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的法律细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之死的法律细节

著名的“苏格拉底之死”,在法律上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历史的真实已经无从完全复原。幸而其弟子柏拉图留下来了一份重要篇章——《申辩篇》,仍不失为一种权威的解答。《申辩篇》显示,苏格拉底之死,从法律层面讲,直接来自于他对刑罚方式的选择,以及法庭(500人会议)最后的判决。实际上,对苏格拉底被控的行为,他面临三种可以选择的处罚:一是死刑,二是放逐,三是罚款。苏格拉底不同意被判“放逐”,只同意判死刑或是交罚款(以代替死刑)。但最后,法庭的判决是死刑。

(美勒托、阿尼图斯、吕孔)对苏格拉底提出的指控,其实罪名就一条:“腐蚀青年人的心灵,相信他自己发明的神灵,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诸神。”“腐蚀青年”与“不信国家认可之神”是一种手段与内容的关系①,因此罪名的实质是“宣传异端宗教”。不像很多地方提到的有两条罪状,“一是苏格拉底败坏青年,煽动他们反对父母;二是不敬国家所崇奉的神灵,宣传新神”。对苏格拉底的审判,表明当时的雅典城邦法律中,确有“违反城邦宗教信仰”类的罪名,否则审判不可能举行。

苏格拉底最终何以会获得死刑判决?有不少人可能坚信,苏格拉底这样的哲学家、道德圣人,是想以身殉道,以死来抗议现实的黑暗。实际上,《申辩篇》反映出的信息并非如此,苏格拉底决非偏执之人,之所以被判死刑,其实不是苏格拉底所愿,而是多种不可改变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可以看出来的有三点:

第一,苏格拉底的辩护,超出了民众法官对宗教信仰的理解。从苏格拉底的申辩内容来看,他对指控的抗辩取得了部分成功,但未取得完全成功。他把这一罪状分成了两种情况,要么自己的言论无意间对青年产生了坏影响,要么是故意对青年产生坏影响。他的抗辩是,如果是无意间对青年产生了坏影响,那么正当的法律程序是“不是把过失人召到这个法庭上来审问,而是对他(过失人)进行私下训诫”。如果说他是有意对青年产生影响,也不构成“使他们相信新神,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诸神”这一“腐蚀性”的影响。因为,美勒托承认,苏格拉底相信超自然的活动,也同意“把相信超自然活动背后的超自然的存在当作诸神或诸神的子女”②尽管,在与美勒托的论辩过程中,苏格拉底使得美勒托和言辞自相矛盾,但他对诸神的这种理解很可能超过了普通雅典民众对诸神的理解。我认为,在充满偶像崇拜的雅典,社会情形不会与今天中国民间的宗教信仰相去太远,普通民众对神的理解没有苏格拉底这样理性,恰恰是一种盲目信仰。因此,苏格拉底的这番论证,尽管可以迫使美勒托这样的精英人物承认,但其理性的姿态本就与民众的宗教心态格格不入。因此,尽管苏格拉底的申辩能够自圆其说,证明其平素言论不构成“宣扬新神”这一情节,但最终只产生了部分效果,并没有打动所有民众法官。所以在进行有罪与无罪投票时,结果是,“以281票对220票判决苏格拉底有罪”,双方的票数非常接近。

第二,是苏格拉底的某些言辞激怒了充任法官的那些民众。如果说在进行有罪与无罪投票之前,苏格拉底的申辩还有对民众法官“晓之以理”的温和之风,那么在有罪判决作出之后,他的申辩就大大刺激了民众法官们的情绪。首先,在是否缴纳罚款来代替死刑一事上,苏格拉底表现得相当自负,他认为自己一生的行事对于增进同胞的德性是有益的,因此应当得到奖励,由国家出钱养他,而非罚款。后来,又提议可以“罚款一明那”,这种数目所折射出来的坚决不认罪的态度,对于认为他有罪的法官来说,简直是一种挑衅。其次,苏格拉

①苏格拉底说“然而我还是请你告诉我,美勒托,在什么意义上你说我腐蚀青年人的心灵。你的控告用词显然表示你指控我唆使他们相信新神,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诸神。你说我的这种教唆具有腐蚀效果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申辩篇》(第一卷)26B,第13页。

②参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申辩篇》(第一卷)27D,第15页。

底对自己一生行事的评价,显示出了一种“居高临下、高人一等”的高傲姿态,我想不管在哪个社会,一个人这样在大众面前评价自己,都会招来不满和怨恨。谁会轻易承认,自己德行不如别人,需要别人指引?最后,苏格拉底在拒绝接受“放逐”刑时,提出的理由表明他“不管到哪里,决不会停止他一贯的爱管闲事、与人谈论善这些主题的行为方式”,这就更加使得民众法官们相信,苏格拉底是个死不认错的人,活着也许还会给他们惹来麻烦。因此,只能是让他死了,死了这个人就消停了。苏格拉底耿直如此,岂能不死?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诚哉!

第三,民众法官本身并不是充分理性的人,他们对事理的认识并没有达到苏格拉底那样的高度。他们不敢正视苏格拉底指出的精神缺陷,出于人性的懦弱,只好以消灭这个令他们不快的人来减轻自己的精神负担。苏格拉底的申辩,表明他深深看透了雅典各色人等身上的弱点,就是没有重视道德修养,只是专注于实际利益。尽管这种洞见很客观,但是普通民众在感情上却难以接受,也很难承受苏格拉底指示的那种生活方式。普通民众与哲人之间的冲突,其内涵大盖就在于此。冲突的结果,往往就是要么各走各的路,要么一方压倒另一方。

对于死刑判决,苏格拉底也并非一开始就坦然接受,他认为这个结果不是因为自己没有提供足够的无罪证据,而是自己拒绝用讨好法官的方式讲话。所以,他认为审判是不公的。在听到判决结果后,他一度诅咒投票判他死刑的那些民众法官,“那些想要轻视我们城邦的人会责备你们‘处死那个聪明人苏格拉底’”、“我要告诉你们,我一死去,复仇就会降临到你们头上,你们会受到比你们杀我痛苦得多的惩罚”。这也说明他本是不想死的,更不是疯狂地一心求死。

不过,后来,苏格拉底很快基于其对自身德性的自信、对死亡的豁达、对人性的宽容,克制了自己的怒气,宽恕了判他有罪的那些人:“任何事情都不能伤害一个好人,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诸神不会对他的命运无动于衷。……我明白我最好死去,我摆脱心神烦乱的时候已经到来了。因此,我一点儿都不怨恨那些控告和判我死刑的人,尽管他们的所作所为并非抱着这样的目的,而是以为他们可以伤害我,所以这些人还是应该受到谴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