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田园城市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

背景: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适宜的居住条件的矛盾;大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城市“磁性”与人口过于集中的问题;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问题。

理论要点:城市应与乡村结合;强调要在城市周围永久地保留一定的绿地的原则。控制城市的发展,当其发展到规划人口时,可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

进步: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问题都提出了见解。

影响: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基本理论,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影响并促成“卫星城镇理论”;对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背景:大城市的恶性膨胀,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问题。

实践过程及成果:

第一代卫星城:“卧城”,巴黎市郊,卫星城镇除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的生产工作及文化生活上的需要尚需要去巴黎解决,子城极依赖母城。

第二代卫星城:半独立或基本独立的卫星城。二战后,大城市重建规划时,郊区普遍新建一些卫星城。

英国:大伦敦规划时,建造了哈罗、斯特文内几等8个卫星城。这个时期的卫星城独立性较强,城市规模在6-10万人之间,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而且还有一定的工业,居民的工作及日常生活基本上可以就地解决。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附近的卫星城市魏林比。(半独立的卫星城)

第三代卫星城:独立的新城:代表城市为英国六十年代建造的密尔顿.凯恩斯。规划人口规模为25万。其特点是比第一、第二代卫星城扩大,并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及公共福利设施。

总结:从卫星城镇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由“卧城”到半独立的卫星城,到基本上完全独立的新城,其规模逐渐趋向由小到大。

理论要点:

(恩维)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镇,以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

(美.惠依顿)在大城市的外围用绿地围起来,限制其发展,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设有工业企业,和大城市保持一定的联系。

三、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将城市分解成为一个既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形成相对半独立单元,并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高速交通联系。简言之,将城市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作有机疏散。

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城市空间集中论:

勒.柯不西埃:《城市规划设计》针对巴黎改建提出的“光明城市”设想

反城市空间集中论:

赖特:“广亩城市”,强调城市中的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相信大城市将死亡。

共性:都有大量的绿化空间在他们的理想城市中;都已经开始思考当时出现的新技术对城市所产生的影响。

四、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都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

《雅典宪章》(1933年)

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

核心内容是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 。《马丘比丘宪章》

要点:肯定了《雅典宪章》的积极作用。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

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

A、《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B、《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C、《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五、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

邻里单位基本理论

背景:汽车交通引起城市机动交通问题增多;

旧的住宅布置方式在新的城市生活方式中不适宜,居住质量下降。

要点:“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每一个邻里单位是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首先考虑的是幼儿上学不穿越交通道路,并以此决定并控制“邻里单位”的规模。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

小区规划

背景:二战后,欧洲城市重建、卫星城市建设过程中,在“邻里单位”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

要点:小区作为居住区规划的基本组成细胞;

不限于以一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也不限于以一般的城市道路来划分,更倾向于以自然(人工)界限或交通干道来划分范围。

小区内居住建筑、公建、绿地统筹考虑,使小区内部与外部的城市有明显的划分,自成一体。

我国的居住区规划理论源于前苏联五、六十年代的相关的小区规划基本理论。

社区规划

背景:20世纪60年代后,对城市规划中社会问题的关注,人们对居住区规划设计不再局限于住宅和服务设施等物质环境。

要点:解决居住区内的社会问题。

规划理念多元化,如:在社区规划中给予弱者更多关怀。

六、有机疏散理论

针对大城市过分膨胀所带来的各种弊端提出的具有哲理性的思考。

要点:

针对大城市的各种弊端,伊利尔.沙里宁提出要从改变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做起。能把城市紊乱无序的集中变成有序的疏散。

以生物学领域的有关知识来比拟城市。人体、生物体、细胞等生长过程受启发,使城市空间的生长既有灵活性又能自我保护。

七、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批判

60-70年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可概括为:系统、理性和控制论。

要点:

系统工程的导入,把城市看成一个巨系统。

理性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的对象主要局限在物质方面。

数理分析和大型计算机的运用使城市发展模型和城市规划控制模型成为可能。

批判性问题焦点:理性主义规划多局限于物质形态,对社会问题关心太少。焦点:行政管理中,对决策者的立场观点缺乏充分的认识。

规划师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被要求过多的综合能力;细部处理工作占用了太多的综合性总体规划,易顾此失彼。

八、城市设计的研究

背景:二战后,理性规划设计的城市如何更漂亮、更美观、更能让人们满足、信服,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城市建设亟需形态设计的理论指导和一套操作性很强的分析方法。要点:(60年代之前)当时,重点集中于城市空间景观的形态构成要素方面。城市设计研究的贡献在于对城市设计进行了全面的理性分析,并发现其中的科学规律。

(70年代)批判观点:规划师的规划的立场观点,为谁创造美,抑或是表达个人的舞台。(80年代)1987年雅各布斯与阿普亚德《走向城市设计的宣言》:不再单纯的采取对城市环境的批判态度,而是以积极的态度确定城市设计的新目标“良好的都市生活,创造和保持城市肌理,再现城市的生命力。

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

九、社会学批判

简.雅各布斯1961年《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社会公众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工作方法与理念的关注与批判。

从专业理论的发展角度,由如何做好规划转而注意到是在为谁作规划。

背景资料:60-70年代城市规划理论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