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苏州高博软件学院基础部吴歧范1

[内容摘要]:詹明信将马克思主义式的和后现代主义式的两种方法并用于对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研究,得出后现代大众文化是晚期资本主义文化主导的观点。他深刻地指出了大众文化有无主体性、无深度性等特点,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承担着经济、娱乐与政治功能。尽管他在文化分析上试图坚持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但由于其后现代主义消解深度的立场使其不能深刻揭示大众文化的深层本质。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阶级意识

弗雷德里克·詹明信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大师,他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提出了“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后现代是个“文化主导”的时代,此“文化“便是大众文化。本文就此做出尝试性的分析。

一、后现代文化时代提出的依据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詹明信特别推崇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这段名言,在他看来,不能就文化而论文化,必须深入到文化背后揭示其变化发展的经济社会根源。他说:“为了研究某一种文化,我们必须具有一种超越了这种文化本身的观点,要彻底了解资本主义文化,就得超越时间,回头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这种生产方式带来的文化。”(2)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进入晚期资本主义阶段,它的文化发展也相应地进入第三阶段。在此阶段,资本的扩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帝国主义的掠夺中幸留下来一些区域,现在被晚期资本主义殖民地化、资本化了,这两个领域就是自然和无意识。”(3)资本征服了一切领域,宣告了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到来,后现代主义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更高更纯粹的阶段。“在后现代主义中,由于广告,由于形象文化、无意识以及美学领域完全渗透了资本和资本逻辑,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艺术、无意识等等领域无所不在,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处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4)他认为,资本和商品原则的全方位渗透使强调批判、怀疑、超越、保持距离的现代主义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现实基础,“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5)我们处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后现代。

1吴歧范,苏州高博软件学院讲师,哲学硕士。邮编:215161。

对于后现代的到来,詹明信认为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技术上的依据。“后现代人已经被这种高度发展的新的技术搞得心醉神迷,因此,当前像对电脑和信息处理机之类的新技术的狂热追求和迷恋,对我们所说的文化逻辑来说就远不是外部的了。”(6)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也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与交往方式,虚拟经济、电子商务与政务、网络支付等都使人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的影像世界里。现代社会空间完全浸透了影像文化,“这就是真正的形象社会时期,从此在这个社会中人类主体面临每天多达一千多个形象的轰炸。”(7)影像将现实社会殖民化,人们的生存方式、感知方式都已碎片化,以往历史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已被割断。

二、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的逻辑关系

詹明信认为后现代是大众文化的盛行的时代,后现代文化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文化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变成了人们的全部生活方式,“各个社会层面成了‘文化移入’,在这个充满奇观、形象或海市蜃楼的社会里,一切都终于成了文化的——上至上层建筑的各个平面,下至经济基础的各种机制。……‘文化’本体的制品已成了日常生活随意偶然的经验本身。”(8)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的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消费品,文化与生活的界限逐渐消弭了。

那么,何谓“大众文化”詹明信认为它是指凭借现代高科技手段大规模地进行复制和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这种文化工业不是产生于大众本身,而是“特意为大众消费生产出来”。“所谓大众文化和法兰克福学派所称的‘文化工业’,难道不是像生产汽车一样制造出来的吗……或多或少是按照计划炮制出来的”(9),因而是一种典型的商品文化。

后现代文化与大众文化究竟是怎样的逻辑关系呢在詹明信看来,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同质性和互文性。如果说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逻辑的话,那么大众文化就是这一文化逻辑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果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等级、反权威、消解深度的平民化的哲学思潮的话,那么大众文化则是这种哲学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实践和表征。大众文化借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话语系统固有的雅/俗而二元对立的等级秩序的颠覆,得以从后台走向前台,从隐流成为主流。后现代主义成为大众文化的哲学基础和认识论框架,大众文化的平民性、通俗性也实践着后现代哲学的非神圣性、反权威性等特性。后现代的精神真谛,诸如消解深度、反理性中心主义、反基础主义等在大众文化当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大众文化作为与后现代主义有一种相互适应、相互验证和相互加强的

关系。

三、大众文化的特点

1、无主体性和无个人风格

詹明信指出:“主体的灭亡——也就是指不假外求、自信自足的资产阶级独立的个体的结束。这也意味着‘自我’作为单元体的灭亡。在主体解体以后,再不能称为万事的中心。”(10)“随着主体之去,现代主义论述中有关独特‘风格’的概念也逐渐引退。”(11)主体死亡了,想象力也就随之死亡了,也就谈不上什么创造力、个人风格了。“在这个世界里,风格上的创新已不再可能,剩下的仅仅是模仿失去生命力的风格,透过面具,以那种在想象中的博物馆里的风格的声音来讲话。”(12)大众文化没有独特的个人化的风格,其语言在流行中形成了通用的套话式的“媒体语言”。主体死亡了,与主体有关的一切包括所谓“情感”也就无所寄托了。“‘自我’既然不存在了,所谓‘情感’也就无所寄托了;‘情感’自然也就不能存在了”,“除此之外,其他相关事物也随着情感的消逝而一一告终了。”(13)

詹明信话里行间透出对“自我”消亡的哀叹,对此我们不愿苟同。“主体死亡”并不意味着所有主体意识的死亡,它只意味着近代以来那个标榜理性(工具理性)至上的资本主义个体主体的终结,实际上只代表理性万能论的破产,又怎说连“”都消亡了呢大众文化又是否完全没有个人的风格呢恐怕也不尽然。任何时代都有殚精竭虑默默地从事文化研究创造的人,社会文化也是向前发展进步的。詹氏的结论过于武断。

2、无深度和无距离感

后现代大众文化“削平深度”、“拒绝阐释”,其作品一看就懂,追求即时消费和当下体验。詹明信指出:“表面、缺乏内涵、无深度,这几乎可以说是一切后现代主义文化艺术中最基本的特征。”(14)后现代文化接受者不愿思考,也不需思考,只求快感与麻醉。

詹明信还认为,后现代社会大众生活于一个由传媒所构造的幻象社会中,照片、影视、网络视频等,在一个个由符号文化制造的虚拟世界里,模拟与真实的区别发生“内爆”,模拟的东西甚至使人感到比真实的东西更加逼真,从而更加依赖它。艺术与现实模糊了距离,“批评距离”也随之消失。“在后现代主义的崭新空间里,‘距离’(包括‘批评距离’)正是被摒弃的对象。我们浸浴在后现代社会的大染缸里,我们后现代的躯体也失去了空间的坐标,甚至于实际上丧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