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王朝闻艺术风格论的研究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朝闻艺术风格论的研究

一、王朝闻艺术风格论的理论渊源中国古典艺术理论是王朝闻美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源头,对艺术风格的阐释自然也不例外。

他在对相关传统艺术理论的认识和把握基础上,吸收提炼出有关艺术风格的观点,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论。

他曾说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里,存在着许多关于艺术风格的精辟论述。

〔1〕他将古典画论、诗论、文论与自己的审美辩证法相统一来对艺术风格进行阐释。

艺术风格与作家性情的关系一直是古典文艺理论关注的焦点。

《周易•系辞》言将叛者,其辞惭。

中心疑者,其辞枝。

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诬善之人,其辞游。

失其守者,其辞屈。

〔2〕就首次谈到了创作主体与个体性情的关系。

不同的性情导致不同的言辞,不同的言辞可以透露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之后,孟子继承了这个观点,他曾言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3〕讲的是观其言,知其人。

意思是创作主体的个体性情与艺术风格是相辅相成的,可以由此及彼,透过作品知其性情。

这些观点在杨雄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在《法言•问神》中云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开,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4〕言为心声,直接触及了创作个性与个体气质的关系。

上述观点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王朝闻艺术风格论的形成,但真正在论及艺术家的个性所形成的作品的独特的美时,影响最大的还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王朝闻曾指出要正确把握住作品不可替代的美,要对作品有独特的感悟和适当的评价,就不仅需要着眼于作品本身,也要研究不同人的气质个性,作家的风度往往就是作品的风度。

正如刘勰的论断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子云沈寂,故志隐而味深……〔5〕寥寥几句就将几人的为人和艺术风格评价得入木三分。

贾生俊发,因此为文也是高洁、清雅;而司马相如桀骜不驯,因此文章也言辞华丽、长于夸大。

据此,王朝闻亦认可,正是鲜明的艺术个性才有可能升华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既然艺术家个性的独特性才能使艺术风格不至于趋同,那艺术个性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这一点上,王朝闻的观点也得益于刘勰。

《文心雕龙》里说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

〔6〕刘勰以为艺术个性的形成有赖于才、气、学、习。

才、气是每个个体独一无二的先天禀赋,是才有天资;学、习是后天的积累,正是源于生活中的艺术实践积累。

前者和后者都是举足轻重的,不可偏废其一,正是才有天资才能情性所铄,也正是后天素养成就陶染所凝。

王朝闻认为这四者是艺术个性形成的必要因素,忽略学习就会导致天才论,而完全不讨论先天条件,也不能全面的了解艺术个性的形成。

艺术风格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在有得天独厚的天资基础上,广泛涉猎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少陵诗,摩诘画,南华经,左传文,古今绝艺都在胸中,待到用时自是信手拈来。

二、受创作主体时代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影响的艺术风格论王朝闻将艺术风格定义为独特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艺术家的主观方面的特点和题材的客观特征相统一所造成的一种难于说明却不难感觉的独特面貌。

〔7〕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艺术之所以可能形成风格,其前提就在于,艺术是没有绝对标准的。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言到,作家个体性情会造就文风的差异,换言之,文风正是创作主体此时心情的直接体现,而非西方所认为的是绝对之物的外显。

所以,首先,艺术风格必是多元的。

王朝闻曾言到艺术所反映的客观世界本身的多样性,艺术家思想感情、生活经验、审美理想、创作才能的多样性,群众对艺术的需要和爱好的多样性,规定了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8〕纵观艺术风格的漫长发展史,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及不同艺术创作主体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艺术之间的差异。

而差异是艺术作品之所以能相互区别开来的原因所在。

当不同的艺术作品相伴出现时,差异就成为了其自证独一性的标尺。

而艺术,又是文明存在的标志,因此,艺术的价值,正在于艺术风格各自有别,从本质决定现象的观点出发,这也正是世界的多样性,决定了艺术风格必然是多样的体现。

同时,总的说来,创作主体的时代性、阶级性和民族性也影响着艺术风格的多样。

1.创作主体的时代性。

王朝闻从历史实践出发,认为一定时期物质生产的水平在根本上决定着艺术的风格。

如齐梁时期,彩丽竞繁,兴寄都绝,及至盛唐则骨气端翔,音情搓顿。

2.创作主体的阶级性。

正如他在《风格的个性和共性》一文中谈到的艺术,因为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密切联系的题材、主体的特殊性特别是表现方式的习惯性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任何个人既然是阶级的一成员,他的风格有个性,也不可避免地有其阶级性的一般性。

〔9〕所以,无产阶级文学不可避免地要将工人、农民作为文学故事的主角加以书写和歌颂。

3.创作主体的民族性。

柏拉图曾以为,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是对理式的模仿的模仿。

任何的具体事物的背面,都必然存在着着理式。

风格是不同理式的不同表达方式。

亚里士多德说风格的涵义是把要表达内容用适当的方法完美的表现出来。

〔10〕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对风格的论述具体到了创作的技巧、语言的妥帖上。

而后,朗基努斯则为风格制定了五个原则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运用藻饰的技术、高雅的措辞及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

〔11〕所以,到黑格尔时,西方形成了绝对理念的美学观。

而中国的古代文学理论,强调道、气、五行的运动变化,所以形成了无中生有的艺术手法。

对比西方,中国的艺术创作,则更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举例来说,留白就是东方文明创作主体的民族性的具体体现。

其次,艺术风格是与时俱进的,是动态的。

这又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艺术风格是创作主体于生活的体悟中不断提炼出来的本真。

第二,因为实践的作用,艺术风格亦在不断地变化,也就是说,生活对艺术风格进行着修正。

艺术风格是创作主体提炼出的生活本真。

王朝闻曾说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不等于风格的个性,他却是在风格的独特性中出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性的东西。

〔12〕他在探讨艺术风格时,首先谈到的是艺术风格的创造者,认为创作主体在艺术风格中居于主导地位。

真正的风格是创作主体的主观特性与作品对客观现实真实反应的协调一致。

所以,创作主体在创作时,不论自觉与否,都会无意识的表现出个体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情绪。

因此,艺术作品是创作主体的运动,正如别林斯基所说一切诗人的一切作品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怎样分歧,还是有着共同的面貌,标志着仅仅为这些作品所共有的特色,因为他们都发自一个个性,发自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我。

生活的本真透过创作主体的实践不断自我实现。

所谓文如其人,即创作主体的人格高低直接影响其创作的作品的审美性。

其实,更加准确地来讲,对于艺术的感悟不断地引领着创作主体的生活与美趋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