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层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的生态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不同的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微观层次上实施清洁生产,使资源在企业内部实现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在中观层次上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使资源在产业系统内达到循环利用,尽可能减少废物对环境的排放;三是在宏观层次上形成循环经济,使物质的生产和消费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大循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物质减量化。

1.1 在微观层次上实施清洁生产,进行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

清洁生产是对产品和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清洁生产在企业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与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改造等方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企业产生深刻的影响。

企业的技术进步是企业实现清洁生产的重要手段,而清洁生产使企业的技术改造更具针对性,并使其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清洁生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不仅要提高原材料的转化系数(提高成品率和降低损失率),还要求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及其浓度和毒性。这些方面的提高都必须对工艺流程中某一关键环节或某一关键设备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清洁生产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而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达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因此,当前技术创新活动应与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紧密联系,主要包括清洁的原材料开发、清洁的生产工艺、成熟可靠的污染治理技术和废物资源化技术等四个方面。这些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仅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原材料的使用、工业生产全过程、产品消费和使用、最终处置等各个环节都对人体健康、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不产生负面影响或只有最小的影响,促进环境一经济一社会复合大系统的健康和谐发展。

清洁生产的实施克服了原来企业生产管理与环境管理相分离的矛盾,将两者结合到一起,通过对整个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污染的思想,改变企业环境管理的职能,即注重源头的削减,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又实施生产全过程控制,减少废物的产出,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清洁生产通过实施一套严格的企业清洁生产监控程序,对生产的每一流程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找出物料流失的主要环节和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这既能提高了企业的投入与产出比,降低了废物的产生,又能提高了职工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从而丰富和完善了企业的生产管理。

1.2在中观层次上构建生态工业园区,促进产业政策和管理体系的创新

工业园区是许多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传统的工业园区的建设只讲经济效益,未考虑到生态效益,因此,工业园区在促进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产业生态理论为工业园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方面,它使园区不再把目光局限在提供最低限度服务上,而是要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榜样,从源头入手,促使企业内部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资源使用,开展清洁生产;另一方面,它使企业之间通过多方面协作,实现园区整体最优和废物最小化,向着生态工业园迈进。生态工业园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工业园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生态工业园区是一种新兴的工业组织模式,它是以生态循环再生为基础的工业园区,既包括产品和服务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以最优的空间和时间形式组织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副产品的交换,从而使企业与社区付出最小的废物处理成本,

并且通过对废物的减量化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改善环境品质。它强调园区成员的联系、合作和参与,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流形成各成员相互受益的网络,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共进。

政府部门在制订产业政策时要考虑到该政策的执行可能带来的环境成本,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考虑,将环境生态问题作为政策内容的组成部分。为了促进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应制订扶持企业利用副产品相应的产业政策。这些政策包括:终结对开采初始原材料的补贴,提供各种能鼓励提高资源效率和回收使用各种材料与能源的措施,鼓励企业把废弃物转化为副产品作为资源重新利用。在扶持副产品利用的产业政策中,要明确企业因利用副产品产生的环境责任,避免日后发生责任纠纷,包括在使用来自其他企业的有毒副产品时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工业园区内因相互利用副产品产生污染引发的责任问题。

1.3 在宏观层次上形成循环经济,进行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观要求人类在进行生产和消费等经济活动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运用生态学规律,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其活动不能对环境造成破坏;在考虑自然环境时,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类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观要求遵循“3R”原则[1引: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同时,在生产中还要求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地利用高科技,尽可能地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要使循环经济得到发展,需要国家和政府从宏观层面在制度上加以保证。从宏观上讲制度设计得不科学是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重新思考现行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引入激励与约束机制,从制度设计上保证经济主体从自身效用或利润最大化角度出发,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一致。政府通过制度设计,将市场机制运用到环境保护事业中,运用价格与利益机制给予经济主体充分的激励,将环境保护与企业或消费者的利润最大化与效用最大化目标相联系。

制度保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责任,明确制造者和消费者在环境问题上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二是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三是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来刺激循环经济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