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长安区城镇化演变发展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市长安区城镇化演变发展过程
西安市长安区城镇化发展大致可以从建国前发展阶段和建国后发展阶段两大块研究分析。
一·建国前发展阶段
1.近代以前的城市化(1840年以前)
西安市长安区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西汉高祖五年取长治久安之意置县至今已2200多年。
境内的五楼、王曲、沈家村、嘴头、杨湾、孙家岩、客省庄等村都分布有六七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
西周文王、武王建都的丰京、镐京,是华夏大地上最早形成的全国性城市。
西汉高祖五年始置长安县后,历朝历代都置长安县。
因其自古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被无数文人墨客誉为“资甚美、膏腴之地”,以“皇家内苑”之称誉满神州。
但1840年以前的几千年时间里,受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影响,在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大前提下,城镇化的概念在人们的脑海中基本不存在,自然情况下的城镇化发展比较缓慢。
2.近代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发展阶段(1840——1949年)
1840年以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封闭的大门被打开,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城市化进程在曲折中发展。
长安区作为一个历史发展悠久的县城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浪潮的影响。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下,长安区的发展呈现出和中国大部分城市相同的形态——二元畸形
的结构。
但由于西安市地处中国内陆地区,离西方殖民者活动的租借地较远,虽有一定的工商业发展,但和东部沿海其他地区相比发展数量少,规模小,城镇化进程缓慢,畸形状态没东部地区严重。
1912年清政府倒台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在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落后,长安区城镇化发展处于举步维艰之中,城市化水平很低。
除此之外十年内战和八年抗日战争也影响着长安区城市发。
二·建国后城镇化发展
1.顺利起步阶段(1949——1957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长安区城市化水平不到10%,全国城城市人口也只有10.6%,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已达到16%,发达国家城市化平均水平超过50%。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始恢复国民经济,制定了“一化三改”的目标计划。
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825项大型工业项目530项投在内地,国家对西北地区的大规模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成为西北工业经济初始扩张的第一推动力,也为西北现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第一次历史性机遇。
陕西被列为国家新工业区之一,由国家直接投资进行建设。
第一批现代化工业建设项目,陕西占全国重点工程的15.4%。
其中,电力工业2项,煤炭工业1项,机械、电子、国防工业21项。
国家投资总额18.25亿元。
与此同时,国家还在陕西安
排了50个大中型工业项目。
1957年与1952年相比较,陕西的燃料工业增长了26.7%,电力工业增长了99.2%,机器制造工业增长了79.1%,化工工业增长的幅度最高达到248.1%。
陕西重工业化结构的初步形成,不仅为发展国民经济奠定了初步基础,也为西北工业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这种发展的大形势下,长安区的经济呈现明显发展趋势,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顺利起步。
2.超速发展阶段(1958——1960年)
1958年,国家开始实施“大跃进”,长安县普遍成立人民公社,在此期间,重工业畸形超速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扩大,长安区的城镇化水平提高了2%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约18%,其中大兆乡的发展演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55年初,西安市将大兆区1个乡和部分村,共446个自然村、35522户、178812人、292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后来又返归长安区,1958年成立“长安县大兆人民公社”,严重脱离了长安区城镇的实际承受能力。
3.逆流发展阶段(1961——1978年)
1961至1965年,受“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受到严重创伤,粮食产量连年递减。
为缓解城市粮食短缺和农村粮食产量减少的问题,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压缩城市人口规模,动员大批职工及其家属返乡务农,并有计划的组织诚实青年“上山下乡”,1961年至1964年城镇人口明显减少,城镇化水平也迅速下降到14%左右,呈现大幅度回落状态。
而
之后又迎来“十年文革”的内乱,经济政治受到严重影响,城市知青“上山下乡”规模进一步扩大。
全国城镇化发展基本都呈现倒退停滞状态。
但1965年始,中央政府却将陕、甘、青、宁四省区的部分地区作为“三线”地区,进行国防工业重点建设,陕西、甘肃的重工业成为西北地区重工化结构的核心。
在此期间,国家对陕西进行了巨额密集的资金投入和组织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大规模迁入,把现代工业经济又一次植入陕西,使之进入了新一轮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扩张时期。
1963—1978年,国家对陕西全民所有制工业实行强投入,仅基本建设投资就达91.07亿元,其中重工业基本建设投资达到了84.5亿元。
[16]同期陕西上马了一大批国防工业,为配合军工需求,陕西投资12.8亿元,重点开发了民用机械工业,建成投产大中型项目20个。
其中,有16个大中型企业是由机械工业部系统沿海企业援建、搬迁而成。
到70年代末,民用机械工业已成为陕西第一大工业部门。
此外,陕西还对冶金工业进行了重点投资,新建了略阳钢铁厂、陕西焦化厂、西北耐火材料厂、陕西精密合金厂,并对原有的陕西钢厂、西安钢铁厂等企业进行改造。
国家在陕西投资兴建了金堆城钼业公司、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西安冶金勘察公司。
地方投资建立了八一铜矿、潼关金矿等企业,奠定了开发利用陕西有色金属资源的基础。
1978年,陕西工业总产值为96.48亿元。
其中,冶金、电力、
煤炭、石油、化学、机械工业的产值为47739万元、43746万元、30156万元、1118万元、77755万元、361897万元。
1965—1978年,这些重工业部门的发展速度分别为21.83%、11.78%、12.28%、5.44%、22.81%、12.79%。
至20世纪70年代末,陕西建立起以煤炭、电力、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材料开发,以高压输变电、石油钻采设备等重型机械制造业为重点的能源、基础原材料和设备制造业配套发展的重工业化格局,进一步加强了西北地区重工业化结构。
陕西省整体经济的发展顺利成章的带动了长安区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不减反增,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数量增加。
4.迅速可持续发展阶段(1978年底——现在)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随后又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1979年开始,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1000多万”上山下乡“青年陆续返城,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宣布,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城务工和进镇落户,同时还增加市镇建制的标准,建制镇增加,城镇人口增加。
在这种开放的大形势下,长安县城郊农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昔日在都市人眼中灰头土脸的“长安县农民”,开始“阔”起来了。
改革开放以来,长安区小城镇的聚集功能、经济带动、辐射功能
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民增收这三大功能得到一定发挥。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建设,人口聚集功能增强,规模不断扩大,长安区小城镇的规模不断壮大,小城镇人口聚集对推动经济发展和实现劳动力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了解,根据2008村镇建设年终统计(及申报百镇项目重点镇的数据)显示, 长安区23个小城镇建成区面积11.3平方公里,23个乡街(郭杜、韦曲除外)总人口为61.8万人,镇区人口为12.5万人,占23个乡街总人口的21%,镇区从业人员8.6万人,占镇区总人口的68%,2008年长安区小城镇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76.4%,比2007年增长2个百分点。
2006年以来,长安区小城镇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近7亿元,基础设施及镇区面貌明显改善,人口聚集程度进一步提高,为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和社会环境。
长安区政府还制定了发展目标,按照“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的要求,实现城镇化水平普遍提高,工业布局相对集中,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镇为支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着力构建以“两大两中两小”为主的新型产业体系。
使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力争达到220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1∶51∶3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5%以上,达到51.5亿元;实际利用内资年均增长22%,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14%;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5%
以内;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5%以上。
通过几年努力,力争使长安区经济发展更加强劲,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事业更加进步,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群众生活更加富裕的新阶段,实现区域综合实力全市领先目标。
近年来,长安区充分认识并利用自身优势,不断向特色发展,优先发展,快速发展的方向迈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经济结构也进行着相应的调整,经济建设的重点向西部转移,西安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城市之一,其建设重点则向南部推移,这一切为长安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长安区远处于陇海兰经济轴带和陕西纵向经济轴带的枢纽位置,近居于西安市的南北发展轴线上,从区位因素来看,具有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
境内的路网四通八达,210、108国道,绕城高速,环山公路等确保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众多的文物古迹、优美的秦岭山麓和别具特色的农家乐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西部大学城的建立为长安区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西安航天产业基地的落户更为长安区高新产业开创了新的局面。
所以长安的城市化建设之路,必须始终坚持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灵魂、科教为动力,彰显生态、文化、科教特色,建成青山绿水相衬,山、塬、水、林、田景致纷呈,西安乃至西部最具魅力的生态大区;人文气息与历史文脉交融,文
化底蕴与时代气息兼具,西安乃至西部最具规模的文化强区;高等教育与科技成果互动,主导产业与环境氛围双赢,西安乃至西部最具活力的科教新区,全面实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文化科教新长安的宏伟目标。
这些客观优势能够作为充分的理由让我们去展望长安经济快速发展的美好前景,但同时更需要长安人民共同的努力,需要政府部门的合理引导,需要规划部门科学规划、严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