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与国际投资的现状及策略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现状及策略分析

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发达国家逐渐将其不具备竞争力的生产环节

转移到其他国家,特别是将劳动投入较多而附加值较低的组装环节外包给劳动要素充裕的发展中国家,使得产品内分工成为当代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中国在这种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分工中处于中低端的地位,我们的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不应长期停留在这一水平上,而应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提高竞争优势,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关键词:国际分工外包产品内分工

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周期大为缩短,发达国家的企业逐渐将一些不具备竞争力的生产环节转移出去,特别是将劳动投入较多而附加值较低的组装环节外包给劳动要素充裕的发展中国家,仅在国内保留一些关键性的零部件生产、研发和销售环节,产品内分工成为当代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在此之前,由于技术和资本的限制,很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层次都很有限。而这种新型国际分工的出现降低了国际分工的进入门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只需专业化于特定部件或特定阶段的生产,并不要求具备产品的全部生产条件,使其能够参与到高端产品的生产网络,在此过程中逐渐提升技术水平和优化产业结构,基于产品内合作的国际分工模式对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情况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并根据自身经济条件以加工贸易作为突破口,实施关税减免、出口退税,以及设立出口加工区等一系列政策,与此同时,中国还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商投资主体不仅通过自身的生产和贸易活动提高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而且通过外包等形式的生产合作引领本土企业进入产品内分工环节,借助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中国迅速融入到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中。

(一)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外包(outsourcing)直译为“外部寻源”,主要指企业将一些非核心的、次要的功能或业务外包给专业的服务公司,从而使企业节省出精力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外包迅速发展,成为国际分工深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承接服务外包,当时的外包对象以跨国公司为主体,主要局限于跨国公司内部的服务转移和承接。进入21世纪以后,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在相关经济策略和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服务外包业发展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1.发展迅速,产业布局全面

最近几年中国的服务外包行业快速发展,虽然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但是还是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截至2010年底,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金

额和执行金额分别达到274亿美元和19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7%和43.1%,

全国有服务外包企业12706家,从业人员232.8万人。到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大连、成都、合肥等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样板,以大连软件园、安徽

服务外包软件产业园等84个服务外包示范园区为主力,在软件、物流、金融、生

物医药等多领域同步发展的多元化、全面化发展的格局。

2.潜力巨大,未来预期良好

中国已经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期,在新的发展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发展新兴产业等成为重点发展方向,而服务外包

产业则具有调整经济结构、节能减排、快速拉动经济增长等特点,因此是国家重

点发展的领域。因此,未来中国的服务外包行业将继续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发

展潜力巨大。2010年毕马威的报告显示,近几年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快速发展,预

计2015年前中国服务外包市场将保持约26%的年复合增长率,可见外包产业前景

良好。

(二)中国参与产业内分工的状况

在产品内分工主导的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中,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低附加值的最终消费品阶段,资本品阶段也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而高附加值的零部件阶段仍处于比较劣势,专业化生产流程集中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总体而言,中国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并不高。但在融入国际生产网络的过程中,中国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优势转换,中间品和资本品的竞争力水平都有了较大提升,专业化领域逐渐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转移,国际分工地位也随之改善。

我国的制造业部门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生产规模得到快速扩张,行业结构也有了明显优化。然而,制造业中的优势部门仍然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纺织服装、木材加工等传统行业,高技术产业的出口比例虽然上升较快,但目前尚不具备足够的国际竞争力。相比之下,国家重点扶持的机电产业已初具比较优势。产品内分工视角的观察显示,制造业部门的比较优势突出反映在价值链低端的最终消费品阶段,零部件产品大多依赖进口,这在高技术产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在新国际分工体系中主要扮演“加工车间”的角色。

我国的对外贸易模式基本上是输入中高技术产品,输出低技术产品,但贸易品的技术含量在不断升级,比较优势逐渐向中等技术产品延伸,高技术产品也已接近比较均势。然而,高技术产品只是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阶段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核心零部件仍然依赖外部供应,国内有相当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实际上是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进行专业化生产,在分工合作中所能获得的利益还很有限,因此,尽管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数量和市场份额增长较快,但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提高。

二、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选择

(一)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发达国家把核心技术留在本国,而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是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低,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这一优势。这说明中国的比较优势仍然集聚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内涵也在上升,很多技术与资本密集型出口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度高的环节都渗透了

较高水平的技术。

(二)从加工链的低端向上游转移

尽管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着中国的比较优势,但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及经济形势的变化,如果这种优势不顺势而上,一直停留在较低的加工链条上,仅仅依靠劳动力优势,仅仅作为创新国家的附属产业,那么在激烈的竞争中就不会有发言权并最终被更有优势的国家所替代。如果中国企业总是满足于低端加工制造以获取加工费,则永远停留在全球产业分工的最弱势环节,没有主动权更没有发言权,只有不断通过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与培养研发团队才能有机会与欧美国家比拼。

(三)“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移

在全球化分工的产业链条上,中国制造无疑是较光彩的一笔,从轻工、化工到重工,每一产业每一类产品都有中国制造的身影。但中国这个制造类大国,竟然在国际品牌中没有丝毫的位置,世界著名奢侈品牌Armani、BOSS等多数产品产自中国,虽然诲莫如深地印着“中国制造”的标签,但实际支付给中国的价格简直是不值一提。技术创造产业,只有企业不断重视研发与创新,以技术与实力引领的产业升级才会使中国企业走上历史舞台,中国的海尔、格力、联想正在做着努力与尝试,以信息产业的提升带动制造业的发展,以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引领配套产业劳动效率的提升,从而提升整体产业的竞争力。技术创新的同时不能忽视品牌的力量,品牌与技术的结合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再多的贴牌生产都无法与民族品牌、世界知名品牌相提并论。

(四)“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中国企业较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及大量的外资企业成为出口的主力军,对民族产业构成一定的威胁。对发达国家的依存度越强,在经济波动时受到的影响越大,中国企业不应把立足点放在这些有技术优势的创新国,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要把市场尽量做大做全,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相结合,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加强产业合作。提升民族产业的竞争力,势必需要更多的民营资本及跨国资本的联合,跨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的经营将会扩大中国海外市场,提高中国企业知名度,减少与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引进来”不是最终目标,“走出去”才是中国产业提高竞争力的途径。

当前总体而言我国还未摆脱世界“制造工厂”的局面,但我们应当保持乐观态度,毕竟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时间还很短,能够达到如今的规模和层次已经是相当大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自己与发达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还相差很远,现有的要素禀赋条件决定了中国在较长时期内仍将处于分工体系的中低端位置。因此我国要确立正确的战略,从而确保在新型国际分工中获取长远的可观利益。

参考文献:

1.吕文栋,张辉全球价值链下的地方产业集群战略研究[ J ]. 中国软科学,2005

2.谭力文,马海燕全球外包下的中国企业价值链重构[ J ]. 武汉大学学报,2006

3.谭力文,田毕飞美日欧跨国公司离岸服务外包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 J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