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冲孔灌注桩又一质量控制技术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冲孔灌注桩又一质量控制技术措施摘要:冲孔灌注桩是利用地面机械起吊冲击坠锤进行自由落体冲击切割地基形成桩孔,然后在其内放入钢筋笼,灌注混凝土凝固成型的桩。盖其施工简便,操作易掌握,设备投入一般不是很大,且单桩承载力一般较高,在各类房屋及民用建筑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笔者结合自己曾主持的某一桩基础施工工程实践,对冲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提出另一技术控制措施。
关键词:冲孔灌注桩成桩质量钻芯取样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u443.15+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冲孔灌注桩施工是一种常见的施工方法,已经是一套很成熟的施工工艺技术,但是施工时经常还会碰到新问题,困扰大家。笔者根据本人多年的一线施工及管理经验,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谈谈冲孔桩成孔后灌注混凝土过程中的又一技术控制措施:如何有效预防及正确处理桩身混凝土内出现蜂窝的现象,减少质量事故,以提高工程效益。经过多次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务必做好相关质量控制及施工数据记录,遇事多协商,勤思考,分析具体原因,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法。
1 工程概况:
广东省东莞市某一大型房地产项目,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属河口三角洲堆积地貌。原为鱼塘或耕地,现已填土整平。
根据钻探揭露情况,按地层成因类型和岩土层性质,场区内地
层自上而下分为:人工填土层、冲积层、残积层;下伏基岩为泥岩、细砂岩与粗砂岩等。场区特俗性岩土包括素填土、软土(淤泥质土)、饱和砂土、残积土及风化岩。
根据抽水实验及击实试验表明场地内砂土层的涌水量及透水性一般,砂层属于透水层,砂层孔隙水较丰富。
该工程总建筑面积为421496.84㎡,拟建地下室三层,地上塔楼3栋35层、9栋39层,其中塔楼部分采用冲孔桩作基础,地下室部分采用锤击管桩作基础。共划分为4个区,分别为e1区:共204条冲孔桩;e2区:共164条冲孔桩;e3区:共168条冲孔桩;e4区:共195条冲孔桩,桩径a1000mm~a1800mm。
2 施工现场情况说明:
本工程属二期开发项目,且与一期项目为共用同一地下室,同时一期8栋39层结构(连地下室)已完工并回填至±0.00m,二期项目基坑已完成场内基坑支护及大开挖。由于市政管网未完工,导致地表水直接排进二期项目基坑,本工程地下室底板面标高为
-13.400m,而地下水直接反压至二期基坑内,导致二期基坑水量较为丰富。
3 冲孔灌注桩抽芯结果:
2012年5月初开始进行第一批冲孔桩施工,分别为e102#、e36#、e151#、e105#、e72#、e8#、e3#、e124#、e73#、e89#、e110#、e6#、e71#、e108#、e149#、e39#、e74#、e119#、e115#、e152#,共计20支。其中a1000桩径的桩共12支,a1200桩径的桩共6支,a1400
桩径的桩共2支。
2012年6月初对第一批冲孔桩作自行抽芯检查,发现其中e3#、e124#、e74#、e115#桩芯芯样2~3m处存在单侧竖向蜂窝(部分为沟槽段),长约1m;e102#、e151#、e105#桩芯芯样6m附近存在1~1.5m长蜂窝。
4 原因分析:
对比观测上述桩芯芯样,项目部全体人员对此讨论并作出分析,并请来公司总工及技术负责人至现场作指导,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4.1冲孔桩桩芯芯样反应出来的基本为单侧竖向蜂窝,条纹明显清晰,显示为被水冲破顶穿形成;由于现场地下水量丰富,灌注桩芯混凝土时很可能由于地下水压力的原因,故此形成单侧竖向蜂窝。
4.2冲孔桩桩芯芯样反应出来的竖向沟槽,为冲孔桩常见的质量通病;
4.3根据抽芯结果显示,冲孔桩桩芯0~6m附近出现此现象,项目部及时翻查施工记录,并分析冲孔桩具体位置得知:e3#、e124#、e74#、e115#、102#、e151#、e105#桩均为e1区场地靠北段的地带,再结合地质水文资料,同时翻看岩土勘察报告,e1区北段地下土层多为人工填土及冲积砂性土层,由于二期基坑处于最低点位置(基坑底板面标高为-13.400m),周边附近所有地表及地下水均向二期基坑排进,导致e1区场地靠北段的地带地下水量丰富,造成土层
含水率高且透水性强;
4.4第一批桩施工时间基本为5月初,此时南方天气正值雨季,雨量丰沛,且基坑内水量抽排不彻底,在冲孔桩底部仍存在较多的地下水;
4.5冲孔桩成孔后,由于灌注桩芯混凝土时第一斗混凝土时数量控制不当,重量不足而不能反压地下水,容易导致冲孔桩灌注时出现地下水压力冲破上层混凝土,最终在桩芯内部形成竖向沟槽及蜂窝;
4.6因冲孔桩水下混凝土灌注时插捣及上覆压力不足,在1~7m 中出现该通病,1m以上多为浮浆;
4.7由于工人灌注水下混凝土时随意性较大,导管抽插时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往往导致水下混凝土灌注后质量偏差;
5控制措施:
针对以上几点,在听取公司总工及技术负责人的意见后,笔者经过多方面考虑及项目内部讨论,我们最终确定了以下方案,来改善并控制冲孔桩水下混凝土的灌注质量,现说明一下:
5.1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重新要求班组调节好导管插捣频率,利用高频插拔导管,并控制好导管提升高度。
具体操作方法:
派专人跟踪好并随时测量桩孔内混凝土高度,根据导管在桩孔内的长度,计算导管在混凝土内的埋深,项目部原要求施工过程控制为2~6m,但考虑到高频插拔导管需要,导管埋置深度更改为2m~
3m左右,减少导管上下插拔距离,以便更有效率地插拔导管。
5.2由于冲孔桩芯样基本为0~6m附近出现蜂窝,项目部决定在原有改良的施工工艺上再增加振动棒振捣。
具体操作方法:
待灌浆完成后间隔15~30分钟后辅以振动棒插捣桩面0~8m范围内易发生蜂窝部位,注意振动棒要快进慢出,不宜过振,以免引起混凝土内泌水,最后拔出护筒(在混凝土终凝前)。
5.3控制混凝土拌合质量,确保进场混凝土和易性,塌落度控制在160mm~200mm;合理安排混凝土生产和稠度,确保每一根冲孔桩为连续浇筑,不能出现大量混凝土长时间等待浇筑影响混凝土质量。
5.4现场混凝土进场前派人测试塌落度及外观检查,并请监理单位在旁见证取样试验塌落度,不达标的混凝土要求退场。
5.5控制超灌高度,一般桩面1m处多为浮浆,此部分混凝土为桩孔内最早期混凝土,是被新混凝土逐步从桩孔底部顶上来,含有较多的砂石及泥浆或孔底杂质,且泥浆浓度较高,混凝土质量不易保证,待桩成型后需将其凿除。
5.6落实管理人员职责,对班组重新进行教育,以高质量为目标。
6结果成效:
经过项目部改进施工措施及方法,2012年6月初施工的第二批桩(共26支)钻孔抽芯芯样表观质量完好,此批桩的位置均分布在第一批桩旁,地下土层情况大致相同,由此确定项目部改良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