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本沪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
1、让学生把握作者笔下的景物特征,体会状物记叙文的特点——以描写和叙述为基本表达方式,描写时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关注自然的“有心人”和“有情人”。
2、按时间线索,了解人物的成长过程,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
3、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学生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4、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品评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事物特征的,并注意体会文章的准确、简明的特点和内容的客观性、科学性。
6、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说、铭、寓言、笔记小说等古代散文的特点,增强对古代生活的感性认识。
朗读、背诵古诗文,体味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
7、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1、经过上学期的语文学习锻炼,学生突出的特点是:①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
②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③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④课堂上有勇于带头的好学生,课堂教学开展顺利。
2、存在的不足是:
①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
②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
③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④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
⑤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
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一单元:状物类记叙文单元;第二单元:传记单元;第三单元:童话单元;第四单元:现代诗单元;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单元;第六单元:古诗文单元;第七单元:古诗文传记单元。
五、教学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教师要做到教学认真,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面向全体,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5、引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6、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和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7、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8、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9、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
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开展网络辅助教学。
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六、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一至四课各2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共 11课时。
第二单元:五至八课各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写作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共11课时。
第三单元:第十课1课时,第九、第十一和第十二课各2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共11课时。
第四单元:第十三至第十五课各2课时,第十六课1课时,写作2课
时,口语交际1课时,共10课时。
第五单元:第十七至第十九课各2课时,第二十课1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共11课时。
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1课时,其余四课各2课时,作文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共12课时。
第七单元:第二十六课至三十课各2课时,写作
课时,共13课时。
2课时,口语交际 1 2014/2/24篇二: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语文版)
学校:学校
年级:七(一)
科目:七年语文(下册)
姓名:
2014年2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七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为依据,认真组织教学,努力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
二、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1、经过上学期的语文学习锻炼,学生突出的特点是:①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
②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③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2、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
①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
②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
③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④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本书第一单元为状物类记叙文单元共4课,其中第2、3课为讲读课文;第二单元为传记单元,共4课,其中第5、6课为讲读课文;第三单元为童话单元,共4课,其中第9、10课为讲读课文;第四单元为现代诗单元,共4课,其中第13、14课为讲读课文;第五单元为事物说明文单元,共4课,其中第17、18课为讲读课文;第六单元为古诗文单元,共5课,其中22、23、25课为讲读课文;第七单元为古诗文传记单元,共5课,其中第26、27、29、30课为讲读课文。
四、教学要求
1、让学生把握作者笔下的景物特征,体会状物记叙文的特点,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关注自然的“有心人”和“有情人”。
2、按时间线索,了解人物的成长过程,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评价。
3、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
4、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语言,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其环保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注意体会文章准确、简明的特点和内容的客观性、科学性。
6、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说、铭、寓言、笔记小说等古代散文
的特点,朗读、背诵古诗文,体味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
7、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其文化品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五、教学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认真备课,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同时做好课后反思与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5、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引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和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6、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与教学过程的活动性。
要努力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7、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8、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9、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评价应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全
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10、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六、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一、三、四课各2课时,第二课3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共12课时。
第二单元:五至八课各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写作2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共12课时。
第三单元:第九课3课时,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课各2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共13课时。
第四单元:第十三至第十五课各2课时,第十六课1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共10课时。
第五单元:第十七至第十九课各2课时,第二十课1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共11课时。
第六单元:第二(转载于: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十一课1课时,第25课3课时,其余三课各2课时,作文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共13课时。
第七单元:第二十六课至三十课各2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共13课时。
篇三: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黑田铺中学
一、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1、经过上学期的语文学习锻炼,学生突出的特点是:①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
②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③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2、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
①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
②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
③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④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本书第一单元为状物类记叙文单元共4课,其中第2、3课为讲读课文;第二单元为传记单元,共4课,其中第5、6课为讲读课文;第三单元为童话单元,共4课,其中第9、10课为讲读课文;第四单元为现代诗单元,共4课,其中第13、14课为讲读课文;第五单元为事物说明文单元,共4课,其中第17、18课为讲读课文;第六单元为古诗文单元,共5课,其中22、23、25课为讲读课文;第七单元为古诗文传记单元,共5课,其中第26、27、29、30课为讲读课文。
三、教学要求
1、让学生把握作者笔下的景物特征,体会状物记叙文的特点,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关注自然的“有心人”和“有情人”。
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2、按时间线索,了解人物的成长过程,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评价。
3、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
4、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语言,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其环保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注意体会文章准确、简明的特点和内容的客观性、科学性。
6、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说、铭、寓言、笔记小说等古代散文的特点,朗读、背诵古诗文,体味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
7、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其文化品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四、教学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认真备课,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同时做好课后反思与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5、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引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和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6、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与教学过程的活动性。
要努力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7、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8、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9、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评价应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10、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促进学生心理
的健康发展。
五、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一、三、四课各2课时,第二课3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共12课时。
第二单元:五至八课各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写作2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共12课时。
第三单元:第九课3课时,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课各2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共13课时。
第四单元:第十三至第十五课各2课时,第十六课1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共10课时。
第五单元:第十七至第十九课各2课时,第二十课1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共11课时。
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1课时,第25课3课时,其余三课各2课时,作文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共13课时。
第七单元:第二十六课至三十课各2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共13课时。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山中访友
你一定会听见的
【文章内容简析】:这是一篇语言优美、语气亲切的小品文,作者通过描写生活中细微的声音,告诉人们:只要用心听,并且在成长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感受,就一定能听见这个奇妙无穷的有声世界。
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聆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学情分析】: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不足,感受生活的能力不强。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而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活泼优美的语言,分析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细微的声音写得具体生动,进而学会将写作技巧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思路】: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而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活泼优美的语言,分析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细微的声音写得具体生动,进而学会将写作技巧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自己的感官全方位地感知身边的生活世界,养成敏于感知、勤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习惯。
2、学习对比和排比句段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方法】:朗读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失明,发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呼喊,可见视觉对于人类来讲是多么重要!还有一种感觉对人类同样重要——那就是听觉。
是如泣如诉的二胡声,使瞎子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是琅琅的读书声使冬天的校园也充满了生机;是妈妈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使你伤感的心不再失意……可是,有的同学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大自然的各种美妙的声音。
从今天开始,只要你“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听课文朗读:思考;文章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8)展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
第二部分:(9-13)说明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告诉我们声音会充实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得到更多乐趣。
第三部分:(14-20)建议我们做几种“声音游戏”,进入声音世界,得到乐趣。
三、跳读课文,品味语言。
提问: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本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
文章的语言特别美,就像一首诗……
文章的想象丰富、细微,把“声音”写得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的内容很别致,聚焦无所不在的声音世界,引领我们去感受声音的奇妙无穷,读文章,仿佛沐浴在作者智慧的光辉中。
文章的结构特别美,开头和结尾很有特色,开头列举6种声音,结尾又巧设5种游戏,新颖独特。
文章的标题很有特点,设置悬念,诱人猜想。
教师分类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深入品评课文的美点。
教师总结:这篇课文的美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语言美、意蕴美、结构美。
(1)赏析课文的语言美。
提问:课文的语言美,美在哪里?
学生明确:美在活泼风趣、优美形象;美在排比句的运用;美在多种多样的问句;美在人称的选用;
①揣摩文中活泼风趣、优美形象的语句。
选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读1、2、3段,其余同学听读,体味文句的诗情画意。
示例1、“从声音里,我们逐渐成长。
”声音是传播知识的一种方式,它使我们的知识日益增多,使我们健康成长!
2、“你开始微笑,轻轻地笑,大声地笑,这时候,你一定会听见的,这个世界,也跟着你欢笑。
”笑是这样美好。
最后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出这样的感受――只要我们乐观地对待生活,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
3、“当微风吹过柳梢,当清风拂过明月,当狂风扑过巨浪,当台风横越山岭,你总听到些什么吧!”这一句中,“吹过”、“拂过”、“扑过”、“横越”用得特别恰当,总体上是一个排比句,写出了自然界各种风的特点。
4、“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这个句子很有诗意,渲染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对雪花采用拟人的写法,读了觉得非常亲切。
5、“愉快动听的声音,带给我们快乐;嘈杂无聊的声音,则会使人痛苦。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写法,句式整齐,说明不同是声音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师小结:前三个自然段。
这三段组成排比,描绘了生活中大家没有注意的声音;语言活泼风趣,意境优美。
我们也仿照其中一段,写几句话。
要写生活中的发现,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
(学生思考,开始写,老师作个别指导。
)交流:下面我们来比一下哪些同学心细如发,文笔优美。
示例1:你听过春天柳树洗头的声音吗?柳树有一头枯黄的长发。
春风吹过,沙沙声响起来,柳树开始洗头了,洗呀吓呀,洗去了枯黄的污垢,戴上了嫩绿的新帽。
示例2:你听过鸟儿唱歌的声音吗?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几只小鸟停留在枝头,观赏着叶绿花红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唱起欢快、悦耳的歌。
示例3:你听过蜻蜓做操的声音吗?蜻蜓有一件银纱似的外套。
有一天,它们在空中摆好队形要做健美操,“嗡”,一只蜜蜂飞入它们中间。
“不好,敌人来了!”刹那间,它们全逃散了。
示例4:你听过小蚂蚁搬运食物的声音吗?那天早上,蚂蚁们聚集在一起,紧紧咬住大青虫的肉皮,一起用力。
大青虫一翻身,它们立刻向周围散开了。
示例5:你听过蟋蟀弹琴的声音吗?夏日的夜晚,几只蟋蟀在园子里的草丛中拉起了小提琴,乐曲婉转悠扬,连小草也舞动身躯为乐曲伴舞了。
示例6:你听过树叶下落的声音吗?一个深秋的早上,一片树叶从枝头轻轻飘落,飘呀飘,落在路边池塘的水面上,微微一阵凉意,小树叶满足而缓慢地流走了。
示例7:你听过你听过蜜蜂采花粉的声音吗?在一个花园里,一只小蜜蜂轻轻地落在一朵花上,忙忙碌碌地采花粉,然后满足地飞走了。
示例8:你听过知了唱歌的声音吗?一天中午,池塘边的杨树上知了在唱着夏天,突然一颗小石头打在附近的树枝上。
“不好,打扰别人休息了!”它赶紧飞走了。
师小结:大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只要细心观察生活,认真动脑思考,就会有优美的文字从我们笔下飞出。
②找出文中各具特色的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文中的问句形式多样,有提问、设问、反问等多种问句。
如“你听过……的声音吗?”“如果你问,这都是想像的声音吧?我怎么听不出来呢?那么我再说清楚一点……”“你总听过……的声音吧?……你总听到些什么吧?”“你怎么会听不见呢?”“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见了什么?”……
这些问句,不断引起读音的注意,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思考。
③提问:全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改为第一人称“我们”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读者容易获得认同感,读时,仿佛作者就坐在我们对面和颜悦色、亲切随和地和我们谈心。
(2)赏析课文的意蕴美。
提问:文章的内容很别致,请说出其独特的意蕴。
学生明确:声音,无时不在,无所不在。
但由于感觉的迟钝,心的冷漠,如此神妙奇特的世界竟被我们忽略。
作者用充满诗意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引领我们去倾听,去感受。
声音可以怡情,可以益智,让我们伴随着声音一同成长,在美妙声音的陪伴下,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快乐、更有情趣。
(3)赏析课文的结构美。
①提问:文章的标题很有特点,如把标题“你一定会听见的”改为“用心倾听”或“奇妙的声音世界”好不好?学生明确:不好。
原标题“你一定会听见的”寄予作者对读者的无限期冀和信赖,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②提问:文章开头共写了六种声音,前三种声音极细微,难以听见。
课文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去掉前三个段落行不行?
学生明确:开头描写“蒲公英梳头”“80只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的“声音”,这些所谓的声音我们一般是听不见的。
但如果承认“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这个定义是正确的,那么也就应该承认“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都是有声响的,只不过这声响太细小,我们的耳朵难以感觉到罢了。
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的“无声”写起,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见之列了。
如果去掉前三个段落,文意就略显单薄。
用“耳朵”听,无人不能,但用“心”倾听,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是文章的精彩之笔,倾听心音,倾听天籁,从每一种声音里,感受喜怒哀乐,领悟其内涵。
③提问:文章的结尾有何特色?
学生明确:结尾部分新颖别致,作者没有像惯常行文那样总结或引申,而是别出心裁地建议你做做“声音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进而听见自己的心音,由此“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得到很多乐趣”,进一步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4)学生齐读课文,再次品味作品的美。
(5)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
2、完成习题卷
【板书设计】:
你一定会听见的
(1)抓住声音特征,运用拟声词
(2)巧妙利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排比……
(3)各种感官描摹的巧妙应用: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多角度。
(4)发挥想象,创设美好的意境
【教学反思】: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不像惯常行文那样或总结或引申,而是别出心裁地建议你做做“声音游戏”,由此教师很自然的引导学生进入到拓展延伸部分——学生通过做声音游戏,体验声音的微妙。
游戏很简单,学生把玻璃纸揉成一团,然后侧耳聆听玻璃纸缓缓舒展的声音,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然后写下自己听到的声音和获得的感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明白了每一节课都需要精心的设计,才不至于教学内容空洞,课堂沉闷乏味。
本节课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