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广东省六校(广州二中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六校联盟2018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们的生活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文化也随之而不断变化和发展。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带来文化的

融合与冲突,历史学家汤因比发现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一个重要机制。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文化自信随着

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

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经济社会结构,进而引发了文

化的剧烈变革。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不断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而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激

烈碰撞。马克思、恩格斯观察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

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

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这种社

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文化震荡,引发了普遍的文化危机,人们在新的世界格局下重建自己

的文化自信成为普遍问题。

文化认同危机冲击、瓦解了传统的文化自信,引发了人们对既有文化的反省性认识,在文化批判中形

成了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一方面,作为社会意识的文化弥散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中,具有天然

的传承性和保守性,由此也形成了走向僵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文化也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潜能,作为

一种能动的因素,它通过新思想的引入而吹响变革的号角,从而成为克服僵化机制进而维系社会系统活力

的积极力量。文化批判意味着以批判性的立场认识和对待自己,不是盲目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在理性地反

思与省察之上客观地予以认识和对待,它的对立面不是对象本身而是拒绝理性的思想方法,克服这种思想

方法正是启蒙理性的要求。康德将启蒙理解为脱离人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所以,批判精神乃是

实现精神成长的真实表现。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这意味着文化的成熟,表现出该文化的理性自觉和现代意

蕴。

可见,人类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发展,现代文化更是在现代性各种因素的驱动下处于不停的变

动之中,由此形成了文化自信生成与发展的辩证逻辑。尤其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受到其他文化的

影响和冲击,因而也都面临寻求和构建文化自信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认识世界文化

发展的大势,克服人类文化固有的自我中心倾向和僵化封闭的传统,在包容开放与自我批判中构建现代文

化发展的创新机制,从而在世界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摘编自魏波《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发展机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发展决定文化的融合与冲突,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重要机制。

B. 资本主义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引发了普遍的文化认同危机。

C. 得力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资产阶级凭借武力优势迫使世界接受了它的文明。

D. 文化自信的瓦解带来文化的自我批判,进而自我否定,最终因否定而获得新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为论题,认为文化自信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文化批判。

B. 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分别从生产方式和文化批判两方面立论。

C. 文章结尾联系现实社会背景审视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结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D. 文章主要使用引证法,多处援引相关领域的权威言论,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原因是现代文明的强势扩散。

B. 文化批判的对象与其说是文化自身,不如说是认识自身文化的理性思想方法。

C. 只有对既有文化传统进行重新审视,创造出全新的文化,才能培育文化自信。

D. 探讨文化自信问题必须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变迁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

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

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

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项,主体部分不是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

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C项,“创造出全新的文化”错误,因为文化“具有天然的传承性和保守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舌苔上的记忆

雷抒雁

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以为以味觉的记忆最为深刻,最为顽固。

那是在你饥饿时,或者在你的成长期里,某种饮食以它独特的滋味突然地闯入,或者是经常性地光顾,刻写在你的舌苔上,濡染了你的味蕾,使你有了一种与生俱在的感觉记忆。此后,随着年岁的增长,环境

的迁易,也许有过无数次更美妙的食物冲洗、覆盖过你的舌苔,那种特殊口味的记忆却生机勃勃地清醒着,

牵动着你一生的神经。

有些口味缘地域而形成群体,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居京的陕西乡党,每每有机会聚会,必到“蓝花花”“老孙家”什么的陕西馆子里去,饱餐一次“土

得掉渣”的陕西食品。那时的快乐,肯定是舌头挑起的。吃着辣辣酸酸,油油汪汪的油泼面,或来一碗掰

得细细的、煮得烂烂的、肉肥汤醇的羊肉泡馍。一时之间,只听见吸吸溜溜、呼呼噜噜的进食声。

只有吃陕西这种合口味的饭,老陕们才有这种旁若无人、汪洋恣肆的场面。三碗下肚,打个饱嗝,用

厚厚的掌心抹一把油嘴;然后,几双豹眼,吃傻了一般,呆呆地相互望着,半晌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这叫“解馋”。只有在这种场合,那些学了多年的、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才会一概扔掉,显出西北语言凝

重、朴拙的本色。

一位目睹了这场面的外省人,惊得连连摇头:“要真正认识陕西人,你得看陕西人吃陕西饭!”口味,

就是这样让你变得原始,甚至恢复野性。

陕西乡党到一起,说文学,论世事,多有见仁见智,唯在这吃食上,意见一致得惊人。凭着那一口辣、

一口酸,让撸起袖子去拼命,也都值得。

我的老母亲,已是八旬高龄,总惦记家乡县城钟楼巷里那家卖馄饨的。说那馄饨皮薄,馅香,

煮馄饨的汤,是老母鸡炖的。还有家乡的蜂蜜与凉粽子,甜、软、香。老太太说起这些时,总会蠕动

嘴唇,还要不时用手擦擦嘴。北京有的是馄饨,有的是凉粽子。不行,吃了后,说不是味,不如家乡的好。

我和老娘开玩笑,说有位皇帝想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逗得老太太直乐,说:“也怪,这口味一

旦有了,硬是改不了!”

说改不了,也真是。日前回西安小住几日,朋友安排我在一家豪华饭店里。一上餐桌,打开菜谱,溜

一眼:川、粤、潮州,生猛海鲜,应有尽有,唯独没有魂牵梦绕的陕西地方食品。朋友热情,珍馐满桌;

我却淡然,难以下箸。

第二天早早起来,穿街过巷,只在味觉记忆的顽强指引下,寻那早年让我恋恋难去,又常因无钱而空

回的地摊食品。

先来一碗胡辣汤。中国饮食,说全了,色、香、味、器、形、意,字字得到。可这种街头传统食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