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福鼎民间艺术大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民国时期福鼎民间艺术大观
福鼎地处福建东部与浙江接攘,乾隆四年从福宁府折四个里建福鼎县。随着人口增多,庙宇宫观增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民间的各种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种类繁多,迎神庙会等活动也日益增多。由于地处沿海,从地域看靠近温州,受欧越经济文化影响显著,同时茶叶、烟叶等大宗农产品大量销往苏杭地区,带回苏杭的商品及书画工艺品等,间接受到苏杭文化影响。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民间艺人群体形成,他们精于书画,在宫殿画神仙,塑菩萨,中秋画饼花,春节元霄扎花灯、龙灯、狮灯、办铁枝、扎风筝、孔明灯、制面塑、做寿匾,唱澎澎鼓、演布袋戏、木偶戏等,民间妇女刺绣、制香袋、剪窗花等。现将部分民间艺术介绍如下:
一、香袋
端午节佩挂香袋,是当地的一种习俗,在香袋中装一包雄黄,可以起到避邪作用,平时佩带的香袋中装多种中药香料配成的香粉。小孩满月,外婆会送一只小老虎的香袋,祝愿小外孙健康活泼。女儿出嫁时要做石榴袋、荷花袋、人宝袋等,洞房装饰中常挂如意结、绣球。有钱人家的公子身上佩挂香袋既可避邪,又是饰品,特别是端午节,小孩个个挂香袋。姑娘们常把自己精心制作的香袋作为礼品送给姑嫂表兄妹,显示自己的手艺,也表示对亲友的祝福。寺庙佛像前帏幕及妈祖宫、三官堂、道观里都挂有香袋。
福鼎香袋制作方法主要有三种:线扎、线钩、布扎。线扎就是用各种色线通过上下左右打结成型、外面再装饰小珠、镜片等,如角粽袋、钱袋等。线钩就是用钱来钩扎打结制成香袋。运用最多的是布扎,就是用布裁成要制作的形状,内装棉花、香粉用线缝制,外面再进行刺绣、线扎、串珠、彩绘、打结、挂穗等多种手法制作出精美的香袋。近年来,艺术团体到台湾、香港、新加坡演出时把福鼎香袋作小礼品分发给当地华人华侨深受好评。
福鼎香袋特点是造形生动,色彩鲜艳,小巧玲珑。如八宝绣球:球的两边各有四瓣对称分布,每瓣上嵌有镜片、小珠,球上挂一只蝴蝶,下连一大珠和黄金穗,寓意团团圆圆、平平安安。葫芦袋上先用绿色布扎成葫芦型,再配上两个钱,寓意“福绿双全”。免袋,两只小兔站在偏圆的球上,红色眼睛,雪白的全身,土黄的大耳朵,天真可爱。公鸡袋用大红布扎鸡身,嵌上镜片、小珠,再用三只鸡毛作尾巴,天然成趣。
二、花灯
花灯品种繁多,宫灯、走马灯、荷花灯、石榴灯、孩儿灯、蝴蝶灯等,1946年抗日胜利时中小学举行提灯会,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品种达数百。最为精彩的灯要数头发线,在一定的时间小姐会拉开窗户露出身来,可惜这种工艺已失传。还有鱼灯、龙灯、马灯、狮灯、连灯、船灯等,每年农历春节、元霄等传统节日城关和各乡村都要举行丰富多彩闹花灯活动延续至今,花灯由当地民间艺人的精心扎制。福鼎沿海乡镇百姓为了祈盼来年风调雨顺,海上平安,渔讯兴旺,都要在元霄节举办一系列大型活动。沙埕的闹元霄远近闻名,从正月十三开始到十五达到高潮,各家各户做连灯,也称太平灯,意在保佑本境百姓平安,用一张木凳,两头各挂一盏灯,用人扛着行走。几千只连灯串成一条灯龙沿街等巡游,同时抬出各种供奉的神像一起巡游,在街上还进行龙灯、马灯、狮灯、鱼灯、船灯等表演,所到之处鞭炮声四
响,锣鼓齐鸣,万人空巷,所有的人沉浸在欢乐和喜庆气氛之中,渔民们长期在海上风浪中磨历出来的豪情,在这时得到充分的表达。
线狮表演俗称打狮灯,又是一项精采吸引大家的民俗活动。两只线狮一红一黄,用多条线绳扎在可移动的戏架上,后面有七至八人拉绳操纵狮子进行表演。时而翻滚相斗;时而亲呢依偎;时而搔首舐毛;时而跳跃抢球;突然一只狮子吼一声冲出戏架五、六米远,口吐火焰,四周一派惊叫、喝彩,继而狮子回到戏架上。动静结合,诙谐轻巧,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太姥山下秦屿镇扎的鱼灯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逼真,种类繁多,关节灵活而闻名。鱼灯表现的是渔民海上捕鱼丰收的场面,拉网而起,一派鳞光闪闪,鱼跃人欢,同时也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福。鱼灯种类最多时达200多种,鱼灯表演前的有牌旗和牌灯引导,每队鱼灯十二—二十人等,根据鱼的生活特性和捕鱼场景编排舞姿,配合锣鼓、唢呐等乐队演奏的什锦曲而进行。清朝民国时期沿海各渔村元霄时要举行迎鱼灯活动,热闹非凡。
前岐镇的马灯也是颇有特色,在清乾隆年间元霄节就开始打马灯,用纸扎的马绑在小演员身上,好像人骑在马上一样,马项上挂有铃当,小演员挥动马鞭,策马跑动,响起清翠悦耳铃当声。马灯舞一般由二十匹马灯组成,仿古代马战而改编的舞蹈,围成一圈唱着马灯调,身着古代戏曲人物的服装,手持棒、枪、刀等器械进行表演。马灯舞扎的马匹形象逼真,匹数众多,场面壮观,曲调优扬,服饰精美,是一项难得的民俗文化活动。龙灯全部九节,加上龙珠计十人,舞龙灯似乎全国都有,可舞龙的队形变化和舞技,福鼎可称得独特,一黜一黜,可分十黜,如存珠、搭龙厝、耍街、拜寿……十黜。十黜全部表演称打全场。
管阳还有双龙灯,桐山还有云龙灯,多出四片祥云,一队十四人。
三、铁枝
铁枝是福鼎民间流传的一种技巧性、艺术性融为一体的较高的民俗活动,也称“台阁”,始于清初盛于光绪到民国年间。较早的铁枝是两层,也称半铁枝,后来发展到三层称全铁枝。在可移动的台上用铁枝根据内容设计扎成各种形状,高约七、八米,有的高达十几米,七至八位小演员装扮成戏剧或民间传说的古代人物如“八仙过海”“西游记人物”“方世玉打擂”等,绑在铁枝上,站在空中表演旋转翻滚、打斗等各种动作,十分精采。
福鼎铁枝最大特色是“过枝”,二层到三层的铁枝是如何连接,是从哪个位置扎上去,让大家来猜枝,设计与内容有关的道具,一件是铁枝确实从该道具经过称“实枝”,另一件是铁枝没有过的“假枝”,通过巧妙设计装饰布置,让人很难猜出铁枝是从那个道具中通过,这就是好枝。福鼎民国王道纯当县长每年元霄都要办铁枝比赛,分城内、北门、南门三队,各扎制一台铁枝,每两天赛一场,全城男女老少争先观看,人山人海,大家为演员精采表演而欢呼;为艺人巧妙设计而赞叹;为枝从哪个道具通过而争论不休,表演结束要到南校场当场折枝,决定哪队获胜。艺人们平时不断收集题材,构思过枝方法,争取来年铁枝办的更精彩。据说清末时台湾有人请福鼎铁枝艺人到台湾支表演铁枝。近年来福鼎铁枝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电灯设计,成为更加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的民俗表演项目。
四、布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