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辩证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辩证关系研究摘要青年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历来困扰教育者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一话题更是得到重视,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学说为理论依据,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德育活动为实践依托,阐述青年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并且针对高校德育的现状提出了青年大学生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青年;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建议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

同学们要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1]
总书记的这一番话凸显了中央领导人对当代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期望,而这一讲话有别于以往领导人关于青年群体的讲话,明确提出要广大青年保持个性,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与新阶段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关,与我国教育体制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体制的弊端有关。

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早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就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探讨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他们认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社会制度的弊端,造成社会中出现了一部分人的发展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的“不平等发展”,导致社会阶层的两极分化;另一方面,由于在劳动过程中社会分工的弊端使人终身束缚于一种社会职能,造成人的身体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能力片面的、畸形的发展,产生“异化”现象。

基于此,马克思在描述未来理想社会形态时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从而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需要全面发展和发展人的一切属性。

“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的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

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2]马克思的这段论述高度概括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即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按照学者石书臣的观点,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自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的统一;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人
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指体力与智力的协调发展,社会素质的全面发展,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3]
人的全面发展史历史的必然,也是青年发展的必然。

因为青年的全面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未来。

并且有利于青年自身的社会化。

因此只有全面发展的青年才是社会需要的青年。

片面、畸形的发展只能导致青少年人格的残缺不全,产生马加爵、药家鑫等类似的畸形悲剧青年,影响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

全面发展在现实教育实践中表现为教育青年必须有崇高理想、较高的道德水准、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要有较高的素质,在此前提下才能充分开拓能力,发展人的个性。

(二)从哲学的角度看,相对于群体的人的共性而言,个性是指个体的人的特殊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个性是指个体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即:个性是在遗传、环境、成熟度和学习等因素的作用下,个体在需求、生活习惯、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念等方面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不同的个体在个性的某些方面(如需求、性格优势、能力等)有发展水平高低的差异,在个性的另一些方面(如性格、价值取向等)则有性质上的好坏的区别。

例如,有的人性格残忍、暴戾,有的人在价值取向上崇尚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等,它们都是个性中的消极方面。

对个性中消极方面的判断,仍以人类共有的基本价值准则如法律准则和道德准则等为依据。

因此可以
说,个性并不脱离人类基本价值准则。

这就意味着,如果说教育所培养的创新人才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的话,那么他们的个性仍应符合人类基本价值准则,是在符合基本价值准则基础上的优势和潜力的最大发挥。

个性的某些要素具有先天的基础。

例如,性别会影响个性中的需求、性格、兴趣等;先天的身体特点有可能使一些人擅长音乐、运动和其他技能;先天的脑生理特点可能使一些人分别擅长于形象思维或抽象思维。

因此,个性发展的前提首先是要尊重人们个性中的某些遗传特点。

在上述前提下,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为个体发展其所具有的某些先天的生理和心理优势创造条件,促进个体形成在相应领域的特殊技能或能力;根据能够提供的可能性,激发个体的需求并提高需求的层次;在考虑社会和国家需求的背景下,尊重和培养个体的兴趣;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个体的能力并使其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引导个体在尊重并遵守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规范、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进行多元价值选择等。

现时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其个性发展也必然主要表现在上述方面。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有机统一。

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共性不能脱离个性,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即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同时,任何个性都是一般,个性体现着共性,特殊性
也必然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只有特殊性、个性而没有普遍性、共性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

因此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同样,青年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也符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

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不是脱离全面发展的单一发展。

个性发展是以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

人的发展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性质,离开人的社会性,自然因素在人身上的表现就难以理解。

比如,离开人的尊严而吃嗟来之食,离开感情和责任而谈性开放都是难以理解的。

当代青年的个性发展应该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基础上的发展,是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发展,而并非随心所欲。

那种对个人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无益甚至有害的个性是必须坚决反对的。

正如裴斯泰洛齐所说:教育的宗旨不是孤立地发展个人,而是把个人放在人类缚在一起的大链条的位置上,使整个人都得到发展。

[4]
个性发展过程中,个体发展和实现自身的独特及较高层次的需求,必须以发展和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基本需求为基础和前提;无论个体形成何种独特的生活习惯,都必须以生活习惯的科学性为基础和前提,否则将损害自身的身体健康;个体发展自己独特的性格,包括纠正不良性格如优柔寡断、急躁、孤僻倾向等,培养优秀性格如刚毅、果断、稳重、合群等,都必须以基本的价值标准为前提和基础;
个体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如社会活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艺术创新能力等,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为基础和前提;个体的多元价值选择,也必须以尊重并遵守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规范,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等为基础和前提。

而上述基础和前提,正是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因此,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全面发展的各因素好比木桶的各个板,之所以要全面发展,是为了防止短板的产生,从而影响个人整体效应的发挥。

另一方面,个性发展是在各种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某些特长和爱好的和谐发展,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选择性发展。

简言之,就是在全面发展青年的公民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按照“组合质变”原理来优化发展个性。

尽管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在发展范畴上的相对完整性或全面性,但是当国家在德、智、体等基本范畴上规定了所有受教育者都应达到,并且绝大多数受教育者都可以达到的基本标准时,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准就是所有受教育者发展的基础性标准。

在此意义上,全面发展就是一种共性发展。

然而,当这样一种共性发展是为所有个体的生存所必需并能够普遍实现时,个性发展是不能背离或超越这样的共性发展的,而表现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某些特长和爱好的和谐发展。

“教育的全部任务就在于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但注意的中心因该是形成受教育者得个性,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和创造性。

”“单纯的消极适应社会只
能保证社会的简单延续。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绝非简单的延续和重复,而是不断创造和开拓的过程。

也就是说,全面发展能保证一个人去适应社会,而个性发展才能让人发挥出创造力,才能不断推进社会的进步,尤其对处于新时代的青年来说。

因此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强调对个体健康个性和优势的培养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对个性束缚的教育将使人类在未来多变的社会中丧失创造力和生存能力。

个体绝对不是在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的平均发展,而是某一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的突出地和谐地发展。

个体是千差万别的,人的个性发展教育其实就是对个性的解放,即个人的一切优势、潜力和才能的发展和解放,使个体所特有的天赋、志趣和性格特征得到充分自由的淋漓尽致的发挥。

二、对青年发展的认识和实践误区
关于青年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认识和实践,青年和教育者均存在误区。

(一)把青年的全面发展当作各方面素质的平均发展
现实中有人认为全面发展就是各方面素质的平均发展。

因此学校用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求同、求全的要求,学校成了制造标准件的工厂。

“全面发展”被扭曲成了“平均发展”。

事实上,青年不肯做到在体育、智育等所有方面都全面平均的发展。

这里所说的全面并不是说体育的、智育的和德育的每一个方面的单项总和,因为各方面之间本来就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着的。

真正
的全面发展教育注重的是受教育者在所有不同方面的一种有差异
的和谐。

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方方面面的平平发展,只能造成实际效果的全面平庸,这远离了创造教育。

实际上,每个人个性的充分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进步基本源泉,而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5]
(二)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发展
现实实践中,某些教育机构只注重青年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严重忽略了其他素质的培养,取消体育课,对男女感情问题避而不谈,给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没有发展学生的其他兴趣爱好和特长,这种片面发展和机械发展导致升学后“高分低能”的现象相当普遍,进入社会带着失败者的心态就业而无一技之长。

这一现象在高中尤甚。

这是一个长期未解决好的问题,具有复杂的文化背景、历史原因和社会因素。

事实上,要和谐并全面发展的,不只是人的知识结构,也不只是人的各种能力,而是指向人的完满个性。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学生一方面要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性知识,还要在某一门学科上有突出地兴趣和特长,并且注重发展知识以外的其他素质,以彰显其才能、尊严、自信和今后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以个性的色彩加入到所在的集体中。

这种丰富的个性融入到集体的越多,集体所蕴含的影响个体成长的力量就越大,集体所能生发出的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资源也就越丰富。

它们是彼此维持相辅相成
的。

(三)教育实践过程中“政治挂帅”,忽视青年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在目前的学校教育过程中,许多方面依然没有从实质上突破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教育思维。

我们知道,任何教育都是基于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教育之于人而言,是人性拓展和升华的途径。

传统的教育理念对人性的认识上存在片面性和狭隘性,只是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统一性,单纯注重人的社会性中的阶级性,其目的就是仅仅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工具性,从而忽视了人的独立性,甚至牺牲了人的自由个性。

受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会产生两种不良后果,首先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过分注重阶级性,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完美的精神性,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过分用政治化的观点来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心中只能有所谓的“大我”,而不能有“小我”,只发挥学生的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没有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来培养,没有或者忽略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方面的指导和教育。

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青年学生个性的泯灭。

其次,在人文社科教育教学中,教育者用同一的标准和答案进行教学,并可以强调政治意义,把学生的思维拉到事先安排好的“标准”轨道上来,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青年学生独立思想和学习兴趣的丧失。

(四)对青年个性发展认识得过于肤浅
首先,把个性仅仅理解为外表、形象、技巧等,而对内在的修养不重视。

在这种错误认识得指导下,许多青年认为发展个性就要从形
象“包装”、外表和技巧上下功夫,实际上这都是焦虑和浮躁的表现。

他们没有认识到真正的个性是内在修为的强大,是创造力的最大发挥,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实现。

其次,把个性和共性对立起来,强调个性发展就以否定共性,抛弃共性为前提。

在一些青年的眼中,最“酷”、最有个性的就是反传统的“异类”。

这其实是不能理解共性与个性,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毫无规则地标新立异,结果把个性变成“另类”,而不是同类中的出类拔萃者。

由于其突破了共性的支持、基本规范的约束而成为胆大妄为者,漠视社会的公共道德和普适价值,这是文明的倒退和精神的贫乏。

因此,忽略共性的个性发展必将导致自我放纵、自我迷失和自我毁灭。

三、对青年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建议
青年如春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青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青年能否发展好,教育好,事关我国现代化事业能否顺利进展,事关民族复兴的重任能否实现。

这些重要性在青年大学生中的表现更为集中。

在本论题中,“青年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意指文章第一部分所论述的青年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性的和谐发展,本部分,笔者想从两个主体出发,为这一和谐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方面,从教育者本身来说,我国的教育尚在转型时期,还没有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中走出来,因此高校应该在思想
认识上处理好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

既要给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又要严格要求学生掌握过硬的基础知识;既要强调个性发展,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也不能抛开全面发展这一主旋律,片面地、孤立地强调个性发展“从德才兼备、文理兼融、独立思考的要求出发,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6]
首先,高校德育应该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范畴,它既是人文学学科,又集中体现和弘扬人文精神;它既承担着阐释和灌输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功能,又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具有丰富和深刻的人文精神内涵。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是一种人文教化,在本质上应把它定义为“人文关怀”,此“关怀”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其核心思想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它关心人的内心世界,关心人生活的目的、信念和理想,关心人的自由和尊严和人的个性发展等一系列关系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价值,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在弘扬人文精神时必须要坚持人性化原则,尊重人的本性,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施之以爱。

这种体现人文关怀的教育也能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指出,现实的个人绝不是消极
地被动地接受外界和他人的教育和塑造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人的思想教育观念的生成和培养必须依赖个体的主观
能动性的发挥来实现。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通过平等的交流和互动去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应该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创造良好的环境,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引导他们按照个性去发展自己的潜能,开发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优势,从而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

再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贴近青年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多多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单纯的“政治化”的价值偏好和单向度培养人的倾向,这容易导致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曲高和寡,向学生灌输的几乎都是正面的“高”“大”“全”的东西,进行抽象而空洞的说教,忽视了学生的个人利益和层次性需要,自然而然不受学生欢迎,效果不佳。

由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特性就决定了不能用单一的政治性来分析解读,也不能用单一的目标来规束其人生的发展。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注重政治化的同时也要努力做到生活化,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要关心和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只有真切地带着浓厚的人情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才能真正引导学生的健康生活,提升生命质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也才更有活力。

另一方面,从受教育者即青年大学生本身来说,要树立正确的个性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首先,青年大学生要有正确的个性发展态度,领会个性发展的真谛在于激发自身优势和潜能的发挥,而不是用一个客观统一的尺度去度量每一个人。

在积极发展个性的同时要对个性发展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

既要避免缺乏个性与创新的平庸发展,又要避免盲目追求或过分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既要积极发展个性又要全面发展,不断丰富个性的内涵,完善个性的发展,使自我个性向成长成才的目标发展。

既要注重外表和形象的独特性,更要注重内在的修为,注重品性修养和人格完善,加强自我教育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掌握社会的普遍知识与社会公共规则,正确理解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真理,诚实正直。

其次,要确立劳动的观念和实践的意识,“干”出个性,在劳动、探索、发现、创造中获得乐趣,完善自己,发展个性;在实践中发展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兴趣,以确立自己的个性特长,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爱劳动”既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涵,也是发展个性的基本依托和基本支点。

在劳动中体会探索、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享受劳动成果及成功创造所带来的成就感,去除浮躁,踏实工作,在工作中做出独特的事情,做出个性,做成独特的人;而在
理论基础上的社会实践是青年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全面锻炼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青年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活动过程。

社会实践能增加学生选择发展的空间,为学生培养和发挥个性特长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因此青年学生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对自身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了解社会,认识自我,陶冶情操,磨练意志,锻炼品格,发展特长,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完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2.
[3]石书臣.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与时代特征[j].河北大学学报,2002(2).
[4]伊丽莎白·劳伦斯.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纪晓林,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15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90.
[6]袁贵仁.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n].学习时报,2011-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