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探索与尝试-精品教育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架式教学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探索与尝试
写作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当今写作教学的现状可谓问题多多,困难重重。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有畏难情绪,甚至产生厌恶、惧怕的心理。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更是不遗余力地尝试、探索新的写作教学方法。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说:写作教学是指学校教育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写内容相对简单、篇幅短小的文章的一种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和加速掌握写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和文字来记录资讯、表达意向,使他们的写作素质全面提高。简而言之:写作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建构作文知识、形成作文能力的过程,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搭建好“支架”,让学生一直保持写作的兴趣,并积极行动和体验。
一、对支架式教学的认识
“支架”原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用来帮助工人完成伸手不能及的工作。支架式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认为:“认知发展的真实水平(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和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由成年人指导下或与其他更能干的同龄人合作解决问题所决定)之间存在着距离。”由此可见,教学活动最大的价值就是帮助学生突破潜力区――形成经过帮助可以形成的能力,而支架式教学法正是逐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支架),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一步地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二、支架在写作教学中的地位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儿童是完成写作的主体,教师的职责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鼓励浑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完成写作,达成目标。而教师能否在课堂上适时地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支架――尤其是在小学习作指导课上,决定了写作目标的达成度。一方面,支架的设计在学生面临困难时及时提供帮助,有一定的依存感,不仅仅决定了习作
的质量,更是影响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态度。另一方面,良好的支架设计为学生提供向上攀爬、转变方向的支点,确保写作教学顺利推演。师生之间、学生与写作之间、各种信息资源都在一个个关键的支点上相互碰撞、启迪,甚至重组。师生轻松地向写作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进发,达成写作目标,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写作教学的主要内容概括地讲包括“写什么”“怎么写”“如何教”三个方面。“怎么写”往往是学生感到最难的,恰恰就是这一个环节,教师往往缺乏有效的指导。尤其是小学语文习作指导课堂上,学生更加需要教师的“教”。例如,针对教材中的命题作文,怎样从储备库中提取有效的素材进行加工、整合、运用?如何将内部语言顺利转化为外部语言,用流畅、精准的文字清晰地表达出来?可以灵活运用哪些写作技巧让文章表达更加规范,打动读者……对“怎么写”过程指导的缺失将会让学生束手无策、胡编乱造。“过程”在整个写作系统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支架在写作过程的不同阶段为其提供框架、支撑、扶手、借力点,将复杂的任务进行分解,辅助原有的知识内化、更新,指导储备素材的选择、运用,提供攻克写作难点的方法、策略,确保写作顺利完成。所以说搭建“支架”是写作过程的呼唤,也是教学的必然选择,是写作教学中最核心的任务。
三、“支架”在写作教学中的尝试
语文课本中的习作内容并不是都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有时候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支架”,将抽象的教学目标“撑”起来,使之具体、翔实,有可教性,由“扶”到“放”,帮助学生轻松完成习作。著名青年名师何捷老师将写作教学中的支架分为“问题支架”“情感支架”“范文支架”“活动支架”“评价支架”等类型,他也指出: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各种支架可以相互交叉、兼容、配合运用,共同为教学服务。
笔者在三年级习作《盛夏之王――西瓜》的教学设计中,整合多种学习支架,在构思、评改和呈现阶段有效地组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引导学生用好眼、耳、鼻、口、手,从不同的角度,具体而又真实地写出西瓜的特征。支架一:链接已有知识,激起写作热情
1.“猜一猜”:它是夏天最受欢迎的水果,有“盛夏之王”的美誉。清爽解渴,甘味多汁,是夏天解暑的佳品。小朋友猜猜它是谁?
2.“瞧一瞧”:它被老师请到课堂里来了!它是什么形状?像什么?它穿着一件什么颜色的外套?条纹如何分布?在你眼里又像什么呢?
3.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猜谜语的情境,链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把西瓜带到课堂,让学生抱一抱、摸一摸,旨在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给学生一个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促使其独立自主地探索、创造。]支架二:创设活动情境,引导独立探索
1.“摸一摸”:用你的手摸摸它的外皮,有什么感觉?
2.“听一听”:用手敲一敲,西瓜发出了什么声音?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3.“闻一闻”:将西瓜切开,你闻到了什么味道?仔细看果肉、瓜籽是什么颜色?
4.“尝一尝”:什么味道?你喜欢吃吗?
5.填写表格
说一说:
(1)西瓜不仅美味,你还知道西瓜的作用吗?
(2)温馨小贴士:西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多吃西瓜能补充营养,吃西瓜可以润喉、清火、解渴、利尿,还可以排除体内的毒素,据说发烧的人如果吃西瓜,还可以降温。
附:写作小贴士(三)
简单交代xx的作用。
[设计意图:作文教学应从拉动内需,多一点实践,少一点限制入手,让童心焕发、自鸣天籁。探索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支架三:共享集体思维,完成意义建构
1.自主检查
(1)请大声朗读你的作文两遍。
(2)你正确分段了吗?每段之前空两格了吗?
(3)标点符号使用正确吗?标点不能顶格写哦。
(4)有错别字吗?句子有没有不xx?
2.集体评议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精彩吧!学生自主到讲台前,利用展示台对全班展示读。
(2)如果你是评审委员,你会给他点赞吗?他的习作哪里吸引了你?如果你觉得有问题,哪里还需要再改一改呢?
[设计意图:关于写作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此环节的设计,一是让优秀习作得到充分的展示,让学生在与他人分享的同时体验创作的成就感;二是针对问题习作,变老师的“改”为学生的“互改自改”,让学生的习作能力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由此可见,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