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倒脏”(感觉中枢)
部位:相当于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
主治:内脏疾病和对侧肢体感觉障碍。在临床上,可将倒脏分为3等分,由上而下 依次称为下部(下焦)、中部(中焦)、上部(上焦)。下部主治下焦病和对侧下 肢感觉障碍,中部主治中焦病和对侧上肢感觉障碍,上部主治中焦病和对侧上肢感 觉障碍,上部主治上焦病和对侧头面部感觉障碍。
4、“伏脏”的主治作用
“伏脏”是全身感觉神经的集中反映区,主要用于治疗内脏疾患。另外,对 全身皮肤的痛、触、冷、热、酸困、麻痒等不适之感也有显著的疗效。
二、 “倒像”和“倒脏”
“倒像”和“倒脏”分别是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在头皮上的投 影。
1、 “倒像” (运动中枢) 部位:从眉顶枕线的中点向后1.25cm处作为1个点,从眉耳枕线的中
方氏头皮针的实践 经络解剖学基础
临床实践
西医解剖 学基础
方氏头皮针
中医经络
方氏头皮针是建立在临床实践、中医经络、西医解剖学 基础上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临床实践基础
1958年,方氏为患者治疗感冒针刺承灵穴(足少阳经穴,主治头 痛、眩晕、目痛、鼻塞、鼻衄)时意外的治好了患者的腰痛,受到极 大启示。
象。冠矢点前为颈、头部,冠矢点为颈、胸椎交界处,冠状缝为左右上肢, 矢状缝为躯干,人字缝尖相当于尾骨尖,人字缝为左右下肢。
2、“伏像”的主治作用 “伏像”支配着全身的运动神经,针刺“伏像”的相应部位,可以治疗
全身疾病,特别对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疾病效果显著。
3、 “伏脏”的定位 从额正中线、沿发际向两侧至左右额角,各分上、中、下3部分,称“上焦”、
2、颅骨外膜:
致密坚韧,与颅骨疏松连接,止于骨缝,紧 密固定于骨缝。
3、头皮肌肉:
肌肉名称
枕额肌
枕额肌 额腹
枕额肌 枕腹
颞顶肌
颞肌
耳前肌 耳上肌 耳后肌
位置 前额 头后
起点
降眉间肌 皱眉肌
眼轮匝肌
乳突 上项线
太阳穴Leabharlann 颞筋膜耳前方 耳上方 耳后部
颞筋膜 颞筋膜 乳突
止点 帽状腱膜
帽状腱膜 帽状腱膜 耳轮前部
(2)中焦:是指脐以上、横膈以下腹部内 脏,还包括躯干皮肤感觉,占1.5cm。
(3)下焦:是指脐以下的腹部内脏,还包括泌尿、生殖系统和脐以下的腹部 及下肢皮肤感觉。在下焦前1.5cm、发际上1.5cm、发际下0.5cm为小腹、臀 部和髋部;下焦后0.5cm、发际上2cm、发际下1cm为膝至踝部;发际下 1.5cm为足部。
应 用
引言
头皮针是针刺头皮组织中特定部位和区域,而达到治疗疾病的 一种方法。近40多年来头皮针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确 切,深受欢迎。
方氏头皮针发明人方云鹏(1909-1990),河南准阳人.
1952年进修于中央卫生部针灸实验学习班。曾任西安市中医院外科和针 灸科主任,西安市政协委员,中国全息生物学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针灸 学会副主任委员。
耳上 耳后方
神经支配
面神经 颞支
面神经 耳后支
面神经 颞支 颞支 颞支 耳后支
作用 皱眉 提眉
拉紧头皮
提耳 提耳向前上 提耳向上 拉耳向后
头皮动静脉伴行,命名相同
方氏头皮针的定位与主治
一、“伏像”和“伏脏”
“伏像”相当于总运动中枢,“伏脏”相当于总感觉中枢。
1、“伏像”的定位 “伏像”像人体自身缩影,伏在头部的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之上的形
1955年他率先将针灸应用于外科小手术镇痛中。陕西头皮针从1958年萌 芽至1970年成熟,历经13年。
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关于《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制定
为了便于头针的国际交流推广: 1983年在中国针灸学会的主持下,制定了头针国际标准化方案; 1984年6月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穴名工作会; 1989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会议; 1991年颁布于世界。
足少阳胆经16个: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 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头临泣、目窗、正营、 承灵、脑空、风池
经外奇穴1个: 四神聪
三、解剖学基础
皮肤
皮下脂肪组织
1、头皮组织
枕额肌:由额腹和枕腹两 个肌腹组成。
帽状腱膜:连接枕额肌的 厚纤维被膜
腱膜下疏松组织:将帽状腱 膜与颅骨外膜分开。
点向前1.25cm处再向上画一直线,在其4cm处取1个点,两点的连线即 相当于中央沟。倒像的部位,是在连线前约0.75cm处,相当于中央前 回(运动中枢)在头皮上的投影。而倒脏的部位,则在连线后约0.75cm处, 相当于中央后回(感觉中枢)在头皮上的投影。
主治: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在临床上,把倒像分为3等分,每等份约占3cm。由上 而下依次称为下部、中部和上部。下部主治对侧躯干及下肢运动障碍,中部主治 对侧上肢运动障碍,上部主治对侧头面部运动障碍。
自此,从无意的发现到有意,通过对这些意外疗效的穴位积累研究, 总结出了 “伏像”、 “伏脏”、 “倒像”、 “倒脏” 以及其他中枢 穴位。
二、经络学基础
十二条经脉和奇经八脉共有8条行于头皮针的治疗区,通过经脉循行,联 络四肢百骸,构成人的整体,在病理和生理上与头部密切相关。
前 额: 足阳明胃经 督脉
头 侧: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阳 维脉 阳跷脉
头后顶: 足太阳膀胱经 督脉 足厥阴 肝经
头部36个经穴 和1个奇穴:
督脉10个:
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 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
足太阳膀胱经8个: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 络却、玉枕、天柱
足阳明胃经1个: 头维
手少阳三焦经1个:角孙
“中焦”、“下焦”,共长6.5cm。其中:上焦3cm,中焦1.5cm,下焦2cm。
(1)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胸部内脏,还包括上肢及胸部以上的皮肤感觉 和大脑思维。上焦前2cm、发际上1cm、发际下0.5cm为头部,颈部重叠于其 内;从额正中线旁开2cm、前额发际上2cm作为1个点,再从发际上3.5cm、额 正中线旁开1cm作为1个点,两点连线即“伏脏”的上肢,分为上臂、下臂、 手部,各占0.5cm;上焦后1cm、发际上2cm、发际下0.5cm为胸部。
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
西安市中医医院 黄琳娜
一一 二
引方 言氏
头 皮 针 的 实 践 经 络 解 剖
三四
方方 氏氏 头头 皮皮 针针 的的 定操 位作 与方 主法 治
五六




头 皮
头 皮 针
















七八
方方 氏氏 头头 皮皮 针针 的的 作注 用意 机事 理项
九十
方方 氏氏 头头 皮皮 针针 的的 特临 色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