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发热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C 细菌内毒素入血
D 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7 发热的变化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A 在体温上升期有寒冷感觉 B 发热对机体有害 C 发热有时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D 发热时心跳加快 8 下列哪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属非感染性发热 ( ) A 结核病 B 脓肿 C 心肌梗死 D 败血症
9 患者出现什么症状表明已进入退热期 (
1. 糖原分解代谢加强,血糖升高,糖原贮备减少。 寒战时无氧代谢增加,乳酸升高
2. 脂肪分解加速,消瘦,可出现酮血症 3. 蛋白质分解加速,可出现负氮平衡 4. 体温上升期,尿量减少,水钠潴留。高温及退热期 可致水盐丢失, 长期发热维生素消耗增加 (口角炎)
六、机体的功能变化 总趋势:除消化外,多为兴奋性增高
提示:① 细菌感染的诊断是否正确;② 感染菌可 能对所用抗菌药物耐药;③ 是否出现药物热
伴随症状与体征
1. 寒
战
•以某些细菌感染和疟疾最为常见 •结核病、伤寒、立克次体病与病毒感染者罕见有 寒战,一般也不见于风湿热。
2、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寒战与输液反应相鉴别: •输液后不久即开始 输 液 反 应 •输液前无反复发作的病史 •颤抖更剧烈,而无明显的乏力、纳差、萎 靡等全身毒血症表现 •停止补液并给予糖皮质激素等处理后,10~ 15分钟内寒战即可终止。
提示:治疗得当,病情恢复
情况2
当 41 日 40 最 39 高 38 体 37 温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治疗时间(天)
提示:① 用药剂量不足或出现耐药菌株;② 可能出 现真菌等二重感染,尤其是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时
情况3
当 41 日 40 最 39 高 38 体 37 温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治疗时间(天)
2、驰张热
体温常在39Ċ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
驰张热
C
4 0
3 9
3 8
3 7
3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3、间隙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 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
A 寒战 物 A 大量蛋白和脂肪 C 脂肪和水 B 出汗 C 烦躁不安 D 畏寒 ( B 大量蛋白和维生素
)
10 根据发热时消化系统的变化,应给予什么食 )
D 较多的糖、水和维生素
1、体温上升期
热代谢特点:
调定点上移 中心体温<调定点 产热>散热 体温上升
临床表现:
恶寒 皮肤苍白 “鸡皮” 寒战
皮肤温度低,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 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 交感神经兴奋,竖毛肌收缩 骨骼肌不自主、节律、周期性收缩
2、高温持续期
热代谢特点: 体温升高与 新调定点相应 在高水平平衡 产热 = 散热 临床表现 自觉酷热 皮肤干燥、发红 皮肤温度高,刺激温觉感受器 皮肤高温 血流及蒸发增加
七、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1. 重要信号: 疾病诊断; 疗效评价; 预后估计 2. 短期中等程度发热
加强机体免疫反应,提高抗感染能力
3. 高热或持续时间过久
营养物质消耗,器官功能障碍,对机体不利
wenku.baidu.com 习
一、选择 1 引起发热最常见原因是 ( )B A 霉菌感染 B 细菌感染 C 变态反应 D 恶性肿瘤 2 下列哪项不是体温上升期的表现 ( ) C A 皮肤温度低于调定点 B 皮肤血管收缩 C 汗腺分泌增加 D 畏寒感
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间隙热
C
4 0
3 9
3 8
3 7
3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4、波状热
体温渐升至39 Ċ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 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
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鲁菌病。
天数
必 须 注 意
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 或变成不规则热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
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影响热型。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如老年人肺炎时可仅有低热
或无发热。
情况1
当 41 日 40 最 39 高 38 体 37 温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治疗时间(天)
病毒感染
特 点: •畏寒、寒战等症状常较轻或无 •血白细胞升高不明显(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 热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除外) •自然病程较短,一般不超过2周
•临床确诊仍依赖血清学检测或病原体分离
五、发热时机体代谢的变化
总趋势:分解代谢增强,营养物质消耗增多 (体温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13% )
第六章 发热
发热的发生机制
发热的基本环节
发热激活物 ① 产致热 原细胞 内生致热原
信 息 传 递
肝脏、肌肉(产热 )
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 中枢发热介质 体温调节中枢 调定点
②中枢调节 产热>散热体温
皮肤、肺 (散热 )
③ 调温效应器反应
三、发热的分期
发热的分度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 高热 39.1~41 ℃ 超高热 41 ℃以上
1. 中枢神经系统——头痛,烦躁不安,高热惊厥
2. 循环系统——心率(每升高1 ℃增加10~20次/分) 大汗可致休克甚至循环衰竭 3. 呼吸系统——呼吸加深加快
4. 消化系统——消化液分泌减少、肠壁蠕动减慢 口腔:口干、舌苔厚,口腔炎、口臭 胃肠道:嗳气、恶心、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 5. 泌尿系统——上升期和持续期,尿量↓,比重 ,蛋白尿 体温下降期,尿量 6、免疫系统:机体抵抗力增强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 别诊断。
1.稽留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
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稽留热
C 4
0
3 9
3 8
3 7
3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3、体温下降期
热代谢特点: 病因消除 调定点恢复 体温>调定点 产热< 散热 体温下降 临床表现 皮肤潮红、出汗: 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 (散热反应)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 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 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 为热型。
C
波状热
4 0
3 9
3 8
3 7
3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5、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不规则热
4 0
3 9
3 8
3 7
3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 幼儿高热时易出现惊厥,是由于
A 体弱 B 小儿对致热原较敏感
(
)
C 脱水热
D 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
( )
4 发热时呼吸系统常表现为
A 呼吸浅而慢
C 呼吸无变化
B 呼吸深而快
D 呼吸不规则
5 高热时为什么要给予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 A 脱水 C 消化吸收功能减弱 6 发热机制的中心环节是 A 产热增加 B 散热降低 B 营养大量消耗 D 有便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