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名著导读:谈美》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名著导读《谈美》PPT课件说课复习教学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名著导读《谈美》PPT课件说课复习教学
点击返回
谢谢 欣赏
•名著导读《谈美》
作者简介:
❖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著名 美学家,文艺理论家。1925年起先后赴英、法等 国学习,获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历任北京大 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生前任北京大学 西语系教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毕生 从事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重要著作有《文艺心 理学》、《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等, 并有多种美学译著行世。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 心”——艺术与游戏》
10、艺术和游戏都是
臆造空中楼阁来慰情
遣兴。 ——《空中楼阁——创 造的想象》
11、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 来看,说某一笔平凡,某一句 警辟,因为完整的全体中各部 分都是相依为命的。……功夫 虽从点睛见出,却从画龙做 起。……晋以后的诗和晋以后 的词大半都是细节胜于总印象, 聪明气和斧凿痕迹都露在外面, 这的确是艺术的衰落现象。
点击返回
阅读思考答案(三)
作者坚定地告诉我们:“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但是艺术是带有社 会性的,“不能不顾到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的锻炼,它逐渐发达到现在, 已经在游戏前面走得很远,令游戏望尘莫及了。”不过,游戏里面有美 感因素,这么说,美感与艺术是来源于游戏精神的。
那么对于创造,它又是从哪里来的?作者便以王昌龄的七绝《长信 怨》为例,分析指出艺术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 综合。”但在其中想象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3)读朱先生的书,是从这本书到那本书的跋涉, 那光景有时也确乎可以让人忘记这其实不过是端 坐书斋在想象中游目骋怀。光潜先生追求的是对 书中之理的抽绎,编织,条贯,一生在书中过活。 他读了那么多书,又那么有耐心一向我们介绍这 些书中密如蛛网而且常常晦莫如深的思想线索, 叫人不得不佩服。 ——郜元宝 《远远望去的印象》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朱光潜《谈美》名著导读(41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朱光潜《谈美》名著导读(41张PPT)

悟读材料
(四)我时常领略到能免俗的趣味,这大半是玩味一首诗、一幅画 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我能领略到这种趣味,自信颇得力于美 学的研究。在这封信里我就想把这一点心得介绍给你。假若你看过 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 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 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
靠。古诗词安眠
于敏虽然是一位大物理学家,但它最大的爱好,是中国历史、古典 文学和京剧,他从小就会背不少古诗词。由于学习和工作的繁忙,多 年来于敏的休息时间一天只有6小时左右,而至少有30年了,于敏是靠 古诗词的安眠来完成这6小时的睡眠的。
(1)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 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创造与模仿 1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天才与灵感 15、《“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的艺术化
01
美是什么?
关于美的理解
“美是什么”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而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告诉我们:生活中不缺少发现美 的眼睛,而是应该有感受美的心灵”。我们经常说“美”,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通过举例来阐述你对美的认识。
让生命与美不期而遇
感受人生之美
• 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 灵的创造。
• 朱光潜的《谈美》又叫《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是朱光 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以 “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 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 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家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 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

《谈美》导读--朱光潜课件(47张PPT)高中语文精品公开课课件

《谈美》导读--朱光潜课件(47张PPT)高中语文精品公开课课件

为何免俗
势力场上如果缺少高尚的道
德依托,便容易精神堕落。如果
只是求物质生活的温饱舒服,为
物欲所支配,也会完全失去个人
的精神空间。
返回
怎样免俗
“免俗”即是对“利害圈”和物 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 植,有一些理想与情趣,其中艺术 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害关系 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净化 心灵,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返回
为何培养
培养美感的态度和审美 的眼睛,虽没有什么实用的 价值,却可以“免俗”,可 以净化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返回
怎样培养
至于养成“美感的态度”就要 学会超越和玩味,在审美过程中 求得“直觉”和“形象”。“美 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 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返回
个性体验 看到这么诱人的草莓,同学们有何
“主题阅读” “课内带课外”
《谈美》导读/ READING
1
走近作家及作品
2
目录/Contents
3
《谈美》内容及主张 审美现象和规律
4
人生艺术化问题
一 走近作家作品
自主学习任务群
朱 生卒年月
光 身份地位 人生经历
潜 主要作品
生卒年月
朱光潜,字孟实,1897年
生于安徽桐城,1986年逝世于
北京大学,他90年的生涯的大
部分都贡献给了中国的美学事
业,所以晚年时被尊称为“美
学老人”。
返回
身份地位
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 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 家。我国现代美学与现代比 较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返回
人生经历
1925年起先后赴英、法等国学 习,获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历 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 教授。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毕生 从事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高中语文必修四《名著导读:谈美》ppt

高中语文必修四《名著导读:谈美》ppt

一、惊鸿一瞥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 学的、美感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 的距离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 感与快感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 赏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书信寻常体 谈美精彩篇
——《谈美》导读
• 美学带着一份高雅与神秘躲在云端, 它像一朵高山雪莲,又似一位深宫佳人, 高不可攀,遥不可及。而美学大师朱光 潜,却用他的书信体美学著作——《谈 美》,轻轻松松地把我们领进美学的园 地,并让我们畅快淋漓地遨游其中,欣 赏美学所呈现出的奇特风景。那么这到 底是怎样一部作品?有着怎样的神奇呢?
二、探美寻奇
• 1、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 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 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 三峡大坝 • 枯藤老树昏鸦
• 2、我的寓所后面有一条小河通莱茵河。我 在晚间常到那里散步一次,走成了习惯,总 是沿东岸去,过桥沿西岸回来。走东岸时我 觉得西岸的景物比东岸的美;走西岸时适得 其反,东岸的景物又比西岸的美。对岸的草 木房屋固然比这边的美,但是它们又不如河 里的倒影美。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 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 彩。我平时又欢喜看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 笼盖的世界和更深夜静的月景。本来是习见 不以为奇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一层白 纱,便见得很美丽。
5,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美
• 卡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 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 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 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

名著导读《谈美》教学课件

名著导读《谈美》教学课件

朱光潜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 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呈现 于心者只是直觉,物所以接物者只 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 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 、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 个物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1950 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 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物的形象,然 后提美。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 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 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 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三种态度 特点 实 用 科 学 美 感
爱恶的情感、趋 就或逃避的意志 和活动 客观的, 理论的
注意力的集中,意 象的孤立绝缘
最高目的 注意力 心理活动

事物的利害

事物间的关系
抽象的思考
美பைடு நூலகம்
事物本身的形象
直觉
意志
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得上完全的人,真和美是解决精神上的 饥渴。 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 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 面。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 人。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1925年起先后赴英、法等国学习,获博 士学位。1933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 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生前任北京 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 誉会长,毕生从事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重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西方 美学史》、《悲剧心理学》等,并有多 种美学译著行世。
内 容 简 介
1《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4《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5《“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6《“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7《“情人眼里出西施”——美与自然》 8《“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9《“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10《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11《“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12《“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13《“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1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15《“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名著导读《谈美》 PPT实用课件

名著导读《谈美》 PPT实用课件

让我们怀着问题来欣赏《谈美》一文:
(一)美是什么?美感又是什么? (二)那么美是怎么产生的,是事物本身
就具备的吗? (三)你会把艺术与小孩子的游戏联系在
一起吗?它们有相通之处吗? (四)或许我们会疑虑,既然想象与情感
都是主观的东西,那么艺术创造就可以 完全不顾“客观事实”。可是真正的自 由会存在吗?
• (3)读朱先生的书,是从这本书到那本书的跋涉, 那光景有时也确乎可以让人忘记这其实不过是端 坐书斋在想象中游目骋怀。光潜先生追求的是对 书中之理的抽绎,编织,条贯,一生在书中过活。 他读了那么多书,又那么有耐心一向我们介绍这 些书中密如蛛网而且常常晦莫如深的思想线索, 叫人不得不佩服。 ——郜元宝 《远远望去的印象》
点击返回
•名著导读 《谈美 》 PPT 实用课 件
•名著导读 《谈美 》 PPT 实用课 件
阅读思考答案(四)
作者在文中强调“在艺术方面,受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种 格律里面的。”“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 的地位。”“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 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最后能够达到孔 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时,那就是圣人了。可见,艺术创 造是既要尊重规律,又要超越规律的。
然而,是不是因为木材商和植物学家他们不具备审美细胞而没有看 到美的吗?于是作者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解释了这一现象。他 指出当人们在欣赏事物时,普遍具有一种“围城”心态,当我们太关心 利益和知识的时候,美就离我们远了。
“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 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距离太远和太近,我们都不能看清楚美 的。所以我们必须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才能真正进入并沉浸在艺术 的美感之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谈美》课件(39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谈美》课件(39张PPT)

三、“联想”与“心境”联合作 用而产生的“移情”现象
在诗歌作品中,许多“移情”现象大多 是由联想作用和心境作用同时融合在一起 ,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产生的。
曹雪芹《红楼梦》“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一回中,林黛玉所感喟的“花谢花飞花 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移情诗句也 是由于她“伤春愁思”的心境和“葬花伤 己”的联想的联合作用下而产生的。
谢谢
象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生活在“烽火连三月
”的乱世,目睹百姓因“安史之乱”而流离 失所的处境和长安失陷后“城春草木深”的 荒凉景象,因而会产生一种忧虑、悲哀的“ 心境”。他怀着这种心境来看花,自然而然 会产生“感时花溅泪”的移情现象。兼之音 信不通,“家书抵万金”,对家中妻子儿女 的牵挂和强烈的思念,也会使杜甫内心怀有 撇下妻子儿女孤身浪迹宦游的恨别“心境” ,这时鸟儿的啼叫也会让他感到心惊,于是 产生了“恨别鸟惊心”的移情现象。
合作探究(辩一辩 熟
) 读 结合平时诗文鉴赏实践,谈谈你对“
距离产生美”的理解。

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自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初入庐山(其一)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距离产生美
距离是指事物和 人的实际利害关 系之间的分离
《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 风,人比黄花瘦。”
飒飒西风之中的菊花,是词人 自己在爱情生活方面不如意而产生 的离愁别绪。
物我同一
美感的产生是我的情趣 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
由我及物——把我的感情移注于物 由物及我——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移情于物作为文艺审美,文气创作 中的现象和手段,通常有以下几种:

名著导读《谈美》课件18张

名著导读《谈美》课件18张
朱光潜《谈美》
——名著导读
作者介绍
• 朱光潜(1897~1986年), 笔名孟实、盟石。
• 安徽桐城人。 •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教育家、翻译家。
• 1925年起先后赴英、法等国学习,获博士学位。1933 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 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主要著作有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 青年的二十封信》《谈修养》《谈美》等。
提问:哪句话能表现“谈美”的必要?
美就是免俗,不实际,超越利害,在“无所为
而为”中净化心灵,使人格得到提升一切事物。
华章品读二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 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数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 《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还能在我们心里点燃很强烈的火焰,虽然在当 时他们不过是大皇帝脚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 车书;曹孟德带80万人下江东,舢舻千里,旌旗蔽空,这些惊心动魄 的成败对于你有什么意义?对于我还有什么意义……悠悠的过去只是 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 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 们也努力散布几点灯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明确:艺术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 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 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 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 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高一语文课件:人教版 必修4 名著导读 《谈美》 (共25张PPT)

高一语文课件:人教版 必修4 名著导读  《谈美》 (共25张PPT)

作品比较:
1、《谈美——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 写于1932年(35岁)在英国留学期间,是《文
艺心理学》的缩写本。他以书信体的形式把西方各 种美学、心理学理论与中国人熟悉的文学现象和鲜 活的审美现象结合起来,语言通俗易懂,明白如话, 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起到 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 2、《谈美书简》
写于他82岁高龄之际,也是书信体,但语言的 通俗性不如《谈美》。“语文新课标丛书”入编的 是《谈美书简》,而我们今天介绍的是《谈美》。
《谈美》概要:
1、《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4、《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美感与快感 5、《“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 ——美感与联想 6、《“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考证、批评与欣赏 7、《“情人眼里出西施” 》——美与自然 8、《“依样画葫芦” 》——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9、《“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艺术与游戏 10、《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11、《“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创造与情感 12、《“从心所欲,不逾矩” 》——创造与格律 13、《“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创造与模仿 1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天才与灵感 15、《“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的艺术化
生活艺术化 艺术术人生
作业: 课后阅读《谈美》
原著。
品读美学经典, 追求艺术人生
——朱光潜《谈美》导读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省桐城人,笔 名孟实、盟石。192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系。 1925年至1933年,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 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留学。1933年回国后, 先后在北大、川大、武汉大学任教。朱光潜是我 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 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学贯中西,博 古通今,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 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 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代表作有《西方美学史》 《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谈美 书简》等。《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解放后出版 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 部美学史著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朱光潜《谈美》PPT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朱光潜《谈美》PPT教学课件

合作探究仔细思考
01
02
03
04
05
何为美? 免俗,不实际,超越 利害,在”无所为而 为“中净化心灵,使 人格得到提升一切事 物。
艺术等于人生吗? 为什么说艺术源于生 活且高于生活?
说说你发现的美? 对于这些美你有什么 感受?
美感和快感是否一样? 我们如何欣赏美?
你美不美?为什么?
名家点评
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 得学者深思。文艺理论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


• 距离是美感产生的另一个因素。

• 移情是美感产生的又一个条件。



• 美感与快感。


• 美感与联想的区别。

• 考证批评和审美之别。
移情现象
找出下面句子手法上的共同点
未及二三里, 摧藏马悲哀。
深山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朱自清
“联想”与“心境”联合作用而产生的“移情”现象
在诗歌作品中,许多“移情”现象大 多是由联想作用和心境.作用同时融 合在一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产 生的。
曹雪芹《红楼梦》“埋香冢 飞燕泣残红”一回中
林黛玉所感喟的“花谢花飞 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 怜?”的移情诗句
是由于她“伤春愁思”的心 境和“葬花伤己”的联想的 联合作用下而产生的。
第十四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第十五章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谈美》知识梳理

《谈美》导读课件

《谈美》导读课件
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谈美是哲学与美学相结合的典范,对美学与哲学的关系有深刻认识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谈美是教育学的重要参考,对教育与美学的关系有深入探讨
读者对谈美的读后感
语言优美,富有哲理
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观点新颖,引人深思
启发读者思考美的本质和 意义
谈美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文学价值:通过描绘自然、社会、 人生等主题,展现了作者独特的 审美观和艺术风格

贡献:对中 国美学的发 展做出了重 要贡献,被 誉为“中国 现代美学的 奠基人”。
03
谈美的内容概述
谈美的主题思想
美是心灵的感受,是心灵的 愉悦
美是生活的本质,是生活的 最高境界
美是艺术的表现,是艺术的 创造
美是生活的追求,是生活的 意义
谈美的章节概要
第一章: 美的定义 和分类
第二章: 美的起源 和发展
谈美的历史背景
谈美是朱光潜的代表作之一 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 谈美首次出版于1932年 谈美主要阐述了美的本质、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等方面的内容
谈美的作者介绍
作者:朱光 潜
出生日期: 1897年
出生地:安 徽桐城
职业:美学 家、教育家、
翻译家
代表作: 《谈美》、 《文艺心理 学》、《西 方美学史》
与谈美相关的网络资源
官方网站:提供 关于谈美的最新 资讯和资源
学术论文:查阅 与谈美相关的学 术论文和研究成 果
网络课程:在线 学习谈美的课程 和讲座
社交媒体:关注 与谈美相关的社 交媒体账号,获 取最新动态和讨 论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美学原 理》:黑 格尔的代 表作,系 统阐述了 美学的基 本原理和 理论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谈美》课件必修4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谈美》课件必修4
③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与想象又是什么关系呢? 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 这综合上面见出。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 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
④受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种格律里面的。格律的起源都是 归纳的,格律的应用都是演绎的。它本来是自然律,后来才变为规 范律。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古 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 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
第一部分 “美感”是什么 篇目: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考证、批评与欣赏
由此,探知美与自然的关系:“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 经过艺术化,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比如你欣赏一 棵古松,一座高山,或是一湾清水,你所见到的形象已经不是松、 山、水的本色,而是经过人情化的。各人的情趣不同,所以各人所 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美的欣赏,是把自然艺术化,即人 情化和理想化。
第三部分 “艺术”与“人生” 篇目: 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最后一篇,朱光潜先生和我们聊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他说: “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赠予读者一句话:“慢 慢走,欣赏啊!”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 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 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 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 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 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朱光潜《谈美》名著导读(41张PPT)

朱光潜《谈美》名著导读(41张PPT)
2020
书信寻常体,谈美精彩美? 这些是美吗? 感受人生之美
朱光潜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192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系。 1925年至1933年,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 大学留学。1933年回国后,先后在北大、川大、武汉大学任教。朱光潜 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 方美学的人。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 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代表作有《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文 艺心理学》《谈美》《谈美书简》等。他90年生涯的大部分都贡献给了 中国美学事业,晚年时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 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 的距离之外去看。
•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现象或诗句加以简要分析。
1、距离产生美
• 文中举例:
•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的故事 •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 “钱塘苏小是乡亲“
经典语句品读
• 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 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 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
——创造与模仿 1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天才与灵感 15、《“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的艺术化
01
美是什么?
关于美的理解
“美是什么”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而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告诉我们:生活中不缺少发现美 的眼睛,而是应该有感受美的心灵”。我们经常说“美”,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通过举例来阐述你对美的认识。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1、香港大学求学期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谈美课件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谈美课件PPT

• (3)读朱先生的书,是从这本书到那本书的跋涉, 那光景有时也确乎可以让人忘记这其实不过是端 坐书斋在想象中游目骋怀。光潜先生追求的是对 书中之理的抽绎,编织,条贯,一生在书中过活。 他读了那么多书,又那么有耐心一向我们介绍这 些书中密如蛛网而且常常晦莫如深的思想线索, 叫人不得不佩服。 ——郜元宝 《远远望去的印象》
让我们怀着问题来欣赏《谈美》一文:
(一)美是什么?美感又是什么? (二)那么美是怎么产生的,是事物本身
就具备的吗? (三)你会把艺术与小孩子的游戏联系在
一起吗?它们有相通之处吗? (四)或许我们会疑虑,既然想象与情感
都是主观的东西,那么艺术创造就可以 完全不顾“客观事实”。可是真正的自 由会存在吗?
——《“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的艺术化》
文章内容分段浅析
• (一)前三章说到的是“态度、距离和 移情”即美感产生的三个必要条件
• (1)我们的态度是美感产生的首要条件。
• (2)距离是美感产生的另一个因素。
• (3)移情是美感产生的又一个条件。
• (二)作者是从下面三对名词的区别来 说明美感与相似心理的辨别的。
阅读思考答案(一)
作者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入手,从三种不同人对于一棵古松的不同
态度来谈。他举例说:同一棵古松,木材商看到的是它值多少钱,
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生长结构,而画家则看到它的气质、风韵,
也就是“美感”。这就是我们对待客观对象“实用的”、“科学
的”、“美感的”三种不同的态度。通过这些不同态度,作者指出
• (4)“作为美学家,朱光潜不满足于关在书斋中 研究理论,他花了很多精力把审美眼光推广到大 众之中。他的《谈美》对于把中国人从泛政治化 的畸形视界中解放出来嘉惠实多,而尤以《谈美》 末章中的此篇具有代表性,以至于阿尔卑斯山谷 中的这句旅游广告语‘慢慢走,欣赏啊’,成了 唤醒中国人古老艺术心灵的一时名言。” ——周实 《齐人论物》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年1月第1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业 • 完成《限时训练》相关内容
• 一、由“ 联想”而产生的移情现象 • 二、由“心境”产生的移情现象 • 三、“联想”与“心境”联合作用而
产生的移情现象
一、由“ 联想”而产生的“移情现象”
• 秋天,寒林枯草,落木萧萧,景象凄清,容易让 人触景生情,产生种种联想,进而产生不少“移 情”诗句。如:
• “千里暮烟愁不尽,一川秋草恨无穷”。——张 泌
教材中《谈美》知识梳理
• 1、要有“免俗”的观点,即应培养“美感修养” • 2、美感的态度,或者说“审美的态度”和“审美
的眼睛要逐步养成。养成美感的态度,就要学会 超越和玩味,在审美的过程中求得“直觉”和 “形象”。
• 3、审美活动中的一些现象和规律,如: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问题
移情作用
4、美感和快感的区别 5、审美活动常见现象。 • 6、人生的艺术化。
• 2、他的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姊妹篇 的《 谈美 》,以( )为副标题,其实有 15封信,共( )个(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著名 美学家,文艺理论家。1925年起先后赴英、法等 国学习,获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历任北京大 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生前任北京大学 西语系教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毕生 从事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重要著作有《文艺心 理学》、《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等, 并有多种美学译著行世。
•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元稹
二、由“心境”产生的移情现象
• 。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生活在“烽火连三月”的乱
世,目睹百姓因“安史之乱”而流离失所的处境 和长安失陷后“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景象,因而 会产生一种忧虑、悲哀的“心境”。他怀着这种 心境来看花,自然而然会产生“感时花溅泪”的 移情现象。兼之音信不通,“家书抵万金”,对 家中妻子儿女的牵挂和强烈的思念,也会使杜甫 内心怀有撇下妻子儿女孤身浪迹宦游的恨别“心 境”,这时鸟儿的啼叫也会让他感到心惊,于是 产生了“恨别鸟惊心”的移情现象。
•一 何为美?
• 免俗,不实际,超越利害,在”无 所为而为“中净化心灵,使人格得 到提升一切事物。
人生艺术化
• “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 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 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 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 事啊!” 《慢慢走,你欣赏啊》
•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先生在 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真实 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 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 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 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来源于 生活又高于生活。应该也是其中道理。艺 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 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 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 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三、“联想”与“心境”联合作用而 产生的“移情”现象
在诗歌作品中,许多“移情”现象 大多是由联想作用和心境作用同时融合 在一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产生的。
• 曹雪芹《红楼梦》“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一回中, 林黛玉所感喟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 谁怜?”的移情诗句也是由于她“伤春愁思”的 心境和“葬花伤己”的联想的联合作用下而产生 的。
美感与快感 的区别
• 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 心理活动,而快感是处于实际应用的目的。 如同口渴了喝了水就会产生快感,要解手 排泄了也会产生快感,但这些都不会有美 感。雕像和英国姑娘一个是雕塑艺术品一 个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单从实用角度出发 那还是英国姑娘比雕塑似乎更有用。在这 里朱先生告诉我们明确美感和快感的不同, 对于美的欣赏要不带功利和实用的心态去 看去理解。
• 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 同京剧有唱、念、坐、打。相声有说、 学、逗、唱。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 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 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 运用艺术规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 拉开同实际生活的距离,而其内容又 不脱离生活。
• 雪中送炭,落井下石是美吗? • 口渴喝水,行贿受贿是美吗? • 绣眉隆鼻,工作得薪是美吗?
• 3、朱光潜提出的免俗,即是对利害圈和物 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 )。
• 4、距离太远和太近,都看不清楚。必须抛 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 ) 在艺术的美感中,才不会( ),( )。
走进作者
• 1、《谈美》作者( ),字( ),( ) 人。因大部分生涯献给了中国美学事业, 所以晚年被尊称为( )。
• 慢慢走,欣赏啊!我们的生活何尝不需要这样呢? 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不停地奔波,麻木的表情, 飞快的脚步……你已经被你所追求的东西所累了, 因为总以为前面有一个巨大的幸福在等待着你。 当你回过头来看时,却发现,幸福,原来在路途 的点滴之中。 时间不能停滞可是我们可以驻足。也许偶尔的一 瞥,你就能看见生活的笑靥 !
作品简介
• 《谈美书简》是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 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 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 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 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 一次回复。《谈美书简》不是一般的高头 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 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 《雨霖铃》《定风波》《醉花阴》《声声慢》
做题 过分水岭(唐温庭筠)
•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1. 全诗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而
“_____________”一词总领全诗,堪为 “诗眼”。
2 .试说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自己 真切感受的?
《谈美》 导读
学习目标
• 了解《谈美》 • 学会观察美 培养美感 •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自读教材
• 勾画需要掌握的字词 • 了解作者 • 勾画《谈美》重要句子
找词填空
• 1、有一些作家能( ),深入浅出地把高深 的美学道理讲明白。
• 2、《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用书信的形式, ( )文艺……问题,( ),平易亲切。
• 相伴时间长 离别时溪水呜咽的不舍
•艺术等于人生吗 ?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 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 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 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 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 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 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 人向往。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 清”。
移 找出下面句子手法上的共同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深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象 未及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移情作用
• 在诗文创作中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行 动性格,生命及思想感情,使自然景物反 映出人和社会生活的美。这就是美学所称 的诗歌创作的“移情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