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课程之社区分析 第四讲

合集下载

社会课了解我们的社区

社会课了解我们的社区

社会课了解我们的社区社区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也是我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通过社会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们所居住的社区。

本文将从社区的概念、社区的特点以及社区的重要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社区,进而增进对社区的理解与关注。

一、社区的概念社区是指一群人在一定地理区域内,通过共同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关系而组成的社会群体。

社区可以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类型的地区。

在社区中,人们可以共同居住、共同工作、共同学习,形成紧密而有机的关系网络。

二、社区的特点1.地理位置:社区通常以一定的地理边界为界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

社区的地理位置直接影响着社区内各类资源和服务的分布。

2.人口构成:社区内的人口来自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背景等特点。

社区的人口构成决定了社区内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

3.社会互动:社区内的居民进行着各种社会互动,如交往、合作、竞争等。

社会互动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社区的发展。

4.资源服务:社区提供各种资源和服务,如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

这些资源和服务为社区内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和支持。

三、社区的重要性社区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1.生活支持:社区提供了我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服务,包括食物、住所、交通、教育等。

社区的发展和改善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2.社交交往:社区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互动的重要场所。

在社区中,我们可以结识朋友、建立社交网络,并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增进了社会联系和归属感。

3.文化传承:社区是文化传承和传统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平台。

社区中的历史建筑、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等,都是传承和弘扬社区文化的重要资源。

4.社会参与:社区为我们提供了参与社会事务的机会,使我们能够参与社区层面的决策和公共事务。

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为社区的发展和改善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社会课的学习使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社区,认识社区的概念、特点和重要性等方面内容。

社会学概论第四讲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第四讲社会角色

知识回顾: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有着密切的联系。 1、社会结构的角度 认为:社会化的本质就是角色承担,社会
化过程就是一个角色学习过程。 (p.83)
2、米德“角色扮演”理论 :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 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 为的能力。(p.92)
角色确定的有效性,也是角色确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
2、社会角色的表现 (1) 布景与道具; (2) 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 (3) 台前、台后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
eg. 董卿在台前与 台后的形象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
3、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对角色的 期望 → 对角色的 领悟 → 对角色的 实践
(2) 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
eg.学校里的角色:校领导、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后勤人员…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教材p.109-113)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1) 先赋角色: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
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eg. 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
(2) 自致角色: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
? 产生原因 :一个人在承担新的角色之前并没有做好相应准 备,以致在新角色扮演上出现困难。
? 处理方式 :(1)对个人来说,要对人生有所规划和设计, 为即将承担的下一角色做好相应准备; (2)对社会来说, 要加强对不同角色的培养、培训和咨询,对社会原因造成 的角色中断者给予适当的帮助。
4、角色失败
? 定义:角色扮演中的严重失调,个人无法成功扮演角 色而不得不退出,或者没有退出却已经困难重重。
? 表现形式 :(1)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角色;( 2)角色 承担者还在某个位置,但已被证明是失败的。

城市社会学-04-都市性

城市社会学-04-都市性
4

(6)乔治.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都市与精 神生活》,1903)提出了“大都市的精神生活”——都市性
He considered importance of urban experience, i.e. chose to focus on urbanism (life within the city) rather tha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urban areas) . 由于大都市给人们带来高度的神经刺激和独特的都市体验,与乡村和小镇 居民相比,都市居民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和老于世故的”人格特征: (Individual learns to discriminate, become rational and calculating, develops a blasé attitude– matter-of-fact, a social reserve, a detachment, respond with head rather than heart, don’t care and don’t get involved. )放射、 分拆 货币作为一种普遍化的交换手段,是由经济分工带来的,表现出更强的理 性化。由于“货币经济”带来的强制性的交换作用,市民在孤独、冷漠、人 际关系淡化的同时也提升了自由和发展自我意志的机会 ——间接交往、社会 距离(原创概念)、金钱哲学 在都市大舞台上,个人的人格得以多面发展同时又变得商品化; 城市社会整体上也更具有理性、重视效率并强调自我利益; 城市必须对日常生活进行组织才能建立秩序和相互预期,才能更有效率; 都市的物理边界的扩展——人们的生活不受身体和直接行动的限制。
3



课件)-第四讲犯罪原因的社会分析

课件)-第四讲犯罪原因的社会分析

h
8
文化本能论
犯罪的根源在于人类文化自身的天然缺陷,它具 体表现为人类社会的主体性需求与人类社会文化 的矛盾冲突。犯罪正是人类社会主体性需求与人 类社会文化矛盾冲突的产物。
人类社会创造了各种覆盖全社会的规范与制度, 却无法保证所有社会成员都能认同、接受和自觉 遵守这些规范和制度。犯罪说到底就是对社会的 规范和制度的违背和破坏,没有规范和制度,也 就谈不上越轨与犯罪问题。
相关因素只是在与原因结合时才发生作用。
h
3
中国学者对犯罪原因的解释
早期的观点
矛盾冲突论 控制弱化论 综合动因论
当前的观点
现代化后果论 理性选择论 社会紧张论
h
4
二、探索犯罪原因的基本途径
犯罪社会学的基本假设
没有天生的犯罪人 犯罪根源于现实社会 犯罪人是可以改造的
犯罪原因是一个系统
h
5
怎样认识人类的犯罪根源
生产方式根源论 本能异化论 文化本质论
h
6
生产方式根源论
以生产方式作为犯罪的根源说与人的犯罪 行为之间的“距离”显得过于遥远,不免 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对于解释社会 犯罪现象,提出解决社会犯罪问题的思路 显得毫无意义。
h
7பைடு நூலகம்
本能异化论
“本能异化论”在解释人类犯罪行为的根源 问题上比较具体和直接,但它具有“本能 决定论”或“天生犯罪人”的嫌疑。
h
12
市场经济消极后果
市场经济最充分的发展,使社会的一切, 包括一切劳动产品和劳动力都成为商品, 甚至人的名誉、地位和良心都被赋予了商 品的内涵。
在这种社会里,金钱成了衡量一切价值的 尺度,自由竞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成 为社会生活的基本法则。

西方社会学理论(当代):第四讲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当代):第四讲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
生活世界的三种需要通过理解的沟通行动达到对文化知识的传播保存和更新从而形成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协调互动的沟通行动满足社会整合和群体团结的需要行动者社会化的沟通行动满足形成个体身份的需要生活世界的结构性要素文化是知识和资料库为人类所共享当沟通行动的参与者通过语言就世界上某些事物进行解释和理解时知识库使得沟通成为可能
● 工业化、资本主义、科层制的过度发展危害到了 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人们将理性化的手段当作 终极目标来追求,在社会生活中造就了两难选择 的困境。
哈贝马斯的修正
● 哈贝马斯承认韦伯对西方社会理性化过程的睿见, 但他并不像韦伯、法兰克福学派那样以一种悲观 的眼光来看待理性化对人类的限制。
● 韦伯认为科技理性控制了人类的生活世界,但哈 贝马斯认为这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
● 规范调节的行动:社会集团成员根据共同价值和 规范调节的行动,主要对应于以规范、价值观和 其他被社会认可了的期望为内容的“社会世界”。
哈贝马斯:行动类型学
● 戏剧式行动:行动者在公共场合有意识地展示自 己主观情感、品质、愿望等主观性的行动,它既 与“主观世界”相适应,也与“客观世界”相适 应。
● 沟通行动:主体间以语言符号为媒介而建立起一 种理解和认同的活动。 “我把以符号为媒介的相 互作用理解为沟通活动。相互作用是按照必须遵 守的规范进行的,而必须遵守的规范规定着相互 的行为期待,并且必须得到至少两个行动的主体, 也就是人的理解和承认。”
● 社会是合法的秩序,通过秩序,使沟通得以调节 不同意见和社会行动,并促进社会整合和人类归 属感。
● 人格是沟通行动的参与者具有的语言能力和行动 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参与到相互理解沟 通的过程中,并促进个性持续形成。
生活世界与体制
● 两者都具有调节人类行为的功能, 其分别在于生活世界 是在价值层面上规范人际活动, 体制是从功能层次上调 节人类不同目标的生活方式和取向。

社会学概论第四讲社会网络与互动

社会学概论第四讲社会网络与互动

交换的报酬主要有四类:金钱、社会赞同、 尊敬和依从。其中金钱的价值最小,依从的 价值最高。 人们拥有的资源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在交换中 的地位。交换中的不同地位决定了权力结构。
5、对话分析:Harvey Sachs,1992
a 早期焦点: 会话者将其语言在互动中组织成一致顺序的方 式:语次交换决定了会话者的顺序
2、深度 3、广度 4、频度
二、社会互动理论
1、符号互动论
所谓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 的事物。声音、语言、图画、手势、表情、 姿态等等都是符号,服饰、建筑、工具、食 物、以及各种生产生活用品也常常是符号。 社会互动是根据人们对符号的理解而进行的。
举例,一声“咳嗽”的符号意义
4、社会交换论 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 程。交换行为不仅发生在市场关系中,也广 泛地存在于一切社会关系中。 “邻居们交换恩惠,儿童交换玩具,同 事们交换帮助,熟人交换礼貌,政治家交换 让步,讨论者交换观点,家庭主妇们交换烹 饪技巧。”(布劳)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命题: 成功命题:个人的某中行动越是经常地得到相应的 报酬,他就越可能重复这一行动。 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回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 为。 价值命题: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 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剥夺与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 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 值就越小。(边际效益递减)
“我们所说的客体不过是我们经验的产物。我们所体 验的客观世界,并不是客观世界本身,而是我们想象 的世界。当然,对于同一社会的成员来说,他们对所 遇到的大多数情境是有着相同的定义的,正是因为有 相同的理解和定义,所以人们的互动才成为可能…… 人类的行动就是解释性行动。”(布鲁默)

第四讲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组织架构 ppt课件

第四讲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组织架构 ppt课件

第四讲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组织架构
24
■社会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2.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3.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

4.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 5.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 6.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7.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四讲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组织架构
第四讲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组织架构
23
(一)社区议行监分设是一个能够良性运 行的工作机制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以政企分开为主 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已初见成效, 但以政社分开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体制改革 却刚刚开始。受社会体制的制约,我国的 社区建设举步维艰。如何找到社会体制改 革的启动点,形成一个合理的社区制度安 排?在城市社区居委会推行“议、行、监 分设”,会是十分一种重要的举措。
第四讲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组织架构
18
2.村民委员会的下属委员会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在村民委员
会组织结构内部下设若干专门委员会,作为村民 委员会的组织机构:有人民调解委员会、治安保 卫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有的还设了社会福 利委员会、计划生育委员会、经济指导委员 会 或生产服务委员会等。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兼任 下属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或成员。人民调解委 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1989年6月, 国务院发布《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
第四讲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组织架构
19
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成和人员结构有明 确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由3~9人组成, 设立主任、副主任,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
治安保卫委员会是群众性治安保卫组织, 成员由3~11人组成,设主任1人,副主任 1~2人。
公共卫生委员会是办理公共卫生事务的 基层群众性组织,其组成成员根据村民委 员会工作需要确立。

社会学导论-第四讲 社会互动-810

社会学导论-第四讲 社会互动-810
创始人: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kel,1917-) 曾是现象学先驱舒茨的学生。
1954年发明常人方法学一词
1955年在加州洛杉矶分校任教,形成常人方 法学理论观点
1988年退休
基本假定:
互动(行动)特定: 权宜性。 索引性。 反身性(reflexivity):
举例1:
frong regions back regions
案例:私密检查中的角色扮演(见吉登斯书 p119-120)
情景:一位妇女去看妇科医生,检查的医生 是男性
问题:这样的情景对双方来说都充满潜在的 模糊与尴尬。在西方社会,社会化的男人和 女人都认为生殖器是身体上最为隐私的部分。
3.常人方法学 (ethnomethodology)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及类型
1、社会行动及其类 社会行动:行为指向他人,并以他人的符
合自己预想的反应为目的的行为。
社会行动
Max Weber:
Action is social in so far, by virtue of the subjective meaning attached to it by the action individual (or individuals), it takes account of the behavior of others and is thereby oriented in its course Erving Goffman: civil inattention
第三节 社会角色
一、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 二、社会角色的扮演
1·社会地位(位置)
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结构中所 处的位置,
社会地位的获得方式:先赋地位和自 致地位
先赋地位:

4第四讲 社区与社会工作

4第四讲  社区与社会工作

4、心理支持——即感情功能。 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帮助, 可以满足成员在物质上和情感上的需要。 5、社会控制功能——社区对其成员在行为和思想上的监管,可 保持社区的稳定。
社区的功能
中国政府在2000年的中共中央办公厅
23号文件中列出了社区建设的六项内 容: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治安, 社区文化,社区环境,其他社区建设 项目。

社区的涵义

王思斌——社区是以一定的地理区域为基础 的具有共同意识、利益和归属感的人类生活 的共同体。
徐永祥——所谓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 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 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 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总结:
社区的变迁

经典社会学家关于传统社区与现代社区基本 差异的论述
1、1887年,腾尼斯把传统社会的社区形态界定为一 种自然发生的基于血缘和亲缘关系的靠情感和习俗 来维持人际关系的长期稳定的地域生活共同体;而 把现代社会定义为人们有目的的基于理性和算计的 选择靠法理来维持人际关系的契约型社会组织。 2、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1893年《社会分工论》 提出: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机械关系,现代 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有机联系。

城市化——也称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人
口不断转化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 程。

城市化动因 工业化推动着城市化 农业生产工业化趋势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城乡差别吸引着农村居民走向城市。 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
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郊区化:城市中的中产阶级远离城市中心,居住在 郊区,从而将城市中心让给商业中心。这种人口从 城市中心迁移到郊区的现象被成为“郊区化”。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第四讲社会因素与健康概述社会经济与健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第四讲社会因素与健康概述社会经济与健
*
SUDA-MYN
*
第一节 社会因素与健康 人类具有两种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类健康不仅受生物学因素、自然环境和生态因素的影响,而且与社会因素息息相关。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非常广泛,在疾病的发生、转归和防治过程中常常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从个体还是群体分析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都是全面认识疾病病因、制订疾病防治措施、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任务。
*
SUDA-MYN
*
*
*
SUDA-MYN
贫困型健康问题:由于社会经济不发达,生活贫困、营养不良、卫生设施不足、缺乏教育等社会问题严重的影响人群的健康,主要死亡原因是传染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同时结核病高发,婴儿死亡率较高,人均期望寿命较低。
*
SUDA-MYN
*
*
*
SUDA-MYN
富裕型健康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富裕、营养过剩、缺乏体育锻炼等社会问题就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主要死亡原因是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
SUDA-MYN
*
(一)经济发展对健康的影响 分析经济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常常用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及居民健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是: 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常用的反映居民健康状况的指标有: 出生率 死亡率 平均期望寿命 婴儿死亡率
不同阶层发病情况
结核:白人>黑人 肿瘤:社会阶层越高,肿瘤死亡率越低 子宫体癌——富有阶层,子宫颈癌——穷人 自杀死亡率:经济富裕者>经济条件差者
*
SUDA-MYN
*
*
*
SUDA-MYN
*
SUDA-MYN
*
三、社会文化因素与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在第六次报告中指出,“一旦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起码的需求, 有条件决定生活资料的使用方式,文化因素对健康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了。”当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人们整日劳动,获取的粮食勉强充饥,获取的衣物仅能遮体、御寒,无选择余地。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人们在选择衣、食、住、行的自由度也越来越大。

第四讲讲义完整版

第四讲讲义完整版

第四章社会学研究方法讲座一社会学方法论1.1 什么是方法论及其探讨的问题社会学方法论处于社会学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它从属于一般科学方法,规定着学科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的理论与逻辑基础。

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如何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包括研究的立场、方位、视角、基本观点,以及认识和解剖对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逻辑程序。

从一定意义上讲,方法论是一种工具理论,它只涉及科学发现与检验的原理和逻辑而不涉及具体的事实;学科理论则是包含经验事实的实质理论。

方法论也不同于研究方式与具体方法,它是对研究方式方法一般原理的系统探讨与评价。

其探讨的问题主要有:1、有关社会与人类行为的知识问题。

2、社会现象的性质问题。

3、社会研究的性质问题。

4、研究方法的问题。

1.2 三大社会学方法论传统由于指导思想的不同,社会学家们对方法论问题存在着各种对立的观点,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先后形成了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和批判主义方法论三大方法论传统,而且20世纪以来,实证主义方法论在西方社会学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实证主义方法论长期以来一直在西方社会学中占据主流地位。

尽管各派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主张社会学应当成为一门科学。

社会学不是探讨“应该如何”,而只是客观地阐明社会“究竟是如何”,它不关注于独特的历史事件,而主要关注于社会现象的原因和规律。

他们坚持认为社会研究的逻辑方法是假设演绎法,科学假说的陈述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仅当它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是可接受的。

获取经验证据需要采用实验、系统观察、调查、访问、文献考察等方法。

虽然社会科学在方法、技术的运用上有其特点,但它在理论构建、证据搜集、证据分析与评判、理论检验等方面所运用的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并无本质区别。

实证主义者把自然科学方法论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把自然科学当作科学的范例,在他们看来,社会学是符合科学的逻辑的。

人文主义方法论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洲大陆兴起的一种与实证主义相对立的主观主义社会学思潮。

第四讲 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第四讲 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 • •
• 社会关系: • 滕尼斯认为,可以把两人之间的双重关系视为社会关系的最简单形式。 • 由众多的这种你我之间的双重关系所形成的关系圈都是社会关系的表 现形式。 • 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双方或更多人出于相互帮助或其他方面要求的共同 意志的基础之上的。 • 滕尼斯从社会关系的种种表现形式中概括出一种“合理的和观念的类 型”,即“联盟” 。 • “联盟”是社会关系的纯粹类型,任何社会关系都可以用它来衡量。 • 滕尼斯指出了社会关系在“社区”与“社会”两种形式中不同的表现 及其过渡形式: • 在社区中,它表现为一种自然人之间的联系,即主要是指建立在人的 自然特质(如生物待质)基础上的关系,如相互之间的好感、性爱、父 母之爱、共同游戏和一块生活的兴致等,或是出于习惯,或是出于一 种道德感情相思想,即义务感。 • “社区”中的社会关系接近“联盟”这种理想的或合理的类型。 • 如果在“公社”的社会关系基础上,人们逐渐形成关于自身利益的意 识,便开始了由“社区”形式的社会关系向“社会”形式的社会义系 的过渡。
• 这两种意志形式分别与“社区”和“社会”的类型相对应。 “社区”导源于本质意志,而“社会”导源于选择意志。 • “社区”这样的有机统一体是本质意志的表达,个人意志 植根于整体(社区)意志之中。 • “社会”这样的机械统一体是选择意志的表达,个人意 志是出发点,社会产物都是由它建立起来的。 • 从滕尼斯关于作为人类共同生活的“社区”和“社会”两 种基本形式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他的社会学体系具有浓厚 的形式主义色彩,不能对所有丰富的社会现实作出全面的 解释。 • 滕尼斯在科学研究中奉行价值中立的方法沦原则,但在他 的理论中暗含着对“社区”的偏爱和理想化。 • 这一方面反映出滕尼斯社会学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为各 种怀古的和复旧的文化浪漫主义运动在他的理论中寻求根 据留下借口。

社会学概论第四讲 文化和社会

社会学概论第四讲 文化和社会

• 三、社会结构 • 1。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 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群体、社会制度 • 2。社会结构的分类 • 1)社会经济结构 • 2)社会上层建筑结构 • 3)阶级阶层结构 • 4)人口结构 • 5)民族结构 • 6)家庭结构 • 3。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P86-88) • 1)斯宾塞和涂尔干的社会进化观 • 2)马克思的社会结构二层论 • 3)帕森斯的社会结构论
• 3。对社会——文化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进的作用
四、文化变迁
• (一)文化变迁的必然性 • 1.文化是适应一定的自然、社会环境而产生的,而自然、
社会环境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与之相适应文化必然随 之发生改变; • 2.文化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某种物质、精神和秩序的需 要而创造的,而人的需要是多样性的、无止境的,文化的 创造也将是无止境的; • 3.文化具有可传播的活性特点,本身就蕴涵了文化的可 变性。
• 二、社会关系 • 1.社会关系的概念 • 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的总称,是人本质的具体体现。 • 2.社会关系分析的社会学视角 • 1)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关系 • 2)结合关系与对立关系 • 3)人际关系与群际关系 • 4)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 5)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 • 6)工具型关系与情感型关系 • 3。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资源 • 强关系(strong tie) • 弱关系(weak tie)
第四节 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
• 一、社会的基本要素 • 1.人口资源 • 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人
口资源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 然属性、社会属性。 • 2.自然资源 • 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外部条件。分为:环境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 自然资源和社会的关系: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必要条件:影响制约生产和生活方式等;人类影响、改 变着自然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 3.文化资源 • 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物质的和精 神的)的总和。包括各种知识、技术、规范、艺术、习俗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如何评价社会学中国学派? 二、当前的中国社区研究如何继承三四十年 代的研究传统?


1、芝加哥学派(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文区 位学方法 (1)一种以空间方位为基础的分析人类行为与 社会关系的系统分析方法,注重人与空间区位的 互动关系。实证研究、经验研究。 (2)研究单位:社区。都市社区研究,芝加哥 学派、霍利等;乡村社区和区域社区研究。区域 社区又称自然区域,是一个具有同质地理环境 (气候、雨量、地形、土质及野生动植物等)与 社会文化特性(人口结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教育促进会,晏阳初、李景汉,河北定 县实验县,医治中国民众的“愚”、“贫”、 “弱”、“私”;1933年,李景汉,《定县社会 概况调查》。 乡村建设研究院,粱漱溟,山东邹平实验县,重 建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团体组织、科学技 术”。 3、共产党人的调查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兴国调 查》;张闻天等,《米脂县杨家沟调查》、《临 固调查》、《保德调查》。

1、社区研究的提出(20世纪30年代) 来源一:人类学的功能主义 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 布朗(A. R. Radcliffe-Brown) 1935年访华,倡导村庄研究。 来源二: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 帕克,1929、1932-1933、1937年三度访华, 倡导城市社区研究。

本讲内容 1、国内社区研究的历史 (1)社会学传入后的社区调查 (2)社会学的中国学派 (3)社会学恢复重建后的社区研究 2、社区研究的主要方法 (1)社区研究史中的方法 (2)具体方法技术

1、城市、农村的社会调查出现 1914-1915年,北京实进会,人力车夫调查; 1918-1919年,美籍教士甘博(S. D. Gamble)与燕京大学社会 学系主任布济时(J. S. Burqess),《北京——一种社会调查》, 最早的中国都市调查; 1919年,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教授甘博(O. H. Kulp),广东潮 州凤凰村调查,《华南乡村生活》; 1924年,张镜予,《沈家行调查》,第一部中文社会实地研究报 告; 1927年,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最早采用记帐法; 1929,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最早的家庭调查报告; 1930年,许仕廉,《清河镇社会调查》,第一部市镇调查报告。




1、文献法 (1)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收集和分析各种 书面文献资料及其他资料的方法。 (2)参考文献(作为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或论据) 与资料文献(作为研究或分析的对象) (3)资料文献的分析 对于定量的数据资料,需要读懂数据的内容、理解数 据收集的意图,需要将数据纳入自己的研究框架,并 能创造性地使用数据。 对于定性的文字资料等,可采取内容分析法,对资料 内容进行解析,以证明自己的理论假设。对定性资料 的量化处理。

2、吴文藻先生的贡献 吴文藻(1901-1985),燕京大学社会学系, 倡导社会学的中国化,结合了社会学与文化 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社区研究与中国国情最 相吻合。 社区研究,涉及农村社区、城市社区、文化 共同体,既可以进行模型调查,即静态的社区研究,以了解 社区的结构;也可以进行变异调查,即社区的动态研究,以了 解社区的历程;或者可以兼顾二者,以从整体上了解社区的组 织和变迁(吴文藻,1982)。 “现代社区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单位为制度,制度的运用 为功能。”(吴文藻,1944)


起点: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对北京宣武区椿 树胡同的居民生活及家庭婚姻的研究。 小城镇研究:小城镇,大问题;乡镇企业 城市社区研究:城市问题、内部协调、社区服务、区街经 济 新型城乡关系研究:苏南、珠江、温州等各类模式的比较 边区开发研究:发展战略、社会结构、民族问题 社区组织与制度研究:社区整合、政企关系、县域经济、 社会组织 社会心理研究:社区归属感、文化共处、农村宗教 社区发展研究 社区民间组织研究 社区服务体系研究
(3)内容 社区环境的区位学分析,对社区中人口居住空间环境的位置、结 构形态等进行描述和分析。都市社区,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等。乡村社区,结构形态或功能分析。 社区行为的区位学分析,对社区中人们的行为空间、活动空间进 行分析。工作行为、消费行为、交往行为、休闲行为空间分析等。 (4)方法技术 观察法,静态、动态观察,了解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了解其在时间、空间上的性质。弹性、系统收集资料。 绘图法,绘制社会基图。首先标示出主要的地理特征和人为特征, 如河流、山脉、铁路、公路、工业区等,然后将某些有关现象如 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服务机构等,用符号在图上标明。可分析 机构设施的空间分布、各类社会问题的空间分布等。

4、社会网络分析: (1)莫雷诺(Jacob Moreno)的社会测量学(20世纪三十年 代) 运用包含少数问题的问卷测量某一范围内的心理社会网络;进行 矩阵表分析,网络图分析,列出所有人之间互相选择或互相拒斥 的情况(小圈子、社交明星、孤独者、不受欢迎的人);还可计 算群体内聚力、群体拒斥力的大小。 (2)埃默森(Richard Emerson)的社会交换网络理论(20世 纪六十年代) 行动者,A、B、C表示拥有不同资源的行动者;A1、A2、A3表示 拥有同样资源的不同行动者。交换关系,即行动者之间通过交换 资源而建立的网络关系。独占型交换网络、封闭型交换网络、多 向垄断型交换网络等。 (3)格兰诺维特(M. Granovetter)的弱关系和嵌入性理论, 波特(R. Burt)的结构洞理论(20世纪八十年代)
(4)类型比较 类型比较,以典型把握类型,进而达到对整体性的复杂社会进行 认识。不同条件下发生不同的结构,条件可比较,结构亦可比较; 逐步扩大实地观察的范围,‚按着已有类型,去寻找条件不同的 具体社区,进行比较分析,逐步识别出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也 就由一点到多点,由多点到更大的面,由局部接近全体‛(费孝 通,1987)。 瑶山(简单社会)、江村(靠近都市的农村,深受现代工商业影 响)、禄村(以农业为主的内地农村)、易村(以手工业为基础 的内地农村)、玉村(市镇附近、开始受现代商业影响)。 模式比较,类型比较的发展,也是地区发展的方式。通过比较, 发现模式间共同的东西,发现隐藏在模式差异中的深刻规律,最 终达到对整体的认识。 苏南、珠江、温州、宝鸡、常德、民权、耿车模式。


4、代表著作: 费孝通,《江村经济》(1939),描述了中国农民生产、 消费、分配和交易体系,从村庄内部的社会结构探讨社会 变迁的动力。 《云南三村》(费孝通,1943,《禄村农田》;张之毅, 1943,《易村手工业》、《玉村土地与商业》),采取类 型学的方法呈现中国农村的经济多样性和现代化道路。 林耀华,《金翼》(1947),结构-功能主义人类学的具 体运用,最早采用传记式民族志的撰述方法,展现了一个 福建村庄中人与文化的关系。 许烺光,《祖荫下》(1948),描述了云南大理喜洲祖 先继嗣和文化传承的制度。 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1946),考察傣族村寨 “摆”的仪式,分析了生产、消费和信仰的关系。

3、社区权力分析:声望法与决策法 社区权力结构研究:声望法、决策法、职位法、综合法 (1)声望法 亨特,通过测量声望以确定社区的掌权者。具体做法:首先拟出 一份社区四个重要部门重要人物的名单,总数为175人;其次是 从社区中选出熟悉情况的14人组成专家小组,从四个部门的名单 中各选出十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并排序,得到40人名单;然后, 对40人展开结构式访谈,问题如‚如果有一个社区计划,要求有 一些人来决策,您将在这40人中选择哪十个人?‛,以此判断四 十人之间的关系网络情况。 (2)决策法 达尔,也称事件分析法、问题法,研究人员参与观察社区一些组 织或群体的决策会议,从决策过程判断权力。具体做法:选择了 城市建设、公共教育、市长竞选三个方面,对其中的决策过程进 行跟踪考察;实地研究,观察法,以非参与观察为主,参加决策 会议,观察参与对象的言行。
(2)整体、综合分析 整体分析,将社区视为一个整体,某种因素、文 化、结构必须在整体中加以理解。‚社会绝不是 一个各部分都不相联结的集合体。反之,一切制 度、风俗,以及生产方法都是密切相关的‛(费 孝通,1933)。 综合分析,‚综合的是和分科专门的、各不顾各、 片面的相反‛(《江村经济》),即多学科之间 的协作。 《江村经济》,整体分析、综合分析的典范。人 类学功能主义的直接运用;人类学、经济学、社 会学的融合。
抗战前 杨庆堃,《华北地方市场经济》(1933);廖泰初,《汶上县的私 塾组织》(1936);费孝通、王同惠,《花篮瑶社会组织》(1936) 抗战爆发后的魁阁研究 张之毅,《洱村小农经济》;史国衡,《昆厂劳工》(1946)、 《个旧矿工》;谷苞,《化城镇的基层行政》;田汝康,《内地女工》 (1942);胡庆钧,《呈贡基层权力结构》;费孝通,《乡土中国》 (1948) 抗战爆发后的民族研究 林耀华等,《凉山彝家》(1947);柯象峰,《西康社会之鸟瞰》 (1940);吴泽霖、陈国钧,《鑪山黑苗生活》(1940);李安宅, 《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1947);徐益棠,《雷波小凉山之儸民》 (1944) 其他研究 黄迪,《清河村镇社区》(1938);蒋旨昂,《战时的乡村社区政 治》(1944)

3、中国社区研究的兴起 吴文藻的学生:费孝通、林耀华、徐烺光、田汝 康、李安宅、黄迪、瞿同祖、廖太初 吴景超、陈达等学者的推动 三四十年代社区研究的基地: (1)费孝通,云南大学燕京大学社会学研究室 (魁阁); (2)陈达、李景汉,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 (3)李安宅,华西大学边疆研究所; (4)林耀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




马林诺夫斯基,观察,归纳,田野工作,即对社会事实资料 的收集、理解和解释。社会事实(不同于涂尔干)分为两类, 一是可见的具体的社会事实,如人口、地形、家谱、仪式、 分配、礼物交换等,可以借助统计资料;二是不可估量的社 会事实,如饮食细则、谈话腔调与气氛、同情或厌恶、虚荣 心等,只能采取全集式的记述。关注自我、语言、意义及人 类的自由,强调理论的构造应从那些日常、平凡的东西入手, 更注重对人类本质的理解和全面的人性描述。 布朗,社会结构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类型比较。社会结构、 社会功能构成社会体系。横向、同时的比较(不同社区的文 化、结构和生活),纵向的比较(同一社区的社会、文化变 迁)。认识逻辑:假说,观察,发现对事实的解释,回到实 地进行评判和验证,假说成为理论。 问题:人类学功能主义在研究方法上对于中国社区研究的影 响体现在哪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