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点重点总结电子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知识点总结:
上篇
第一章导论:
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古医籍。
2.《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4.中医的认知与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援物比类、心法和顿悟、试探和反证。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1.元气,即原气。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
2.气的基本特征:
a,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b,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c,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
3.所谓气化,泛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
4.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的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的属性的概括。
5.阴阳的基本特征:水与火的基本特性,可代表各种事物阴阳属性的基本特征。水性
寒凉、下行、湿润和阴暗,故水属阴;火性温热、升腾、燥热和光亮,故火属阳。
6.阴阳属性的特点:
a,阴阳的抽象性和相关性
b,阴阳的普遍性
c,阴阳的相对性
7.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a,阴阳相互对立
b,阴阳相互依存
c,阴阳相互消长
d,阴阳的相互转化
8.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9.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10.人体五行属性归类: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
11.五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a,相生关系的传变
b,相克关系的传变
第三章藏象学说
1.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病理为研究目标的理论体系。
2.藏象学说主要内容: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
膀胱、三焦)。
3.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主神志。
心的系统连属: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心在窍为舌、心在液为汗。
4.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和肃降;肺通调水道;肺朝百脉、
主治节。
肺的系统连属:肺在志为悲忧、肺在体合皮、肺在窍为鼻、肺在液为涕。
5.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气主升;脾主统血。
脾的系统连属:脾在志为思、脾在体合肌肉、脾在窍为口、脾在液为涎。
6.肝的主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肝的系统连属:肝在志为怒、肝在体合筋、肝在窍为目、肝在液为泪。
7.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
肾的系统连属:肾在志为恐、肾在体合骨、肾在窍为耳和二阴、肝在液为唾。
8.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
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气,是指人体之气。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
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10.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1.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12.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3.血的生成:血,主要有营气和津液所组成。
14.血的功能:营养滋润全身、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15.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化生血液、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
16.气于血的相互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第四章病因病机
1.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2.六淫致病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
3.火(热)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a,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b,火易扰心神
c,火易耗气伤津
d,火易生风动血
e,火热易致肿疡
第五章诊法述要
1.得神,又称“有神”,多见神志清楚,表情自然,言语清晰等,提示正气充盛,
预后良好。
2.病色:
青色属木,主寒、痛、淤血、惊风
赤色属火,主热
黄色属土,主湿、虚、黄疸
白色属金,主虚、寒、失血
黑色属水,主肾虚、水饮、瘀血
3.苔色:
白色,多主表证,寒证
黄苔,多主里证,热证
灰黑苔,主里热里寒之重证
4.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有轻中重取三法,共称三部九候。
5.正常脉象特点是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和缓有力,节律均匀,在在脉
学中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第六章辩证
1.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2.血虚证:是指血液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组织、器官而出现的证候。临床
表现有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脉细无力等。
3.虚实鉴别表: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1.防治原则,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因时因地
因人制宜等的治疗总则。
2.治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下篇
第一章中药
1.五味:辛、甘、酸、苦、咸。
2.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常用中药:
1.解表药
A,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辛温解表,温经通脉,助阳化气B,辛凉解表药
柴胡:疏散风热,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葛根:发表解肌,生津止渴,透发麻疹,升阳止泻2.祛风湿药
独活: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3.祛湿药
A,化湿燥湿药
藿香:化湿解暑,和中止呕,辛温解表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除湿,散寒解表,养肝明目B,利水渗湿药
茯苓:利水渗湿,补中健脾,宁心安神
猪苓:利水渗湿
4.清热药
A,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肌收敛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降火,生津润燥B,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