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韦重韬[等]著)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煤层气主要储层参数测试

煤层气主要储层参数测试
在无限作用阶源自,最易识别和最重要的流动类型之一是径向
流。无限作用径向流是试井解释技术的基础。
在半对数座标中,无限作用径向流的压力响应为一 条直线。除早期响应以外,径向流的压力响应与时间的 对数呈比例关系。
4.储层边界响应
实际上,储层并不真正是无限大的。因此,无限作用径 向流阶段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最终在测试的井中将会感觉 到储层边界的作用。 ①闭合边界 ②断层边界 ③常压边界
CH4
Coal Matrix
Coal Cleats
CH4 CH4 H2 O
CH4
CH4
CH4
3.2、煤层气产出三个阶段
阶段Ⅰ:压力下降比较少,井附近只有单相水流动。属于单相流阶段。 阶段Ⅱ:储层压力进一步下降,井筒附近有一定数量的甲烷从煤的表 面解吸,开始形成气泡,阻碍水流动,水的相对渗透性下降,但气泡是 孤立的,没有互相连接。这一阶段叫做非饱和单相流阶段。
阶段Ⅲ :储层压力进一步下降,
有更多的气解吸出来,则井筒附近 水中含气已达到饱和,气泡互相连 接形成连续的流线,气的相对渗透 率大于零。随着压力下降和水饱和 度降低,气的相对渗透率逐渐上升,
气产量逐渐增加。这一阶段叫做两
相流阶段。
3.3、试井机理
煤层气田大规模开发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资,因此,在开发煤层 气田之前首先要查清煤层气储层的特性,并对煤层气井的长期产能 和最终采收率进行预测。
由于试井时间很短,所以在分析时,可以简化为两种模 型:描述径向流的模型和描述水力压裂井的模型。 径向流模型描述的是裸眼井或未经水力压裂激化的套管 井中的水流。 线性流模型用来描述水力压裂井中的流动状态,因为水 力压裂改变了近井地带的水流状态,形成了较强的线性水流。
径向流储层模型

第三章煤层气储层压力和赋存状态

第三章煤层气储层压力和赋存状态
第三章 煤储层压力 及煤层气的赋存状态
第三章煤层气储层压力和赋存状态
第一节 煤储层压力
一、定义
指作用于煤孔隙—裂隙空间上的流体压力(包括水 压和气压),故又称为孔隙流体压力。
1、开放体系 储层压力等于静水压力
2、封闭体系 储层压力等于上覆岩层压力
3、半封闭体系 上覆岩层压力由储层内孔隙流体和煤基质块共
Collions提出的煤层气在煤层中存在的四种赋存 状态:煤层气在煤中处于平衡状态时,在煤孔隙 中由表面向外依次为孔隙表面的单分子吸附相、 类液态相、孔隙气态相和游离态相。
第三章煤层气储层压力和赋存状态
一、 溶解态
对天然气而言,在高压条件下甲烷在水中的溶解 度可达到数十m3(气)/m3(水) 。
第三章煤层气储层压力和赋存状态
Van Bergen等认为在煤层中煤层气有四种赋存 状态:(1)吸附在微孔隙中;(2)被包裹在煤 基质孔隙中;(3)游离在煤中割理和裂隙中; (4)溶解在煤中的裂隙水中。
Crosdale等人认为在煤中煤层气的赋存状态也有 四种:(1)压缩在孔隙中的游离态气体;(2) 浓缩为固相或液相;(3)溶解在煤结构中;(4) 吸附在煤内表面上。
通常用亨利定律描述煤层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利 用气体逸度和亨利常数的不同可以更加合理地解 释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亨利定律最初表达式为 : pi Hici
式 中 : p i — 气 体 组 分 i 所 受 到 的 压 力 , M P a ; H i — 气 体 组 分 i 的 亨 利 常 数 , M P a ; c i — 气 体 组 分 i 在 溶 剂 中 的 摩 尔 分 数 , m o l / m o l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煤层埋深/m

第三讲 煤层气资源储量计算

第三讲 煤层气资源储量计算

注:极复杂构造只宜边探边采,线距不做具体规定.
煤层稳定程度类型钻探工程基本线距表
各种查明程度对煤层控制的基本线距(m) 煤层稳定程度 探 明 的 稳 定 较稳定 不稳定 500~1 000 200~500 控 制 的 1 000~2 000 500~l 000 375a 250
注:极不稳定煤层只宜边探边采,线距不做具体规定. *只适合:煤层厚度变化很大,且突然增厚,变薄现象,全区可 采或大部分可采;
只进行了地质评价和初步经济评价开发是有经济价值的各级煤层气储量勘查程度和认识程度要求构造复杂程度储层稳定程度基本井距km宽缓的褶皱构造第一型煤层稳定煤厚变化很小或沿一定方向逐渐发生变化3040第二型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但仅局部地段出现少量的减薄没有尖灭2030第三型煤层不稳定煤层厚度变化很大且具有明显的变薄尖灭和分叉现象1520煤系地层产状平缓但具有波状起伏煤系地层呈简单的褶皱构造两翼倾角较陡并有稀疏断层煤系地层呈简单的褶皱构造但具有较多断层对煤层有相当的破坏作用第一型煤层稳定煤厚变化很小或沿一定方向逐渐发生变化2030第二型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但仅局部地段出现少量的减薄没有尖灭1020第三型煤层不稳定煤层厚度变化很大且具有明显的变薄尖灭和分叉现象0510煤系地层呈紧密复杂褶皱并伴有较多断层产状变化剧烈褶皱虽不剧烈但具有密集的断层煤层遭受较大破坏煤层受到火成岩体侵入使煤层受到严重破坏第一型煤层稳定煤厚变化很小或沿一定方向逐渐发生变化1020第二型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但仅局部地段出现少量的减薄没有尖灭0510第三型煤层不稳定煤层厚度变化很大且具有明显的变薄尖灭和分叉现象05附表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计算关于储层的基本井孔控要求煤层气资源储量计算构造复杂程度各种查明程度对构造控制的基本线500100000020002505005001000250500注

第三节 煤层气储层压力

第三节  煤层气储层压力

00
SMU
0 70 0
T 13 N Wyoming州 Colorado州 T 11 N
CA 60 6 5 0 0 00 7000 55 00 3
?
700 0
2
N
T 9 N
UU
e n河




e河
G re
? ?
80
Sn
ak
0 0 70 00 65 00 60
00
6000
65 00
75
00
70
80
85
00


一、储层压力分类
储层压力梯度是指单位垂深内储层的压力增量,即随 着深度的增加储层压力的改变速度,常用kPa/m或者 MPa/100m来表示。 压力系数为实测地层压力与同深度静水压力之间的 比值。
当压力系数在0.9~1.1(约9.79~11.0 kPa/m)范围时,储层 压力处于正常状态;压力系数超过这一范围时,则为异常高 储层压力,即异常高压(或简称为高压)或异常超高压(简 称为超高压),低于此范围时,即储层压力低于静水压力, 为异常低储层压力。
第三节 煤层气储层压力



地层压力(geopressure或formation pressure), 又称为地层孔隙压力,定义为作用于地层孔隙内 流体(油、气、水)上的压力。 煤层气储层压力是地层压力的一种,是指作用于 煤孔隙、裂隙内的水和煤层气上的压力,亦称煤 储层压力、煤层压力,与煤矿瓦斯灾害治理方面 的瓦斯压力是同一个概念。 煤层气储层压力是煤层能量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是煤层气运移、产出的动力。不仅影响着煤层的 含气能力、煤层气的赋存状态,也影响着煤层的 渗透性,从而制约着煤层气的开发。

1煤层气藏三维数值模拟_冯文光

1煤层气藏三维数值模拟_冯文光

卷(Volume)19,期(Number)1,总(Total)75矿物岩石 页(Pages )43-48,1999,3,(M ar ,1999)J M INE RAL PET ROL 煤层气藏三维数值模拟冯文光1 梅世昕2 侯鸿斌2 羊裔常1(1 成都理工学院石油系,成都 610059)(2 华北石油地质局,郑州 450007)【摘 要】 本文根据煤的储气特征、煤层气的吸附特征、排水降压解吸产气机理建立了煤层气藏数学模型和三维全隐式差分模型,采用最佳变松驰求解,收敛度快,稳定性好。

【关键词】 煤层气 解吸 数值模拟 最佳变松驰法 全隐式中图法分类号:T E 319ISSN 1001-6872(1999)01-0043-48; C ODEN:KUYAE2收稿日期(M anuscript received):1998-12-10 改回日期(Accepted for publication):1999-02-05第一作者简介:冯文光 男 51岁 教授(博士导师) 油藏工程专业 研究方向:油气田开发、数值模拟,试井分析及煤层气藏0 引 言在地下煤层形成过程中,生成大量的天然气,一部分以游离状态通过运移、聚集形成常规天然气藏;另一部分以吸附状态为主储存在煤层的孔隙中,这种储存在煤层气中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称煤层气,或煤层瓦斯。

60年代和70年代初,美国矿业局为改善煤矿安全,对煤层气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70年代末,煤层气的开发利用还没有被引起重视,甚至把以煤层气作为商品的少数企业家视为“疯了”。

美国1977年开采煤气以来,开采井数成倍增加,年产煤层气产量倍增。

1989年美国已有400口井生产,年产量逾20×108m 3。

1992年美国煤层气年产量达200×108m 3。

我国煤层气蕴藏量十分丰富,与常规天然气蕴藏量相近,华北石油地质局自1986年以来,进行了多项攻关研究。

然而煤层气这一巨大而洁净的资源在我国至今尚未被开发和利用。

第五章煤层气成藏机理

第五章煤层气成藏机理

煤层 露头线
500
断层
地下水水 位等值线
水动力边界
水动力封堵边界是最常见的煤层气藏边界。 水动力封堵的机理为:要使储层内保存一定量的煤层气,就必须具备一
定的储层压力,即地下水静水位面(对应于储层压力)具有一定的高程。 这一高程可通过经济边界对应的含气量和兰氏方程计算的储层压力换算。
水动力边界
沁南煤层气藏的东部和南 部为水动力封堵边界,对于15 号煤而言,最大吸附容量为 39.91~46.84 m3/t,平均为 43.37 m3/t;兰氏压力为 3.034~3.184MPa,平均为 3.109MPa。如果取最大吸附量 46.84 m3/t,兰氏压力 3.184MPa,以8 m3/t为经济边 界则对应的极限储层压力在 1.3MPa 左右,即地下水的水 位高差最低应为130 m 左右 z
如对沁南煤层气藏的作图分析(图5.4),图中甲烷组分含量随 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甲烷组分含量大于80%对应的煤层埋深 为180 m,即可确定风氧化带的深度为180 m 左右。
风氧化带边界
CH4含量(%)
120
3号煤
9号煤
100
15号煤
如果以甲烷
80
浓度80%为
风氧化带底
60
界,沁南煤
40
层气藏风氧
5. 断层边界
断层边界可以分为封闭性断层边界和开放性断层边界两类
1)封闭性断层边界
断层封闭性原理可用下列公式定量表达:
pc
2r
cos
R
式中:R-相互连通的孔喉半径;r-烃水界面张力;-润湿角。
被封烃类压力是指烃柱的浮力:
p w hgh
式中:w-储层内水的密度;h-储层内烃的密度;g-重力加速度;h储层内烃柱的高度。 当pc>p时,断层的封闭性好,反之差。

煤层气数值模拟

煤层气数值模拟

煤层气藏数值模拟By gulfmoon79@精准石油论坛目录1. 煤层气藏开发生产特点2. 煤层气流动机理3. 煤层气藏几个重要参数3.1 孔隙度3.2 煤层渗透率3.3 变煤层渗透率3.4 相对渗透率曲线3.5 煤层厚度3.6 煤层气连通性3.7 煤层气含量3.8 煤吸附能力4. 模拟煤层气藏4.1 变黑油模型4.2 单孔介质模型4.3 双孔介质模型4.4 多孔介质模型4.5 黑油模型4.6 组分模型前言煤层气藏与常规气藏的最主要区别在于煤层气是以吸附状态吸附在煤基质微孔隙的表面,在生产过程中,当气藏压力下降到临界解析压力,煤层气从煤基质解析出来,通过煤基质扩散到煤裂缝,然后从煤裂缝流入到生产井。

煤裂缝通常初始充满地层水,其中可能存在自由气,但一般不会超过储量的1%。

而常规气藏气体是以自由气状态储存在气藏孔隙,气体在孔隙间的流动是达西渗流。

煤层气藏数值模拟模型需要模拟煤层气从煤基质解析然后扩散到煤裂缝的流动机理,这是与常规模拟模型的主要不同。

常规模拟模型只描述流体在储层中的渗流,而煤层气模型需要描述煤层气从煤基质解析,煤层气扩散到煤裂缝,煤层气在煤裂缝间渗流以及从裂缝流入到生产井。

煤层气数值模拟模型可以采用单孔介质模型,双孔介质模型以及多孔介质模型。

对流体的描述可以采用黑油模型或组分模型。

单孔介质模型一个网格中的孔隙部分代表煤裂缝,非孔隙部分代表煤基质,煤层气从煤基质实时解析,与煤裂缝自由气达到瞬间平衡。

双重介质模型包括基质网格以及基质网格对应的裂缝网格。

模型基质网格描述煤层基质,基质网格提供气源,在开采过程中随着压力下降,气体从基质网格解析然后扩散流动到裂缝网格。

模型裂缝网格描述煤层裂缝,流体在煤层裂缝渗流,然后流入到生产井。

多孔介质模型可以将煤层基质划分为多个模型基质体系,然后模拟基质体系间的流动特征。

在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是双孔介质模型。

煤层气组分主要是甲烷,在我现在工作的煤层气藏,甲烷含量占98%以上,只含有很少量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第六章 煤层气藏数值模拟.

第六章 煤层气藏数值模拟.
dS w dS w 1 k ma k rw p w r ma S w c w ma c S S p r w w cgw r r r d p dp cgw w cgw p g dS w d S w ma c r S w 1 S w p cgw dp cgw dp cgw t p w t
水的原始饱和度、水的地层体积系数、水的粘度和密度
II类
含气量、原始气饱和度、气体成分、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气体
地层体积系数、气体的粘度、气体密度
其它参数
III类
原应力、井底压力、储层压力、储层温度、表皮系数、压裂缝半
径、井孔半径与井间距、预测时间等
煤层气地质学
第二节: 煤层气藏数值模拟模型综述
该模型是从理论上导出的模型,它反映解吸/吸附过程的 物理现象。在这个方法中假设,当储层压力降低时,吸附气 体将瞬时进入天然裂隙系统,不考虑气体在基质孔隙中运移 所需要的时间(解吸时间),即吸附在微孔壁上的气体与宏 观孔隙中自由气体的压力是处于连续平衡的状态。 属于这类模型的有Airey第二模型、INTERCOMP第一模型、 Virozhtsov等模型、Bumb模型、Mckee-Bumb模型、 Gorbachev等模型、Nguyen模型以及Ediz & Edwards模型等。
煤层气地质学
煤层气藏数学模型概述:
从1958年以来,世界上先后已开发出约52个预测煤层 气产量的数学模型,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组分模型 经验吸附模型
储层模型
气体吸附-扩散模型
平衡吸附模型
黑油模型
非平衡吸附模型
煤层气地质学
经验吸附模型(empirical sorption mode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