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军幕与士人从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军幕与士人从政

●何平立

摘 要:综观唐代士人入幕从戎蔚然成风,军幕人才荟萃,这既是士人为求功名显达寻找政治出路的重要途径,也是士人经世致用、修齐治平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士人于军幕中的文韬武略和边塞之声,不仅是波澜壮阔的盛唐气象交响乐中的协奏曲,而且也是盛唐军事、政治文化的重要组合。同时,在封建政治背景下,这也是唐代藩镇节帅地方坐大和朝廷朋党之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唐代军幕;士人;军事;政治

中图分类号:E29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51(2007)02-0103-07作 者:何平立,上海政法学院教授

英国学者赫・乔・韦尔斯在其所著《世界史纲》中对中国唐代文明这样评价道:“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对照得那样地鲜明,以致在文明史上立刻引起一些最有意思的问题。中国由于迅速恢复了统一和秩序而赢得了这个伟大的领先。”①就中国先秦以来的历史而论,盛唐的时代精神是洋溢着高昂进取之志与博大豪放之情,其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步入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而且在军事、政治方面趋臻中国历史的鼎盛雄强的时期。这与唐代军幕制度与士人秉笔从戎、从军尚武、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理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认真审视与关注这一研究领域,对唐代军事、政治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和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将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考量与评价。

一、唐代军幕源流与概况

中国古代的幕府起源于军事制度,故又有军幕、戎幕、帅幕等称谓。如《旧唐史・李抱玉传》云:“抱玉少长西州,好骑射,常从军幕,沉毅有谋,小心忠谨。”司马贞《史记索引》引崔浩言:“古者出征为将帅,军还则罢,治无常处,以幕帘为府署,故曰幕府。”《汉书》赵充国等传中就记载各将军都有辅佐军务的幕府。大将军幕府僚属有长史、校尉、军司马、军司空、从事中郎、军监、史、武库令等;骠骑将军幕府僚属有校尉、鹰击司马、骠姚校尉、史等;车骑将军幕府僚属有长史、从事中郎、军市令、掾、千人、营军司马等;卫将军幕府僚属有掾等。至唐代幕府制度有了很大发展,并具有自己时代特点,但主要仍是指行军总管、方镇统帅等军事系统的僚佐而言②。其对军事戎务的谋划与管理,仍是幕府运作的主要内容与性质。

唐初期出于内外征战之需,置行军统帅(有时以按抚大使、招讨使、讨击使、按察使等称呼)率将士出征,并置僚属,以佐戎务,称为行军幕府。如《旧唐书・职官志・兵部》载:“凡将帅出行,兵满一万人以上,置长史、司马、仓曹、兵曹、胄曹等参军各一人,五千人以上,减司马。”唐高宗龙朔年以后,行军幕府又置判官、管记、参谋、随军要籍等僚佐,以参预军谋、协助统帅处理各项事务和掌管批复文件等。唐代开元、天宝时,朝廷为防边安边,对边镇军事长官常设节度使。节度使的本官初都是由总管或大都督充任,如《旧唐书・职官志》载:“凡亲王总戎曰元帅,文武官总统者则曰总管。以奉使言之,则曰节度使,有大使、副使、判官。若大使加旌节以统军,置木契以行。”故此时节度使的边镇军幕僚佐设置也趋繁,如增有副使、掌书记、推官、巡官、同副使、孔目官、衙推、府院法直官、逐要、驱使官、别奏等职,以协统军政事务。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藩镇(约有四五十个)割据的局面,《新唐书》云:“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藩镇不仅有支配军费的财权、对州县官员有监察、任免黜陟之权,而且有自行辟署藩镇军幕僚属的人事权。藩镇军幕虽不列品秩,但大致可分几等。如五品以上职事官入幕,通常为节帅上佐,任副使、行军司马或判官;六品以下官员入幕常充判官、参谋、掌书记和观察支使等职;已有入仕资格尚未被朝廷除授者入幕,一般为推官、巡官等。由于唐代将军节帅多为武人,故对军幕僚佐文士多所倚重,文士往往也成为其股肱心腹,军机戎务无不由其出谋划策,参佐料理。

唐代随着方镇政治发展,士人们从军入幕充职往往趋之若骛,《封氏闻见记》卷三云:“游宦之士致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杜甫曾作诗曰:“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施麾。”③故一方面士人对节帅辟幕踊跃争先,祈盼能“刷羽幕廷,翰飞天朝”;另一方面“唐方镇以辟士相高,故当时布衣苇带之士,或行著乡闾,或名闻镇坞,莫不为方镇所取,至登朝廷,位将相,为时伟人者,亦皆出诸侯之幕”④。因此,在唐代军事政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军镇统帅幕府,皆是风云变幻的封建政局中决策帷幄、纵横捭阖、折冲樽俎的重要势力。正如李白入永王李 戎幕作诗曰:“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故唐代军镇戎幕,他们既是推动大唐王朝封建军事、政治态势变化发展的机枢要地,又同唐代士人价值取向和政治文化心态紧密联系。

二、唐代士人入幕从军的社会风尚与历史原因

唐朝伊始朝气蓬勃,文治武功开创了气度恢宏的强盛局面和大统一趋势。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极大地激励了文人士子建功立业,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理念。故士人们“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杨炯《出塞》)。在大唐王朝开创过程中,就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投入秦王李世民的戎幕中。他们跟随李世民征伐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为唐朝的巩固与统一建立了功勋。史载,房、杜二人“征伐未尝不从”⑤,于军中“参谋帷幄,军中多事,如晦剖决如流”⑥。为此,“房谋杜断”著称于一时。武则天时武攸宜东征契丹,陈子昂入其戎幕为军事参谋,向主帅献策“审智愚,量勇怯,度众寡,以长攻短”;“提重兵精甲,顿之境上,朱亥实发之变”⑦。高适怀着“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塞下曲》的壮志,投身边陲哥舒翰戎

幕任掌书记,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功擢用。岑参曾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和北庭都护府伊西节度使封常清戎幕,在边塞“往来鞍马风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径行”⑧。故文人投入戎幕,谋取功勋,在唐代士人中蔚然成风。这一士风在许多名士诗中也多有反映。如孟浩然《送莫氏甥兼诸昆弟从韩司马入西军》诗中曰:“饰装辞故里,谋策赴边庭。壮士吞鸿鹄,遥心伴脊翎”;《送王宣从军》诗中云:“才有幕中士,宁无塞上勋。汉兵将灭虏,王粲始从军”;李峤《送骆奉礼从军》诗中言:“玉塞边峰举,金坛庙略中。羽书资锐笔,戎幕引英宾”;陈子昂《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虚已》诗中称韦:“君为幕中士,畴昔好言兵”。此外,著名诗人李益曾入幽州幕,姚合曾入魏州幕,崔颢曾入河东幕,杜甫曾入剑南严武戎幕,高尚、严庄曾入边镇安禄山戎幕等等。文人入戎幕,为幕主节帅辅以文韬武略、经纶计策,对唐代的军事、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综观唐代士人入幕从军的社会风尚与历史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唐代士人积极入世意识与进取的精神。盛唐繁荣强盛、社会安定,魏晋以来乱世的隐居思想渐渐消减,士人积极入世、经世致用的思想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报国进取时代精神日益风行。如李白“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丈”(李白《与韩荆州书》);陈子昂至十七八未知书,然“其立言措意,在王霸大略而已”⑨;而高适也“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⑩,其有诗曰“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高适《塞下曲》)。唐初中期的边塞战争,大多是起于御边保国的动因,这更激起了士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和朝廷的热情。如张说《巡边在河北作》中云:“人生在世能几时,壮年征战发如丝。会待安边报明主,作颂封山也未迟。”士人的这种意识精神在唐诗中也处处洋溢,如宋之问的“爱贤唯报国,乐善不防身”,陈子昂的“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以及王维“报国敢邀勋”、崔颢“报国行赴难”、李白“行忧报国心”“报国死何难”、岑参“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云云,这不仅皆反映了士人爱国进取的志向与激情,而且也展现了盛唐气象的雄豪风貌。

二是唐科举仕途壅塞狭隘,致士子为谋求功名不得不另辟蹊径。唐代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进士科及第者只百分之一二,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λϖ之说。同时即便进士擢第也尚须经吏部铨选方能得官,其中弊端丛生,仕宦之途十分艰难。如韩愈即是在“四举于礼部始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后,“去京师东归,图幕府一席” λω,投宣武董晋之幕。又如岑参多年任闲散卑职不得升迁,遂发“丈夫三十不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之感,遂“侧身佐戎幕,敛衽事边陲”(岑参《北庭西郊封侯大夫》),先后赴边塞投高仙芝、封常清之军幕。再如李白浮游四方并不得志,方入永王 都督府为僚佐;李益中进士后久不得官,遂入幽州刘济戎幕为从事等等。故“士不可不弘毅”,这是中国古代文士所终生追求的传统价值观。因此当科举仕途堵塞,势必要另寻路径以修齐治平,所以藩镇戎幕便成为他们实现理想志愿和展示智慧力量的社会舞台与竞技场。故史载唐时,“大凡才能之士,名位未达,多在方镇” λξ。

三是军幕辟署为文人仕途开了方便之门,而幕主网罗人才不遗余力。宋人刘贡父曾评论道:“唐有天下,诸侯自辟幕府之士,唯其才能,不问所从来,而朝廷常收其俊伟,以补王官之缺,是以号称得人。盖必许其辟署,则可破拘挛以得度外之人,而士之偶遗于科目者,亦未尝不自效于幕府。” λψ相对朝廷铨选之烦琐僵化,幕主辟署往往重才行名望而轻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