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周邦彦词及其艺术成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摘要 (1)
二、周邦彦生平 (1)
三、自树一帜的周邦彦 (2)
1、长于铺叙,采用多层次结构 (3)
2、善于体物言情,描绘工巧周至 (4)
3、语言流畅精美,声韵协律 (5)
四、周词对后世的影响 (6)
四、注释 (7)
五、参考文献 (8)
浅论周邦彦词及其艺术成就
摘要:周邦彦的词技巧很高,不论长调、小令,均见功力,影响深远。

后世评家多有褒评,可见周在词的发展方面贡献之大。

周精通音律,其词善于融化唐人诗句隐括入律,典丽精工,法度续密,后人多尊为词家正宗,以为词家之有周邦彦,犹如诗家之有杜甫。

关键词:周邦彦生平;艺术特色;后世影响。

我国词坛是一个群芳竞艳,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多彩多姿、千娇百媚的婉约词,为我国古典诗歌增添了无限光彩,也为我国文学的发展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自唐五代以来,直至近代,婉约词继承民歌的优良传统,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而在这个姹紫嫣红的百花园中,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周邦彦。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最优秀的词人,也是大晟词人中最杰出的一位。

他继承柳永、苏轼,从歌词内部的声律音韵、结构方式、艺术手法等方面改造了北宋词,为南宋词人的创作,建立起一套可供寻觅的创作程式。

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的大致生平。

一、周邦彦生平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是钱塘(今杭州)人。

周邦彦仕途比较顺利,但他并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是一位生性疏放的出色艺术家。

在宋神宗元丰年间,周邦彦到汴京,进入太学,成为太学生,那时候他的文章就写得比较有名气。

当时他给朝廷献了一篇大概七千字左右的《汴都赋》。

在这一篇赋里边,他称颂熙宁、元丰的变法,得到了皇帝神宗的欣赏。

于是,他从一个普通的太学生,被提拔为太学正,开始了他的为官之路。

像这样由一篇文章得到赏识做官的人,在当时是非常少的。

这在当时,令他名声大振。

周邦彦这篇文章是歌颂新法的,可见他与新党之间关系非常密切。

元祐年间旧党执政,这个时候周邦彦就不太得志了,他被流转各地,在外地做官,他做了许多地方的地方官。

到了宋哲宗亲政的时候,新党再度得势,周邦彦也就被调回到京城。

当时哲宗想继承父亲的遗志,所以对他父亲神宗所喜欢的士大夫,也格外看重。

他就让周邦彦重新把《汴都赋》献上来,周邦彦也再次因为《汴都赋》而得到升官。

徽宗即位的时候,周邦彦在朝廷也是比较顺利的,连连升官。

后来宋徽宗也是要周邦彦重进《汴都赋》。

周邦彦一路升官,一直做到秘书省的长官,提举大晟府。

但是他不太善长阿谀奉承,拍马屁,与宋徽宗年间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风气格格不入,所以他当时在朝廷任职时间不长,大概在大晟府做提举不到半年时间,也因为没有任何作为就被调离了。

晚年在各地做官,以后又退休,大概在宣和三年去世,有《清真集》(又名《片玉词》)传世,存词206首。

二、自树一帜的周邦彦词
翻检唐宋词史,映入眼帘的不外伤春悲秋、离愁别绪;国仇家恨、世路艰难;英雄老去、报国无门;韶华难驻、盛时不再;羁旅愁情、人世磋跄;令人感慨烯嘘,掩卷忧然。

词作中的人物形象多为痴男怨女、思妇行客,士人在失意中漂泊,豪杰在失落中伤感;情调凄苦,意绪悲凉。

杨海明先生在《唐宋词史》中以悲剧性和伤感性概括出唐宋词篇的总体特色,可谓一语破的。

“千余年来中国文学,都带消极悲观气象”①回溯几千年来的诗文传统,感伤和悲慨实是文人作家歌吟咏
叹的主旋律。

延至中晚唐及宋一代,词学大盛,体小文卑、缠绵尽情的小词一时间成为文人士大夫抒写一己情怀的渊数。

周邦彦历来被称为集大成的词人,在章法技巧诸方面融前贤于一炉,以致“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贵人、学士、市偎、妓女,皆知美成词为可爱”。

②堪称极一时之胜。

周邦彦能融会他人之长,成就一己之精深华美,己成不刊之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卷上对他的词作评价较为中肯:“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

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③他在诗史上的地位与贡献,如陈廷悼《白雨斋词话》所云:“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孽。

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

”④因而荣膺“集大成”的头衔。

周邦彦在艺术形式上是如何融汇各家达到纯熟的地步,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哪些发展呢?
1、长于铺叙,采用多层次结构。

周词的最大特色,如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所云:“长调尤善铺叙,富艳精工。

”⑤而其善铺叙的最大特色,又在于用多层次结构来抒发婉曲深致的内心情感,用曲折多变的笔触来叙写复杂多变的事件。

如《瑞龙吟》章台路。

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

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

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

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

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

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

事与孤鸿去。

探春尽是,伤离意绪。

官柳低金缕。

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

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全词写探春归来,追叙游踪,为双拽头结构。

第一片写徘徊于章台路上旧游之处。

第二片写在旧游处追忆当年伊人的服饰情态,是插叙。

第三片写今昔之感,分作五层:一层写旧处重游,“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不明言未见伊人;二层以“犹记”句深致思念之情,仍不明言未见伊人;三层“知谁伴”一句才慨叹无人作伴,顾影自怜。

这三层皆盘马弯弓,欲吐又吞。

至第四层“事与孤鸿去”方归结事过境迁,人去台空,显示其沉着刻画之力,并启下文。

所谓“事”者,即上文歌舞、赋笔、露饮、闲步以及与这些事有关的伊人。

第五层又分作二步:先用“探春尽是伤离意绪”作高度概括,点醒题旨,收拾上文——前言所至之处、所见之景、所念之人、所记之事,无非伤离意绪;接着写归途官柳低垂,池塘飞雨,一片凄凉,最后以景语写情,归院后但见满帘风絮,更加重断肠情怀。

层次繁多而次序井然,章法极为缜密曲折,既讲究脉络使首尾照应,又讲究层次波澜,使铺叙之情事摇曳生姿,同时也讲究对比映衬来淋漓尽致地抒发内心情感。

用他自己的词“曲径通深窈”(《隔浦莲》)来概括其章法结构的特色是很恰当的。

《柯亭词论》曾指出:“周词渊源,全自柳出。

其写情用赋笔纯是屯田法,特清真有时意较含蓄,辞较精工耳。

细绎《片玉集》慢词学柳而脱去痕迹自成家数者,十居二三。

”而其“意较含蓄”,能“自成家数”的主要原因,正是由这种多层次结构,“刻意为顿折”的章法特点所造成的。

这里不妨比较一下柳、周两人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波。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霖》
晓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

南陌脂车待发,东门欲饮乍阕。

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

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情切,望中地远天阔。

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

嗟万事难忘,唯是轻别。

翠尊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

罗带光销纹衾叠,连环解、旧香顿歇。

怨歌永、琼壶敲尽缺。

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馀满地梨花雪。

——周邦彦《浪淘沙·晓阴重》可以看出,尽管这两首词在题材、表现手法、抒情用语乃至叶韵方面有许多相近之处,但在结构布局上,周词却较柳词更为复杂曲折。

它变柳词的顺叙为追叙,第一片追叙离别之际,第二片追叙离别之后,第三片才写到日前境地。

在叙离别情景时,周词的“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较之柳词“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不仅是层次更多,从全文来说,更是“故作琐碎之笔”⑥,目的在为后文蓄势;因为既有别时的种种柔情,才更有别后的种种难堪。

柳词对别后情景只能凭想象,以“今宵”二句带过。

末尾更是直抒其情。

周词却铺叙展衍,写出别后露冷风清,断云残月;罗衾不展,寒漏自咽;愁解连环,怨敲琼壶等一系列难堪情事。

末以景语结情,以梨花满地之无情,回应前片垂杨拂面之多情,并于羁旅别情中杂以年华易逝之叹,觉得情更含蓄、复杂。

因而此词虽然风格意境从柳脱胎,然柳之笔力不及此雄浑匀。

夏敬观《手评乐章集》 : "耆卿多平铺直叙,清真特变其法,一篇之中,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⑦这种结构上的由疏朗变为缜密,由平铺直叙变为曲折多变,正是周词在柳词基础上的高度发展。

2、善于体物言情,描绘工巧周至。

王国维所云“言情体物,穷极工巧”⑧,即周词的善铺叙。

除表现在善于言情外,还表现在善于体物,这也是他在柳永之外另辟的一个新境。

周词善于体物的最大特点,并不在于其正面的勾勒如何逼真,而在于多侧面描写显得富艳。

如《六丑蔷薇谢后作》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

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

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

静绕珍丛底,成叹息。

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

残英小、强簪巾绩;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

漂流处、莫趁潮汐。

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北宋·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这首词标题是咏落花,是咏蔷薇花的凋落。

全词惜花伤春,交织着作者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而产生的惋惜之情,同时也夹杂着词人自我身世不幸的感伤、对旧情的眷恋等复杂情感。

开头三句是侧面交代,虽然没有涉及到蔷薇花落,却交代了特定的时令、词人客居的环境和怅惘凄凉的心情,从侧面引出惜春的感情。

接下来三句从侧面惜春转为正面惜春。

“为问花何在”一直到了篇末,作者的词笔,再也没有离开“蔷薇谢后”的主题了。

词人拿美人来相比拟,展开想象:蔷薇花瓣像美人的钗钿一样散落在地上,遗留着诱人的芬芳香味,它们飘零在桃柳成荫的小路上,飞飞扬扬。

这是“葬楚宫倾国”的具体化。

在词里边,作者将视觉、听觉、嗅觉融合在一起。

词人用这些细节勾画出一幅春去花落的衰飒景象。

上片转换多种角度写蔷薇花落,都是多愁善感的词人心灵所展开的丰富多彩的联想。

词人在室中望着户外,有所思、有所感。

由于这一股惜春伤花情绪的反复纠缠,词人终于走出了房门,漫步到了“东园”,在花丛旁留恋不舍。

“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

”三句写花对人的留恋:只有蔷薇花的花枝有刺,才能够勾住词人的衣服,所以词人说:蔷薇伸出长长的枝条,用它的尖刺勾住行人的衣服,好像也有一番情致缠绵的话语要诉说。

“残英小、强簪巾绩;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

”以下再回到人对花的留恋。

词人偶然看见蔷薇花枝头躲过了风雨摧残所留下来的残花,于是顺手摘过来戴到自己的头上,用
这样的动作来表达惜花、惜春的情感。

这个时候,词人突然又非常伤心地想到:如果这朵花盛开的时候,摘过来戴在美人头上,颤颤袅袅,是多么美妙的一幅景色呢!而自己作为男人,戴着一朵残花,这是双重的不协调。

这种双重的不协调和难堪,也就衬托出作者这个时候落寞凄苦的心境。

到了这时候,词写到这里,一种时光流逝、华年不再、良辰美景已成陈迹的无可奈何之感,洋溢于言外。

园中既然除了落花没有其他的东西了,词人只能寄情于落花。

所以词的结尾“漂流处、莫趁潮汐。

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五句,就是对落花的殷勤嘱咐,用“红叶题诗”的故事。

词人生怕眼前潮水飘卷而去的落花上,也题有相思诗句,那么就没有人能够看得见这些伤心的诗句了。

“相思字”的典故,是否又牵引出词人对旧情的怀恋呢?这一切都留给读者继续回味。

这首词就是抓住蔷薇花的特征,写出蔷薇花凋零时候悲苦的意象,寄托了自己的生死感伤。

这种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描写、联想,迂回曲折地表现作者的身世之感,正是清真咏物词的特色,对后来特别是南宋中晚期的吩物词有很大影响。

3、语言流畅精美,声韵协律。

李清照《词论》曾对北宋著名词人一一加以评论,皆有不满之处,唯独没有提到周邦彦。

从她所指责的各人的缺点如“少故实”、“少典重”、“无铺叙’,、“不协音律”来看,在周词中皆不存在。

可见,周邦彦的词在北宋末年是以“本色”、“当行”而为世所推重的。

而“本色”、“当行”的首要条件便是知音识曲。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邦彦妙解声律,为词家之冠。

所制诸调,非独音之平仄宜遵,即仄字中上、去、入三音,亦不容相混。

”⑨他应是第一个自觉地以四声入词的人,除对上、去、入二字的选用极为讲究外,还讲究双声、叠韵、叠字的选用。

因此读来真有“圆美流转如弹丸”!之妙,如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所说:“读先生词,于文字之外,须更味其音律。

今其声虽亡,读其词者,尤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宜,清浊抑扬,辘轳交往。

”⑩周词“本色”、“当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言典雅。

其词除了音调清蔚高华,与柳永的“市井新声”有雅俗之别外,在语言上也无一点市井气。

“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词中来。

”(11)周邦彦吸收了贺铸词的长处,多采用唐人诗句。

但他高于贺铸之处在于他并不限于袭用字面,而善于融合前人诗的意境,另创意境。

如《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多用杜甫诗句,特别是“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用杜诗“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不仅用其句,更融合了杜甫羁旅漂泊时的失意愤激和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境界来抒发自己游宦江南的落寞抑郁情怀,因而能够以意胜,不以词胜,达到浑厚和雅的境地。

周邦彦也有不少艳情词,但多出以淡雅语,欲吐又吞,避免了轻佻、媟黩。

在这点上,他是得力于秦观的。

《人间词话》曾云:“词之雅郑,在神不再貌。

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

”秦词如《满庭芳·山抹微云》,写到“多少蓬莱旧事”,接下却并不写“旧事”之具体内容,而以“空回首,烟霭纷纷”一句轻轻宕开;《八六子·倚危亭》写过去与情人的欢娱,只用“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单柔情”二句概括。

虽都是写男女恋情,但辞情雅淡深婉。

秦观这种“语工而入律”的特点为周邦彦所继承并更有发展。

如周词《华胥引》下阕:离思相萦,渐看看,鬓丝堪镊。

舞衫歌扇,何人轻怜细阅。

点检从前恩爱,但凤笺盈箧。

愁翦灯花,夜来和泪双叠。

写到“从前恩爱”,却并不将其一一“点检”,而以“但凤笺盈箧”宕开,既避免了轻桃,又比一一说来所包含的意思更深广。

从全词来看,对所思诗人舞衫
歌扇,所思之事——凤笺盈箧,以及自己的一片深情——和泪双叠,都装点得十分雅致。

又如《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全词纯用淡语素描,而室内摆设、人物音容笑貌,无不历历在目。

整首词写的无非是男女欢情,但尚未涉于媟黩,而且将主人公的柔情写得很深挚,无怪陈廷悼《白雨斋词话》评周词“视飞卿色泽稍淡,意态却浓”了。

周词的这种不在“色泽”,而在“意态”,也就是“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之意,其实质,诚如刘熙载《忆概》尖锐指出的:“只是当不得贞字。


总上述而言,周邦彦词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融前人之长,成就自家典雅浑成,富丽精工的作风。

三、周邦彦词对后世的影响
周邦彦是集北宋之大成而又开南宋之端绪的关键性人物。

当柳词与苏词相争时,时人对词的审美提出了对“本色”的呼唤。

所谓“本色”是指既包括词的艺术体性,又涵盖了士大夫的情胜和灵魂,是对文人化了的词的提倡,对词有音乐性与文学性双方面的要求。

既然柳词和苏词都不能满足时人的审美要求,那就只能由新人来承此重任了。

周邦彦不仅多情深情痴情,而且情感柔细脆弱,经历时变之后深深退避于内心,在性情、情感的雌化方面堪称封建王朝末世文人的典型代表。

这种性情与情感倾向使他选取了宜于表达个体情感的小词,广博的学识、对音乐的精通、情感倾向的痴化雌化的合力作用,使他在众人染指的小词创作中所造独工。

艺术上的典雅浑成,来源于妙如己出的诗词化用,来源于境界的浑然一体,来源于音乐情感与文学情感的和谐交融。

周邦彦词在思想情感上远承花间写男女艳情,近接柳永秦观之余绪,然而真诚如柳却屏弃了柳永词的芜杂俗露:文雅如秦却在情感的深挚方面青出于蓝,况且,就文雅而言,秦观词修饰尚少,在丰容色泽方面难免“贫家美女”之讥,而周邦彦词则众口一词,公称典丽。

痴情怨艾、文柔细腻、哀感顽艳的情感品格,协同工细深稳、典雅富丽、回环动荡的艺术创新,使周邦彦在词家林立的北宋词坛,独树一帜。

影响所及,至于南宋以至明清,余绪不绝。

常州派周济以之为词学标的,尊为典范。

陈廷悼《词坛丛话》曰:“美成乐府,开阖动荡,独有千古。

南宋白石、梅溪,皆祖清真”。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曰:“吴文英所作与清真同者58调,音律悉依清真,其严如此”。

吴世昌先生总结说:“清真在北宋之末,入南宋之大门也。

入清真之门,然后可读白石、梅溪、梦窗、碧山诸家。

学得清真之各种手法,然后读南宋诸家皆有来历,无所遁形矣。

清真范围广,门户多,长调小令,皆自成楼阁,绝不相似。

……其方面之广,真集词家之大成也”。

(《罗音室词札》)清真词不仅在词法上影响深远,而且,抒写痴情怨艾的心态、真诚深挚抒情精神也影响了南宋词家及后来词家的创作。

姜白石流落江湖布衣终老,词作虽雅正清空,对合肥情人心心念念的牵挂不减;吴文英萍踪浪迹,词作扑朔迷离炫人眼目如七宝楼台,相思怨别的深挚情怀也在处可见。

由此可以说,清真以其精严的章法句法、音律安排,总结北宋词坛,开启南宋姜、吴典雅词派;清真以其抒情精神的深挚真纯、浑厚持久总结柳秦而集其成,下开姜、吴的抒情词作;在心态表达上,清真词典型地表现了北宋末世士大夫文人柔丽细密、雌化脆弱的共通心态,展示了人类性灵中对男女爱情的追求与渴望。

这就是周邦彦,继承北宋词艺术成就,在声律音韵、结构方式、艺术手法等方面
进行改造,建立了一套可供寻觅的词的创作程式。

而清真词风在南宋词坛广泛流行,最终形成“雅词”创作潮流。

故周邦彦有宋词的“集大成者”、“词中老杜”、“词家之冠”的美称。

注释:
①韩经太.心灵现实的艺术透视[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
②陈郁:《藏一话腴》
③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
④陈廷悼《白雨斋词话》
⑤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
⑥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⑦夏敬观《手评乐章集》
⑧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
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⑩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
(11)刘熙载:《艺概》卷四
参考文献:
王国维著.滕咸惠校注.人间词话新注【M].济南:齐鲁书社
楼钥.清真先生文集序〔M].吴则虞校点。

清真集〔M].北京:中华书局龙榆生编选.唐宋名家词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龙愉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