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征出血热-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综合征出血热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传染病学教研室 王小红
头痛发烧像感冒 三痛三红醉酒貌 皮肤粘膜出血点
异性淋巴蛋白尿
五期经过早治好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 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历史概况 2.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类型、病毒分型及病毒培养的方式 3.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制 4.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基本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5.肾综合征出血热各期的并发症 掌握: 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性及流行特征 2.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三大主症、五期经过及各期病情观察的注意点 3.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特征与早期诊断 4.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实验室检测技术 5.肾综合征出血热各期的主要鉴别诊断如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等 6.肾综合征出血热各期的治疗原则及治疗措施
临床表现(少尿期3)
急性肾功能衰竭
尿毒症、酸中毒(深大呼吸)
电解质紊乱:低血钠、高血钾
肾性脑病:头痛、烦躁、嗜睡甚至昏迷
临床表现(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期1)
出现在病程9~14日
少尿期、发热期或低血压期转入
肾小球滤过功能改善,肾小管吸收功能仍
未改善;尿素等引起的渗透性利尿
临床表现(多尿期2)
临床表现(低血压休克期)
发热末期或热退时出现,少数热退后发生
表现不一:无~一过性~顽固性
持续时间一般为1~3d
血压下降、脸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 弱或不能触及、尿量减少
顽 固 性 休 克 , 易 促 进 DIC 、 脑 水 肿 、 ARDS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临床表现(少尿期1)
一般发生于5~8病日 继低血压休克期出现,也可与低血压休 克期重叠或由发热期直接进入此期 持续时间一般为2~5d 少尿倾向:<1000mL/24h 少尿:<500mL/24h 无尿:<50mL/24h
临床表现(少尿期2)
高血容量综合征 表浅静脉充盈,脉搏洪大,血液稀释 血压增高,脉压差增大 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
尿膜状物
提示肾损害程度严重
实验室检查(2)
血液生化: BUN、Cr↑
酸碱失衡:呼碱、代酸
钠、氯、钙↓,钾先低 后高再正常
凝血功能:凝血酶延长,FDP,D-二聚体
免疫学检查: 病毒抗原及特异性抗体 PCR
并发症
腔道出血:
呕血、便血、咯血、腹腔出血、鼻出血、 阴道出血
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 脑炎、脑膜炎、脑水肿、颅内出血 肺水肿:
重并发症
非典型: 38℃以下,散在出血点
病原学
临床表现
病原学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汉坦病毒属
负链单股RNA病毒
病原学
汉坦病毒分为 16型 ,我国流行主要是汉滩病毒、 汉城病毒
汉滩病毒感染者病情重于汉城病毒感染者
抵抗力弱
病毒的分类(11个不同血清型)
• 汉滩病毒型(Hantaan virus, HTNV)
免疫作用
变态反应:Ⅰ、Ⅱ、 Ⅲ 、Ⅳ 细胞因子 多器官的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使本病的病理过程更加复杂化
病理生理(1)
休克
原发性休克:病程早期,是由于小血管通透性增 加,大量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管容量骤减所 致,DIC可能加重休克 继发性休克:病程后期,是因为水盐平衡失调, 继发感染和内脏大出血等引起
尿蛋白(++)。腹部B超: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
双肾体积增大,双肾弥漫性病变。 治疗:对症治疗 住院21天好转出院
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
白细胞:升高,异型淋巴细胞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先升高后降低
血小板:减少,异型血小板
尿常规:尿蛋白,膜状物 (大量蛋白和脱落 上皮细胞的凝聚物),管型,红细胞
病理生理(2)
出血
发热期:血管壁受损和血小板减少所致
休克期: DIC 所导致的消耗性凝血障碍,继发性
纤溶亢进和内脏微血栓形成等 发病早期血中游离肝素增加,急性肾衰时尿毒症 影响血小板功能也是出血的重要原因
病理生理(3)
急性肾功能衰竭
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受损, 可能与肾内肾素增加有关
虫媒传播:鼠身上的革螨和恙螨通过叮咬而感染
流行特征 地区性:亚洲、欧洲和非洲,美洲病例较少 我国为重疫区,其次为俄罗斯、韩国和芬兰
流行病学(4)
流行特征 季节性:有双峰和单峰两种类型。
姬鼠型疫区:11月~次年1月,流行大高峰;
6~7月份,流行小高峰
家鼠型疫区:以3~5月为高峰
混合型疫区:冬、春季均出现流行高峰
病
例
李X,男,21岁,某部战士
主诉:发热、头痛、腰痛5天,尿少2天
流行病学史:驻军当地有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2周前有 野外活动 体症:T 39.5℃,精神差,面颈及上胸部皮肤潮红,双腋 下皮肤可见数十枚针尖大小红色出血点,注射部位可见
瘀斑。颜面及眼睑浮肿,球结膜充血水肿,口腔软愕黏
临床表现
潜伏期:4~46天,一般1~2周,以2周多见 典型 5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 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越期现象:非典型和轻型
重叠现象:重型
整个病程约1~2个月
临床表现(发热期)
发热:高热,以弛张型为多 全身中毒症状: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胃肠道、神经精神症状
• 无名病毒型(Sin Nomber virus, SNV)
• 纽约病毒型(New York virus, NYV或Black Creek Canelvirus, BCCV •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型
—— 我国至今只发现两种血清型
汉滩型(HTNV)即Ⅰ型 汉城型(SEOV)即Ⅱ型
HV理化性状
病理解剖
(A)肺水肿,肺泡扩大 (B)支气管壁黏膜上皮细胞坏死 (C)肺泡壁上皮细胞部分坏死
(A)肝组织大片凝固性坏死
(B)大量炎细胞浸润
病
例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6.4×109/L,N 75%,PLT 47×109/L。肝功能:转氨酶轻度升高。肾功能:UN 16.7mmol/L,Cr 221umol/L。尿常规:尿中有有膜状物,
流行病学(5)
流行特征 周期性:相隔数年有一次较大流行
人群分布:
青壮年男性 男:女为2:1 农民占发病的80%
流行病学(7)
易感性
普遍易感
隐性感染率低 感染后发病与否与病毒的型别有关 感染后可获终身免疫力
肾综合征出
血热病毒侵 入机体
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病毒直接作用
化验检查
鉴别诊断
发热期: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流脑,败血
症,急性胃肠炎和菌痢
休克期:其他感染性休克
少尿期:其他原因引起的急件肾功能衰竭
出血: 腹痛: 消化性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和其他原因所致DIC
外科急腹症
预 后
本病病死率差别较大,除与病型不同、轻重有关
外,与治疗早晚,措施得当与否有很大关系
概 述
• 亦称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 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是主要传染源 •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广泛小血管、毛细血管损害 • 临床主要表现:发热、出血及肾脏损害。典型病 例呈五期经过 • 流行广泛,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为高发疫区
临床分型
分型依据:体温、中毒症状、出血、 休克、肾功能损害程度
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非典型
临床分型
轻型:39℃以下,无休克,肾功能损害轻
中型:39~40℃,肾功能损害,出血明显,有休克
重型:40℃以上,肾损害、休克严重,腔道出血
危重型:难治性休克,肾衰,重要脏器出血,严
膜可见出血点,双肾叩击痛阳性,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 肿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6.4×109/L,N 75%,PLT 47×109/L。肝功能:转氨酶轻度升 高。肾功能:UN 16.7mmol/L,Cr 221umol/L。 尿常规:尿中有膜状物,尿蛋白(++) • 腹部B超: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双肾 体积增大,双肾弥漫性病变 • 治疗:对症治疗 • 住院21天好转出院
DIC或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等导致肾小球中微血栓 形成 由于缺血、肾小管变性、坏死、间质水肿,致使 肾小管被压及受阻
病理解剖
基本病理变化:
全身广泛小血管损伤导致多脏器病变
脏器病变:
肾、心脏、脑垂体、肝、胰、脑
后腹膜和纵隔:胶冻样水肿(血浆渗漏)
病理解剖
(A)肾小球大部分呈凝固性坏死 大脑脑回血管普 (B)肾小球上皮细胞及基底膜分离, 遍扩张,充血 多数小管内批细胞破碎消失
死亡原因主要有:休克、肺水肿、心功能不全、
尿毒症、腔道大出血以及继发感染等。病后恢复
一般较顺利,少数重型病人可在病后遗有腰痛、 多尿症状达1年以上
治 疗
“ 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
就近治疗
早期抗病毒治疗
中晚期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
把好“三关”:休克,肾衰,出血
治疗(发热期)
• 对一些脂溶剂和消毒剂敏感,易被灭活
• 加热至60℃ 10 min,100℃ 1 min,以及紫外
线10~15 min也可使其灭活
肾综合征出 血热病毒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1)
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黑线姬鼠、褐家鼠、大林姬鼠
大林姬鼠(山耗子)
流行病学(1)
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实验室的主要传染源是大白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心衰性肺水肿
其他:继发感染、自发性肾破裂、心肌损害
诊
断(diagnosis)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资料 实验室资料
诊 断
流行季节:春夏、秋冬 三大主症:发热,充血、出血、渗出,
肾损害。“三痛、三红”
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
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流行病学(2)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感染鼠类的唾液、尿和粪便等排泄 物可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人体 消化道传播:摄入被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水, 通过口腔和胃肠粘膜而感染
流行病学(3)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由感染鼠的排泄物或血液
污染破损皮肤、粘膜而感染
母婴传播: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
治疗(少尿期)
稳定内环境:量入为出,严格限制输入量
每日补液量为前一日尿量和呕吐、排便量加 500-700m1 , 5%碳
流行病学(1)
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猫、狗、猪、兔等体内检出病毒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自然疫源性疾病
人被感染是与带有病原体动物直接或间接接 触的结果,人的感染和流行对病原体长期在
自然界中保存不是必要的,这种现象称为自
然疫源性。具有自然疫源性的疾病,称为自 然疫源性疾病 如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鼠疫等
临床表现(发热期)
毛细血管损伤: 三红:颜面、颈、胸,重者呈酒醉貌 眼充血、出血,鼻出血、咯血、黑便、血尿
球结膜明显出血
胸壁皮肤搔抓出血
临床表现(发热期)
发热:高热,以弛张型为多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三红:颜面、颈、胸,重者呈酒醉貌
肾损害:蛋白尿、管型尿 持续3~7天,少数可长达10天以上
移行期:尿量500ml增加至2000ml 多尿早期:超过2000ml
多尿后期:超过 3000ml, 可发生电解质紊乱、
继发感染、多器官衰竭
临床表现(恢复期)
一般在病程的第4周开始恢复
尿量逐步恢复正常,精神、食欲基本恢复
体力完全恢复需3~6个月
少数患者可遗留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 肌劳损和垂体功能减退等症状
• 汉城病毒型(Seoul virus, SEOV)
• 普马拉病毒型(Puumala virus, PUUV) • 希望山病毒型(Prospect hill virus, PHV)
• 多布拉伐-贝尔格莱德病毒型(Dobrava-Belgrade virus, DOBV)
• 泰国病毒型(Thailand virus,THAIV) • 印度索托帕拉雅病毒型(Thottapalayam virus,TPMV)
抗病毒:病毒唑 减轻外渗:卧床休息,维生素 C ,葡萄糖盐水, 甘露醇、白蛋白 改善中毒症状:物理降温、地塞米松、止呕吐
预防DIC: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注射液、
小剂量肝素抗凝
治疗(低血压休克期)
补充血容量:
早期、快速和适量,晶胶结合
纠正酸中毒:5%碳酸氢钠溶液
改善微循环
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传染病学教研室 王小红
头痛发烧像感冒 三痛三红醉酒貌 皮肤粘膜出血点
异性淋巴蛋白尿
五期经过早治好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 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历史概况 2.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类型、病毒分型及病毒培养的方式 3.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制 4.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基本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5.肾综合征出血热各期的并发症 掌握: 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性及流行特征 2.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三大主症、五期经过及各期病情观察的注意点 3.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特征与早期诊断 4.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实验室检测技术 5.肾综合征出血热各期的主要鉴别诊断如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等 6.肾综合征出血热各期的治疗原则及治疗措施
临床表现(少尿期3)
急性肾功能衰竭
尿毒症、酸中毒(深大呼吸)
电解质紊乱:低血钠、高血钾
肾性脑病:头痛、烦躁、嗜睡甚至昏迷
临床表现(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期1)
出现在病程9~14日
少尿期、发热期或低血压期转入
肾小球滤过功能改善,肾小管吸收功能仍
未改善;尿素等引起的渗透性利尿
临床表现(多尿期2)
临床表现(低血压休克期)
发热末期或热退时出现,少数热退后发生
表现不一:无~一过性~顽固性
持续时间一般为1~3d
血压下降、脸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 弱或不能触及、尿量减少
顽 固 性 休 克 , 易 促 进 DIC 、 脑 水 肿 、 ARDS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临床表现(少尿期1)
一般发生于5~8病日 继低血压休克期出现,也可与低血压休 克期重叠或由发热期直接进入此期 持续时间一般为2~5d 少尿倾向:<1000mL/24h 少尿:<500mL/24h 无尿:<50mL/24h
临床表现(少尿期2)
高血容量综合征 表浅静脉充盈,脉搏洪大,血液稀释 血压增高,脉压差增大 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
尿膜状物
提示肾损害程度严重
实验室检查(2)
血液生化: BUN、Cr↑
酸碱失衡:呼碱、代酸
钠、氯、钙↓,钾先低 后高再正常
凝血功能:凝血酶延长,FDP,D-二聚体
免疫学检查: 病毒抗原及特异性抗体 PCR
并发症
腔道出血:
呕血、便血、咯血、腹腔出血、鼻出血、 阴道出血
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 脑炎、脑膜炎、脑水肿、颅内出血 肺水肿:
重并发症
非典型: 38℃以下,散在出血点
病原学
临床表现
病原学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汉坦病毒属
负链单股RNA病毒
病原学
汉坦病毒分为 16型 ,我国流行主要是汉滩病毒、 汉城病毒
汉滩病毒感染者病情重于汉城病毒感染者
抵抗力弱
病毒的分类(11个不同血清型)
• 汉滩病毒型(Hantaan virus, HTNV)
免疫作用
变态反应:Ⅰ、Ⅱ、 Ⅲ 、Ⅳ 细胞因子 多器官的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使本病的病理过程更加复杂化
病理生理(1)
休克
原发性休克:病程早期,是由于小血管通透性增 加,大量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管容量骤减所 致,DIC可能加重休克 继发性休克:病程后期,是因为水盐平衡失调, 继发感染和内脏大出血等引起
尿蛋白(++)。腹部B超: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
双肾体积增大,双肾弥漫性病变。 治疗:对症治疗 住院21天好转出院
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
白细胞:升高,异型淋巴细胞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先升高后降低
血小板:减少,异型血小板
尿常规:尿蛋白,膜状物 (大量蛋白和脱落 上皮细胞的凝聚物),管型,红细胞
病理生理(2)
出血
发热期:血管壁受损和血小板减少所致
休克期: DIC 所导致的消耗性凝血障碍,继发性
纤溶亢进和内脏微血栓形成等 发病早期血中游离肝素增加,急性肾衰时尿毒症 影响血小板功能也是出血的重要原因
病理生理(3)
急性肾功能衰竭
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受损, 可能与肾内肾素增加有关
虫媒传播:鼠身上的革螨和恙螨通过叮咬而感染
流行特征 地区性:亚洲、欧洲和非洲,美洲病例较少 我国为重疫区,其次为俄罗斯、韩国和芬兰
流行病学(4)
流行特征 季节性:有双峰和单峰两种类型。
姬鼠型疫区:11月~次年1月,流行大高峰;
6~7月份,流行小高峰
家鼠型疫区:以3~5月为高峰
混合型疫区:冬、春季均出现流行高峰
病
例
李X,男,21岁,某部战士
主诉:发热、头痛、腰痛5天,尿少2天
流行病学史:驻军当地有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2周前有 野外活动 体症:T 39.5℃,精神差,面颈及上胸部皮肤潮红,双腋 下皮肤可见数十枚针尖大小红色出血点,注射部位可见
瘀斑。颜面及眼睑浮肿,球结膜充血水肿,口腔软愕黏
临床表现
潜伏期:4~46天,一般1~2周,以2周多见 典型 5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 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越期现象:非典型和轻型
重叠现象:重型
整个病程约1~2个月
临床表现(发热期)
发热:高热,以弛张型为多 全身中毒症状: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胃肠道、神经精神症状
• 无名病毒型(Sin Nomber virus, SNV)
• 纽约病毒型(New York virus, NYV或Black Creek Canelvirus, BCCV •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型
—— 我国至今只发现两种血清型
汉滩型(HTNV)即Ⅰ型 汉城型(SEOV)即Ⅱ型
HV理化性状
病理解剖
(A)肺水肿,肺泡扩大 (B)支气管壁黏膜上皮细胞坏死 (C)肺泡壁上皮细胞部分坏死
(A)肝组织大片凝固性坏死
(B)大量炎细胞浸润
病
例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6.4×109/L,N 75%,PLT 47×109/L。肝功能:转氨酶轻度升高。肾功能:UN 16.7mmol/L,Cr 221umol/L。尿常规:尿中有有膜状物,
流行病学(5)
流行特征 周期性:相隔数年有一次较大流行
人群分布:
青壮年男性 男:女为2:1 农民占发病的80%
流行病学(7)
易感性
普遍易感
隐性感染率低 感染后发病与否与病毒的型别有关 感染后可获终身免疫力
肾综合征出
血热病毒侵 入机体
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病毒直接作用
化验检查
鉴别诊断
发热期: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流脑,败血
症,急性胃肠炎和菌痢
休克期:其他感染性休克
少尿期:其他原因引起的急件肾功能衰竭
出血: 腹痛: 消化性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和其他原因所致DIC
外科急腹症
预 后
本病病死率差别较大,除与病型不同、轻重有关
外,与治疗早晚,措施得当与否有很大关系
概 述
• 亦称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 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是主要传染源 •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广泛小血管、毛细血管损害 • 临床主要表现:发热、出血及肾脏损害。典型病 例呈五期经过 • 流行广泛,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为高发疫区
临床分型
分型依据:体温、中毒症状、出血、 休克、肾功能损害程度
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非典型
临床分型
轻型:39℃以下,无休克,肾功能损害轻
中型:39~40℃,肾功能损害,出血明显,有休克
重型:40℃以上,肾损害、休克严重,腔道出血
危重型:难治性休克,肾衰,重要脏器出血,严
膜可见出血点,双肾叩击痛阳性,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 肿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6.4×109/L,N 75%,PLT 47×109/L。肝功能:转氨酶轻度升 高。肾功能:UN 16.7mmol/L,Cr 221umol/L。 尿常规:尿中有膜状物,尿蛋白(++) • 腹部B超: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双肾 体积增大,双肾弥漫性病变 • 治疗:对症治疗 • 住院21天好转出院
DIC或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等导致肾小球中微血栓 形成 由于缺血、肾小管变性、坏死、间质水肿,致使 肾小管被压及受阻
病理解剖
基本病理变化:
全身广泛小血管损伤导致多脏器病变
脏器病变:
肾、心脏、脑垂体、肝、胰、脑
后腹膜和纵隔:胶冻样水肿(血浆渗漏)
病理解剖
(A)肾小球大部分呈凝固性坏死 大脑脑回血管普 (B)肾小球上皮细胞及基底膜分离, 遍扩张,充血 多数小管内批细胞破碎消失
死亡原因主要有:休克、肺水肿、心功能不全、
尿毒症、腔道大出血以及继发感染等。病后恢复
一般较顺利,少数重型病人可在病后遗有腰痛、 多尿症状达1年以上
治 疗
“ 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
就近治疗
早期抗病毒治疗
中晚期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
把好“三关”:休克,肾衰,出血
治疗(发热期)
• 对一些脂溶剂和消毒剂敏感,易被灭活
• 加热至60℃ 10 min,100℃ 1 min,以及紫外
线10~15 min也可使其灭活
肾综合征出 血热病毒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1)
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黑线姬鼠、褐家鼠、大林姬鼠
大林姬鼠(山耗子)
流行病学(1)
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实验室的主要传染源是大白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心衰性肺水肿
其他:继发感染、自发性肾破裂、心肌损害
诊
断(diagnosis)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资料 实验室资料
诊 断
流行季节:春夏、秋冬 三大主症:发热,充血、出血、渗出,
肾损害。“三痛、三红”
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
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流行病学(2)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感染鼠类的唾液、尿和粪便等排泄 物可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人体 消化道传播:摄入被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水, 通过口腔和胃肠粘膜而感染
流行病学(3)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由感染鼠的排泄物或血液
污染破损皮肤、粘膜而感染
母婴传播: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
治疗(少尿期)
稳定内环境:量入为出,严格限制输入量
每日补液量为前一日尿量和呕吐、排便量加 500-700m1 , 5%碳
流行病学(1)
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猫、狗、猪、兔等体内检出病毒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自然疫源性疾病
人被感染是与带有病原体动物直接或间接接 触的结果,人的感染和流行对病原体长期在
自然界中保存不是必要的,这种现象称为自
然疫源性。具有自然疫源性的疾病,称为自 然疫源性疾病 如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鼠疫等
临床表现(发热期)
毛细血管损伤: 三红:颜面、颈、胸,重者呈酒醉貌 眼充血、出血,鼻出血、咯血、黑便、血尿
球结膜明显出血
胸壁皮肤搔抓出血
临床表现(发热期)
发热:高热,以弛张型为多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三红:颜面、颈、胸,重者呈酒醉貌
肾损害:蛋白尿、管型尿 持续3~7天,少数可长达10天以上
移行期:尿量500ml增加至2000ml 多尿早期:超过2000ml
多尿后期:超过 3000ml, 可发生电解质紊乱、
继发感染、多器官衰竭
临床表现(恢复期)
一般在病程的第4周开始恢复
尿量逐步恢复正常,精神、食欲基本恢复
体力完全恢复需3~6个月
少数患者可遗留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 肌劳损和垂体功能减退等症状
• 汉城病毒型(Seoul virus, SEOV)
• 普马拉病毒型(Puumala virus, PUUV) • 希望山病毒型(Prospect hill virus, PHV)
• 多布拉伐-贝尔格莱德病毒型(Dobrava-Belgrade virus, DOBV)
• 泰国病毒型(Thailand virus,THAIV) • 印度索托帕拉雅病毒型(Thottapalayam virus,TPMV)
抗病毒:病毒唑 减轻外渗:卧床休息,维生素 C ,葡萄糖盐水, 甘露醇、白蛋白 改善中毒症状:物理降温、地塞米松、止呕吐
预防DIC: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注射液、
小剂量肝素抗凝
治疗(低血压休克期)
补充血容量:
早期、快速和适量,晶胶结合
纠正酸中毒:5%碳酸氢钠溶液
改善微循环
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