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课程之社区分析 第四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区研究的提出(20世纪30年代) 来源一:人类学的功能主义 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 布朗(A. R. Radcliffe-Brown) 1935年访华,倡导村庄研究。 来源二: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 帕克,1929、1932-1933、1937年三度访华, 倡导城市社区研究。
2、中国的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功能 主义(江村、金翼);整体、综合分析(中 镇、江村);实地研究、田野工作;类型比 较(云南三村、区域模式) (1)功能主义 社会学、人类学的功能主义发展脉络:孔德、 斯宾塞、涂尔干、韦伯、马林诺夫斯基、布 朗、弗思、利奇、帕森斯、默顿、戴维斯、 莫尔、列维、贝拉、斯梅尔塞。

3、社区权力分析:声望法与决策法 社区权力结构研究:声望法、决策法、职位法、综合法 (1)声望法 亨特,通过测量声望以确定社区的掌权者。具体做法:首先拟出 一份社区四个重要部门重要人物的名单,总数为175人;其次是 从社区中选出熟悉情况的14人组成专家小组,从四个部门的名单 中各选出十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并排序,得到40人名单;然后, 对40人展开结构式访谈,问题如‚如果有一个社区计划,要求有 一些人来决策,您将在这40人中选择哪十个人?‛,以此判断四 十人之间的关系网络情况。 (2)决策法 达尔,也称事件分析法、问题法,研究人员参与观察社区一些组 织或群体的决策会议,从决策过程判断权力。具体做法:选择了 城市建设、公共教育、市长竞选三个方面,对其中的决策过程进 行跟踪考察;实地研究,观察法,以非参与观察为主,参加决策 会议,观察参与对象的言行。
抗战前 杨庆堃,《华北地方市场经济》(1933);廖泰初,《汶上县的私 塾组织》(1936);费孝通、王同惠,《花篮瑶社会组织》(1936) 抗战爆发后的魁阁研究 张之毅,《洱村小农经济》;史国衡,《昆厂劳工》(1946)、 《个旧矿工》;谷苞,《化城镇的基层行政》;田汝康,《内地女工》 (1942);胡庆钧,《呈贡基层权力结构》;费孝通,《乡土中国》 (1948) 抗战爆发后的民族研究 林耀华等,《凉山彝家》(1947);柯象峰,《西康社会之鸟瞰》 (1940);吴泽霖、陈国钧,《鑪山黑苗生活》(1940);李安宅, 《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1947);徐益棠,《雷波小凉山之儸民》 (1944) 其他研究 黄迪,《清河村镇社区》(1938);蒋旨昂,《战时的乡村社区政 治》(1944)

3、中国社区研究的兴起 吴文藻的学生:费孝通、林耀华、徐烺光、田汝 康、李安宅、黄迪、瞿同祖、廖太初 吴景超、陈达等学者的推动 三四十年代社区研究的基地: (1)费孝通,云南大学燕京大学社会学研究室 (魁阁); (2)陈达、李景汉,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 (3)李安宅,华西大学边疆研究所; (4)林耀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

2、吴文藻先生的贡献 吴文藻(1901-1985),燕京大学社会学系, 倡导社会学的中国化,结合了社会学与文化 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社区研究与中国国情最 相吻合。 社区研究,涉及农村社区、城市社区、文化 共同体,既可以进行模型调查,即静态的社区研究,以了解 社区的结构;也可以进行变异调查,即社区的动态研究,以了 解社区的历程;或者可以兼顾二者,以从整体上了解社区的组 织和变迁(吴文藻,1982)。 “现代社区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单位为制度,制度的运用 为功能。”(吴文藻,1944)
(2)整体、综合分析 整体分析,将社区视为一个整体,某种因素、文 化、结构必须在整体中加以理解。‚社会绝不是 一个各部分都不相联结的集合体。反之,一切制 度、风俗,以及生产方法都是密切相关的‛(费 孝通,1933)。 综合分析,‚综合的是和分科专门的、各不顾各、 片面的相反‛(《江村经济》),即多学科之间 的协作。 《江村经济》,整体分析、综合分析的典范。人 类学功能主义的直接运用;人类学、经济学、社 会学的融合。




1、文献法 (1)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收集和分析各种 书面文献资料及其他资料的方法。 (2)参考文献(作为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或论据) 与资料文献(作为研究或分析的对象) (3)资料文献的分析 对于定量的数据资料,需要读懂数据的内容、理解数 据收集的意图,需要将数据纳入自己的研究框架,并 能创造性地使用数据。 对于定性的文字资料等,可采取内容分析法,对资料 内容进行解析,以证明自己的理论假设。对定性资料 的量化处理。
(3)内容 社区环境的区位学分析,对社区中人口居住空间环境的位置、结 构形态等进行描述和分析。都市社区,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等。乡村社区,结构形态或功能分析。 社区行为的区位学分析,对社区中人们的行为空间、活动空间进 行分析。工作行为、消费行为、交往行为、休闲行为空间分析等。 (4)方法技术 观察法,静态、动态观察,了解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了解其在时间、空间上的性质。弹性、系统收集资料。 绘图法,绘制社会基图。首先标示出主要的地理特征和人为特征, 如河流、山脉、铁路、公路、工业区等,然后将某些有关现象如 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服务机构等,用符号在图上标明。可分析 机构设施的空间分布、各类社会问题的空间分布等。




马林诺夫斯基,观察,归纳,田野工作,即对社会事实资料 的收集、理解和解释。社会事实(不同于涂尔干)分为两类, 一是可见的具体的社会事实,如人口、地形、家谱、仪式、 分配、礼物交换等,可以借助统计资料;二是不可估量的社 会事实,如饮食细则、谈话腔调与气氛、同情或厌恶、虚荣 心等,只能采取全集式的记述。关注自我、语言、意义及人 类的自由,强调理论的构造应从那些日常、平凡的东西入手, 更注重对人类本质的理解和全面的人性描述。 布朗,社会结构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类型比较。社会结构、 社会功能构成社会体系。横向、同时的比较(不同社区的文 化、结构和生活),纵向的比较(同一社区的社会、文化变 迁)。认识逻辑:假说,观察,发现对事实的解释,回到实 地进行评判和验证,假说成为理论。 问题:人类学功能主义在研究方法上对于中国社区研究的影 响体现在哪里?
一、如何评价社会学中国学派? 二、当前的中国社区研究如何继承三四十年 代的研究传统?


1、芝加哥学派(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文区 位学方法 (1)一种以空间方位为基础的分析人类行为与 社会关系的系统分析方法,注重人与空间区位的 互动关系。实证研究、经验研究。 (2)研究单位:社区。都市社区研究,芝加哥 学派、霍利等;乡村社区和区域社区研究。区域 社区又称自然区域,是一个具有同质地理环境 (气候、雨量、地形、土质及野生动植物等)与 社会文化特性(人口结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 风俗习惯等)的较大的地区。


起点: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对北京宣武区椿 树胡同的居民生活及家庭婚姻的研究。 小城镇研究:小城镇,大问题;乡镇企业 城市社区研究:城市问题、内部协调、社区服务、区街经 济 新型城乡关系研究:苏南、珠江、温州等各类模式的比较 边区开发研究:发展战略、社会结构、民族问题 社区组织与制度研究:社区整合、政企关系、县域经济、 社会组织 社会心理研究:社区归属感、文化共处、农村宗教 社区发展研究 社区民间组织研究 社区服务体系研究





(3)实地研究、田野工作 实地研究,研究者必须亲自与事实接触,获得第一手资料,‚到 实地去‛。‚实地的‛是‚和凭空捏造的、抄袭的、不足考实的、 雇佣‘劳工’间接搜集资料相反‛ (《江村经济》)。 微型研究,解剖麻雀,‚在一定的地方,在少数人可以直接观察 的范围内,同当地人结合起来,对这地方的居民的社会生活进行 全面的研究,‘微’是指深入到生活的实际,而不是泛泛地一般 化的叙述,要做到有地点、有时间、有人、有行为。这样才能说 是‘直接的观察’。‛(潘乃谷、马戎,1996)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问题出发,有的放矢地寻找研究对象,进 行观察、分析、比较,解决已有的问题,产生新的问题(费孝通, 1987)。理论是实地研究的结果。 统计数据是理解事物的工具,但在数量分析之前,必须要接触研 究现象并进行分析。数量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2、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晏阳初、李景汉,河北定 县实验县,医治中国民众的“愚”、“贫”、 “弱”、“私”;1933年,李景汉,《定县社会 概况调查》。 乡村建设研究院,粱漱溟,山东邹平实验县,重 建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团体组织、科学技 术”。 3、共产党人的调查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兴国调 查》;张闻天等,《米脂县杨家沟调查》、《临 固调查》、《保德调查》。

4、社会网络分析: (1)莫雷诺(Jacob Moreno)的社会测量学(20世纪三十年 代) 运用包含少数问题的问卷测量某一范围内的心理社会网络;进行 矩阵表分析,网络图分析,列出所有人之间互相选择或互相拒斥 的情况(小圈子、社交明星、孤独者、不受欢迎的人);还可计 算群体内聚力、群体拒斥力的大小。 (2)埃默森(Richard Emerson)的社会交换网络理论(20世 纪六十年代) 行动者,A、B、C表示拥有不同资源的行动者;A1、A2、A3表示 拥有同样资源的不同行动者。交换关系,即行动者之间通过交换 资源而建立的网络关系。独占型交换网络、封闭型交换网络、多 向垄断型交换网络等。 (3)格兰诺维特(M. Granovetter)的弱关系和嵌入性理论, 波特(R. Burt)的结构洞理论(20世纪八十年代)


4、代表著作: 费孝通,《江村经济》(1939),描述了中国农民生产、 消费、分配和交易体系,从村庄内部的社会结构探讨社会 变迁的动力。 《云南三村》(费孝通,1943,《禄村农田》;张之毅, 1943,《易村手工业》、《玉村土地与商业》),采取类 型学的方法呈现中国农村的经济多样性和现代化道路。 林耀华,《金翼》(1947),结构-功能主义人类学的具 体运用,最早采用传记式民族志的撰述方法,展现了一个 福建村庄中人与文化的关系。 许烺光,《祖荫下》(1948),描述了云南大理喜洲祖 先继嗣和文化传承的制度。 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1946),考察傣族村寨 “摆”的仪式,分析了生产、消费和信仰的关系。

本讲内容 1、国内社区研究的历史 (1)社会学传入后的社区调查 (2)社会学的中国学派 (3)社会学恢复重建后的社区研究 2、社区研究的主要方法 (1)社区研究史中的方法 (2)具体方法技术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1、城市、农村的社会调查出现 1914-1915年,北京实进会,人力车夫调查; 1918-1919年,美籍教士甘博(S. D. Gamble)与燕京大学社会 学系主任布济时(J. S. Burqess),《北京——一种社会调查》, 最早的中国都市调查; 1919年,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教授甘博(O. H. Kulp),广东潮 州凤凰村调查,《华南乡村生活》; 1924年,张镜予,《沈家行调查》,第一部中文社会实地研究报 告; 1927年,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最早采用记帐法; 1929,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最早的家庭调查报告; 1930年,许仕廉,《清河镇社会调查》,第一部市镇调查报告。
(4)类型比较 类型比较,以典型把握类型,进而达到对整体性的复杂社会进行 认识。不同条件下发生不同的结构,条件可比较,结构亦可比较; 逐步扩大实地观察的范围,‚按着已有类型,去寻找条件不同的 具体社区,进行比较分析,逐步识别出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也 就由一点到多点,由多点到更大的面,由局部接近全体‛(费孝 通,1987)。 瑶山(简单社会)、江村(靠近都市的农村,深受现代工商业影 响)、禄村(以农业为主的内地农村)、易村(以手工业为基础 的内地农村)、玉村(市镇附近、开始受现代商业影响)。 模式比较,类型比较的发展,也是地区发展的方式。通过比较, 发现模式间共同的东西,发现隐藏在模式差异中的深刻规律,最 终达到对整体的认识。 苏南、珠江、温州、宝鸡、常德、民权、耿车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