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9 法律规范逻辑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③反映了少数人先富起来是允许的、可行 的。这反映了我国现行政策的变化,在20世纪 60年代,是不允许有人先富起来,是要割资本 主义尾巴的。可见,同一行为情况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由于行为规范不同,可以是可行的,也 可以是不可行的。 例④反映了汽车沿公路左边行驶是不行的, 是违反我国交通法规的。但有的国家规定汽车 沿公路左边行驶。因此,在汽车沿公路哪一边 行驶的问题上不存在事实上的真、假问题,只 存在按规定要求是否可行的问题。
4.必然否定命题 反映对象情况必然不存在的命题。其模态词是 “必然”,所含非模态命题从质上说是否定命题。 必然否定命题的逻辑形式可写作: S必然非P或S不是P是必然的。 也可符号化为: 口┐P。 例如: 谎言必然不能长期骗人。 这个命题反映谎言长期骗人的情况必然不存在。
模态词“可能”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可能”的狭义理解:“有可能性,而且仅仅是 种可能性,即肯定了某种可能,也就排除其必然 性”;“可能”的广义理解:可能性并不排除其 必然性。如同直言命题的特称量词一样,逻辑学 取其广义的理解,从而使“可能”这一模态词具 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也符合人们的认识过 程。正是基于这种“可能”的广义理解,四种真 值模态命题之间才具有规律性的真假制约关系。 这些关系用正方图形表示,即模态对当关系或称 模态逻辑方阵。如下图所示:
2.根据“实然”和“必然”、“可能”的 关系进行推演的真值模态推理 所谓实然命题就是反映现实对象确实情况 的命题,又称之为非模态命题。这种命题与真 值模态命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我们用“p”和“非p”分别表示实然肯定命题 和实然否定命题。“p”、“非p”与“必然p”, “必然非p”、“可能p、”“可能非p”之间存在 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例如,某人今天去闹市区不 慎丢了钱包,这个情况是确实的,因而,可以形 成一个真实的实然命题:“某人丢了一个钱包”, 但“某人必然丢一个钱包”却未必是真的。再如, “某人没有被评聘为教授”这个非模态命题不合 乎事实,即为假,但“某人可能被评聘为教授” 这一真值模态命题未必为假。
模态逻辑方阵图
口P 差
矛 等 关 系 下反对关系 盾 盾 关 系
反对关系


口┐P

关 系 ◇P
关 系
◇┐P
反对关系: 口P与口┐P二者不能同真,可以 同假:当一真时,则另一必假;当一假时,另一 可真可假。 下反对关系:◇P与◇┐P二者不能同假,可 以同真:当一假时,另一必真;当一真时,另— 可真可假。 差等关系: 口P与◇P、 口┐P与◇┐P.可 以同真、可以同假:必然命题真,与之对应的可 能命题必真;必然命题假,与之对应的可能命题 可真可假;可能命题真,与之对应的必然命题可 真可假;可能命题假,与之对应的必然命题必假。 矛盾关系:口P与◇┐P、口┐P与◇P,既不 同真也不同假。即一真另—必假,一假另一必真。
法律逻辑学
周金明
zjmjz@
第九章 法律规范逻辑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模态命题的结构和特征及其分类;理解 四种真值模态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四种基本的 法律规范模态命题之间的制约关系;掌握法律规 范对当推理和法律规范三段论的基本有效形式; 提高在实际思维中灵活运用法律规范推理的逻辑 思维能力。
(4)不可能不p→可能p(┐◇ ┐p→◇p) 例如: 某甲不可能考不上大学;所以,某甲可能考上 大学。 (5)必然p→可能p(口p→◇p) 例如: 本案凶犯必然是左撒子;所以,本案凶犯可能 是左撇子。 (6)必然不p→可能不p(口┐p→◇┐p) 例如: 他明天必然不来;所以,他明天可能不来。
(7)不可能p→不必然p(┐◇p→ ┐口p) 例如: 社会主义不可能越过商品经济阶段;所以, 社会主义不必然越过商品经济阶段。 (8)不可能不p→不必然不p (┐◇┐p→┐口┐p) 例如: 明天不可能不停电;所以,明天不必然不停 电。
二、真值模态命题 (一)真值模态命题的种类及其相互关系 1.可能肯定命题 反映对象情况可能存在的命题。可能肯定命 题所用的模态词是“可能”,而其所包含的非模 态命题从质上说是个肯定命题。 可能肯定命题可用公式表示为: S可能是P或S是P是可能的。 也可符号化为:◇P。 例如: 事实不清的判决可能会冤枉好人。 这个命题反映“事实不清的判决”存在“冤枉 好人”的可能性。
6.允许否定命题: 规定某种行为可以不予实施的命题。 允许否定命属形式是: 允许非P (或“允许不P”) 也可符号化为:P┐p。 例如: 允许公民不信宗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 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 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不予追究。 (《刑法》第7条)
4.禁止否定命题: 规定某种行为不得实施的命题。 禁止否定命题形式是: 禁止非p (或“禁止不p”)。 也可符号化为:F┐p。 例如: 禁止公、检、法部门不按法律规定办案。 禁止司机行车不带驾驶执照。 学生不准不请假而长期离校。
5.允许肯定命题: 规定某种行为可予实施的命题。 允许肯定命题形式是:允许p。 也可符号化为:Pp。 例如: 允许辩护律师查阅与案件有关的材料。 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民事诉讼法》 第51条) 被告有权提出反诉。(《民事诉讼法》第52条 第 2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 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宪法》 第41条)
2.可能否定命题 反映对象情况可能不存在的命题。这种命题所 用的模态词是“可能”,所含的非模态命题从质 上说是否定命题。 可能否定命题的逻辑形式可写作: S可能不是P或S不是P是可能的。 也可符号化为:◇┐P。 例如: 这次列车可能不会晚点。 这个命题反映这次列车不会晚点的可能性。
3.必然肯定命题 反映对象情况必然存在的命题。这种命题的模 态词是“必然”,所含的非模态命题从质上说是 肯定命题。 必然肯定命题的逻辑形式是: S必然是P或S是P是必然的。 也可符号化为:口 P。 例如: 贫富两极分化必然导致社会不稳定。 这个命题反映贫富两极分化导致社会不稳定的 必然性。
第九章 法律规范逻辑
教学重点● 1.模态命题及其基本分类。 2.法律规范对当推理和法律规范三段论的基 本有效形式。● 教学难点★ 1.法律规范命题的等值关系。 关键术语 模态命题/真值模态命题/法律规范命题/模态 推理/法律规范推理/法律规范三段论
第九章 法律规范逻辑
第一节 模态命题 一、模态命题概述 1.什么是模态命题 所谓模态命题就是含有模态词的命题。 2.模态命题的种类 (1)真值模态命题 真值模态命题是含有“可能”、“必然”之 类的模态词的命题,有真假之分。
(一)法律规范命题的种类 1.必须肯定命题 规定行为主体必须实施某种行为的命题。 必须肯定命题形式是:必须P。 也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号化为:Op。
三、法律规范命题
例如: 每个公民必须遵纪守法。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规,行政法规,服从监管;……。 (《刑法》第75条) 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宪法》 第49条第3款)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1款)
第二节 模态推理
一、真值模态推理 它是以真值模态命题为前提并据其逻辑特性进 行推演的推理。 1.模态对当关系推理及其有效式 真值模态对当关系是这种推理的逻辑依据。因 为这种推理是必然性推理,所以,舍弃那些推不 出确定结论的推演形式,只剩下16个有效式(“→” 表示推出):
(1)必然p→不必然不p(口p→ ┐口┐p) 例如: 事物必然包含矛盾;所以,事物不必然不 包含矛盾。 (2)必然不p→不必然p(口┐p→ ┐口p) 例如: 幸福必然不会从天降;所以,幸福不必然 会从天降。 (3)不可能p→可能不p(┐◇p→◇ ┐p) 例如: 平均主义不可能承认差异的客观性;所以, 平均主义可能不承认差异的客观性。
(9)必然p→不可能不p(口p→ ┐◇┐p)。 (10)不必然p→可能不p(┐口p→◇┐p)。 (11)可能p→不必然不p(◇p→┐口┐p)。 (12)不可能p→必然不p(┐◇p→口┐p)。 (13)不可能不p→必然p(┐◇┐p→口p)。 (14)可能不p→不必然p(◇┐p→┐口p)。 (15)必然不p→不可能p(口┐p→┐◇p)。 (16)不必然不p→可能p(┐口┐p→◇p)。
(二)事物的模态与认识的模态 1.事物的模态(客观的模态) 例如:事物必然具有内在的矛盾。 这是一种事物的模态,因为事物的内在矛盾是 事物自身固有的属性,这个命题是对事物自身这 种必然性的反映。 2.认识的模态(主观的模态) 例如:小辛可能是山东人。 这是一种认识的模态,因为,尽管小李的籍贯 在客观上是确定的,但这里所反映的情况不是就 客观实际而言,而是由于命题的运用者对小李的 籍贯了解缺少足够的把握从而做出的一种主观上 的推测。
2.必须否定命题: 规定行为主体必须不实施某种行为的命题。 必须否定命题形式是: 必须非p(或“必须不p”)。 也可符号化为:O┐p。 例如: 涉及国家机密的案件必须不公开审理。 证人必须不是精神上有缺陷的人。 司法人员询问证人时询问人必须不少于二人。 一切公民的行为必须不违反现行法律。
3.禁止肯定命题: 规定行为主体不得实施某行为的命题。 禁止肯定命题形式是:禁止p。 也可符号化为:Fp。 例如: 禁止随地吐痰。 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 誉。(《民法通则》第101条) 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 非法方法收集证据。(《刑事诉讼法》第43条) 保管人不得将保管物转交第三人保管,但当事 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合同法》第371条)
作为非模态的实然命题,其真假则是由现实世 界中的真假直接决定的。而作为真值模态命题的 真假,却是由它所包含的非模态命题在各种可能 世界中的真假决定的。 从反映对象情况是否存在的程度而言,“实然” 介于“必然”和“可能”之间,亦即实然命题弱 于必然命题而强于可能命题。
由模态对当关系中的差等关系和真值模态命题 与一般实然命题之间的关系出发,我们不难得出 下列两个推演公式: (1)必然p→p→可能p。 (2)必然非p→非p→可能非p。 公式(1)表明:p的必然性蕴涵了p的确实性, 进而蕴涵了p的可能性;公式(2)表明:非p的必 然性当然蕴涵着非p的确实性,进而蕴涵着非p的 可能性。
例如: ①明天可能下雨。 ②真正的作案者必然具有作案时间。 例①反映明天下雨的可能性,例②反映真正 的作案者具有作案时间的必然性。而这些情况 都可用客观事实检验其真假。
(2)规范模态命题 是含有“必须”、“允许”、“禁止”等规 范词的命题。这种命题不存在事实上的真假问 题,就其所及的行为而言有着可行与不可行的 分别。 例如: ③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 ④禁止汽车沿公路左边行驶。
四种法律规范命题之间关系的逻辑方阵图 OP(F┐p) 反对关系 (Fp)O┐P
差 差

等 关 系 系 盾 关 盾 关

等 关 系 系 下反对关系
PP
P ┐P
这里仅以“必须p”与“必须非p”之间的关系 为例,作出说明。 “必须p”与“必须非p”之间是反对关系。其 特点是:二者一个正确时,另一个则不正确;一 个不正确时,另一个正确与否不定。例如,法律 规定“禁止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为正确时, 那么,“有人应当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就一定是 不正确的。因此,在一部法律中,不能包含有具 有反对关系的法律规定。
(二)四种基本法律规范命题之间的关系 1.反对关系:必须p(Op)与必须非p(O┐p)之 间,一个可行,另一就不可行;一个不可行,另 一可行与否不确定。 2.下反对关系:允许p(Pp)与允许非p(P┐p) 之间,一个不可行,另一必可行;一个可行,另 一可行与否不确定。
3.差等关系:必须p(Op)与允许P(Pp)、必须 非p(O┐p)与允许非p(P┐p),分别都是上位命题 可行,其下位命题必可行;上位命题不可行,其 下位命题可行与否不确定;下位命题可行,其上 位命题可行与否不确定;下位命题不可行,其上 位命题必不可行。 4.矛盾关系:必须p(Op)与允许非P(P┐p)、 必须非p(O┐p)与允许p(Pp),分别都是一可行, 另一必不可行;一不可行,另一必可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