较远的农村学生来说,很多学生没有乘坐过出租车。因此,我想到

了最近农村许多家庭都在榨花生油,榨花生油的第一步得把花生烤干,烘烤的过程可以找人替办。其中收费大致是这样的,三百斤以内收费50元,超过部分每斤收取元。这种收费与我们出租车的起步价+计价路程的出租费=一共要付的费用相同,所以我把例2改为了榨油计费。学生在看到我拍摄下来的情景图后,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生1:我家刚榨了100多斤油。

生2:我爸昨天下午把花生拉到油厂,叫油厂的人替我们烤。

师:那该如何计费呢?我们来帮你爸爸算一算好吗?

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会了榨油的计费,书上的例题2学生也能自己解决了。所以用这样的一个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显然要比书上学生未曾见过的情景要好得多。看来,适当的选取身边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三、发掘“人才”资源,重组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再只是扮演接受知识的角色,而是学习的主体,同样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只是对教学过程做一定的预设,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开放式的教学问题、活动等,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面对这些宝贵的“生存性”教学资源,教师要及时把握,因势利导,实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听一位教师上二年级数学的练习课时,有这样一个案例。二年级学生学习完100以内的加减法后,练习册是上有这样一道题“小红这个月的生活费是68元,爸给她35元,妈妈给她42元,小红这个月结余多少元?”在解决这道题时,大多数的学生列的算式是,35 +42=77(元),77-68=9(元)。可是有一位学生却用了不同的算式,68-35=33(元),42-33=9(元)。在列出这样的算式时,在座听课的老师都感到很惊讶。这时老师便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列?学生回答说:“我先不用妈妈的钱,先用爸爸给的钱。用完爸爸的钱后,再看还差多少钱,这时就从妈妈给的钱里拿。”这是教师在备课阶段并没预设到的结果,面对这可遇而不可求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及时给与肯定,并逐渐引导,使其转化为学生的“人才”资源,使学生不仅获得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促进了学生的各项发展。

总之,数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学生使用的教材,并不是单指教科书。教师要善于重组教材,把生活中的各种于教学有关的资料都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真正达到把手中的教科书整合为一本大教材。

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课程目标包括的内容

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课程目标包括的内容: 1、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知识与技能●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 级) 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经历从日常生活 中抽象出数的过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 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认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 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的认识”教材结构解读 研读教材首先要通读小学数学全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知识内容及编排体系,掌握各部分知识在整套教材中的结构,从宏观上了解教材,才能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只有理解了教材的内容的前后联系,理清其来弄去脉,才能更好把握新教材。 我想老师们首先要对“全册书的教材知识体系”有个总体的认识: 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等几部分知识。而关于“数与代数”又有以下相关教学内容: 1、数的认识。 2、数的运算:运算内容、运算方法、算用结合。 3、式与方程:用字母表示数,简单方程及其运用。 4、常见的量: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单位等的意义和改写。 5、比和比例: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及其运用。 6、数学思考: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幻灯插入:全册教材知识结构电子表格) 通过看以上的教材知识结构图,我想老师们应该在脑海中建立这么一个知识网络:小学数学教材结构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把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事实和基本方法联系起来的整体,是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 一、“数的认识”教材单元标题的整理 我们首先以人教版1—6年级十二册教材目录为线索,对数与代数领域的“数的认识”内容的单元标题做一个整理。 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1)数的种类有: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负数。 (2)内容变化:①明确规定了0是自然数。过去教材把“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的数,叫做自然数”、“0和自然数都是整数。”而现在则是:正整数和0统称自然数。②增加了认识负整数的教学内容,从而在小学阶段完成了对整数的认识。 (3)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重要的数学概念,教材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将数概念的教学划分为若干阶段。 在整数方面根据我国的计数特点和低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分五个阶段:“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亿以上”。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下的新教材特点(五) ——湖南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分析 姜思洋笔者近来认真阅读了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以下简称教材I)与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一册》(以下简称教材II),并作了认真的对比与研究。 《教材I》最大特点是一改过过去《教材II》严谨、抽象的味道,在每章均有人文色彩非常强的引言,作为一章内容的导入,使学生对该章学习的内容产生悬念,发生兴趣,从而初步了解学习该章内容的必要性。另外,像“问题探讨”、“阅读思考”、“数学实验”、“多知道一点”等这些不作教学要求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扩大了学生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材I》提倡有用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注意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数学。 一、《教材I》的指导思想 《教材I》遵循“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新

大纲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高等教育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因此新教材以现代观点建立合理的学科结构体系,以现代观点讲述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计算机的应用走进课堂,删改了部分陈旧繁琐的知识,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得有更多的时间空间进行新知识的探索思考。比如在讲授函数和映射的时候,将名字和映射联系了起来,知识给出的实用、自然。在用映射定义函数的时候,简洁透彻,课文的题目就是“函数是一类特殊的映射”,特别重视函数表示方法的应用,课文联系到了“某农场的防洪大堤”、“没有使用收款机的商店”、“医院及时了解住院病人的病情”等有价值的实际问题。还利用课后“多知道一点”补充了“标尺法”和“函数法”两种表示函数的方法,专门讲授利用图像研究函数的性质,并在阅读和思考中研究了计算机编程语言中的函数和在数学实验中用计算机做函数的图像及列函数表、笔者觉得《教材I》在这一部分知识的设计方面,明显要好于《教材II》。《教材I》有着浓浓的现代气息,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包括数学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这对提高学习效果,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内容变化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1、必修2编写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张大昌 自2003年初以来,编者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编写了全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本文结合共同必修《必修1》和《必修2》两本书,谈一谈编者在落实新课程理念时的想法和所做的努力,希望能与老师、学生们交流,也希望更多地听到大家的意见。 一、循序渐进,步步登高 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使学生学会所教的内容,对于高中物理课程来说,就是要学会物理学的内容,否则无论知识与技能还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都无从谈起。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前提是学懂物理学! 要学懂物理学,有很多应该注意的事情,但有极其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循序渐进。一个5米高的峭壁,没有专门的工具、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难以攀登,而泰山高1 524米,一般的人都能爬上去,这是因为泰山路上开凿了所有健康人都能接受的台阶。 教学也是这样。凡是教学中的难点,一般说来都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正确分析这个落差,搭好合适的“台阶”,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教科书的作用之一是做好教师的助手。编者在分析难点,帮助教师搭设教学台阶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1. 矢量的教学 编者是通过以下几个阶段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1)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 几十年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既有从力开始的,也有从运动学开始的;国外教科书也是这样。两种安排各有道理。课标教科书从运动学开始,目的之一是使矢量的教学能循序渐进。 在高中阶段,对矢量的认识要突出两点:方向性和加法法则。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两者都不容易。如果先学力,学了方向性后,几乎立即就要学习相加的法则,两个难点相距太近。因此,新教科书先学位移,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在《必修1》第一章第2节说“像位移这样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这里描述了矢量的一个特征,但不是下定义。 (2)通过思考与讨论?领悟?到矢量相加具有特殊的规律 《必修1》第一章第2节有个“思考与讨论”: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向北走了40 m,到达C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 m,到达B点……你能通过这个实例总结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吗? 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得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的法则,但一定要让学生思考。只要能够认识到最终的位移并不是把40 m与30 m相加就可以得到的,这就可以了。教学中要设法让学生心里存疑。新课程不是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吗?存疑就是教师预先埋伏下的问题,探究的开始。学生会不自觉地对这个问题做出或浅或深的猜想与假设……这对于后来的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3)通过实验探索矢量相加的法则 《必修1》第三章,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了力相加的法则,为矢量的完整定义打下了基础。 (4)矢量的定义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生物化学实验》是独立设课,该课程是本科生物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与拓宽,生物化学的实验方法与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掌握和学会生物化学实验方法与技术,对其它很多学科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生物化学实验与生物化学基础理论课紧密结合,使学生将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将书本知识用于实验,在实验中更深刻地理解基础理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生物化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生物化学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教学和实际生产应用。 二、课程目标 1.熟悉生物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独立的实验能力。 2 .通过性质试验,验证各类常见的生物大分子物质的主要性质和鉴定方法,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巩固和加深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 3.使学生基本掌握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pH计等仪器的使用,并掌握层析、电泳、离心、光谱光度等生物化学基本技术。 4.在实验中要有严紧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与实验结果,要善于发现新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数据处理、创新能力。 5.树立密切合作的风气,在实验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修养。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本实验课的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学科知识点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方法、基本技能给予说明和解释。 掌握———是指运用理解的学科概念、原理、实验方法和技术,说明、解释、类推同类学科知识和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 √”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号的内容为选做实验或开放性实验,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选做实验的内容,并鼓励微生物学兴趣爱好者进行既定的开放性实验或自己设计开放性实验。

新课程标准、教材及其

新课程标准、教材及其实践的一些感想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些基本理念,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实施五年来的一些困惑与问题,对今后课改的建议。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材,困惑与问题,建议 2007年秋季,我校数学学科开始使用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A版)。近五年来,全新的课程理念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和谐的师生关系已经确立,良好的课改氛围初步形成,涌现出了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数学学易”,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感到了一些困惑。下面就这些问题来谈点想法,供参考。 1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些基本理念 从它的内容来看,我们体会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反映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我国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感觉到个好的地方有: 1.1 从数学内容来看,它突出了数学内容的人文性和亲和力,应用性与现实感,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2 从教学要求来看,它希望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1.3 从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来看,它试图分解知识难点,降低难度,从而实现“螺旋式”上升。 1.4从教育形态来看,它试图使高中数学课程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2 困惑与问题 2.1 这套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人文性和亲和力,应用性与现实感。教材每一章的正文一般都从实际引入概念,从实际中提出问题,例题、习题也增加了一些联系实际的内容,同时,增加了“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特别是它的每一章都设计了一幅章头图及描述和一段引言。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用数学眼光揭示与数学本质内容有关的人文背景、数学应用现象,及其在数学与各领域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某些数学知识应用的内容与我们湘西民族地区的学生与教师的实际,以及所拥有的教学资源的状况不相符合,这给教学带来了不便。 2.2教材的“螺旋式”上升的设计意图是非常好的,但是有些内容的教学实际效果好象并非“螺旋式”上升。如教材将数列、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简单的线性规划、均值不等式集中到一起,安排在必修五,使得重点与难点过于集中;必修二第四章“圆与方程”中列出了有关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内容,不仅与章节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2013年春季语文一年级下册期末测评意见 一、测评对象:一年级所有学生。 二、测评时间:笔试前一周 三、测评内容: (一)测评学生能否准确地认读教材中要求认的字。 (二)测评学生能否正确、整洁、美观地书写教材中要求写的字。 (三)测评学生是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过的课文。 (四)测评学生是否乐于表达。 四、测评方法 (一)面试,40分。 1、面试一:测试要求会认的字。 (1)利用编写的由生字组成的短文让学生认读。共提供八篇短文(见附件一),学生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读哪一篇。 (2)每篇供测试的短文均含有本学期所学生字100个。少数几个未学过的字加注拼音。学生认读前可稍作准备,认读时教师不催促,不作提示,只对读错的字作上记号,学生开始读错,后又自行纠正,应视为正确。加注拼音的字学生如果读错,不在统计之列。 (3)测试个别进行。可由教师进行测试,也可培训几个高年级学生帮助测试。 (4)测试开始时的指导语:“请你准备一下,把这篇文章读一读,要看清楚,读正确。” (5)本题分值20分。每错5个字扣1分,扣完为止。 2、面试二:测试朗读课文。 (1)朗读的测试方法:从本学期学过的10篇课文中挑选10段,即为10份测试卷(见附件二)。学生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读哪一段。 (2)朗读的评价方法。 教师评价学生朗读得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酌情给分,分5级。一级:20—17分;二级:16-13分;三级:12-9分;四级:8-5分;五级:4-1分。 3、笔试。60分(卷面100分,再按60%折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册期末认读生字测试卷 测试卷一 雷雨过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 样本班期末调查卷2008年6月 班级 姓名成绩 一、直接写出得数 900÷3 =24×2 =300÷6 = 540÷9 =50×80 =240÷2 = 30×33 =690÷3 =? 70×90 = 840÷4 =270÷9 =21×40 = 二、用竖式计算 858÷3 =643÷8 =920÷9 =–= 32×19 =76×67 =40×45 =+= 三、填空 1. 今年是2008年,二月有()天,八月有()天,全年有()天。 2. 这些桃的这些梨的这些苹果的 是()个。是()个。是()个。 3.米写成小数是()米。 元是()元()角。 涂色部分用小数表示是()。 1 2 3 8 3 4 7 10

4. 在○里填上“>”或“<”。 ○ ○ ○ 5. 左边图中涂色的正方形表示 1 平方厘米。估一估, 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 )平方厘米,周长大约 是( )厘米。 6. 8 米=( )分米 400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5 吨=( )千克 7000 米=( )千米 7. 在括号里填上“吨”“千克”“千米”或“米”。 (1)小明从家到学校大约步行 400( ),他爸爸到工厂上班 大 约步行 3( )。 (2)一个西瓜大约重 5( ),一卡车西瓜大约重 6( )。 四、画图 1. 把左边的图形向上平移 5 格。 2. 画出右边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3. 如果每个方格表示 1 平方厘米,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面积是11 平方 厘米的图形。 五、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它右边的□里画“√” 1. 一盘苹果有4个,小明吃了1个,小红吃了 3 个, 小红吃了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 □ □ □ 2. 三(1)班男生的平均身高是 138 厘米,李林是班级男生中最高的, 他的身高可能是多少厘米 145 厘米 □ 138 厘米 □ 135 厘米 □ 3. 朝阳小学有 20 个班,每班都有四十多名学生。电影院一共有 810 38 14 34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必做20个学生实验及答案

其中 光学实验3个实验: 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2.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热学实验2个: 1.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探究水的沸腾过程); 电学实验7个: 1.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连接两个用电器组成的串联、并联电路); 2.用电流表测量电流(使用电流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3.用电压表测量电压(使用电压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4.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欧姆定律;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5.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6.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7.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力学实验8个: 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的重力和用弹簧测力计木块的滑动摩擦力); 3.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4.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和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5.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6.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建构密度的概念;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7.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8.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新课程标准初中物理必做20个实验答案 实验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方法与步骤: (1)如下左图所示,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2)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

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师教学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

南关初中 课程标准、教材与课堂培训资料现今的课程,和以往的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以前的“教学大纲”变成了现在的“课程标准”。以前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按照大纲要求,教材上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而现在,课程标准没有规定教师应该教哪些东西,它强调的是学生应该学会什么,达到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哪些要求,至于教材应该安排哪些内容,怎样安排,教师怎么教,则没有明确的规定。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我将先对三者的具体内涵做以概括。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评价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包括:1、它是按门类制定的;2、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3、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4、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5、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等等。教材即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科书除学生用书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配有教师用书,很多还配有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配套读物、音像资料等等。 新课程改革下给教师课堂的教学行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专业道德水平到教学理念,从知识结构的重组到教师角色定位,从教学行为转变到追求教学艺术的臻美,全方位诠释新课程下新型教师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实践“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具体要求。没有教师的发展,就谈不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坚决不做“教书匠”!对自己说:绝不做“重复劳动”的教书匠!向成为“智慧的教育家”迈进!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关系呢? 我以为,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的参考与指针,它给我们指出了总的方向,对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方面都给出了明确的指针方向。教材是我们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些方针的桥梁,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教材,来反映和体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涵,通过教材作为课程标准的载体来践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就是把这些方针通过教材这个桥梁,传递给学生。如果把课程标准比做旗帜的话,教材就是旗杆,我们教师就是扛旗的人,教学行为就是把旗帜交给学生、化为学生自身的东西的方式、手段。而新课改下又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形成一种新

《数学课程标准》测试卷(答案)

《数学课程标准》测试卷 姓名: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4.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路)、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5.《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6.《标准》中所提出的“四能”是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 8.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9.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来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 10. 《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11.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12.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1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二、选择题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C)。 A. 联系生活学数学 B.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C.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教师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C),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A、探究式 B、自主式 C、启发式 D、合作式 3.推理一般包括( C )。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 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D、合情推理和逻辑推理 4.在第一学段计算技能评价要求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速度要求(B) A、3-4 题/分 B、1-2 题/分 C、2-3 题/分 D、8-10 题/分 5.(B)的含义是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教育类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修改说明 一、修改工作的基本过程 2005年5月,教育部成立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工作组,启动修改工作.修订工作组首先到实验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听课和访谈等方式,听取第一线教师的意见;之后,针对课程标准的框架、设计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部分,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研究,完成修改初稿.2006年6月至9月,向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和第一线教师寄发修改稿的初稿和征求意见表,邀请几位中科院院士和数学家座谈,征求对修改稿的意见.在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工作组对修改初稿又进行了认真修改,形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二、修改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修改组确定的《标准》修改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是:修改的基础是课程改革4年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修改应稳步进行,使得《标准》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增强可操作性,更适合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习评价.明确修改过程中要进一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四是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三、修改的主要方面 1.体例与结构的调整 本次修改,在保持原课程标准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经充分讨论.在结构上有两处调整. 一是前言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在前言重点阐述了《标准》的指导思想、意义与功能.明确了《标准》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依据.明确了《标准》的意义和功能.在前言中指出,“《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是将课程目标中的关键术语的解释和所有比较完整的案例统一放在附录中,案例进行统一编号,便于查找和使用.这样大大减少了《标准》正文的篇幅. 2.基本理念的修改 一是阐述了数学意义与性质,数学教育的作用和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创新特征.例如,对于什么是“数学”?将原来“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中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意图与总体介绍

中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意图与总体介绍 一、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新课标实验教材的研究与编写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林群先生为主编,与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中学数学教研员与数学教师、数学教材专业研究与编写工作者共同成立了课题组,依据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新课标实验教材。几年来,课题组坚持科研领先,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学习、课程标准研读、数学教学调研等,积累了许多一手的资料,对我国数学教学的历史与现状,国际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情况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讨论。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好继承、发展、创新的关系,编写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已经通过了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现将我们编写这套教材的一些体会以及编写教科书中的几个问题与大家作一个介绍,以便交流、探讨。 1、1、编写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与谐的发展,而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就是实施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如何使教材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教材能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为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创造条件,就是我们重点研究的问题。在编写教材时,我们遵循了如下的指导思想: ⑴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照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的“三个面向”的指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⑵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积极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依据“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参照“标准”中的编写建议,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从教学改革的实际出发编写教材。 ⑶正确处理数学、社会、学生三者的关系,适应科技发展的形势,关注社会进步的需求,更新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认识,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培养理性精神与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遵循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为教师营造教学创新的氛围,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2、教科书特色、 这套教科书充分注意体现普及性、基础性与发展性,不仅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注意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让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编写时,我们力求突出以下特点: ⑴使教科书成为反映科学进步、介绍先进文化的镜子。 ①重视科学,关注文化。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同时关注其文化内涵。通过教科书这面镜子的反射,结合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地介绍古今数学的发展,深入浅出地反映数学的作用(工具作用与人文教育作用),使学生逐步地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②重视基础,返璞归真。重视中学数学在数学科学与其她科学中的基础作用,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在实现从算术到代数、从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从确定性数学到随机性数学等重大转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初等数学的本质,返璞归真,为进一步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打好基础。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 延安实验小学刘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复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表演记忆故事;通过理解松鼠、兔子、猴子对待“葡萄是酸的”这个说法的不同态度及表现,懂得平时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平时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 教学重点: 懂得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要敢于大胆尝试的道理。 突破方法:独立复述故事,表演故事。 教学难点: 表演故事,理解“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 突破方法:朗读课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引导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本设计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交流讨论,巩固识字。 1.多媒体出示词语,全班开火车等多种形式认读。 2.生字宝宝带着小伙伴来了,大家分类来认认(一组动词一组轻声)。 (二)回忆课文,巩固内容 1.观看视频整体感知课文,思考文中有哪些小动物?葡萄到底是酸的还是甜的? 2.自读课文,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知道这葡萄是甜的?3.对比语句: 1、小猴子听了大口大口的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2、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4、看着小猴子吃得这么开心,小松鼠和小兔子也忍不住尝了一口,什么味道? 品读语句:啊!真甜。 过渡:那小松鼠和小兔子为什么先开始说葡萄是酸的呢?

5、自由读课文,找一找。 (三)表演第一自然段 1.学生练读。 2.小组练读,以给画面配音的形式分角色朗读、表演读。 3.全班汇报读。 4. 师生表演 (四)体会人物语言 1.自读课文找一找,听了狐狸的话,小松鼠和小兔子分别是怎么想的? 2.指导朗读,读出小兔子和小松鼠的心思。 狐狸很聪明,他说葡萄不能吃,那一定是很酸的。 狐狸和小松鼠都说葡萄是酸的,那一定不能吃。3、思考:尝过之后小猴子和小兔子还会想写什么呢?我们先来一起读一读第七自然段。 4、可是小松鼠和小兔子的妈妈说过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随便尝试,这可怎么办呢? (五)拓展 我想对()说:“()。”(分别对小松鼠、小兔子、小狐狸、小猴子分组练一练) 因为(),所以狐狸说葡萄是酸的。 (六)作业 回家把童话故事《酸的和甜的》表演给爸爸妈妈爷爷奶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全)

解读《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 【新旧课标比较】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学段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

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完整word版)2017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 河北孟村回民中学张万山 59号普通?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实验版的基础上作了修订,总体是继承, 删减了?些内容,调整了内容的顺序,注重了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性,使得整体内容更趋合理。 ?、课程结构 ?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数学课程内容突出函数、?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教学探究活动四条主线,它们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数学?化融?课程内容。1、必修课程为学?发展提供共同基础,是?中毕业的数学学业?平考试的内容要求,也是?考的要求。如果学?以?中毕业为?标,可以只学习必修课程,参加?中毕业的数学学业?平考试。2、选择性必修课程是供学?选择的课程,也是?考的内容要求。如果学?计划通过参加?考进??等学校学习,必须学习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参加数学?考。3、选修课程为学?确定发展?向提供引导,为学?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学?主招?提供参考。如果学?在上述选择的基础上,还希望多学习?些数学课程,可以在选择性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中,根据?身未来发展的需求进?选择。 ?、课程内容 (?)必修和选修内容的调整常?逻辑?语、复数由原来的选修内容调整为现在的必修内容;数列、变量的相关性、直线线与?程、圆与?程由原来的必修内容调整为现在的必选修内容; (?)内容的删减与增加删去了必修三算法初步、选修2-2 推理与证明以及框图(?科)这三章内容,删去了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三视图;“解三?形”由原来单独的?章内容合并到“平?向量”这?章?了。必修和必选修均增加了数学 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 (三)具体各章节内容的细微变化 1、必修课程 主题?预备知识 预备知识包括了四个单元的内容:集合,常?逻辑?语,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从函数的观点看?元?次?程和?元?次不等式。这四单元内容常?逻辑?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