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说解词义的方式

第七讲 说解词义的方式
第七讲 说解词义的方式

第七讲说解词义的方式和训诂术语

一、说解词义的方式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的语义学,它是以词义研究为核心的。前面所讲的形训、声训和义训等训诂方法,是探索、找到一个词的词义的途径,形训是通过词的书写形体中所携带的信息分析推求词的词义,声训是通过词的读音线索找到一个词的同源词族推求词的词义,义训是通过排比归纳一个词的文献用例,推求词的词义,这些都是认识词义的途径。那么,当我们使用这些训诂方法推求到一个词的词义后,还需要用一种方式表示出来,也就是说解词义的方式。传统的训诂学所使用的解释词义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直训。

直训,就是用同义词直接解释词义的释词方式。这是训诂学中最常见的说解词义的方式。

《方言》:恬,静也。个,枚也。尾,梢也。

《尔雅》;如、逝、之、嫁、徂、适,往也。

也可以两个同义词相互对释。

《说文》:考,老也。

《说文》:老,考也。

《尔雅》: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这种相互对释的“直训”,又叫做“互训”。

2、推源

推源的释义方式,就是说明词义由来的解释词义方式。

《释名》:星,散也,列位布散也。

《释名》:春,蠢也。动而生也。

3、义界

义界,就是下定义,就是用一句或几句话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简明、准确的阐述。

《说文》:

口,人所以言、食也。

韤(袜),足衣也。

探,远取之也。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二、训诂术语

1、曰、为、谓之

这三个术语都专用于解释词义。其运用的形式是被训释词放在术语之后,训释的词句放在术语之前,即:

训释词句+术语(曰、为、谓之)+被训释词

《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毛传:斩而复生曰肄。

《诗经·邶风·瓠有苦叶》:瓠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厲,浅则揭。毛传:以衣涉水为厲。

《礼记·曲礼上》:为人子者居不主奥。郑玄笺:室中西南隅谓之奥。

这些训释相当于前面所说的义界的解释词义方式。

这三个术语还常常采用对举的形式,强调被释词的特点,从而辨析同类词和同义词。如:

《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王逸注:零、落,皆堕也。草曰零,木曰落。

《诗经·鲁颂·駉》:駉駉牡马,在坰之野。

朱熹注: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

《尔雅》:榖不熟曰饥,蔬不熟曰馑,果不熟曰荒。

“谓之”前面的训释语只有一个词时,其训释相当于前面所说的直训。如:《尔雅》: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2、谓、言

这两个术语训释的对象包括词和句子。其形式是:

被训释词语+术语(谓、言)+训释词语

它们的功用,用于训释词时,是解释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具体义、临时义和确定的所指;用于训释句子时,是解释概括句义和言外之意。

《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朱熹注:阴谓小人,阳谓君子。

这是解释词在这一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的、临时的意义。《诗经·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

郑玄笺:是谓君子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也。

这是对句义的概括和言外之意的揭示。

3、猶

主要用于解词。使用形式是:

被训释词+术语(猶)+训释词

可以翻译为“相当于”。

这个术语的主要功用是点明词的临时义,引申义。有时也用于以今语释古语,以本字释借字。

《诗经·郑风·箨兮》:箨兮箨兮,风其漂女。

毛传:漂猶吹也。

这是用来点明“漂”的临时义。

《诗经·下武》:下武维周,世有哲王。郑玄笺:下猶後也。

这是用来点明“下”的引申义。

《礼记》:祭之日,王皮弁以听祭报。郑玄注:报猶白也。这是以本字释借字。

4、貌

“貌”是专用于解释形容词、副词的术语。它的位置在句尾。使用形式是:

被训释词+训释词语+貌

《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王逸注:崔嵬,高貌也。

5、之言(之为言)

是解词的声训术语。使用形式是:

被训释词+之言(之为言)+训释词。

训释的双方无论意义是否相通,声音必定相同相近。

它的主要功用有二:一是用同源词进行直训。二是明假借,指明本字。

《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之言借也。

这是用同源字训释。“藉”是公田制时国家收入的形式,即划出公田,借助民力,耕种收获,它得名于“借(民力)”。《诗经·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拜。郑玄笺:拜之言拔也。

这是指明假借字现象,“拜”在这里是假借字,其本字是“拔”。

6、读如、读若

二者都是声训术语,其主要作用是标明被训释词的读音。使用形式是:

被训释词+读若(读如)+训释词

莠,禾粟下生莠,从艸秀声。读若酉。

7、读为、读曰

读为、读曰的运用形式:

被训释词+术语(读为、读曰)+训释词

其功用主要是指明假借用字现象,即用本字解释借字。《诗经·卫风·虻》: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畔,涯也。郑玄认为“泮”是“畔”的借字。

《汉书·司马迁传》: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如淳注:梧,读曰迕。

8、统言(浑言)、析言;对文、散文

这是两对用来辨析同义词的术语。

(1)统言、析言

“统言”就是笼统地说,即只就一组同义词的共同点而言,“析言”就是分析着说,即就一组同义词各自的特点而言。它们代表着不同的训释角度。如:

《说文解字》:宫,室也。段玉裁注:按宫言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不别也。

《说文解字》:桷,榱也。段玉裁注:榱也者,浑言之。《释宫》云:“桷谓之榱”是也。下文“椽方曰桷”者,析言之。

《诗经·小雅·信南山》:“享于祖考,执其鸞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膏。”毛传:膏,脂膏。陈奂疏:戴角者脂,无角者膏,此析言也,浑言则脂膏不别。

(2)对文、散文

“对文”就是在同一文句中对举的同义词,这些同义词在句中显示的是各自的不同特点。“散文”就是单独使用同

义词中的一个,上下文中没有与之比较、对举的同义词,这时该词在文句中显示的是一组同义词的类义。

《诗经·齐风·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诗经》:“不嫁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毛传:种之曰稼,敛之曰啬。孔颖达疏:以稼穑相对,皆先稼后穑,故知穜之曰稼,敛之曰穑。若散则相通。

9、辞(词)

这是专门用来诠释虚词的训诂术语。运用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用术语解词,不再使用其他训释词语;另一种是将术语与训释词语结合为一个整体对被训释词进行解释。如:《诗经·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毛传:“思,辞也。”毛亨认为本句中的“思”是虚词。今天看,“思”语气词。

《诗经》:“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毛传:且,辞也。10、如字

这个术语用于注释多音多义字,依本音读叫“如字”。《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陆德明《经典释文·毛诗音义》:“好,毛如字,郑呼报反。”

“好”有上、去二音,唐代《经典释文》的作者陆德明说,《诗经》此处的“好”,依毛亨的《毛诗诂训传》读本音上声,而郑玄的《毛诗笺》则认为读去声。

11、当为(当作)

“当为(当作)”是校勘古代文献中错字误字的术语。

古书在传抄刻写过程中有由于形近而错讹的字很多,“当为”就是用来纠正这些错字误字,指出正确的原字的。《礼记·檀弓》:叔仲皮死,其妻鲁人也。衣衰而缪至。郑玄注:衣当为齊,坏字也。

“齊衰”是一个词,指一种丧服。“齊”讹作“衣”是字的下半部分被损坏了。

“当为”与“读为”有本质的区别。用“当为”训释的字,是必须改正的错字,而“读为”只是认为原文中的字可当作训释字来理解,并不认为是错字。

课堂练习

一、结合所学训诂术语知识,分析下列各句中训释词语和被训释词语之间的关系。

1、《诗经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朱熹注:东风谓之谷风。

2、《诗经生民》: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郑玄笺:弗之言祓也。

3、《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兵,具卒乘。杜预注:步曰卒,车曰乘。

4、《诗经正月》:瞻彼中林,侯新侯蒸。毛传:薪、蒸言似而非。

5、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注:親,当作新。

6、《诗经》:於时言言,於时语语。孔颖达疏:直言曰言,谓一人自言;答难曰语,谓二人相对。对文故别耳,散则言语通也。

二、举例说明“谓”和“谓之”的区别。

第七讲练习答案

习题七解答 1.解法1:(60×5+75×2)÷(75—60)=30(分钟),60×(30+5)=2100(米), 或75×(30—2)=2100(米)。 解法2:设路程为x米。 x=2100(米)。 2.解法l:①乙丙相遇时间: (60+75)×2÷(67.5—60)=36(分钟)。 ②东西两镇之间相距多少米? (67.5+75)×36=5130(米) 解法2:设东西两镇之间相距x米, x=5130(米)。 3.A、B共行3个全程,则有: 解法1:设全程为x公里, (x-32+x-64)÷2=32, x=64+32÷2, ∴x=80(公里)。 解法2:设全程为x公里 x-32=(64+32)÷2, x=80(公里). 解法3:64—32=32(公里),32+32+32÷2=32+32+16=80(公里)。

4.乙从相遇点C跑回B点时,甲从C过B到A,他比乙多跑了100米.乙从B到C时,甲从A到C,说明A到C比B到C多100米.跑道周长400米,所以B到C是100米,A到C是200米。 乙每跑100米,甲就多跑100米.要使甲、乙从C点开始,再次相遇,甲要比乙多跑一圈,也就是说,乙跑400米时,甲跑800米与乙第二次相遇,再加上甲从A到C的200米,甲共跑了1000米。 6.①快车每分钟行多少米:24000÷60=400(米).②中速车每分钟行 相差米数: (2400—2000)÷(10—6)=100(米)。 ⑦三辆汽车与骑车人的路程差: ⑨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设用字母a表示甲速,用字母b表示乙速(a>b)。(a+b)×4=(a—b)×12 a∶b=2∶1(甲、乙速度比是2∶1)

解释词语的方法图文稿

解释词语的方法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解释词语的方法 一篇文章是由一连串的词语组成的,对词的意义和用法含含糊糊、解释不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会失之肤浅,甚至造成误解;写起文章来也容易出现用词不当的现象,以致不能正确的表情达意。 要准确、鲜明、生动的使用词语,除了靠平时的学、说、用外,掌握一点解释词语的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扩充解释法 扩充解释法就是将需要解释的词进行适当扩充而对词语进行解释的方法。其中组词法是常用方法,如: 欢乐——欢喜、快乐宽阔——宽敞、辽阔 幽香——清幽的香味电灯——用电发光的灯 诚实守信——为人诚实、遵守信用 二、近义解释法

近义解释法是用需解释词语的近义或同义的词或词组短语等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如: 增添——增加关怀——关心美丽——漂亮 三、反义解释法 反义解释法是用需解释词的反义词或相反意思的词组短语等前面加否定副词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如: 紧张——不镇定懦弱——不勇敢缓慢——不快速 四、归类解释法 根据词义有概括性和模糊性的性质,对一些比较简单但又不好解释的词语可以采用把需解释的词语进行归类的方法进行解释。如: 苹果——一种水果机枪——一种现代兵器 玫瑰——一种花朵火车——一种交通工具 五、比喻解释法 比喻解释法是将需要解释的词与一些常见的、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用比喻句式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如: 红色——像鲜血一样的颜色绿色——像树叶一样的颜色 六、功能解释法

功能解释法就是用需解释词的使用功能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其中“形容***”是一种常见形式,如: 马虎——形容做事不认真。人山人海——形容人非常多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非常的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传统方法不能都否定,任何新的教学方法都是传统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以上方法只是个人的一点粗浅见解,肯定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词语解释问题,但愿能抛砖引玉,为小学语文词语解释的教学及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在语文学习中,词意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在中国的语言中,有很多精炼简洁却含义丰富的词语,成语就是最好的例子,往往四个字就能表达深刻、多层次的意义。要掌握这些词语,我们不能死记硬背,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巧记。现在,给大家介绍几种巧记词义的方法。 一、串字成句法 有些词语,只要将组成这一次的几个字中间再加入几个字,串字成句,就是他的词义。如“争先恐后”便可解释成“争着抢先唯恐落后”;“舍己为人”便可解释成“舍弃自己为了别人”。 二、突破难字法 有些词义中,有一两个字较难理解,只要突破这一两个难字,其次一边一目了然。如“心急如焚”,期中“焚”字较难理解,通过查字典得知

词义选择、引申与褒贬

2012商务英语1班 自主实践商务英语翻译竞赛——————词义选择、引申与褒贬 12010401003厉雪 12010401004付思宇

目录 第一部分内容简介 (1) 第二部分翻译技巧归纳及译例分析 (2) 一、词义的选择 (2) 二、词义的引申 (4) 三、词义的褒贬 (8) 第三部分小结 (10) 第四部分句子翻译 (11) 第五部分短篇翻译 (13) 一、原文及译文 (13) 二、解析 (14) 第六部分参考文献 (16)

第一部分内容简介 词语是翻译活动的基本单位,无论是句子、段落还是语篇,都是由单词构成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弄清原句结构后,就要善于运用选择和确定原句中关键词词义的技巧,以使所译语句自然流畅,符合译文习惯说法。翻译一定要把语言和环境、语言和表达、语言和情感结合起来,注意词义的选择、引申和褒贬这三方面的问题。 词义选择要求我们能够在繁多的词义中选出最符合语境的词义,选择词义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根据词性确定词义2.根据场合与上下文确定词义 3.根据词的搭配关系确定词义。 词义引申就是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通过句中词或词组乃至整句的字面意义由表及里,进行恰如其分的引申,运用一些符合汉语习惯的表现法,选用确切的汉语词句,将原文内容的实质准确地表达出来。词义引申可以归为四大类:分别是逻辑引申、语用引申、修辞性引申和概念范围的调整。其中逻辑引申又可以分为具象化引申和抽象化引申。 英语中存在大量具有浓烈感情色彩的词汇,翻译时需要我们根据具体语境做出相应的表达,这就是词的褒贬作用。.有些词本身就有明确的褒义或贬义,汉译时做相应的表达; 某些英语词语汇集褒义和贬义于一身,汉译时要根据原句的上下文和语境来确定这些词汇的褒贬意义;有些词义是中立的,本身不表示褒义或者贬义,但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可能有褒贬的意味. 下面我们将就每一项进行详尽的解释。

学而思超常班二年级寒假班作业及答案第七讲

1.鸡兔同笼共有14个头,38条腿,有几只鸡?几只兔? 【答案】有5只兔子和9只鸡. 2.蛐蛐和蜘蛛共八只,腿54条,蛐蛐和蜘蛛各几只? 【答案】有3只蜘蛛和5只蛐蛐. 3.三轮货车和小轿车共有9辆,一共有30个轮子,三轮货车和小轿车各几辆? 【答案】6辆三轮车,3辆小轿车. 4.王强和李明都想买一本《趣味数学》,但王强的钱少2元5角,李明的钱少3元1角.如 果两个人的钱合在一起就刚够买这本书.问一本《趣味数学》多少钱?王强和李明各有多少钱? 【答案】一本书的书价是:2元5角+3元1角=5元6角.王强有3元1角,李明有2元5角. 5.小白兔挑了一筐萝卜去卖,这筐萝卜连筐共重30千克.上午卖出萝卜的一半,下午 卖出剩下的一半,这时连筐还重12千克.原来这筐萝卜重多少千克? 【答案】30123424 ()(千克),原来这筐萝卜重24千克. -÷?= 6.小初、小美、小英三个人分糖块.小美比小英多3块,小初比小美多2块.已知糖块 总数是50块,那么每人各分到多少块?

【答案】依题意画图,可以先画小英,见上图中①,再画小美,它比小英多3块,见上图中②,接着再画小初,它又比小美多2块,见上图中③, 至此,图已画完,下面借助此图进行分析推理. 由图可见,小初比小英多325 +=块, 由图还可以看出,503542 () (块)就是小英糖数的3倍,所以小英的一份是: -+= ÷=(块); 42314 由此可求出小美的一份是14317 += (块); 小初的一份是17219 += (块). 池塘里的浮萍 池塘里的浮萍每天面积长大一倍,10天就能长满整个池塘.那 么请问,浮萍长满半个池塘需要多少天呢?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小说阅读 第七讲(含答案)

2020二轮高考语文 找到一个角度看到更丰富的生活 看到生活的真相 第七讲 典例精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 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 “我去找柴火,说不定能找到。”他在夹克和衬杉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齿锯,在家人充满希望的目光的跟

随下,深夜走出门,每走一步就发出纸的响声,而锯子也不时从他大衣里冒出。 到市区里找柴火,说得倒好!马可瓦多直向夹在两条马路中间的一小片公园走去。空无一人,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千,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 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这才是要去的地方。”小米开尔说,“森林!那里就会有木柴了!”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 说到做到,跟兄弟们组织起来:一个人带斧头,一个人带钩子,一个人带绳子。跟妈妈说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 走在路灯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别的:什么森林,连影子也没有。也遇到过几个行人,但是不敢问哪儿有森林。他们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见了,而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 小孩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它们有极细极细的树干,或直或斜;当汽车经过,车灯照亮时,发现这些扁平而宽阔的树叶有着最奇怪的样子和颜色。树枝的形状是牙青、脸、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轮胎,遍布的树叶是字母。 “万岁!”小米开尔说,“这就是森林!” 弟弟们则着迷地看着从奇异轮廊中露头的月亮:“真美……”

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优选稿

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连锁式引申: 1、要:金文作 、,《说文》:“要,身中也。” ①昔楚灵王好细要。(《墨子·经说》) 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战国策·秦策》) 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左传·襄公三年》) 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 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孟子·公孙丑》) 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白居易《红线毯》) “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 ①腰(人体的中间..部分) ②中间(事物的中间..部分) 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 停止前进) 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 向,满足自己的欲望) 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 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 2、防:《说文》:“防,堤(堤)也。” ①以防止水。(《周礼·地官·稻人》 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十一 年》) ④义礼义防民。(盐铁论·本议) 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后汉书·桓谭传》) ⑤君子行有防表。 “防”的意义线索可以用下图表示:

①堤坝(堵水所用的建筑)②堵水、防止水患(堤坝的作用是堵水)③禁止、防备、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④约束(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 ⑤规范、标准(有约束而形成的行为规范) 以上两例和“朝”的词义引申脉络一样,由本义过渡到直接引申义,再过渡到间接引申义,中间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我们把这种引申脉络称作连锁式引申(也叫做链条式引申)。 (二)辐射式引申: 1、节:《说文》:“节,竹约也。” ①竹则笋苞抽节。(左思《吴都赋》) 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周易·说卦》) 风断蒲草节,霜埋翠竹根。(杜甫《建都十二郎》) 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⑤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蒲松龄《促织》⑥时穷节乃 见。(文天祥《正气歌》) ⑦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论语·微子》 ⑧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⑨(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汉书·苏建传》) “节”的引申线索可以图示如下: ②木节、草节(用于草木)

记叙文阅读技巧 第七讲 品读精彩语言,悟出其中深意

放,仿佛是“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的火焰”。梵高说,那是爱的最强光。在颇多失意颇多彷徨的日子里,那大朵的葵花,给他幽暗沉郁的心,注入最后的温暖。 我的祖母不知道梵高,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她喜欢种葵花。在那些缺衣少吃的岁月里,院门前那一排排葵花,在我们心头,投下最明艳的色彩。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葵花结籽,亦有另一种风韵。沉甸甸的,望得见日月风光在里头喧闹。这个时候,它的头颅开始低垂,有些含羞,有些深沉,但腰杆仍是挺直的。一颗一颗的瓜子,一日一日成形,饱满,吸足阳光和花香。葵花成熟起来,蜂窝一般的。祖母摘下它们,轻轻敲,一颗一颗的瓜子就落到祖母预先放好的匾子里。放在阳光下晒,会闻见花朵的香气。③一颗瓜子,原来是一朵花的魂啊! 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这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那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我们的童年就这样香香地过来了。 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我想,那里,一定有一棵葵花正在开放,开在祖母的心窝里。 【剖析】 该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记叙文的语言不仅要能准确地反映出事物的基本特征,还应把事物描写得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包括使用各种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夸张、比喻。我们可以通过对各种语言的分析品味,来理解文章的思想倾向。可以说,语言锤炼不仅能引起人们的联想,而且能揭示出描写对象的本质特点。在记叙文写作中,常用鲜活的语言擦亮读者的眼睛,让读者触摸到形象,感受到真情,品味到酸甜苦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1、从上文画线的三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文句中蕴涵的语言运用的美或情感表达的美。 实战练习:歪儿 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的玩法简单: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③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顾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种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尤其是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

第三讲古今词义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词义基本相同的 多属于基本词汇。但并非绝对没有变化,在一些次要的属性上仍然有一定差别。 1.词所概况的客观对象发生了变化 2.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二.古今词义差异显著的 ?折琼枝以为羞兮。(《离骚》)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僖公三十年》)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 ?李广军极简易。(《史记·李将军列传》) ?可须夜鼓声而发。(《后汉书·班超传》)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战国策·齐策》) 三、有联系又有区别 古今词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而且这些差异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我们要在了解“同”的基础上,去辨明其“异”。这类词数量多、难度大,同中有异,是学习的重点。 ?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史记·李将军列传》) ?齐国虽偏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万民多有勤苦冻馁,转死沟壑中者。(《墨子·兼爱下》) ?韩取聂政尸暴于市,悬购之千金。(《战国策·韩策》)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世说新语·雅量》) 四、词义演变的主要方式 1、词义扩大 江汉朝宗于海。《尚书·禹贡》 以河为境。《韩非子·有度》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温庭筠《菩萨蛮》 笑从双脸生。晏殊《破阵子》 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史记·滑稽列传》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左传·僖公十四年》 车错毂兮短兵接。《九歌·国殇》 2、词义缩小

指导学生理解词义的几种方法-模板

指导学生理解词义的几种方法 [作者] 李晓红 [内容] 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学习活动的效率,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的能力,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前提下的方法指导,现以词的教学为例,谈几点我的做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词义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我将理解饲义归纳为以下四种方法。 1、查字典法。在学骚习音序和部首查字法之后,让学生充分利用字典,及时查阅不理解的词,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巩固了查字典的方法,同时还使学生清楚了词与句的关系。因为在学生查字典理解词时,往往一个词在字典中有多种解释,这时就告诉学生,理解词语要放到特定的句子中去,要放到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例如:《翠鸟》一文中的一句“翠鸟长着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灵活”一词在字典中有两种含义①敏捷、不呆板。②善于随机应便。引导学生理解,“灵活”在这一句中是对“眼睛”的描写,那么只能选第①种解释。使用这种方法关键是要让学生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2、拆拼法。所谓“拆讲法”,就是将一个词中的几个词素先分别解释,然后再将每个词素的含义结合起来,组成这个词的意思。这一方法适用于词素含义较简单的词。 如“深情”?一词,?“深”是深厚的意思。“情”是感情。将词义合并起来就是“深厚的感情”。这个词义的解释就完成了。 3、找词眼法。有些词从表面上看深奥难懂,学生会出现不安和急燥的情绪,这时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词中有的词素是我们常见的,因此我们只需借助字典找出那些既不易理解又是这个词里比较重要的词素的含义就行了。如“和蔼”一词的重点在“蔼”字上,它就是这个词的词眼,它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和气、态度好”,因此,“和蔼”的含义就是“和气,态度好”。经过反复练习,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找近、反义词法。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容易找出近、反义词的词语来说,可引导学生用找近、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如“钢强”?就是“坚强、顽强”的

春季班小学三年级家庭作业试题及答案第七讲

第七讲巧填算符 基础班 练习七 1.在下列算式的□中,添入加号和减号,使等式成立。 1□23□4□5□6□78□9=100 解答:1+23-4+5+6+78-9=100 2.在下面算式适当的地方添上加号,使算式成立:8 8 8 8 8 8 8 8 8=2007 解答:8 8 8 8 ÷8 + 8 8 8+8=2007 。 3.用四则运算符号+、一、×、÷(每种可用多次,也可不用),括号(如果需要的话)及四个数1、3、3、4组成算式,使最后得数为24.算式为__________. 解答:3×4×(3-1)=24 。 4.在下面的数字之间添上四个加号“+”,组成算式,算出的结果最小=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解答:12+34+56+78+9 = 189 。 精英班 练习七 1.在下列算式的□中,添入加号和减号,使等式成立。 ①1□23□4□5□6□78□9=100 ②12□3□4□5□6□7□89=100 解答:

2.在下面算式适当的地方添上加号,使算式成立:8 8 8 8 8 8 8 8 8=2007 解答:8 8 8 8 ÷8 + 8 8 8+8=2007 。 3.用四则运算符号+、一、×、÷(每种可用多次,也可不用),括号(如果需要的话)及四个数1、3、3、4组成算式,使最后得数为24.算式为__________. 解答:3×4×(3-1)=24 。 4.在下面的数字之间添上四个加号“+”,组成算式,算出的结果最小=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解答:12+34+56+78+9 = 189 。 5.用1——6组成2个三位数,差最小是多少? 解答:412-365=47 6.在下面算式中填入5、4、3、2,每个数只能填一次,那么怎样填使计算结果最大。 口口×口口 解答:52×43 。 提高班 练习七 1.在下列算式的□中,添入加号和减号,使等式成立。 ①1□23□4□5□6□78□9=100 ②12□3□4□5□6□7□89=100 解答: 2.在下面算式适当的地方添上加号,使算式成立:8 8 8 8 8 8 8 8 8=2007 解答:8 8 8 8 ÷8 + 8 8 8+8=2007 。 3.用四则运算符号+、一、×、÷(每种可用多次,也可不用),括号(如果需要的话)及四个数1、3、3、4组成算式,使最后得数为24.算式为__________. 解答:3×4×(3-1)=24 。 4.在下面的数字之间添上四个加号“+”,组成算式,算出的结果最小=________.

五年级第七讲—说明文阅读 技巧+对应练习

五年级语文第七讲 ——说明文阅读 一、课前分享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 空空的鱼篓旁。 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 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 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 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 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 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 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 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 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竹,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然而,我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历年竞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竹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冻土,脱下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来寒往,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竹子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作为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息”的解释有:①停止;②消息;③呼吸时进出的气;④利息。 “息息相关”的“息”应属于第种解释。 2、这段短文写了竹子、两个方面,重点写了竹子 的。 3、作者从、、、、等用途写出了竹子“全身是宝”。 4、“岁寒三友”是指、、。 5、用“——”画出表现竹子强大生命力的语句;用“~~~~”画出作者由竹子引起的联想。 6、“竹子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这是句,将它改为陈述句。竹子最突出的品格是。全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练习二: 鸽子“检验师”

词义演变的分析

词义演变的分析 小姐”词义演变的简单分析 摘要:“小姐”作为对女性的一个常见的称呼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使用范围和含义也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从社会学、心理学及语言学三个角度探究了“小姐”称呼语词义变化的轨迹,并分析了其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称呼语“小姐”;词义变化;原因 一、“小姐”词义的历史演变 “小姐”一词从最初产生到现在,其含义已发生了很多变化,了解这一称呼语的发展轨迹有利用更好的讨论它变化的原因。 “小姐”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此时的“小姐”专指歌舞艺人(如南宋洪迈撰《夷坚志》记载:“傅九者,好使游,常与散乐林小姐绸缪。”)、使女或宫女(如宋代钱惟演撰《玉堂逢辰录》记载:“掌茶酒宫人韩小姐”)、妓女(如苏武创作的《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诗)等从事低贱侍奉职司的女性。据清代文史家赵翼《陔余丛考》称:“宋时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这时,“小姐”之称遂为大家闺秀所忌讳。关于贬义的指称,在明代的《警世通言》和清代《称谓录》等不少著作中都可以得到佐证。 “小姐”一词从低贱摇身变为尊贵,大约是在元、明代初期的时候,特指官僚缙绅豪门富家里还未出嫁的少女,如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在《楔子》里有云:“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此后,大凡侯门千金,大家闺秀,堂楼闺阁,富豪娇女之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都可以统统敬称为“小姐”而不辱身份。 五四时期指代思想开放的青年知识女性五四运动时期,西方文化涌进中国。许多出国留学的人特别青睐“小姐”这一称呼语。此时受英语称呼语Miss的影响,“小姐”一词多用于指代思想开放、反封建的年轻知识女性。她们渴望接受新知识,实践先进的思想。这时的“小姐”是对年轻女性的尊称。 解放后,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因“左”的意识形态操纵,“小姐”与“少爷”一起,在大陆被涂抹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贬为对女性异己分子的贱称,成为好吃懒做的女剥削者的代名词。“资产阶级小姐”的说法,艳羡之中又带有轻蔑的成分。此时,“小姐”的褒义缩小到只用来尊称外国的年轻女性。 改革开放初期,“小姐”又恢复了解放前的“尊贵”身份,多用作服务员的代称,年轻女士亦称“小姐”,中性。在商务交往和日常生活中,这种称呼一度显得新鲜时尚而又文雅礼貌,被称为“小姐”者也无不觉得声声入耳,自我感觉不错。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更赋予了“小姐”特别的色彩,如果对“小姐”不加限定(如空中小姐、礼仪小姐等)或在特殊场合(如电视节目主持、明星颁奖晚会之类的艺术界)使用的话,“小姐”一词几乎是“妓女”的代名词。 二、“小姐”词义演变的简单分析 词义演变的原因常常是多个动因交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从社会学、心理学及语言学三个角度简单探究“小姐”的词义演变轨迹及原因。 (一)社会学角度 1、社会制度变革

词语理解的十八种方法

词语理解的方法 一、近义词解释法:用找词语的近义词或同义词进行解释的方法。如: 增添:增加陌生:生疏。恬静:安静、宁静 矜持:庄重、严肃、拘谨、拘束慷慨:大方。遨游:漫游,游历。 纯熟:(很)熟练。眷恋:(深切地)留恋。渺小:(非常)微小。 二、反义词解释法:用找词语的反义词,在前面加“不”进行解释的方法。如: 紧张:不镇定。懦弱:不勇敢。缓慢:不快速。崎岖:不平坦。 陌生:不熟悉。慷慨:不吝啬。朦胧:不清楚。隐藏:不暴露。 三、归类解释法:对一些比较简单但又不好解释的词语采用把词语进行归类的方法进行解释的方法。如: 苹果——一种水果机枪——一种现代兵器芬芳:一种香气。 玫瑰——一种花朵火车——一种交通工具喜鹊:一种飞鸟。 四、比喻解释法:将词语和一些常见的、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用比喻句式进行解释的方法。如: 红色:像鲜血一样的颜色绿色:像树叶一样的颜色血洗:像用血洗了一样,形容残酷的杀人。 人声鼎沸:人声嘈杂喧闹,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车水马龙:车子象流水,马好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连续不断,非常热闹。 五、功能解释法:对词语的使用功能进行解释的方法。“形容……”是常见形式,如: 马虎:形容做事不认真。人山人海:形容人非常多。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态度坚决果断。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非常的大(都快把耳朵震聋了)。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围得非常严密。泄,排出。 六、扩词解释法:将词语所组成的字进行逐个扩词(组词)而对词语进行解释的方法。如: 恳求:诚恳地请求。疾驰:飞快地奔跑。教导:教育指导。 幽香:清幽的香味。幽静:幽雅寂静。圣洁:神圣而纯洁。 诚实守信:为人诚实、遵守信用。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重(大)。轻捷:轻快敏捷。 七、串字解释法:有些词的词义,就是这个词中各个语素(字)的意思的总和。例如: 肆虐:肆,任意地干;虐,残暴。肆虐:任意地干残暴的事情。肃立:肃,恭敬地,庄严地;立,站着。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不毛之地:毛,草木;之,的;地,地方。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致敬:致以敬意(表达敬意)。 遥望:遥,远处;望:看。遥望:向远处看。暴毙荒野:暴,突然;毙,死;荒野,荒郊野外。暴毙荒野:突然死在荒郊野外。 八、以旧带新法:有些词是以几个旧字组合而成的,可通过对旧字的理解带出新词的含义。如: 无价之宝:无价,没有价钱。之,的。宝,宝贝。合起来意思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贝,指极为稀有的珍贵东西。 九、重新组合法:对互文词进行重新组合理解的方法。如: 心满意足:心意满足。翻山越岭:翻越山岭。风平浪静:风浪平静。 调兵遣将:调遣兵将。无忧无虑:无忧虑。没昼没夜:没昼夜。震天动地:震动天地。 十、描写法:对词语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常用“……的样子”的形式。如: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很慢、摇摆的样子。忸怩: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莽莽:①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十一、下定义法:用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如: 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十二、找词眼法。有些词从表面上看深奥难懂,但词中有的语素(字)是常见的,因此只需借助字典找出不易理解又是这个词里比较重要的语素的含义就行了。如: 和蔼:此词的重点在“蔼”字,它就是这个词的词眼,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和气、态度好”。因此,“和蔼”的含义就是“和气,态度好”。十三、联系上下文解释法:认真阅读文章,推断词语在文段中要表达的的意思。常用“文中指……”的形式。如: 真挚:本义指(感情)真诚恳切。文中指作者对自己的两位母亲都怀着同样的敬意和真诚的爱意。(6课) 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十四、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法。 恍然大悟:做一道数学题,各种办法都试过了,可就是做不出来。忽然想到了以前老师讲过的一种办法,试一试,一下子会做了这道题。十五、造句理解法。如: 分秒必争:非常珍惜时间。同学们对学习时间抓得很紧,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放过。真是“分秒必争、惜时如金”啊! 十六、表演理解法。 十七、搭配词语理解法。 十八、查字词典法。

五升六暑假语文第七讲 真题演练及答案

第七讲真题演练 一、根据拼音写词语。 zhì: ( )手可热两军对( ) 孤注一( ) 闲情逸( ) hé: ( )泽而渔 ( )东狮吼 chóu:壮志难( ) 一()莫展 二、按要求补充下面的古诗词。 1.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不习乎?《论语》 3.玉颗珊珊下月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三、仿句 桃花,那一树的嫣红,是春天说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要求在句子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1.这两个人总是一起做坏事,真是_______________呀!(与“动物”有关的成语) 2.是他让我做成了这个艺术品,又是他打碎了这个艺术品,真是__________,呀。(写出有 关历史人物的成语) 3.虽然路上有许多( ),但谁也别想( )我们前进的脚步,我们是不会受到一点( ) 就放弃的。(用“阻”字组成的词语填空,不得重复) 4.()考试不难,( )方法和规范很重要,( )我们要认真审题,注意得分点,让自己和知识变成得分。(填关联词) 五、积累与运用,按要求把答案写在横线上。 1. 四大民间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蒋干中计”、“跃马过檀溪”出自名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中的“忠骨”是指_____________(人物名),“佞 臣”是指______________(人物名)。 4. 请写出“洛阳亲友如想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作者送别友人时登上的______________。

第七讲_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 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 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筐”。 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混乱”;劳,“使……劳累”。 例(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以……为耻。 (二)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三)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点:首先要忠于原文。其次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再其次是要文字优美,亦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信、达、雅。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前两点就可以了。

解释词语常用方法例谈

理解词语的方法 一、查工具书:对于课文中的名词术语,可以通过查工具书来理解。 二、组词法:解释单个字的意思时,只要把这个字组成一个词语,就能将词义解释出来。如“教室里充满了同学们的欢笑声”中的“满”,可以组成词语“充满”,这样,整个词语的意思就表达出来了。解释两个字的词语也是一样,如“柔美”,柔──柔软;美──美好。因此,”柔美”的词义一般可解释为“柔软、美好”。 三、分合法: 即先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注解,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如“勘测”,勘──勘探,测──测量,“勘探”的意思就是“勘探和测量”。 四、近义词替换法:即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相应又比较常见的同义词来代替。如:不畏──不怕;一瞬间──一刹那。 五、反义否定法:即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如:模糊──不清楚;崎岖──不平坦。 六、抓关键词:一个词语中,常常有一、两个关键性的或疑难的字,只要理解好这一两个字的意思,整个词语就不难理解了。例如:“热泪盈眶”,较难理解的是“盈”字,从字典上查出“盈”是“充满”的意思,就可以知道“热泪盈眶”的意思是“激动得泪水充满了眼眶”。 七、定义法:即用简明的语言,对该词所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做确切的解释。如: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八、描绘法:即对所要解释的词语加以具体的描绘。如: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很慢、摇摆的样子。 九、比喻法:即用具体、形象的比喻说法来解释词语。如:车水马龙──车子像流水,马好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连续不断,非常热闹。 十、语境联系法:有些词语不能单从字面上去理解,要联系上下文,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即它们的引申义和比喻义。如:“地下”一词人们都知道它的含义,但在“地下革命党”中,“地下”则指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被敌人发觉。 再如:“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春风拂面”原指春风从脸上轻轻擦过,但这里用来形容叶老先生的批改使我感到非常愉快、舒服。 十一、举例法:有些词语如果硬性地给它下定义往往弄不准确,可以通过列举事例进行讲解。如:分秒必争──非常珍惜时间,同学们对学习时间抓得很紧,课堂上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放过。这真是“分秒必争、惜时如金”啊! 十二、联系上下文:如《向沙漠进军》中的“不毛之地”可联系文章中“沙漠所到之地,森林全被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废墟”这些话语可知此词意思指“不长草木的地方”。十三、结合生活实际:如“背井离乡”一词可以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后,当地的居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外地去谋生来理解。 十四、展开想象:如“花团锦簇”一词,可引导学生想象春天到了,各种颜色的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的情景来体会词义。 当然,解释词语的方法不仅仅只有这几种,而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解词时,既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但又不能墨守成规,要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词语的意义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春季班小学四年级家庭作业试题及答案第七讲

第七讲包含与排除 基础班 习题七 1.把长38厘米和53厘米的两根铁条焊接成一根铁条。已知焊接部分长4厘米,焊接后这根铁条有多长?解答:焊接部分为两根铁条的重合部分,由包含排除法知,焊接后这根铁条长:38+53- 4=87(厘米)。 2.某校一个歌舞表演队里,能表演独唱的有10人,能表演跳舞的有18人,两种都能表演的有7人。这个表演队共有多少人能登台表演歌舞? 解答:10+18-7=21(人)。 3.一班有45人,其中26人参加了数学竞赛,22人参加了作文比赛,12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一班有多少人两项比赛都没有参加? 解答:45-(26+22-12)=9(人)。 4.四1班有48名学生,在一节自习课上,写完语文作业的有30人,写完数学作业的有20人,语文数学都没写完的有6人。 (1)问语文数学都写完的有多少人? (2)只写完语文作业的有多少人? 解答:(1)8人。(2)30-8=22人。 5.在自然数1~100中,能被3或5中任一个整除的数有多少个? 解答:100÷3=33……1,100÷5=20,100÷(3×5)=6……10。33+20-6=47。 精英班 习题七 1.三年级四班组织了一次象棋和军棋的棋类比赛,参加象棋比赛的有35人,参加军棋比赛的有24人,有16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这个班参加棋类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解答:35+24-16=43(人)。 2.(第七届“迎春杯”刊赛)在春光小学“创造杯”展览会上,展品中有26件不是六年级的,有25件不是五年级的.已知五、六年级展品共35件,那么五年级的展品有____件. 解答:依题意,一至四年级与五年级的展品共有26件;一至四年级与六年级的展品共有25件;五、六年级展品共35件;因此全校共有展品:(26+25+35)÷2=43(件),所以五年级的展品有:43-25=18(件). 3.一班有45人,其中26人参加了数学竞赛,22人参加了作文比赛,12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一班有多少人两项比赛都没有参加? 解答:45-(26+22-12)=9(人)。

(完整版)四年级阅读与写作第七讲科普文章阅读

四年级阅读与写作第七讲科普文章阅读 【阅读指导】怎样阅读科普文章? 科普文一般是以通俗的形式介绍某种事物或现象,说明它的形态、特征、性质、意义、原因及其功能和作用。阅读一些浅显的科普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于开阔我们的眼界、启迪思维、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提高综合素质都很有意义。阅读时,我们需要抓住以下几点: 1.弄懂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 科普文的目的是向读者说明某种知识,具有科学性,而且不夸大,不缩小。我们在阅读时,先要弄清文章叙述事物的概念、特点、作用等,看看自己能否理解文章所讲的这些内容。 2.了解文章是用怎样的方法向我们做介绍的。 科普文的语言往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为了使叙述更易理解,文章一般会运用一些说明方法,比如打比方、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等,有时还会把事物当成人来写,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生动化、人格化,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点。 3.思考这些科学知识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是说有一天牛顿坐在苹果树下,突然一个苹果落到了他的头上。苹果为什么会落下来,而不是升上去呢?一向喜欢思考的牛顿看见苹果思索起来。在经过深入研究之后,牛顿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生活中有丰富的科学原理,而科学会时时指导我们的生活。所以在阅读科普文时,要认真思考它与我们实际生活的联系。 阅读材料一娃娃鱼的智慧 每种动物都有独特的求生本领,捕捉食物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原产于巴西原始密林中的一种鱼,不仅能够捉到水中的动物,竟然还能捉到天上会飞的鸟。 这种鱼属于娃娃鱼的一个变种,尤其爱吃一种叫石蟹的小动物。石蟹爱隐藏在河水的石缝中,它有个特点,两只大螯(áo,螃蟹等节肢动物变形的第一对脚,形状像钳子)一旦钳住东西便不肯放手。娃娃鱼就是利用这个特点,将自己能够分泌腥味的尾巴尖悄悄伸进石缝。藏在石头后面的石蟹见到送上门的礼物,总会举起双螯紧紧抓住不放。每到这时,娃娃鱼就迅速抽出尾巴,回身扑向石蟹,美餐一顿。 水中的石蟹可以轻而易举地捕捉到,那它又是怎样猎食天上的飞鸟的呢? 2009年7月,巴西动物考察学家威尔罕与他的考察队来到巴西西部密林,亲眼看见了娃娃鱼捕食飞鸟的一幕。 那是一个骄阳似火的中午,天气热得快要冒烟。正在树下乘凉的威尔罕等人突然看见一只娃娃鱼在大榕树下的小溪中拼命喝水。喝饱了水后,它并没有回到洞中,而是爬上岸来,趴在附近一棵榕树的枝丫上。只见它抓牢树枝,迎着烈日,头向上,张开大嘴,仰望天空…… 大家正觉得奇怪的时候,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只见娃娃鱼将肚子里的水返回到口中,竟然把自己的嘴巴变成了一口小小的“清泉”!接着,它就保持着这种姿势一动不动,好像在等到着什么。 很长的时间过去了,娃娃鱼仍然保持着这种姿势。突然,一只椰子鸟飞来了,因为天气炎热,密林深不可测,椰子鸟的眼睛又不适应阴暗的环境,所以总也找不到水源。口渴难耐的它一下子就发现了娃娃鱼嘴上的“清泉”,于是,急忙往“清泉”奔去。正在它如痴如醉地饮着“清泉”时,娃娃鱼慢慢将嘴里的水咽回肚子中。随着“泉水”退去,鸟儿只好把头继续伸进娃娃鱼的嘴里吸水。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啪”的一声,娃娃鱼竟一口咬住鸟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