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科学研究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相互关联的种种问题的学科,是研究我们周围‘情境’力量的科学。”用更像人话的人话说,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人在社会大背景中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一、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变量

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变量分为5类: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中介变量与干涉变量。讲课时我是这么讲的:假设你上课上到6点,情不自禁的就饿了,想着赶紧去食堂吃顿美餐,这时“饿”就是自变量,“吃东西”就是因变量,二者是赤裸裸的因果关系,其中当然还有一个幕后推手,就是你的大脑,是它控制着你的神经传导,让你感觉到饿和想吃,所以大脑控制就是中介变量。然后你就开始走向食堂,可天有不测风云有木有,你刚好看到前不久弃你而去的EX就在你前面,而且和其新欢十指紧扣柔情蜜意谈笑风生羡煞旁人(以下略去150字)……这时你的内心就像台风过境,凌乱的一塌糊涂,刚才还垂涎三尺的美食也让你感到味如嚼蜡,于是你不想吃饭了,想一个人回宿舍先给自己疗疗伤,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也就是“难过之事导致你不想吃饭”就是无关变量,因为它本来和你之前建立起来的“饿—吃”这一对因果变量完全无关,属于节外生枝的额外变量,它的出现,还致使你现在变成了“痛心—不想吃”的因果状态。话说你步履沉重凄凄惨惨戚戚的刚走到宿舍楼下,突然被一个熟悉的声音叫住,你定睛一看,是你亲爱的辅导员老师刚刚从宿舍楼里好像检查完什么工作出来,他/她笑意盈盈的问你吃饭了没有,召唤你和他/她一起去食堂,这时纵然你心里仍是痛不欲生,也知道吃饭会食不知味,但这人是你的辅导员老师啊,掌握着很多和你息息相关的……(略,你懂的)所以你只好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高高兴兴”和他/她重新向食堂走去……此时,你这看上去和谐实为“应酬”的再次去吃饭,就是干涉变量。

二、态度的维度

态度的维度有五个,第一个是“指向”,即态度的方向,比如有个王子有事没事就爱思考:“生存还是死亡?”,这其实就是个态度的指向问题,指的是人们对于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还是否定指向。

第二个是“强度”,即态度的极端性,例如我们说谁的态度“强硬”还是“消极”。

第三个是“深度”,指的是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对象上的卷入水平。举例来说,比如《在那遥远的地方》里面唱的:“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这就是一种明显的自我卷入,这人都愿意为了这位好姑娘去做一只羊了,无惧将来长大了会不会变成烤羊肉串,如果这是真心的,那么其对这位姑娘的态度深度就不言而喻了。还有我们常说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显然就是一个反例,之所以“高高挂起”,就是因为自我卷入不够,也就是态度的深度不够。

第四个是“向中度”,这里的“中”指的是个人态度系统和相关价值系统的核心价值。

第五个是“外显度”,指的是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上所表现的外露程度。《红楼梦》里说王熙凤是“粉面含春威不露”、“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脸上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

都表明这个女人极善于隐藏态度,其态度的外显度相当之低,不是一般人所能察觉。三、态度和行为

态度决定行为?这太片面了,态度和行为之间,是互逆的关系。

“态度决定行为”这不是一个严密的命题,“决定”应换成“预测”。那么态度何以预测行为?这有几种情况,一是当其他因素对行为出现的影响最小化时,比如没有任何其他因素干扰,单单就看个人态度,现实生活中我们采取的无记名投票,就是典型的例证;二是态度是针对具体行为的,比如对祖国的热爱让我们在中华健儿获得奥运金牌时欢呼雀跃;三是清楚意识到态度是强有力的时候,所以婚礼上主持人总是让夫妻双方彼此大声喊出“我愿意”,以此来给婚后的忠贞加防。

那么行为何时决定态度?一种情况是角色扮演,比如某某明星和某某明星“因戏生情”,好吧,就像“若曦”刘诗诗和“四爷”吴奇隆真的在一起了那样;一种情况是当语言变成信念,比如讲课时本来你准备讲的是ABC,但是发现学生对DEF更有兴趣,最后就把你带跑了,去讲DEF;一种情况是著名的“登门槛效应”,即如果你想请别人帮一个大忙,就先从请他帮一个小忙做起,例如你想推销你的产品,可以先从让顾客试用入手;一种情况是“为道德立法”,比如颁布人权法案后,种族歧视的情况就有收敛;还有一种情况是社会运动,上中小学时每周一早上唱国歌升国旗,都是用公众的一致行为来建立和巩固个人的态度——爱国。

四、社会知觉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矛盾么?当然不,首因效应指的是一见钟情,近因效应指的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一个是说初次见面,一个是说见了后很久不见后又见。

此外还有晕轮效应,也可以叫信念固着。就像你在街上看到一个帅哥,你很自然而然就会觉得他肯定很受女生欢迎,还有就算他穿了厚厚的羽绒服,你却仿佛都能一眼看到他华丽丽的六块腹肌……恭喜你,这是着了晕轮效应的道了,我们对一个人形成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就会影响对他的其他特质的判断,我们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点,比如上述“脸长得帅身材也就好”这个以假乱真的伪命题。

下面来说说影响社会知觉出现偏差的因素:一、知觉者的情绪状况,即心情好时看什么都好看,心情坏时则看什么都不顺眼。二、投射作用,典型解释就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还分了两种情况,一是把别人假想成和自己一样,认为自己有的特质别人也有(我这么爱你,你爱我一下会死啊?!),一种是将自己不喜欢的特质或感觉归因于他人以求自保(我又不喜欢他,他一直盯着我,是不是不怀好意?)。三、内隐人格,指的是将多重人格归入同一类的一种图式,这是一种通过经验途径建立起来的非科学化的观念,没有系统的科学依据,难道美女就一定爱慕虚荣?难道吝啬的人脾气就一定暴躁?四、知觉者对被知觉者的熟悉与个人情感卷入,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理论依据所在,也是杜拉斯《情人》中那感人的金句:“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颜。”为什么打动人心的原因。

六、刻板印象与归因

刻板印象,千万不能望文生义,觉得这个词一定是被牢牢钉在了“刻板”的耻辱柱上。事实上,这指的是一种类属性思维,是帮助我们简化环境障碍,以便获得轻松认知的有力工具。娱乐节目上经常做的一个游戏就是问问题然后猜人,比如《年代秀》里的“谁在你身边”。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参加游戏的嘉宾都会问什么,比如“是男是女?”就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因为嘉宾得到回答后就能把猜测范围几乎缩小了一半(至少在性别上)。这个问题就属于类属性思维,我们用分类的思维方式来应对浩如烟海的世界,我们需要这种方式来帮助我们去芜存菁。

归因,指的是“我们如何解释他人?”我们是人,有意识,意识还有能动性,就是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于是,我们就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在解释世界。别人对我们说:“哎呀,你这衣服真好看!”我们就会想,这人是真心的?还是奉承?还是有求于我?这就是归因。关于归因理论,凯利的三维理论比较方便实用,这里不赘述,孩子们自己去回顾吧!归因会经常有偏差出现,基本的归因偏差就在于我们解释他人行为时,会低估环境影响,而高估个人特质和态度,比如你参加舞会,你总会觉得别人很放得开,就你很紧张,但事实上,别人也是这么想的。还有一种偏差是“活动者—观察者效应”,就是说同样一个人说同样一句话,如果你在他背后听,和你站在他面前听,感觉就不一样。

七、自我

什么是自我?先来看两个著名效应,一是“焦点效应”:在我们心目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事都更关键,通过自我专注的观察,可能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所以苏格拉底老爷爷一再提醒我们:“亲啊,要认识你自己!”二是“自我参照效应”: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加工和很好的回忆,我们最感兴趣的信息就是关于自己的。

人这一辈子,基本就做了两件事,一是自己认识自己,一是获得别人认同。决定自我概念的因素有:社会角色(你在社会中是干啥子的呦?)、社会比较(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社会同一性(我是中国人)、他人评价(库利“镜像自我”)、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抱负越大,越不自满,即:自尊=成功/抱负)。在自我认识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出现自我服务偏差,比如你这次考试考好了,你会觉得是自己冰雪聪明所致;考不好,就气恼于老师故意出了你没复习好的东西为难你,或者考试那天的PM2.5指数太高……

最后再提一下“自我效能”,指的就是你在多大程度上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去做一些事。这里我们要注意避免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出现,就是“习得无助”,这是人和动物都会遭遇的问题。当你做一件事,一次又一次失败,你就会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然后认命,然后放弃,这就是习得性的无助,这时,一个强大的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你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你要给这样的案主更多的鼓励甚至是一些夸张的称赞,帮助他们和自己从失败的阴影里走出来,开辟一番新天新地。

八、助人和侵犯

对助人行为的研究中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责任分散”,著名的吉诺维斯凶杀案引发了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在几乎一边倒的谴责声中,社会心理学家做出了自己冷静理智的解释——“人众无知”,即人们对他人关于自己的想法是无知的,比如紧急状况下,认为自己是很焦急,别人却很平静,可事实常常并非如此;此外,还有“透明错觉”,例如看到其他人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