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阳故城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涅阳故城考证

摘要:涅阳为汉朝时南阳郡的一个县城,大致在今天南阳市境内的邓州穰东镇,镇平侯集镇一带。关于涅阳故城的参考资料甚多,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镇平侯集说,另一种是邓州的穰东一说,但是笔者翻阅多种资料,在对比论证之后,更倾向于镇平侯集一说,涅阳故城遗址在今天镇平县县城以南13公里侯集镇境内,赵河(古涅水)北岸一带。

关键词:涅水赵河淯水湍水侯集镇穰东镇

对于涅阳故城的考证,首先要将其放在更大的地理范围之内,从宏观上多角度的把握,因此对南阳郡的整体了解显得尤为重要。

战国时,秦将白起攻楚战宛,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设南阳郡,治宛县。公元前二二一年秦朝统一中国,仍为南阳郡。当时的面积,除现今南阳市外,还有河南省的鲁山,叶县,舞阳,栾川的一部分和湖北的随州,枣阳一带。

西汉时,南阳归荆州部,辖三十六县。《汉书·地理志》记载:“南阳郡下辖涅阳等县,并为侯国。”而涅阳大致在今邓州市北,镇平县南一带。《水经·淯水注》载:“涅阳,汉初置县,属南阳郡,因在涅水之阳,故名。”可以推测汉时涅阳县城的位置与河流有关。《水经注·湍水》载:“湍水自白牛邑南,建武中,世祖封刘嵩为侯国。东南迳安众县故城南,县本宛之西乡,汉长沙定王子康侯丹之邑也。湍水东南流,涅水注之。湍水东南流,涅水注之。(涅)水出涅阳县西北歧棘山,东南迳涅阳县故城西。涅水又东南迳安众县,竭而为陂,谓之安众港。魏太祖破张绣于是处,与荀彧书曰:绣遏吾归师,迫我死地。盖于两水之间以为沿涉之艰阻也。涅水又东南流注入湍水。而据新编的《镇平县志》记载,赵河,古称涅水、课水、照河等,清代顺治时期开始称赵河,发源自五垛山南麓二龙乡红云寺,为镇平境内第一大河。镇平五朵山,古名倚帝山、歧棘山、骑立山,北顶,位于镇平县二龙乡北部,属伏牛山在镇平境内的余脉。可知书中提到的涅水就是现在的镇平赵河,而歧棘山就是五朵山。

因此,对于涅阳故城的考证就围绕着涅水和歧棘山展开。《汉书·地理志》载:“汉高祖刘邦封吕腾为涅阳侯,因以置县。莽新时,改名前亭。东汉复称涅阳。安帝刘祜封其妹为涅阳公主。西晋时,属南阳国。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名课阳。唐代此县废。汉书中只是很简单的提到涅阳的历史,对与其位置并没有详加说明。《水经注》载:涅阳“县南有二碑,碑字紊灭,不可复识”。书中所提到的“县南有二碑”,据本人考证,现在镇平和邓州交界的地方,穰东镇和候集镇皆无二碑存在。这就为涅阳古城的具体位置的考证添上了一层迷雾。

涅阳故城大致存在于今镇平县以南以及邓州以北区域,也就是两县交界的地方。因此,历来就存在着镇平候集说和邓州穰东说两种争论。

根据新编的《镇平县志》记载,涅阳城,地望在涅水之阳。古之涅水,今名赵河,发源于河南省镇平县境内的伏牛山南麓,水经该县二龙乡、石佛寺镇、杨营镇、候集镇、邓州穰东镇、新野县。秦代推行郡县制,涅阳为县,隶属南阳郡。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刘邦自陈留率军西征,到达南阳郡时遭遇南阳郡守吕齮的阻击,刘邦担心进攻宛县会延误进关,就绕过宛县,西进到安众、涅阳(今侯集镇马圈王、宋小庄一带)境内,谋

士张良在此进谏,认为弃宛西进,则前有强秦,后有宛军,必背腹受敌,危险之极。刘邦采纳张良之谏,连夜回军,包围宛城。南阳郡守吕齮见刘邦回军,知其决心,自料守城无望,准备自杀。经部下陈恢劝说降刘。涅阳县吏顺应历史潮流,不战而降,使刘邦顺利西进,于同年8月入秦。

汉时,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封吕胜为涅阳侯,涅阳为侯国。侯国结束后,为县城建制。《后汉书·卷十下》载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建武十五年封次女刘中礼为涅阳公主,此间涅阳为公主邑。唐太宗贞观元年,涅阳归邓州穰县管辖。同时唐《阔地志》记载:“涅阳故城,在穰县东北六十里。”张嘉谋《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古迹》记载:“涅阳城在邓州东北六十里,涅水之阳。汉县,属南阳郡,晋因之。”王伯祥《史记选·涅阳侯封地》记载:“涅阳侯封地在今镇平县南。”《大清一统志》记载:“涅阳故城在镇平县南。”清乾隆《州庭府县图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文大词典》等书,均准确地交代了涅阳城的地理位置,言涅阳城在今镇平县南。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方城考证》也明确记载:邓州东北六十里有涅阳城,邓州东北有穰东城,是并列的两个城。

由此可知,涅阳故城在今邓州市穰东镇有失偏颇,不足为信。

在现代,南阳镇平县的行政区划中,保留了一些与涅阳有关的地理标识。例如涅阳街道办事处(乡镇级别的行政区划名),是今镇平县人民政府驻地,本人所就读的涅阳小学,以及涅阳路(街道名)等。都深深的烙上了涅阳的标志。

而据最新编订的《镇平县志》记载,涅阳故城本在镇平县侯集镇宋小庄、鄂营一带。

然而,镇平县侯集镇与邓州市穰东镇一衣带水、唇齿相依。涅阳故城在邓州穰东镇一说也并不是空穴来风,自然也是有一定的根据的。

根据最新的邓州地方志记载,涅阳故城,位于邓州穰东镇西北1·5公里张砦村一带。东起叶胡桥,西至赵河(涅水),北起玉皇店,南至赵河店,面积约200000平方公尺。城垣遗迹明显可见。历年来有汉砖,汉瓦,汉五铢钱及残陶器出土。

《汉书·地理志》载:“汉高祖刘邦封吕腾为涅阳侯,因以置县。莽新时,改名前厅。东汉复称涅阳。安帝封其妹为涅阳公主。西晋时,属南阳国。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名课阳。唐代此县废。明嘉靖南阳府志载:“穰东古城在州东北六十里。世传古穰城即汉穰县也,今穰东铺即其地。在南阳、邓城之中。”《九域志》载:“邓州穰有穰东镇。”《金史·地理志》载:“邓州穰,镇四,其三曰穰东,宋、金皆为镇,非汉穰县。”《元和志》载:“邓州理穰。汉旧县。又云,南阳县西至邓州一百二十里穰东镇,在南阳、邓州中各六十里,则此非穰汉县故城也。”邓州志谓此为涅阳故城。《括地志》载:“涅阳故城在邓州东北六十里。”《水经注》载:“县南有二碑,碑字紊灭,不可复识。”《邓县新志》指出,石碑在穰东西。《邓州旧志》

载:“城中有东汉中书令左雄碑。”今已佚失。涅阳屡遭兵焚,光绪末尚存北门,门额槽横刻“涅阳”二字。

从上可以看出关于涅阳故城在穰东的记载材料上的论据不够充分。《括地址》载:“涅阳故城在邓州东北六十里。”而这里也是邓州穰东镇和镇平县侯集镇的交汇处,并不能作为依据。《水经注》载:“县南有二碑,碑字紊灭,不可复识。”既然石碑上没有记录,当然不能作为证据。《邓县新志》指出,石碑在穰东西。而镇平侯集镇正好在穰东的西北方向,又没有说在穰东西边的距离,不足为凭。《邓县旧志》记载:“涅阳屡遭兵焚,光绪末尚存北门,门额槽横刻“涅阳”二字。”侯集镇在穰东镇的北边,两镇比邻而居,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清代光绪末年尚留存的穰东镇北门门额槽内会横刻有“涅阳”二字。其意为穰东北临涅阳,要不,作为一城之名的“涅阳”,为什么不是出现在其正门——南门,而是出现在其北门呢?如南阳城西门“永安门”内额曰“吕城肇封”,外额曰“控制秦关”,即言南阳向西近临古吕国(今镇平县侯集镇),远望古秦关(今陕西省);而其正门——南门就直接叫作“淯阳(南阳古称)门”。因此“涅阳”二字横刻在穰东镇的北门,恰恰证明了穰东镇不是涅阳城,其北临的侯集镇才是。

至于穰东出土有“涅阳”铭文的铜壶,那只能证明铜壶原为涅阳制作,不能证明穰东即为涅阳城址,因为其间并无必然的逻辑关系。

穰东镇在汉代曰“东阳聚”、“东阳城”,《后汉书·郡国志·二十二》载:南阳郡辖宛、冠军、叶、邓、穰、安众、涅阳、西鄂、山都、鲁阳、新野、堵阳、博望、平氏、棘阳等三十七城。史载“东阳城在州(指邓州)东,本汉穰县之东阳聚。后汉建武三年,延岑为所败,自穰走东阳,朱祐等击破之。刘昭曰:淯阳有东阳聚,朱祐败张成处也。盖穰县旧与淯阳接境矣。”《中国通史》载:建武三年(公元27年),光武帝征虏将军祭遵“率兵南下,在南阳附近的杜衍消灭掉邓奉的余党邓终;又与建义大将军朱祐会师,大败延岑与秦丰将张成于南阳之东阳聚,斩张成。”

今穰东镇双庙村东南有太子岗,据《明嘉靖南阳府校注》载:“陈后主(陈叔宝),幼为周师所居留穰,后归为陈太子,坡盖以后主得名。”陈叔宝生于553年,字元秀,小字黄奴,为陈宣帝陈顼嫡长子,被册封为太子,582年即位。据此,穰东在当时属穰,且归南朝辖。

今侯集镇南有马圈王村,《邓州县志》载:“马圈城,州(指邓州)东北七十里。汉涅阳县地。后魏于此置马圈镇。齐东昏侯永元初,陈显达攻马圈,拔之。既而魏主宏发洛阳,自梁城至马圈,命元嘉断均口,邀齐兵归路,显达败还。梁普通六年,曹义宗围魏荆州,取顺阳、马圈,魏将裴衍寻败义宗于析阳,复陷顺阳,进围马圈。义宗击败衍,仍拔顺阳。杜佑曰,马圈去襄阳三百里,在今穰县北,是也。”马圈城当时属涅阳县,且归北朝辖。

涅阳县,又称深阳、课阳,自唐贞观元年(626年)省,并入邓州。《新唐书·地理志》邓州穰注:“州领深阳县,贞观元年省。”《寰宇记》载:“穰有涅阳废县。”也正因为它并入了邓州,所以自唐代起邓州县志将载有涅阳城(而非县),不仅如此,原属涅阳县管辖的军事重镇马圈城,甚至是其间更北地区的山川、庙宇也很自然地出现在邓州县志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涅阳城(包括涅阳县所辖之马圈城)的记述会出现在《邓州县志》之中的疑问。

涅阳县虽已不存,改制为镇,名曰“阳管”,实言其地原为涅阳县管辖。《九域志》载:“邓州,宋有张村、曲河、延陵、刁涧、阳管、穰东、稂廷、广晋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