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更加注重发展的公平性,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及时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面试题:你怎样看待“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现象。
答:相当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组织评价和考核干部时,一个重要标准是看政绩。有的地方简单地把政绩与几个经济指标划等号,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而部分官员为了迎合上级检查,人为编造数字、泡制数字,这就导致了“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地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绿色政绩观,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绿色政绩观,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政绩。具体地说,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
2、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政绩。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对那些急功近利、靠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竭泽而渔发展起来的“政绩”要明察秋毫,不但不能提拔,相反要追究责任。
3、要用实践的观点看待政绩。政绩是实的不是虚的,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不是形式主义“花架子”。考核政绩,就要深入实际,不仅要亲眼看一看,还要亲耳听一听。看看它是否符合实际,符合客观规律,是不是实干出来的,干的是不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要的实事,能不能切实发挥作用,真正造福一方,惠及人民群众。
4、要用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应倾听群众呼声,看看领导干部是不是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衡量干部政绩,最重要的是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
杨梅叶
中共中央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其核心就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邓小平对这三者的关系问题一再强调并作了深刻的论述。在他看来,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因此,深刻领会邓小平关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战略思想,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
一、改革是强大动力
邓小平同志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始终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的,为此,他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论。
首先,“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对改革性质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小平同志说:“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1]其所以称为革命,这是因为,一方面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经济体制;另一方面它对社会各方面,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以至人们的思想观念,引起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和变化。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 其次,“改革是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同志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的新情况所采取的战略决策。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目标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和方法,就是改革。他说:“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3]又说:“对内搞活,也是对内开放,通过开放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4]还说:“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5]“我们只能走改革的路,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所以,他说:“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6]
其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明确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7]又说:“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8]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开放的、发展的,而不是封闭的、保守的。小平同志说:“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接着说:“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9]“坚持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
以上这些论述,清楚地告诉我们,改革是社会发展的进步的强大动力,只有改革才能促进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发展问题,实质上是改革问题,没有改革就不会有经济的持续发展,就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
二、发展是根本目的
改革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反过来促进改革,改革和发展是我们时代的鲜明特点,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发展论。”
其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邓小平同志认为,中国发展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因为,资本主义解决不了中国十亿人的贫困问题,解决不了中国十亿人发展问题,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富裕起来,而大多数地区、大多数人摆脱不了贫困状态,从而造成两极分化。而只有社会主义能够保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关键就在于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占主体,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以避免两极分化,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本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贸经济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存在;坚持共同富裕目标,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发展起来,以带动其它地区和其它人共同发展;实行计划与市场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二,“一切问题的最终解决,都要靠经济的发展。”“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大道理。”并且把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称之为“中国的发展路线”。加快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经济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在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中,推进改革、维护稳定都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经济条件。因此,我们始终要把加快发展,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