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语3下19《放飞蜻蜓》第二课时课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课案
课 型
新授
课 时
第二课时
执 教
理论支持
⒈双性双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阅读课堂教学中应该巧妙地引导和落实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把掌握工具性和提升人文性糅合在一体,获得工具性与人文性双生双赢。本篇课文的教学,即紧紧抓住这两个“性”,即一抓工具性,通过说话等语言训练让学生掌握字词句这些工具的使用;二抓人文性,让学生通过默读、朗读、交流体会陶行知循循善诱地教育方法,在此过程中又紧紧围绕对蜻蜓的认识、对蜻蜓的情感,不知不觉地经受保护自然意识的熏染,人文性在工具性的落实中得到生成。
⒉情景说话
语言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的,在语境中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词句的意义及用法。新课程理念指导我们:语言学习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学习词句,而是为了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在真实环境中运用语言能力。“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提升语言综合能力的教法莫过于创设适当的语言情境。本课设计了多处说话练习,创设情境,给学生练习说话提供了语言暗示和语言展示的舞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主动地应用语言,学习观察和分析事物,在实践中揣摩遣词造句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提取关键,说蜻蜓
1.师:同学们,你了解蜻蜓吗?课文中多处给我们介绍了这可爱的小家伙。请同学们用直线找出课文中描写蜻蜓的句子。
2.陶行知爷爷向孩子们介绍了蜻蜓哪些方面的知识?指名说。根据回答,师板书:吃食、尾巴、眼睛
3.出示表格。师:那这样的表格你能完成吗?(课件的主要内容是填写尾巴和眼睛的特点及作用)
(4)指导学生朗读。
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跟我合作,读一读这句话。
——生:它的眼睛
师:很大
生:结构
师:很复杂
生:是由
师: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
生:可以看清
师:四面八方的虫子
——(反过来)
过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自己对蜻蜓已经有了多少了解吧?出示填空。
板书:了解
提示:省略号的部分,可以借助课前你搜集的资料,也可以结合刚才老师给同学们介绍的。
4.出示句一:苍蝇、蚊子、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指名读
(1)指导理解“孑孓”。
师出示图片。
引导:苍蝇、蚊子、孑孓都是——害虫,那么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蜻蜓是益虫,是我们的好朋友。师补充:的确,蜻蜓是吃虫的能手,每小时可以吃800多只蚊子或者20只苍蝇,引导说出——蜻蜓的确是人类的朋友。
师:读一读这句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又有什么疑问?
(收获)教学预设一:
知道了蜻蜓尾巴的样子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蜻蜓尾巴的作用是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如果没有学生说的话,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我们知道了蜻蜓尾巴的样子是——作用是——
(疑问)教学预设二:
蜻蜓真的会把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吗?有一位同学通过观察,查找资料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相信同学们读过后就会知道真相了。
2.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研读,体会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爷爷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难点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设计内容
一、课前自主预习:
提供资料:嘿,你看那只蜻蜓姿式好奇怪呀,它的尾部回弯过来,好像在吃自己的尾巴。原来,那是一只雄虫,由于它的交尾器生在腹部第二、三节上,而生殖孔却在第九腹节,所以在进行交尾前,要做好繁衍后代的准备,于是就出现了“咬尾巴”的现象。蜻蜓咬尾巴不是饿极了,而是准备进行交配,繁衍后代。
师:因为当时陶行知爷爷对这种说法并不确定,所以他用了“据说”这个词。
1. 找一找:找出课文中描写蜻蜓的句子。
2. 读一读。
二、课内精讲精练:
教学步骤
教 师 引导、整体入手,说大意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放飞蜻蜓。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1.齐读课题
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复习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填空内容:蜻蜓吃( ),它是我们的好朋友。它的尾巴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 )。蜻蜓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 ),可以看清( )……
填空时同样提醒朗读的语气。引导方法如下:同学们,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你们喜爱它吗?文中的孩子们又怎么可能不喜爱呢?
板书:喜爱
学生自读自划
教学目标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各自不同的语气。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提炼,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为习作6作好铺垫。
3.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研读,体会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爷爷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点
1.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提炼,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为习作6作好铺垫。
据说,就是听说的,不确定,我们来试着读好这句话。
指导朗读。
6.出示句三: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1)自由读
(2)师:读了这句话,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此刻的感受?
教学预设:神奇、惊讶
(3)师:老师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据老师了解,蜻蜓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在疾飞中,蜻蜓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正是这样一双敏锐的大眼睛,使蜻蜓荣获“捕虫能手”的称号。多么独特的一双眼睛啊!
(2)根据提示,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
因为蜻蜓吃( ),所以它是( )。
蜻蜓是( ),因为( )它都吃。
(3)启发思考:为什么陶行知爷爷不直接告诉孩子们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
5.出示句二:
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