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行政诉讼中的当事人(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行政诉讼中的当事人(一)
摘要:行政诉讼当事人,是指因对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到人民法院起诉、应诉和参加诉讼,并受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约束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及行政机关。
在法学上,当事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诉讼中的第三人;狭义的当事人则仅指原告和被告。
现就对行政诉讼当事人在广义的范畴进行探讨。
关键词:当事人行政诉讼第三人
一、行政诉讼原告
行政诉讼原告是指对行政主体具体行政行为不服,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所以说,行政诉讼原告大多是行政管理中的行政相对方。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四条、第七十条,原告主要包括:
1、公民。
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具体行政行为侵犯的公民,有权依照行政诉讼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当然,这里所称的公民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公民。
2、法人。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根据《民法通则》第三十七条规定,法人应具备下列四条件:(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作为原告提起行政诉讼时,由其法人代表出庭应诉。
3、其他组织。
除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外,在我国,还有一大批不具备法人资格,没有取得法人资格的社会组合体。
例如以其家庭全部财产承担民事责任的工商个体户、农民承包经营户、起字号的合伙组织,或者尚处于筹建阶段的企业、单位等。
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犯而向法院提起诉讼时,由该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作法定代表人,没有主要负责人时,可由实际上的负责人作法定代表人。
4、在中国进境内提起行政诉讼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
外国人,无国籍人和外国组织在我国境内进行活动,必须遵守我国宪法和法律,接受中国行政机关管理,因而在行政管理活动的某些方面,都有可能同我国行政机关发生行政争议。
在《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等法律法规中,都有类似规定。
《行政诉讼法》第71条规定:“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行政诉讼,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组织有同等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此外,在特殊情况下,不是行政行为的相对方也具有原告的资格。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具有起诉资格的公民死亡;二是具有起诉资格的法人和组织终止,为新的法人和组织所代替。
为了更好地保护上述两类情况中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行政诉讼法》第24条第2、3款规定:“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可以提起诉讼。
”“有权提起诉讼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根据最高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规定。
“近亲属”主要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其他具有抚养、赡养关系的亲属。
二、行政诉讼被告
行政诉讼的被告是被原起诉指控侵犯其行政法上的合法权益和与之发生行政争议,而由人民法院通知应诉的行政主体。
必须明确,行政诉讼的被告不是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而是行政机关本身。
在行政诉讼中,行政主体始终作为被告,这是行政诉讼的一大特点。
根据行政诉讼和最高院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行政主体作被告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作被告。
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作被告主要有以下几类:(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具
体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2)“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间内不作复议决定,当事人对原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应当一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告。
”值得注意的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与非行政机关共同署名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一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为被告,非行政机关不能作被告。
2、改变原具体行政为的复议机关作被告。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起诉前,先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复议回报或选择了先行复议,而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即视为复议机关作出了新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以,原告提起行政诉讼时,就必须以该复议机关为被告。
什么情形属于复议机关“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呢?一般说来,(1)复议机关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事实;(2)复议机关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所适用的法律、法规或者规定;(3)复议机关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处理结果,即撤销、部分撤销或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
在这三类情况下,即视为复议机关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而作出了一个新的处理决定。
此外,复议机关如在法定期间内不作复议决定的,当事人是对复议机关这种不作为的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复议机关为被告。
3、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为,该组织是被告。
有的组织原来不具有行政管理职权,但法律、法规授予了它在某一行政事物方面的管理权,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如认为被告提起诉讼。
例如,《食品卫生法》规定:县级以上卫生防疫站和食品卫生监督检查所为食品监督机构,有权对违反食品卫生法情节严重的个人或组织,给予行政处罚。
该卫生防疫站和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就是有法律,法规授权贵的这类组织4、委托一组织作出具体行政为的,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行政诉讼法25条规定;“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例如:乡政府委托某村民委员会行使某项行政职权,该村委会按照委托的权限作出某一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对此不服的,必须以该乡政府为被告提起诉讼。
这就是行政法上的“权利可以委托、责任不能豁免”的原则的具体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行政机关在没有法律、法规或着规章规定的情况下,授权其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其他组织行使行政职权的,应该视为委托。
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
5、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派出机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该行政机关是被告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派出机构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应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
但是,有的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受权,在此时,可以比照“法律、法规受权的组织”,直接以该内设机构或派出机构为被告。
例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赋予公安派出所作出警告、50元以下罚款的权利。
6、行政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在作出某一具体行政行为后,该行政机关被撤销的,法律规定,由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作为被告;另外,还有就是,行政机关被撤销后,没有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在这种情况下,应由决定撤销原行政机关的上级行政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指定的行政机关作为被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