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策略和博弈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竞争策略和博弈思维
翟建才
题记:思其始而图其终。
_____温总理12月18日在飞往哥本哈根的专机上对记者的讲话
一、如何看待竞争?
1. 在竞争中共存
所有的组织都需要竞争。
即使在家庭里,也不能忽视竞争的作用。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属性,是企业无法避免的选择。
所谓竞争是没有终点的。
胜利者实现了渴望已久的目标后,仍然要向着更高目标奋力前行。
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了生物在自然界所赋予的条件下进行生存竞争,适应的存活下来,不适应的则被淘汰乃至灭亡。
也许这种生存竞争让人觉得相当冷酷且无序,但从广义上看,它确实在使社会朝着进化的方向前进,其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世间万物都有正反两面,二者是共存的,竞争也不例外。
但竞争区别于其他事物和道理之处,就在于它的正面作用远远超过了负面作用。
2. 在竞争中发展
埃及在胡夫法老建筑金字塔时期达到了王朝的鼎盛。
此后的2500多年一直是在传承中度过,发展较为平稳。
从传承的角度看,埃及社会的确很完善,然而其优势伴随着希腊和罗马的崛起,在竞争中迅速瓦解了。
“没有竞争的体系,在其繁荣的同时,也将没落绑在自己的腰间”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以企业与个人的奋斗和竞争为基础,市场经济才会变得坚韧而成熟。
停止这种自觉的竞争,不仅对国家,对整个人类历史都是一种极大的犯罪。
如果希望在有限的资源和急速变化的环境当中寻求发展与进步,就必须参与竞争。
个人和企业的竞争力也如同井水一样,越开展竞争,就会有更大的竞争力像井水一样涌出来。
如果害怕或厌恶竞争,虽然暂时可以得到安逸,但这期间自身的竞争力也会生锈、变得无力,最终只能面对痛苦的现实。
二、如何看待竞争对手?
有竞争对手还是没有竞争对手,想法不同,结论就会出现很大差别。
所谓的竞争对手,就是在知道他存在的瞬间,会有一股寒流直冲发梢,对胜利的渴望像炉火一样燃烧着你的心。
面对不能逃避的竞争对手则更是如此。
但是竞争对手的含义,正向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方向快速发展。
现在的企业应该摸索新一轮的变革。
不仅要注意像台风一样席卷而来的市场变化,也要注意一般人用肉眼观察不到的微小变化以及消费者的变化。
如果不对这些变化提前作好准备,企业是很难成功的。
1. 竞争对手是刺激自己放弃懒惰和修正不足的最好老师。
你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在你面前准备和你比赛的人,还可能是在拳击台附近某个角落里关注你的人。
另外坐在很远的观众席中,用锐利的目光注视着拳
击台周围的人群中也有可能存在你的竞争对手。
事实上,所谓的竞争并不是单纯地指现有的业内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
不过到目前为止,企业的领导者一般只把生产、销售跟自己公司同类产品的企业看做竞争对手。
2. 竞争对手是清凉剂。
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生前曾说过这样的话:与实力强大且有卓越经营能力的企业竞争时,不要一味地抱怨很难很累,不妨痛快地学习竞争对手的优点。
与这样的对手竞争虽然多少会感觉力不从心,但也要想到这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正面影响。
这样的话就可以自然地学习竞争对手的优点,使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成为可能,说不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能够积聚战胜对手的智慧。
所以,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是让我们体味更有意义的人生的清凉剂,是松散懈怠的生活的刺激剂,是创造更好生活的促进剂。
三、新形势下的四种新竞争因素
1980年,被喻为竞争战略之父的迈克尔·波特发表过《竞争战略》一书,在当时被认为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竞争理论。
波特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就在今天我们谈论竞争战略时,他所提到的竞争要素也并不过时。
但仍然不要忘记或者忽略,近年来决定竞争要素的市场环境以及变化无常的市场本身所带来的影响。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非常简洁明了,在分析小规模经营单位的竞争战略方面,仍然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
但由于近年来竞争环境不断变化,产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他的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竞争环境和竞争状态。
与波特的理论或其他理论所阐述的企业面临的“威胁因素”不同,四个新的要素属于影响企业竞争的“责任因素”,即:文化背景、客户满意度、技术革新和趋势变化。
如果说,波特的5种竞争要素是以过去的线性市场( linear market)为根据而得出的结论,那么这里所说的4种新竞争要素(文化背景、客户满意度、技术革新、趋势变化)则是以非线性市场( non - linear market,即任何现象的开始和结束都不在同一条线上)为基础而得出的结论。
关于新的竞争要素,无论是现在的变化程度还是对将来变化的预测,为取得有效的竞争优势,一定要掌握。
最近的竞争环境简单来说,就是交叉竞争。
如果想从容应对无法预料、突然出现在你面前或正在走近的竞争对手,就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作好各种准备,以防看不见的对手突然来袭。
战争是最残酷的竞争和博弈。
《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篇”的开始部分就记载了令人震撼的语句。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与国家存亡、个人生死息息相关的大事,行动前必须对各种利害得失作充分的分析和调查,并以此作为一切成熟的策划的基础。
要永远牢记:所有的筹划都是为着创造自身的附加值;而自身的附加值会直接成为竞争的优势。
博弈就是实现自身附加值的最大化。
四、博弈思维的魅力
博弈即在棋盘上定胜负,和游戏相关;人的原始状态的博弈发生于性和财
富等生产和生活资源的获得与占有,因此绝大部分的博弈往往并不是平和的切磋,而是残酷的竞争,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搏斗。
博弈是一种过程,行为主体在一定环境条件和规则制约下,适时地优选策略、应对局势,充分制造和利用自身优势和对手的失误去获取最佳化的结局。
结局往往可以用“和”分为三类:正和、负和和零和。
博弈论(game theory)是一种数学方法,原是数学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应用获得极大的成功,逐渐成为一门研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实施选定的决策而达到均衡(即“和”)的科学。
博弈思维是一种实用思维技术,多用于和对手的较量、逆境的抗争以及协作的掌控。
和其它的思维的最大差异就是一般都具有明确的竞争对手,要在受到确定的规则约束下,以最大的机敏预测任何一步举措对整个局势的影响以及灵活性应对难以掌控或刻意矫作的局势变幻,去制造优势局面并获得最佳结局。
博弈思维的核心是维护规则平衡、制造主控局势、避免自己失误、引导对方就范和抓住稍瞬即纵的转盘时机。
策略和平衡是两个基本概念。
五、几个实用问题
1. 自己带自己走迷了路
有人会把类似这种“明明知道”,但又“控制不了自己”的情况冠以“非理性”的称呼。
多数人在这时会感到自己更多地受到感情或者情绪的支配:冲动购物,打骂孩子,在公共场合大打出手,用一个小时排队领一份只值5块钱的礼品,等等。
哪怕是看起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最受理智控制的行为,都会是非理性行为。
其实你早就被人算计了。
经济消费最容易产生非理性行为,也最容易衡量出得失。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更多地想办法认可自己的行为,也就是保持“认知协调”,协调意味着一种舒适状态,其结果是自己带自己走迷了路。
假如也把生活比作是需要支付成本并获得相应回报的经济行为,那么这些所谓的非理性行为是否会让我们做赔本买卖:付出更多,得到却很少?尽管在他们的意识上好像只是在冷静地权衡得失,想做出最佳选择,但事实上已经迷失了方向。
因为花了太多的心理能量在目标之外的事情上,由此产生出许多额外的焦虑或者害怕,而我们又需要更多的能量去对付这些坏的情绪。
在此重重掩盖之下,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这就是非理性会带来的额外负担。
除了这种目标迷失导致的行为非理性,丹·艾瑞里还认为,人们会受其“靶行为”的影响。
当人不耐烦复杂的权衡比较时,经验和定势就足以成为你选择的原因。
也可以把这解释为暗示。
生活中的暗示无处不在,有的来自环境,有的来自于自我。
这些无所不在的心理活动不断诱导我们偏离理性之路,有时则成为本我欲望欺瞒超我管理的小伎俩。
不过,有时候,恰恰是非理性让生活变得更生动,更有人情味。
2. “帕累托效率和改善”的问题
源于经济学的帕累托效率的原则是:经济活动的效率体现于社会资源的配置所产生的人群利益改善的状况,如果资源已被充分利用,那么使任何个体的
利益的改善的调整都会损害其他人的利益,这时候就达到了帕累托效率的最优。
使所有各方的境况都不会损害的改善就是帕累托改善,显然获得帕累托改善的条件是充沛的可支配资源。
因此,获得广大认可的不断改善必须要有适应的资源基础的发展。
世界金融危机下的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符合帕累托改善;国民教育的发展甚至是策略的变换也有同样的问题。
3. “博弈中的成本核算”问题
为获得一定收益的行为总是要预付一定代价的,这就是成本。
几个有关成本核算的重要的决策原则是:
1) 明智地评估“沉没成本”。
2) 合理地确定“机会成本”。
3) 巧妙地减少“等待成本”。
4) 适时投入“变动惯势成本”。
5)“创新成本”的增值。
博弈论中有种变换博弈规则的方法称为“机制设计”,即设计一种新的博弈规则,使得对手将在原博弈中刻意隐藏的策略在你设计好了的新博弈中显露出来。
4.“凡事力求完美的功与过”问题
完美主义同时包含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
健康的完美主义者通常做事效率高,充满活力,乐于付出,享受成功。
不健康的完美主义者则害怕失败,怀疑自己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对所取得的成绩往往不甚满意。
休伊特和弗莱特曾将完美主义者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规定型”完美主义者( socially prescribed perfectionists),这种人会因为他们在乎的人提出的高标准而感到困扰,担心自己会让他们失望;另一种是“指导他人型”完美主义者(other-oriented perfectionists),他们会苛求身边的人,不断敦促他们做得更好。
施特贝尔说:“完美主义者做事往往更喜欢以自我为中心。
”一些研究显示,即便是健康完美主义者,也往往比非完美主义者更抑郁,更神经质。
研究显示,完美主义者的目标往往几近苛求,凡事都坚持一丝不苟,但往往适得其反,加重工作负担,结果还不一定理想。
讽刺的是,完美主义者的要求越高,越是刻意追求成功,成功的几率反而越小。
所谓至善者,善之敌。
把完美主义用在不合适的地方也会产生危害,比如用在减肥上就可能造成厌食症,完美主义还会让周围的人“敬而远之”。
有些类型的完美主义尤其会影响人际关系。
而且一旦失败,他们很容易沮丧,不愿意再接受新挑战,甚至连已经计划好的任务都不愿去完成。
不过,一些证据显示,完美主义也有正面、积极的特质,其中包括渴望成功,做事有计划有条理而且精益求精。
总的来说,压力越大,完美主义带来的负面问题就越明显。
健康的完美主义者会发挥积极的一面,同时抑制其中消极的部分。
心理学家认为,完美主义者成功的法则是,追求卓越表现的同时不过分苛责自己,能做到这一点才可以称为健康的完美主义者。
他们追求成功时,能保持放松的心态和严谨的态度,工作时能积极努力,成功时能享受满足感。
积极地追求完美主义有益健康和情绪,能促进社交、提升满足感。
一项小调查也显
示,奥运会金牌得主也多是积极完美主义者。
忠告:学会“不完美”
心理学家认为,成功的方法就是能在追求卓越表现的同时,不过分苛责自己。
不妨利用下面的表,测试一下你是否有完美主义的成分。
说明:心理学家常用下面这个测试来评估一个人可能是健康的完美主义者、不健康的完美主义者还是非完美主义者。
一定要注意“可能”这个词,因为这个测试本身并不完善。
判断下列每项描述是否符合你的情况,符合程度用1到7表示,1表示“非常不符合”,2表示“不符合”,3表示“有点不符合”,4表示“无法确定”,5表示“有点符合”,6表示“符合”,7表示“非常符合”。
1.对工作表现和学习成绩有很高要求。
2.经常因为达不到目标而沮丧。
3. 如果不严格要求自己,就不可能成功。
4. 付出最大努力好像也不能达到目标。
5. 对自己期望很高。
6.几乎不能达到自己的高标准。
7.尽了全力好像还不够。
8.给自己制定很高的标准。
9. 从不满足于自己的成绩。
10.要求自己做到最好。
11.经常担心会达不到目标。
12.所取得的成绩很少达到目标。
13. 尽管已经尽力,还是觉得不满意。
14.试图把所有事都做到最好。
15.很少能实现自己所设定的高标准。
16.几乎从未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满意。
17.几乎从来也没有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
18. 自己必须做到最好。
19. 经常在完成任务以后,总觉得自己应该还能做得更好一些,并因此感到失望。
评分
填完以后:把1,3,5,8,10,14和18项的评分加起来,所得数值为“标准值”,也就是你会设定高标准和远大目标的倾向;把余下的项目,即2,4,6,7,9,11,12,13,15,16,17和19项的评分加起来,所得数值为“差异值”,也就是你感觉自己未能实现目标(不管你有没有达到目标)的可能性。
结果
如果标准值大干等于42,差异值小于42,那么恭喜你,你可能是一名健康的完美主义者。
你会以禅宗的方式追求目标,享受努力的过程,同时不苛求结果。
如果标准值和差异值都大于等于42,那么你可能很容易被完美主义的负面特质所影响。
如果标准值小于42,那么你的差异值应该也不会超过42,所以你应该是个非完美主义者。
结语
今天讲了有关竞争和博弈的几个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有所教益。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