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制取氧气
课标分析:1、要求: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
2、建议:实验探究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分数。
内容分析:1、知识类型
(1)陈述性知识
①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②空气的成分;
③纯净物和混合物。
(2)程序性知识
①模仿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②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3)策略性知识
模仿、记忆、比较、归纳。
2、内容联系
(1)在《课标》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在《课标》中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范畴,在教材中是学生接触具体物质的开端,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题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的成分,让学生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与前后联系:在小学自然课中已对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形成风等有所介绍,本课题将从化学角度逐步深入地认识空气,并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为学习氧气的性质和制法奠定基础。
(3)与其他学科联系:①气体体积分数与数学中分数的关系;②气体量与物理中气体压强的关系。
3、知识脉络与教学素材
(1)知识脉络: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氧气含量的测定
2、空气的组成
3、纯净物与混合物
(2)教学素材: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探究。
4、认识功能:科学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手段;
学生分析:1、学生的学习准备
(1)起点水平
①知识起点:学生已经知道了人类、动植物离开空气无法生存,他们也知道空
气有体积、有质量、有浮力,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但从化学知识角度来看,仅仅知道这些知识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学习空气的组成。
②技能起点:学生主要还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较差。
③态度起点: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较高,态度认真。
(2)一般特点:本届绝大部分学生都是12—15岁,他们初步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推理能力,不仅能从逻辑上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能考虑可能的情境。
2、学生的学习需要
①学生知道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如何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②学生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但不知道如何研究空气的成分。而且也不知道空
气中还含有其他成分。
③学生从生活经验了解了纯净物和混合物,但还不能从本质上认识纯净物和混
合物。
④学生刚接触化学,具备的化学知识和实验能力非常有限,完全独立设计并完
成“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有一定困难。
3、学生的学习环境
(1)学校学习环境:校舍、师资、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校风、学风等。
(2)家庭学习环境:安静舒适的房间,和睦的家庭关系,能够辅导学生学习的家庭成员。
(3)社会学习环境:指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学习目的的社会氛围。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从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以催化剂义理解和催化作用。
教学策略:以空气为题,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以学生以前的空气知识为基础,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利用探究的方式获取本课题知识。
教学用品:试管5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小木条、火柴。
教学模式: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实验室制法:
1、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2、氯酸钾−−→
−加热
氯化钾+氧气 3、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三、催化剂
四、分解反应 评价设计:一、练习设计
二、反馈和生成设计
教学反思: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实际上是由学生亲自动手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由于制取氧气的实验技能要求比较高,注意事项多,仍有必要在实验前向学生充分交代清楚。某些操作,例如,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有必要让学生事先练习,以免实验时乱,导致较多的氧气在空气中逸功而损失。在由两个学生组成的实验小组中,可让一个学生用一根导管缓慢而连续地吹气以代替气体发生器,另一个学生做排水法收集气体的练习,要求达到能连续地收满2-3瓶气体。然后两人交换练习,直到都能较熟练地操作为止。对于铁架台、铁夹、铁圈等,学生也是第一次亲自操作,因此应让他们做几次操作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