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孔子和《礼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知敬学”和“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等等观点今天仍通行。
6、《乐记》 郭沫若考证本书作者为孔子弟子公孙尼子,不过学术界争议很多。
《乐记》有部分内容完全为了迎合西汉统治阶级政治需要。但在文艺理
论问题方面,本书仍有值得注意的内容,即关于物感说,关于文艺与时代和 政治的关系以及关于文艺的真实性问题等。因为《乐记》概括了经过长期发 展的儒家文艺思想,又在长期的文艺纷争之后杂采诸家的学说予以充实和提 高,所以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七、孔子及其人格魅力
司马迁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研究孔子的文献资料,除了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等外,直接的材料则是《论语》、《孔子家 语》,以及《礼记》等,《论语》是第一号基本文献。 《论语》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而伟大的人格形象,所谓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者也。孔子非凡而永恒的人格魅力,约略可从以下几 端“述”之: ㈠文化的终极关怀者 所谓“文化”, 实即“人的文化”,是支撑人格的基石,是砥砺人格的中 坚,文化赋予人格以厚重的意义。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终生以恢复古代的文化传统为己任, 并以发扬光大这一文化传统为其职志。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 古”,其实孔子是既“述”又“作”, 而且是以“述”为“作”。孔子基本 上是维护“周礼”,又认为“周礼”要有所损益, 孔子曾经“问礼于老 聃”(《孔子家语·观周》)、“入大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真正 地做到了“学而不厌”(《论语·述而》),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学”中融 入了一种深深的文化关怀———对“道”的终极关怀。究其实,是对作为文 化内容之一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呼唤。
2、十七篇解题——《仪礼》17篇分为四组:
《士冠礼》:古代贵族青年二十岁为成年,举行加冠(戴帽子)仪式并起字(别名),表示已成年, 开始享受成年人的权利,承担兵役等义务,来自氏族社会的“成丁礼”。 《士昏礼》:古代贵族之间缔结婚姻关系的复杂手续、繁细仪注,婚姻当事人在双方家长的 主持下从纳采(下定)到婚姻后庙见等一系列礼仪。 《士相见礼》:记述贵族与贵族间第一次交往,一方携带礼物登门求见以及对方回拜的礼节。 《乡饮酒礼》:古代乡一级基层行政组织定期举行的以敬老为中心的酒会仪式。起源于氏族 公社和养老为目的的会食(聚餐)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后期各地因经费缺乏而撤消。 《乡射礼》:以乡为范围举行射箭比赛大会的具体礼节。 《燕礼》:“燕”即“宴”,记述诸侯大夫们举行酒会的详细礼节。 《大射礼》:国君主持下举行射箭比赛大会的种种礼节,该会由各级诸侯参加,类似全国范 围的运动会。 《聘礼》:各诸侯国之间以及国君派去使节去他国进行礼节性访问的具体礼仪。 《公食大夫礼》:国君举行宴会招待来访的外国大臣的具体礼仪。 《觐礼》:诸侯朝见天子的礼仪。 《丧服》:记述死者亲属丧服的种种差别,根据亲疏远近对丧服和服丧期有不同的具体规定, 并由此形成“五服”制度,对后来我国政治、法律和民俗等方面影响长远。 《士丧礼》、《既夕礼》:记述一般贵族从死亡但埋葬一系列详细礼仪。 《士虞礼》:记述一般贵族埋葬父母后回家举行安魂仪式的礼仪。 《特牲馈食礼》:记述一般贵族定期在家庙祭祖祢的礼仪。父死立牌位称祢,用牛、猪祭祀 称特牲。 《少牢馈食礼》、《有司彻》:记述大夫在庙祭祖祢的礼仪。用羊、猪祭祀称少牢。
㈢关于《礼记》
儒家关于礼学的论文集。“记”指对经义的说明、补充和发挥,东汉末 年独立成书,到唐代取得儒家“经”书地位,南宋朱熹取其中《大学》、 《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全书近10万字,在十三 经中仅仅次于《左传》,被称为“大经”。《礼记》选编49篇文章,内容丰 富,包括礼治思想以及教育、音乐、天文、考据等等,涉及门类比较庞杂。 1、专释《仪礼》之属 一共21篇,对《仪礼》各篇解释,阐述制礼的意义和礼治精神。 2、《礼运》 论说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礼仪起源,总体强调礼义治天下,实现社会 的安康和进步,应起源于荀子学派,大约写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 3、《大学》 “大学”原意为王公贵族子弟的学校,可解释为“大人之学”。讲的是 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最根本学问,即文章开宗明义提出的三条基本原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为了实现此原则必须通过八个步骤,即“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 下平。”
和谐、社会和谐。
《中庸》同样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后人仲长统说:“和谐则 太平之所兴也,违戾则荒乱之所起也。”关汉卿说:“遂令鱼共水,由此得
和谐。”
以之社会发展论,“和谐”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
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 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 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
关于《礼记》及十三经之“三礼”
《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论语》、《孝经》、 《尔雅》、《孟子》等十三部基本典籍纳为一体,合称“儒学十三经” 十三经之“三礼”包括《周礼》、《仪礼》和《礼记》, 又称《礼 经》。 ㈠关于《周礼》 《周礼》是上古唯一具体而系统叙述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典籍,历代王 朝直至明、清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仍参考之。作者相传为西周初年周公 “制礼作乐”的产品,即其作者是周公姬旦。主要内容包括《天官》、 《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六篇。这六大官属 是:一曰天官“冢宰”(太宰)、地官“司徒”(大司徒)、春官“宗 伯”(大宗伯)、夏官“司马”(大司马)、秋官“司寇”(大司寇)、冬官 “司空”(大司空)。书中所列官职360多个,《周官(礼)》的内容就是规 定六官和所属官职的职掌及其所形成的各种制度。因为六官是国家中枢机 构的六部分,中枢又管理地方,书中所列360多官职其中有中枢的属官, 也有地方官和执事官。
4、《中庸》 《中庸》也谈人生哲学,为《大学》姐妹篇,全文33章,比《大学》长得多, 作者不详。全文大致包括五部分:中庸涵义解释,五伦三德,三重九经,诚。 对“中庸”的解释,程颐认为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认为 “庸”为“平常”、“用”,凡事取其中,为不易(变)之常道,即为中庸。 “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伦理关系,《孟子》解释 其理想关系应该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要达到此五种道德规范,要靠“智、仁、勇”三种道德情操,而要具备此三种 道德情操,需要“修身”,如何“修身”,须从“正己”与“忠恕”开始。 ⑴何谓“忠恕”、“正己”? “忠恕”即“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即推己及人是修齐治平的要 道。 “正己”即“为政在人”,国家的治乱,决定于为政者的道德修养。 ⑵三重九经(内容略) 可总结为“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是当时统治者经验的总结。 ⑶诚 人人具有天赋的道德观念且与人的本性一致,即“诚”——“唯天下至诚为 能尽其性”,所以宣扬人应该不断地进行道德修养,追求达到“至诚”精神境 界。
Biblioteka Baidu
㈡关于《仪礼》
《仪礼》原来只叫《礼》,即孔子传授弟子的《礼》。汉代称《士礼》, 又称《礼经》,直到晋代改称《仪礼》。这其实是一本残缺不全的书,只有 十七篇,都是礼仪的详细记录,且一般只记礼仪,不讲意义,所以读来既费 力有枯燥。 1、“礼”的起源和“礼制” “礼”即我国努力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 礼节仪式。属于意识形态,为社会文化现象。其中最突出的是强调上下尊卑 关系,尤其强化王的天子的地位和威严。 如《礼记.礼运》追述远古原始社会祭祀活动的仪式,符合人类学和氏族 起源学说;《仪礼.乡饮酒礼》记述古代乡定期举行的以敬老为中心的酒会 仪式,和起源于氏族社会的长老议事制度。所以孔子特别推崇西周的礼制, 即“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提倡以周的礼制统治天下,公开用“礼”来提 倡不平等,所以不平等又为“礼”的本质之一。 尤其《礼记.曲礼上》中的名言——“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 不上大夫”即周礼所规定的“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獄讼”,且犯了法可以按 “八议”宽赦;“礼不下庶人”即老百姓没有资格参加各种礼仪,他们只须 按要求遵守本分,处处不“儹礼”就可以了。
“小康”再见于《诗经.大雅.民牢》“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即“老百
姓也劳苦不堪了,真希望能梢喘口气”。同义词为“小安”、“小息”。 “和谐”最早语自《左传· 襄公十一年》(前562年!):……晋侯以乐之 半赐魏绛,曰:“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 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辞曰:“夫和戎狄,国之福也;八年之 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
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
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协调发 展。”(《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可见,由 “小康”→“和谐”→“大同” ,都是儒家文化和理念
在启发今天的国家及领导群体进行建设和强大! 类似作品后人曹操(155-220)的《对酒》基本与《礼记.大同》: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 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
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
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 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㈡孜孜不倦的传道者 孔子之伟大,还在于他勇敢而自觉地承担起传承文化的重担,是孜孜不倦 的传道者,作为中国私人讲学第一人,更是非常高明的教师和杰出的教育家。 他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创造性地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 公》), 是人类教育史上有革命意义的政治突破。在教育活动中, 他爱学生 一如爱自己的儿子,甚至于己的儿子并未得些许私厚(《论语·季氏》) ,真 正体现了“一视同仁”的崇高原则。孔子和弟子们不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而且在学问上也是平等的,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在 弟子们的心目中,孔子的形象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 而》) 。 孔子自三十岁招收学生, 一直到老都恪守着“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论语·子罕》)的传道原则,因此博得学生的无限爱戴。《孔子世家》 说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不管是孜孜不倦的传道,还是付诸实施的践履,孔子对于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 命和时代责任都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自觉认识, 以文化“托命之人”和传 道者自居。所以嗣后的孟子明确提出了“舍我其谁”(《公孙丑下》),孟子 以“未得为孔子徒”而引以为憾。
第三部分 《礼记.大同》及孔子
昔者,仲尼舆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
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
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其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阴谋诡计)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 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统治者) 世及(世袭)以为礼,城廓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 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 作,而兵(战争)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
5、《学记》
为我国和世界第一部体系而严整的教育专著,其协作时代大约在战国后 期,是思孟学派的作品。根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学生乐正克,但同时 有多人持不同看法。 认为教育目的和教学制度,对教学原则和方法,对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都 有深刻的看法和见解。如认为“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认为 “学然后而知不足”以及“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而后道遵,道遵而后
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以仁德为法)讲
让,示民有常(固定准则)。如有不由此者,在势(势位)者去,众以为殃(祸害), 是谓小康。
有学者认为本篇为秦汉时人为托古改制替孔子所作的一篇足以代表儒家
最高政治哲学——“大同主义”的文章。后被编入《礼记.礼运篇》,所以
叫“礼运大同篇”或“礼运大同章”。且因为兼论及“小康”世界的政治局 面,所以又称“礼运大同小康篇”或“大同与小康”。“大同世界”类似孟 子“达則兼善天下”类似,“小康世界”则类似“穷則独善其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