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第5课 书 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书__愤

对应学生用书

P10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到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

陆游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今尚存九千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著有诗集《剑南诗稿》,文集《渭南文集》,词作有《诉衷情》《秋波媚》《卜算子》《钗头凤》等。

本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二岁,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本诗主要写了诗人回忆往事,自伤迟暮, 感慨世事多艰,奸人误国,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透露出诗人矢志恢复中原的爱国精神。

⎩⎪⎨⎪⎧ 世事艰——

气如山——怨愤楼船夜雪——铁马秋风——悲愤塞上长城——镜中衰鬓——郁愤真名世——伯仲间——激愤

早岁 那 知 世事 艰, 中 原 北 望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的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

气 如山。 楼 船

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船

夜 雪 瓜洲渡, 铁 马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洲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

秋风 大散关。塞上长城 空 自 许,

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

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

对镜照看发现自己早两鬓斑白。《出师表》这一篇文章

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真是举世闻名,千百年以来谁能够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对应学生用书P11

一、字音识记

1.塞.上(sài) 2.衰鬓.(bìn)

3.谁堪.(kān) 4.伯.仲(bó)

二、词语释义

1.中原北望气.如山气:豪情壮志

2.铁马

..秋风大散关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

3.塞上长城

....空自许塞上长城: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

4.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世:名传后世

5.千载谁堪伯仲

..间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

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三、名句背诵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对应学生用书P11

1.《书愤》一诗的起句与结句好在哪里?

明确: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做铺垫。从章法上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结句:诗人以诸葛亮自况,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2.尾联化用诸葛亮的典故,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有何不同?

明确:《书愤》中的陆游以诸葛亮自况,借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反衬了诗人至死不悔的北伐之志和报国无门的郁愤,对投降派进行了贬斥。《蜀相》尾联上承五、六句,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自己壮志难酬的痛惜心情,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感伤。

3.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

明确:(1)义愤。首联写诗人早年激愤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豪言壮志,有民族大义。(2)悲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误国,国家依然蒙受大难,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的抒情沉痛、感伤。

(3)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藏着豪壮的感情。

4.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诗集中描写宋军英勇抗金的战斗情景,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渡瓜洲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观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典型,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5.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明确: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中原北望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处、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1.感情复杂,起伏跌宕

这首诗紧紧扣住一个“愤”字,抒写出起伏跌宕的复杂感情,首联在激愤中又满怀豪情,颔联沉痛感伤,尾联在悲怆中又抱有期待。

2.对比手法,彰显主旨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3.用典明志,抒发情怀

这首诗在颈联和尾联中分别化用“塞上长城”“出师表”的典故,点明了诗人志向,表明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愿望。

对应学生用书P11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一)

——抒情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