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四年级上科学必背知识点全套

一、人、事、物的观察与认识1.天空:蓝天、晴天、阴天、多云、下雨、下雪等2.空气:气体中的物质、空气的存在、空气的质量、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重要性等3.海洋:海洋中的动植物、珍珠的成因、海水的成分等4.植物的观察:种子和花种类、植物的生长、成长过程、植物的繁殖等5.动物的观察:昆虫、鸟类、鱼类等;动物的生长、饮食习性、行为特点等二、生物的繁殖和发育1.植物的繁殖:种子的形成、传播方式、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等2.动物的繁殖:动物的性别、雌雄动物的特点、动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等3.根据观察的结果,判断动物的性别是否可以通过外部特征来判断三、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球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2.地球的分层:地壳、地幔和地核等3.地理位置:大洲、国家、城市、地理标志物、分纬度、经度等4.创制地图:地图的符号、比例、方向等四、力学与机械1.动力: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等;物体运动的因素、力的合成与分解等2.地心引力:地球的引力、扔东西的轨迹与地球的引力有关等3.重力和物体运动:物体与地球的亲密接触、地球的吸引力、平衡和不平衡状态、物体的自由落体等4.物体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物体浮沉的条件、浮力与物体形状和密度的关系等五、物质与变化1.物质和混合物: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物质和混合物的定义、分离混合物的方法等2.物质的性质与分类:物质的颜色、硬度、透明性、燃烧性质等;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等3.物质的变化: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熔点、沸点等4.火的危害和安全:火灾的元素和扑灭方法、使用火源的注意事项等六、生态学1.保存自然资源:水资源、空气资源、土壤资源等;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2.保护环境:环境污染、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3.动物和植物的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的保护、珍稀动物和濒危物种的保护等。
四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知识点全套

四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知识点全套一、水的循环水的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不断蒸发、降水、凝结和返回海洋、陆地、大气层的循环过程。
1. 水的蒸发在太阳的照射下,水面上的水分发生慢性蒸发,形成水蒸汽。
2. 水的凝结水蒸汽遇冷凝结成雨、雪等降水。
3. 降水水分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
4. 地表径流水在地表流动。
5. 地下水一部分水渗透到地下。
6. 蒸发和植物蒸腾地面上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水蒸气。
7. 大气中的水气大气中还有一部分水分。
二、植物的生命过程1. 植物的营养植物通过叶子、茎、根等器官进行的吸收水分、养料以及光合作用,靠这些获得的能量和物质生长。
2. 植物的生长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利用阳光等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分解果实、花朵、叶子等方式不断生长。
3. 植物的繁殖植物通过种子、禾本科植物器官等方式进行繁殖。
三、天气预报1. 天气因素天气预报主要是根据空气压力、气温、湿度、风力等要素对天气进行观测分析。
2. 天气形成天气形成是由于阳光、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等因素形成的。
3. 天气变化天气随着季节、环境变化等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
四、地球运动与日影1.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旋转。
2.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3. 日影的变化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日影在地球上产生不同的现象。
通过对四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知识点的全面探讨,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水的循环、植物的生命过程、天气预报以及地球运动与日影的知识。
这些基础的科学知识是孩子们理解自然界运行规律的基石,也是他们今后深入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
要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就需要将这些知识点深入浅出地呈现给他们,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希望每位孩子都能从科学中获得快乐和成长,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未来人才。
水的循环水的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不断蒸发、降水、凝结和返回海洋、陆地、大气层的循环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水的蒸发、水的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蒸发和植物蒸腾以及大气中的水气。
四年级科学上册必背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必背知识点一、天气。
1. 天气现象。
- 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像晴天的时候,阳光明媚,我们可以出去玩;雨天呢,就得带上雨伞,不然会被淋湿。
阴天的时候,天空灰蒙蒙的,太阳好像躲起来了。
还有像雪天,那可是可以打雪仗、堆雪人的好时候呢。
- 常见的天气现象有晴、阴、雨、雪、风等。
风其实就是空气在流动,有时候微风拂面,很舒服;有时候狂风大作,能把树枝都吹断呢。
2. 气温。
- 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我们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温度计上有刻度,一般用摄氏度(℃)来表示温度。
一天当中,气温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哦。
早晨和晚上气温比较低,中午的时候气温比较高,就像我们早上出门觉得有点凉,到了中午可能就热得要脱外套了。
3. 风向和风速。
- 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我们可以通过风向标来知道风向,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比如说箭头指向北,那就是北风。
风速呢,就是风的快慢。
我们可以把风速分成0 - 12级,0级风的时候,烟是直上的,几乎感觉不到风;12级风那可就是超级大风了,能把房子都吹坏呢。
4. 降水量。
- 降水量就是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我们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
小雨的时候,地面只是有点湿湿的;大雨的时候,地面上很快就会有积水,像小水塘一样。
二、溶解。
1. 溶解现象。
- 有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有些则不能。
比如说盐和糖,把它们放进水里,搅拌一会儿,就会消失不见,这就是溶解了。
但是像沙子放进水里,不管怎么搅拌,沙子还是沙子,它不会溶解在水里。
- 我们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把不能溶解的物质和水分离。
就像做一个简易的过滤器,用滤纸和漏斗,把有沙子和水的混合物倒进去,水会流下去,沙子就留在滤纸上了。
2.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 有很多因素会影响物质溶解的快慢呢。
首先是温度,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溶解得就越快。
就像泡糖水,用热水泡比用冷水泡,糖溶解得更快。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打印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打印
四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涵盖了多个重要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仅帮
助学生建立起对自然科学的基本认识,还激发了他们对探索未知世界
的好奇心。
以下是本学期科学课程的一些核心知识点:
1. 植物的生长过程:学生们学习了植物从种子到成熟植株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的萌发、根茎叶的生长以及开花结果等阶段。
2. 动物的生命周期:学生们了解了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包括昆虫、
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出生、成长、繁殖和死亡等阶段。
3. 物质的三态变化:学生们探索了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换,包括熔化、凝固、蒸发和凝结等现象。
4. 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学生们学习了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
括月球对地球潮汐的影响以及月相的变化。
5. 简单机械原理:学生们了解了杠杆、滑轮和齿轮等简单机械的工作
原理,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 能量的转换和守恒:学生们探讨了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换,例
如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
7. 地球的内部结构:学生们学习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
和地核,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
8. 天气和气候:学生们了解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习了影响天气的
主要因素,如气压、温度和湿度,以及长期气候模式的形成。
9. 人体的消化系统:学生们探索了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包括口腔、胃、小肠和大肠等器官的功能。
10. 光的传播和反射:学生们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镜子和透镜。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周围的
世界,还能够培养出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1. 动物世界
- 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 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特征- 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方式
- 动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 植物世界
- 植物的种类:树、草、花
- 植物的外部特征:根、茎、叶、花
- 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方式
- 植物的繁殖方式:种子繁殖、无性繁殖
3. 物体和材料
- 物体的分类:固体、液体和气体
- 物体的性质:形状、颜色、重量、硬度、透明度
- 物体的变化:物体的形状、颜色、状态的改变
4. 认识土壤
- 土壤的来源和组成成分
- 土壤的性质:颜色、质地、透气性、保水性
- 土壤的种类:沙土、壤土、黏土
5. 水的性质和利用
- 水的存在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 水的重要性及其利用: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
6. 空气与风
- 空气的存在和性质:无色、无味、无形、占据空间
- 空气的运动:风的形成原因和风的影响
7. 乐器与声音
- 乐器的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 声音的产生方式:振动产生声音
- 声音的传播方式:通过空气传播声音
以上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4冀人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归纳

2024冀人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归纳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1. 运动的描述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变化的过程叫做运动。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则物体在运动;反之,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例如,坐在行驶的汽车上,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以汽车座椅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旋转运动等。
像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是直线运动;在弯道上行驶的汽车是曲线运动;转动的风扇是旋转运动。
2. 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即\(v = s\div t\)(\(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快;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物体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例如,小明和小红进行跑步比赛,小明在\(10\)秒内跑了\(50\)米,小红在\(10\)秒内跑了\(40\)米,因为\(50\gt40\),所以在相同时间内小明跑的路程更长,小明的速度比小红快。
3. 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例如,用力推静止在地面上的箱子,箱子会开始运动;行驶中的汽车刹车,是通过刹车系统施加的力使汽车停止运动;踢足球时,脚对足球施加的力可以改变足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但有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例如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4.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例如,人在走路时,脚向后蹬地,地面对脚产生向前的摩擦力,这个摩擦力使人能够向前行走。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2.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气温等。
第三课:《温度与气温》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该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
2.一般情况下,同一天中午的气温要比早上高。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风向标测量,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测量风速的仪器叫风速仪。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小学科学第二单元《溶解》知识点整理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第六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1.在一定的水量中,物质溶解是有限度的。
2.常温下,100毫升水里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第七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第一课:《听听声音》第四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第五课:《声音的传播》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真空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2.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
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第七课:《保护我们的听力》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2.保护我们听力的方法有:远离噪声、控制物体发声。
小学科学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知识点整理第一课:《身体的结构》第五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第七课:《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1、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身体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
2、我们身体的各部分器官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以下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整理:
1. 万有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如水往低处流、物体掉落等现象。
2. 流体压力:浮力和压力的概念,浮力可以使物体浮起来,压力可以使物体变形。
3. 太阳的照射:太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光源,它的照射使地球变暖,提供光能。
4. 空气: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空气有质量和体积,可以被压缩。
5. 大气和水的循环:大气和水的运动是造成天气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蒸发、降水、云、风等。
6. 电能的转化:电能可以通过电线传输,可以转化为光能、热能、声能等。
7. 动植物的群落:对生物的栖息环境和相互关系进行观察和了解。
8. 四季的变化: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导致季节变化,包括春夏秋冬的特点和气候变化。
9. 身体的健康:注意保持健康的饮食、运动、卫生习惯,了解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10. 地球村的环境: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关注和保护家乡的自然环境。
以上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4大象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归纳

2024大象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归纳一、我们的地球(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古代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后来通过观察月食、航海等活动,逐渐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现代科技手段,如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等,进一步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2.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 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 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结构1. 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约为17 千米。
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约为2900 千米。
地幔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半径约为3470 千米。
地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通过地震波的传播来研究。
地震波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的结构。
(三)地球的表面1. 地球表面有陆地和海洋。
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陆地地形多种多样,有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等。
山脉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形成的,通常地势较高;高原是海拔较高、面积较大的平坦地形;平原地势低平,起伏较小;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丘陵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海洋地形也很复杂,有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和海岭等。
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水深一般在200 米以内;大陆坡是连接大陆架和深海的斜坡;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洋盆是海洋的主体部分;海岭是海底的山脉。
2. 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陆地水又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主要有河流、湖泊和冰川等;地下水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和土壤中的水。
四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知识点电子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知识点电子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课程是孩子们科学探索旅程中的重要一站,它不仅涵盖了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还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以下是本学期科学课程中一些必背的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科学知识。
首先,我们学习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水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四个阶段。
蒸发是水从地表或植物表面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凝结则是水蒸气在遇到冷物体表面时变成水滴的过程;降水是水滴从云层中落下,形成雨、雪或冰雹;径流则是降水后,水沿着地表流动,最终汇入河流、湖泊或海洋。
接着,我们探讨了植物的生长过程。
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能量和氧气,同时释放出葡萄糖供自身生长使用。
植物的根、茎、叶各有不同的功能,根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茎负责输送水分和养分,叶则负责光合作用。
我们还学习了动物的分类。
动物可以根据其生活环境、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被分为不同的类别。
例如,根据生活环境,动物可以分为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空中动物。
根据形态特征,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有脊柱,如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柱,如昆虫、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
此外,我们了解了地球和月球的关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月球是地球的自然卫星。
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同时地球和月球一起围绕太阳旋转。
月球的引力对地球产生了潮汐力,影响着地球上的海洋潮汐。
最后,我们探讨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可以在这三种状态之间转换。
例如,冰在加热时会融化成水,水在加热时会变成水蒸气。
这个过程称为相变。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不断发现和探索科学的奥秘。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全册整理复习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全册整理复习1. 动物世界- 动物的生活性和特征- 栖息地和食物性- 行动方式和身体特征- 哺乳动物- 门牙、犬齿、臼齿的特征- 不同哺乳动物的特点- 鸟类- 羽毛和翅膀的作用- 不同鸟类的特点和性- 爬行动物- 不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生活性- 水生动物- 不同水生动物的特点和生活性2. 植物的奇妙世界- 种子的结构和特点- 不同种类的种子和特征- 不同植物的繁殖方式- 开花植物和裸子植物的繁殖方式- 生活在陆地和水中的植物的繁殖方式- 植物的生长需要- 光、水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植物的不同部分和功能- 根、茎、叶和花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和人类的关系- 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和作用3. 天气和季节- 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晴天、阴天、多云、雨天、风和雪等天气现象- 四季的特点和变化- 春夏秋冬的不同特点和气候变化- 天气和人类的影响- 天气对人类生活、农业和交通的影响4. 物质与变化- 物质的属性和分类-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和区别- 物质的可溶性和燃烧性等属性-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溶解和凝固等变化- 不同物质的酸碱性和氧化性等性质- 环境对物质的影响- 温度、光线和湿度对物质的影响{...}这份文档整理了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的内容,包括动物世界、植物的奇妙世界、天气和季节以及物质与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希望这份复习资料能帮助同学们全面复习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祝同学们取得好成绩!。
四年级小学上册科学知识点

四年级小学上册科学知识点一、物质的属性与变化1. 物质的三个基本属性:颜色、形状和大小。
2. 物质的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a) 固体: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不易流动。
b) 液体:具有一定体积,能够流动,不具有一定形状。
c) 气体:没有一定形状和体积,能够流动。
二、物质的变化1. 物理变化:物质的形态或状态发生改变,但化学组成没有改变。
a) 溶解:固体溶解在液体中形成溶液,可以再恢复原来的物质。
b) 熔化:物质由固体变成液体,可以再凝固回到原先的形态。
c) 蒸发:液体变为气体,可以再凝结成液体。
2. 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
a) 燃烧:物质与氧气接触产生火焰、热和光,生成新的物质。
b) 酸碱反应:酸与碱混合反应,生成新的物质。
三、生物的特征与分类1. 植物的特征:a) 靠光合作用自己合成食物。
b) 生长的部位主要是地下的根和地上的茎、叶。
c) 水分的吸收通过根、茎和叶。
2. 动物的特征:a) 通过摄取其他物质获得能量。
b) 有体温恒定和体温不恒定两种。
c) 形态各异,多能运动。
3. 生物的分类:a) 植物根据生殖方式和特征分为纤维细胞、蕨类、裸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等。
b) 动物根据脊椎是否完全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如鸟类、哺乳动物、昆虫等。
四、环境与生物1. 地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a)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风向风力等。
b) 土壤:影响植物根系的伸展和吸收营养。
c) 水源:适宜的水质和水量对动植物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作用。
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 协同生活:动物和植物之间相互依存,互为食物链的组成部分。
b) 人的活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需要保护环境。
五、天体与地球1. 太阳系:a) 太阳:太阳系的中心,提供地球所需的光和热。
b) 行星:包括地球、木星、火星等,围绕太阳转动。
2. 地球的运动:a) 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白昼和黑夜的交替。
b) 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完成一年的时间。
四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归纳

四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归纳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四年级上册科学主要包括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天地人和社会等内容。
下面我们就来对四年级上册科学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种类:四年级的学生应该了解常见的物质种类,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他们需要学会观察、描述和区分不同种类的物质。
2. 物质的性质:学生应该掌握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比如颜色、形状、硬度、透明度等。
他们还需要了解物质的可压缩性、可延展性、导电性等性质。
3. 物质的变化:四年级的学生需要认识到物质会发生各种变化,比如物质的溶解、凝固、熔化等。
他们应该能够描述这些变化的过程,并理解其中的原理。
4. 物质的制备:学生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制备方法,比如水的净化、酸碱中和等。
他们还需要学会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导热实验、酸碱实验等。
二、生物的结构和功能1. 动物的结构和功能:四年级的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动物的结构和功能,比如鸟类的羽毛、哺乳动物的呼吸系统等。
他们还需要理解不同动物之间的生存方式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2.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学生需要学会观察植物的各个部分,比如叶子、茎、根等,并了解它们的功能。
他们应该知道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需要的养分和环境条件。
3. 生物的种类和分类:四年级的学生应该能够认识一些常见的动植物种类,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分类关系。
他们还需要学会用简单的分类法对生物进行归类。
4. 环境保护:学生需要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比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
他们应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做出相应的行动,如垃圾分类、节约能源等。
三、天地人和社会1.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学生应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板块运动等基本知识。
他们还需要认识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天文现象:学生应该了解一些常见的天文现象,比如日食、月食、星座等。
他们需要能够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并拥有基本的天文观测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全套)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声音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1-1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1-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1-2 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P5)1-2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1-3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1-3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 棉线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3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 液体> 气体。
1-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米/秒。
1-4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1-4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1-4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1-4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科学知识点一: 生物
1. 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 四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特征;
- 脊椎动物的分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2. 植物的特征和分类:
- 植物的不同部位及其功能;
-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特征。
3. 人类的五官和感觉器官:
- 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的结构和功能;
- 皮肤上的感觉器官。
科学知识点二: 物质与能量
1. 固体、液体和气体:
-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征。
2. 温度和热量:
-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 热量的传递方式和物质的热胀冷缩。
3. 风的形成和特征:
- 风的原因和风向。
科学知识点三: 地球与太阳
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地球自转的影响;
- 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影响。
2. 太阳的位置和运动:
- 太阳的位置在东方和升起的方向;- 太阳的位置和时间的关系。
3. 四季的变化:
- 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
- 不同季节的气候和景物特点。
以上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希望对学生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涵盖了自然科学的多个方面,旨在培
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以下是本册教材的知识点总结:
1. 植物的生命周期:学生学习了植物从种子到成熟植株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幼苗的生长、开花、结果以及植物的繁殖过程。
2. 动物的生命周期:探讨了动物从出生到成熟,再到繁殖后代的生命
周期,包括不同动物的繁殖方式,如卵生和胎生。
3. 地球和宇宙:介绍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系的构成,以及
宇宙中的其他星系和天体。
4. 物质的性质:研究了物质的基本性质,如密度、硬度、导电性等,
并探讨了物质状态的变化,如水的三态变化。
5. 力和运动:学习了力的概念,包括重力、摩擦力等,以及力对物体
运动状态的影响。
6. 能量的转换:探讨了能量的不同形式,如热能、电能、化学能等,
以及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换。
7. 简单机械:介绍了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让
学生理解机械如何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完成工作。
8. 环境与生态:讨论了自然环境的组成,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人类
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9. 科学探究方法: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包括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等科学方法。
10. 科学与社会:探讨了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科学和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能够建立起对自然科学的基本认识,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还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四年级上科学必背知识点全套

一、物质的构成和性质1.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
解析: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2.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种。
解析:纯物质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物质,如金属、氧气等;混合物由不同种类物质混合而成,可以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3.物质可以通过物质的变化进行转化。
解析: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物质在形态、状态上的改变,如水的蒸发;化学变化是物质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如燃烧。
二、天地人和生物的关系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
解析:地球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的大气、水资源等条件,是人类居住的家园。
2.动物和植物是地球上的生物,具有各自的特征和功能。
解析:动物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等;植物包括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等。
3.人类是地球上的智慧生物,具有学习、思考和创造等能力。
解析:人类是地球上最高级别的生物,能够应用科学知识改造世界。
三、物体的运动和力1.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解析:直线运动是物体沿直线方向运动,如车沿直线道路行驶;曲线运动是物体沿曲线路径运动,如球从斜面上滚下。
2.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用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来描述。
解析: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方向是物体运动的指向;加速度是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3.力是物体运动、变形或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
解析:力可以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如重力、摩擦力等。
四、能量与能源1.能量是物体具有的做功能力。
解析:能量可以是动能、势能等形式存在。
解析:可再生能源是指在人类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不断补充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不可再生能源是指不能补充的能源,如煤炭、石油等。
3.节约能源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
解析:节约能源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五、宇宙与地球1.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天体、星系和星云组成的巨大系统。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章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体与材料- 探究物体的大小、形状、质量等特征- 观察和描绘物体的颜色、透明度、光泽等特征- 了解物体由材料构成,如金属、木材、纸张等- 探索物体的特性,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第二章:力与运动- 研究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方式,如推、拉、挤等- 探索物体的运动状态,如静止、匀速运动和加速运动等- 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了解重力和浮力对物体的作用第三章:日常生活中的能源利用- 了解能源的概念和分类,如人力、风能、太阳能等- 探索各种能源的利用方式,如人力车、风车、太阳能电池等- 了解能源的节约和保护,如合理使用电能和水资源第四章:动植物的生命活动- 了解动物和植物的特点和生命活动- 探究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 了解动植物对生活环境的依赖- 认识植物的不同部分和功能,如根、茎、叶等第五章:人体的组织与生活- 研究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如肌肉、骨骼、呼吸系统等- 探究人体的感觉器官和感觉的功能- 了解保护和健康人体的方法,如正确的饮食和锻炼惯第六章:物质的变化- 了解物质存在的不同状态,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探索物质的溶解与不溶性- 观察和实验物质的燃烧现象- 了解酸和碱的性质,以及中和反应第七章:地球与环境保护-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如地球的层次和地壳的构成- 探究地球的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如垃圾分类和节约用水第八章:天空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 研究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探究日食和月食的现象和原理第九章:科技改变生活- 了解科技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探索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和改变,如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研究科技产品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第十章:神奇的大自然- 研究大自然中的特殊现象,如彩虹、雾、霜等- 探究大自然的美景和生物多样性- 了解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和保护以上是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章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研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科学知识点大全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大全一、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举例: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弹吉他时,琴弦振动发出声音。
2.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固体传声效果最好,例如趴在桌子上能听到敲击桌子另一端的声音。
-液体传声,如在水中能听到岸上的声音。
-气体传声,我们平时听到的说话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3.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
-振动快,音调高;振动慢,音调低。
-例如,同样的弦,绷得越紧,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4.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大,响度大;振动幅度小,响度小。
-敲鼓时,用力越大,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响。
二、呼吸与消化1. 人的呼吸器官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空气通过鼻腔、咽喉进入气管和支气管,最后到达肺。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2. 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氧气含量减少。
-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如把呼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会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3. 人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食物在口腔中被咀嚼,通过食道进入胃,在胃里被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和吸收,最后残渣进入大肠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4. 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例如,肉类、蛋类富含蛋白质;米饭、面包富含糖类;油类富含脂肪。
三、运动和力1. 物体的运动有多种形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转动等。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是直线运动;扔出去的球做曲线运动;风扇的扇叶转动。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用力推静止的物体,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
3. 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如苹果落地是因为受到重力作用。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叫弹力,如弹簧被压缩后会产生弹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天气》复习提纲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2、我们知道的天气现象有小雨、多云、晴、雾。
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3、请你结合前面的城市天气预报示意图,说说广州的天气对当地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试着用网状图表示出来。
4、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5、制作天气日历在观察每天天气时,要注意尽量在同一时间在同一地点进行。
不仅要坚持每天观察,还要注意收听、收看当地天气预报,以获取需要的天气数据。
认真做好记录便于我们分析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并找到天气变化的简单规律。
6、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7、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8、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时应该把温度计悬挂在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直到液柱不再变化后,再正确读数。
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顶端齐平。
9、坚持每天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我们发现每天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早晨的气温最低,然后逐渐升高直到中午最高,后来又逐渐下降。
10、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11、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零级风,烟直上;一级风,烟稍偏;二级风,树叶响;三级风,旗翩翩;四级风,灰尘起;五级风,起波澜;六级风,大树摇;七级风,行路难;八级风,树枝断;九级风,烟囱坍;十级风,树根拔;十一级,陆罕见;十二级,更少有,风怒吼,浪滔天。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12、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3、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14、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下雨的等级。
24小时的降水量在0.1—9.9毫米是小雨;10.0—24.9毫米是中雨;25.0—49.9毫米是大雨;50.0—99.9毫米是暴雨;100.0—249.9毫米是大暴雨;超过25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5、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云的形状和大小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
16、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晴天的云量占天空的四分之一,多云的云量差一点占天空的四分之三,阴天的云量占天空的四分之三多一点。
17、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还通常把它们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灰色的扁平状的云是层云,如果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但是也能发展成积雨云,并形成雷阵雨天气;纤细的羽状的云是卷云,卷云只有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才能形成,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18、在总结天气观察时,通过统计收集到的气温数据,分析云量、风向、风速以及降雨量的变化。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第二单元《溶解》复习提纲1、水能溶解很多物质。
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由于水溶解了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的动物和植物能够生存。
2、将一种物质放入水中,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如果这种物质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那么我们就说这种物质能溶解于水,也可以说水能溶解该物质。
能溶解在水中固体有食盐、白糖、果汁粉、奶粉、味精、咖啡粉、小苏打、高锰酸钾等物质;液体物质有胶水、牛奶、酱油、橙汁、醋、酒精等物质。
3、将一种物质放入水中,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如果这种物质开头会分散在水中,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可以把它从水中分离出来。
那么我们就说这种物质不能溶解于水,也可以说水不能溶解该物质。
不能溶解在水中固体物质有木屑、铁粉、石粉、沙、面粉等物质,液体物质有菜油、花生油、芝麻油、柴油、汽油、机油等物质。
油和水虽然相互不能溶解,但在它们的混合物中加入洗涤剂可以帮助它们相互溶解。
6、为了清晰地看见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用高锰酸钾代替食盐做溶解实验,高锰酸钾是一种深紫色的颗粒状晶体物质,溶解于水后形成了一种紫色、透明的溶液,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
6、像高锰酸钾那样,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的现象就叫溶解。
7、通过实验我们发现,20毫升水里能溶解大约7克食盐,同样的水可以溶解小苏打。
实验说明: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有大有小。
8、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听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9、为了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做下面的实验。
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10、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使用捣碎(弄得小些)、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1、在常温下,用量筒量100毫升水,用天平把食盐分成两克1份,然后将食盐逐份放入水中搅拌后仔细观察,直到水底出现沉淀为止。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100毫升的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这个实验说明:食盐能溶解于水,但加到一定时候,它在水中就不能溶解了,所以食盐不能无限地溶解在水中。
12、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1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因为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我们在给物体加热时一般使用酒精灯的外焰。
14、实验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试管夹应该夹在离试管口1/3处,试管应倾斜45°将试管底部置于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加热开始时应不断晃动试管使试管均匀受热防止试管爆裂,还应注意试管口不能对着人以免造成伤害;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不能给正在燃烧的酒精灯添加酒精。
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15、人们利用“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第三单元《声音》单元复习提纲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是,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能听到各种声音。
我们一般用来高、低、强、弱描述听到的声音。
2、当我们听到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后,仔细发现这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物质的振动就没有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随之消失。
3、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用同样的力击打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我们发现:大小音叉都会产生振动,发出音高不同的声音,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4、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就是振动。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说话时,手摸到喉头感觉手很麻,这是因为喉头的声带在振动。
用力弯曲钢尺,钢尺不会发声;轻轻拨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
我们观察到钢尺发声时的现象是钢尺在不断重复地做上下往返运动。
5、许多物体的长短或粗细发生变化时,它所发出的声音也会发生变化。
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造了许多乐器,如吉他、小提琴、黑管等。
6、解放军战士在入伍前,要通过严格的体检。
体检时测听力,医生用手握住一个发生器在被测试人的身后,将发声器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移动,这是在检测被测试人对声音的远近和方位的判断能力。
7、感受声音高低的变化的实验中,敲击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并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听到的声音。
敲击杯口时,声音是杯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杯中水越满则容器口距离水面的空气柱越短,那么声音就越高;敲击杯身时,声音是杯中水柱振动产生的,水越满水柱就越长,那么声音就越低。
8、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长短、粗细、大小和振动速度的快慢有关:振动物体短的、细的、小的和振动快的发出的声音高;振动物体长的、粗的、大的和振动慢的发出的声音低。
9、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
它表示的是物体1秒钟振动的次数。
10、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声音强弱、声音大小,声音轻重都是指音量。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11、物体尺子的快慢受伸出桌面的尺子长短的影响,这部分的长短会引起振动快慢的变化,尺子越长振动越慢,尺子越短振动越快。
12、在做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实验时,拨动尺子时要注意避免尺子和桌面撞击。
从我们做的音高变化柱状图中我们发现:尺子越长音高越低,尺子越短音高越高。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个一个地方的。
14、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里都可以传播。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15、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6、使用两个纸杯作为话筒或听筒。
选择棉线或尼龙线(材料)作为电话线,做成“土电话”的效果最好。
在打土电话的时候,为了让对方听清楚声音,我们要拉直“电话线”。
17、请你把从耳廓到大脑,人耳各部分听到声音的先后次序排列在下面的括号里。
(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收集声音传送声波产生振动传送振动把声波变成把声音信号大脑能接受的信号报告给大脑18、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敲打鼓膜并使它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