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3.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 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B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 的英雄人物是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邓世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西洋,地理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含义有所不同 。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 为“东洋”, 而把今天文 莱以西的东 南亚和印度 洋一带海域 及沿岸地区 称为“西洋”
郑和原姓马 ,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小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名三保,回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 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 教。从小吃苦耐劳,培养了英勇无畏 的气概。12岁丧父,在流离中被明军 掳去,送进皇宫当了太监。后来跟随 燕王朱棣,屡建战功。朱棣称帝,是为 明成祖。明成祖十分器重他,提拔他 为内宫太监,并赐姓郑。1431年,明 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钦封郑和为“三 宝太监”。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 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 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 习,使同学们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 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 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 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 学习;戚继光为驱逐倭寇、保卫 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 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值得人 们学习。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知 识 拓 展:
明初的对外交往
明太祖时,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 区发展友好关系,“命使出疆, 周于四维,历诸邦国,足履其境 者三十六”。明成祖时,除了派 郑和下西洋,还向各国派遣使臣 50多次,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地 区的往来。一些国家也纷纷遣使 来中国,还有几个国家的国王到 中国访问。其中,浡[bó]泥国(位 于今加里曼丹岛北部)、苏禄国(位于今 菲律宾群岛)的国王来中国访问时因 病去世,就安葬在中国。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3.读材料和 教材,学生 分组讨论郑 和下西洋的 影响。(历 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 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 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戚 继 光 像
想一想:这首军歌表现了 怎样的战斗意志?
戚家军纪律严明,训练有素, 英勇善战。同仇敌忾,万众 一心,忠肝义胆的精神。表 现了戚家军面对侵略者誓死 捍卫国家安全以及面对困难 ——《戚少保年谱耆编》 毫不退缩的坚强意志。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动脑筋”:戚继光有哪些优 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倭患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 什么严重的后果? 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
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朝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商 品贸易兴盛,在地理上又靠近日本,因此 成为倭寇侵扰的对象。当时明朝的不少官 僚、富豪也下海经商,其中一些官僚、奸商以及沿海海盗与倭 寇相勾结,为虎作伥,趁火打劫,使倭寇更为嚣张。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远航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2、郑和下西洋条件 客观 原

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造船技术的发达; 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广泛 运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等;
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 主观 勇无畏的气概;统治者的支持。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比较表
航海家 郑和 到达 地点 时间 下“西洋”,最 远到红海沿岸和 非洲东海岸 1405—1433年 哥伦布 到达美洲 达·加马 绕过好望角, 到达印度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船数 船只 大小 共百余艘 17艘 4艘 大宝船长151.8米, 旗舰100吨,长 120吨、100吨、 宽61.6米 24.5米,宽6米 50吨
通过对比发现了什么?
规模大 时间长 次数多 时间早 航程远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拓展延伸
郑和的壮 举体现了一种 什么精神?
百折不挠、积极进取、不畏艰 难的探险精神。 开放交流、勇于开拓、和平宽容、 自强不息、睦邻友好、献身祖国。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装载物品:优质 丝绸、精美瓷器、上 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 物品,以及大量的金 银货币。 规模大,货物多
物品用途: 有的是用于慷慨 送礼,展现大国 风度,发展相互 之间的友好关系 ;有的是用于贸 易,互通有无, 互补互利。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想一想,为什么用 “三宝”命名呢? 其中含有怎样的历 史信息?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庙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2、郑和描述舰队远航的情景 时曾说过有关夜晚航行的内容, 郑和的舰队能在黑夜中辨识航 向是因为( ) A.郑和舰队的庞大 B.明朝造船技术的先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水手有高超的驾驶技术
江苏南京的浡泥王墓
山东德州的苏禄王墓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
交往
明中后期——国势衰落
●戚继光抗倭 冲突
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 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由强盛逐 渐转向衰弱了。
反 映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 后 活 动:
1. 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 表明当地人民对郑和充满了爱戴 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 和敬意。 宝塔寺”“三宝城”,马来西亚有“三宝 说明郑和的船队曾经到过这些地 镇”,马六甲有“三宝庙”,爪哇有“三 方;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这 宝庙”“三宝井”“三宝洞” ,新加坡有 “三宝山”。 些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反侵 略战争?
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 弛,倭寇猖獗。戚家军抗击倭寇, 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捍卫中华民族的正义利益。是正 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是一场反侵 略战争。
15读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材料第 研
《凯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想一想,郑和航海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答: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缺少淡水、 食物等海上物资;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 量的攻击(海盗等)。
相关史事
郑和的船队为保证航行时的协调一致, 采用了多种通讯手段。白天升旗为号,夜间 悬灯为号,遇到天气恶劣视野不良时,则用 吹喇叭、敲锣鼓的方式。整个船队的进退、 集合、升帆、抛泊等行动,都在统一号令下 进行。
郑和7次远航,船 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 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 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 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 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 船队有严整的编队, 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 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局部) 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仅首次下 西洋时,就有27 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 财物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郑和的船队 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行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 、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郑和像
明 成 祖
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 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 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 的奇珍。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2.郑和下西洋的过程
时间 次数 特点 规模 人数 到达 地区
1405—1433年 先后7次 规模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航行船只最 多时200多艘 每次出海2.7—2.8万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 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4.下列关于明朝时期的交往与冲突历史的陈述中,哪一项 是错误的 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历史上第一批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包括葡萄牙殖民者 D.戚继光抗倭过程中最著名的战役是台州大捷
A
5.“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 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C ) 6.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满刺加和红海沿岸 7.戚家军抗倭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是在今天的 ( B ) A.山东 B.浙江 C.福建 D.广东
C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3、“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 平”是戚继光的名言。据此, 我们应主要学习他的( ) A.忠君思想 B.拒官态度 C.军事才能 D.爱国精神
D
随堂训练
第15 A.蔡伦 B.毕升 C.郑和
2.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 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 A.郑和 B.戚继光 C.李时珍 D.宋应星
明代绘画《倭寇图卷》(局部) 画面描绘了民众遭受倭患而逃难的情景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4.抗倭的过程及结果(戚 家军)
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 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 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 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 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 败倭寇。 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 工10 000多人,进行严格训练, 操练新阵法。 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 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才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动 权;科技发达,杰出的人才有富于团结协作精神 的团队;对外开放,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 好友关系,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 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登 州(今山东蓬莱)人。出身将 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 指挥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 的任务。戚继光先后在山东、 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 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 军队被称为“戚家军”,他 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为抗倭 名将,声名远扬。
二、戚继光抗倭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倭寇指什么?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
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 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明朝中期为什么倭患严重?(背景)
明朝中期,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明朝国力减弱,海 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 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台州九捷
福建、广东
抗倭形势图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5.分组讨论:戚继光 取得胜利的原因。 这是一场反侵略的 正义战争,符合人民 的利益;“戚家军” 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戚家军”与其他 爱国军民配合作战, 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 的民族向心力;④戚 连环画《抗倭英雄戚继光 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 》 和指挥才能。
4.抗倭的过程及结果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过程:1561年,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 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又率军进入福建、广 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 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
结果: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抗倭取得胜利。
戚 继 光 抗 倭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6.意义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戚 继 光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 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 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 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 国主义者。
小提示:民族英雄是指维护
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主权完 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 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历次反侵 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 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问 题 思 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