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变性腰椎疾病68例影像学对比分析
腰椎退行性变腰痛磁共振影像诊断讲课
治疗方案选择
01
保守治疗:适用 于轻度腰椎退行 性变患者,包括 药物治疗、物理 治疗、康复训练
等
02
微创手术:适用 于中度腰椎退行 性变患者,包括 椎间孔镜手术、
椎体成形术等
03
开放手术:适用 于重度腰椎退行 性变患者,包括 椎弓根螺钉固定 术、椎体融合术
等
04
综合治疗:根据 患者病情和需求, 选择合适的治疗 方案,如药物治 疗联合康复训练, 微创手术联合开
放手术等
预后评估
评估腰椎退 行性变的严
重程度
预测手术 治疗效果
评估保守 治疗效果
评估患者 心理状态
评估生活 质量
预测康复 时间
02
椎间盘突出:椎间盘向四周膨出,压迫神经根
03
椎间盘变性: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脱水、变性
04
椎间盘钙化:椎间盘内出现钙化灶,提示退行性改变
05
椎间盘真空现象:椎间盘内出现低信号区,提示退行性改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椎体退行性变
F 椎体退行性变引起的椎管狭窄
E
椎体滑脱
D
椎体压缩性骨折
C
椎体终板下囊肿
B
椎体终板硬化
A
2
扫描技术
扫描参数:TR、 TE、层厚、 FOV等
扫描范围:腰 椎、椎间盘、
神经根等
扫描序列:SE、 T1、T2、 PDWI等
扫描方位:横 轴位、矢状位、
冠状位等
扫描时间:根 据患者情况及 扫描序列决定
影像分析方法
01
观察腰椎退行性变腰痛磁共振影像
腰椎小关节退变CT及MR表现的临床对照分析
腰椎小关节退变CT及MR表现的临床对照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退变诊断中,CT与MR表现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60例本院2015年2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腰椎小关节退变患者,对所有患者CT影像以及MR影像回顾分析,对比CT组与MR组在腰椎小关节退变损伤中各征像的检出率。
结果:CT组在关节面增生硬化、关节面毛糙、关节面周边骨质增生等方面的检出率优于MR组;而MR成像在关节软骨退变、滑膜增生等方面优于CT检查,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与MR检查方式在腰椎小关节退变的诊断中各有不同特点,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关键词】腰椎小关节退变;CT诊断;MR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0-0170-02腰椎小关节是稳定人体脊柱并参与脊柱活动的重要部分,在脊柱的各项运动中承担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任何损伤都会导致患者出现腰椎小关节退变进而出现慢性腰腿疼等疾病[1]。
腰椎小关节退变以发病率高、病程长、诊治难度大等为主要的临床特点,且腰腿痛等症状的存在很有可能被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误诊率很高,因此对于该病的影像学诊断研究显得尤为重要[2]。
目前临床常用CT扫描及磁共振扫描均能对小关节退变做出正确诊断,但由于两者成像原理不同,导致在不同退变的征象检出率及敏感度上有一定差异。
为此,我们择取了60例腰椎小关节退变患者展开研究,探讨腰椎小关节退变诊断中CT与MR表现的临床诊断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的60例腰椎小关节退变患者的资料来自于我院2015年2月—2017年6月收治的患者。
其中,男患者35例,女患者25例,患者的年龄在28~77岁,平均(43.62±7.65)岁。
均以慢性腰腿痛来诊,否认腰部手术史。
60例患者共有186处腰椎小关节退变损伤。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了CT成像检查与MR成像检查:(1)CT成像:使用西门子SOMATOM EMOTION 16排螺旋CT机,矩阵为512×512,扫描野为320mm×320mm,扫描的层厚度为5mm,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250mA;扫描的范围为第12胸椎上缘到骶椎,扫描完成后使用Syngo工作站1mm轴位重建,并做矢状位重建,全面观察腰椎情况;(2)MR成像:使用西门子ESSENZA 1.5T超导MR扫描仪对患者进行腰椎扫描,扫描野为第12胸椎上缘到骶椎。
腰椎退变性滑脱症的影像学分析
腰椎退变性滑脱症的影像学分析腰椎退变性滑脱症的影像学分析丁凯 (伊春市第一医院黑龙江伊春 153000)【中图分类号】R44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0-0251-02腰椎退变性滑脱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常因腰椎退行性变引起,是引起慢性腰腿痛的一个重要原因。
X线平片能直观的显示腰椎退行性滑脱,是诊断本病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而CT能清楚显示椎间盘、硬膜囊、关节突和椎管内外结构的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X线和CT对腰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价值。
1对象与方法本组92例均为本院2007年8月—2008年1月的患者均无腰椎外伤史和腰椎椎弓峡部裂史。
其中男性39例,女性53例。
患者年龄43-82岁,平均65岁。
病程为2月-12年。
临床症状主要有腰痛,腰痛并腿痛,下肢麻木,间歇性跛行,其中以腰腿痛比例最大。
92例全部摄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其中25例加摄左、右斜位片,42例行腰椎CT检查,对滑椎进行观察和分析。
2 结果2.1 腰椎退变滑脱部位、程度和方向9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中,均发生在L3以下椎体,其中L3滑脱17个,L4滑脱67个,L5滑脱10个,其中2例L3,L4同时滑脱,共94个单个腰椎发生退变性滑脱。
用Meyerding法滑脱度判断标准为腰椎滑脱程度判断标准,其中Ⅰ度滑脱92个,Ⅱ度滑脱2个。
L3前滑脱6个,后滑脱11个。
L4前滑脱64个,后滑脱3个。
L5前滑脱10个。
共计前滑脱80个,后滑脱14个。
2.2 腰椎退变滑脱的X线表现(1)椎体滑脱表现:滑脱椎体相对下位椎体向前或向后移位, 椎体前后缘序列连线不连续呈阶梯状。
(2)滑脱腰椎退变表现:腰椎椎体邻近部位椎体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骨密度减低和骨小梁模糊),椎体肥大或边缘骨赘形成,椎体相邻面轻度硬化。
椎间隙变窄37例。
椎小关节面增生硬化68例,椎小关节面增生硬化并小关节间隙变窄14例。
(3)椎管和椎间孔改变:表现为滑椎不同程度的骨性椎管前后径变小,椎间孔狭窄变形。
腰椎间盘退变不同年龄段CT表现分析
腰椎间盘退变不同年龄段CT表现分析
修新军;刘建国;刘吉华
【期刊名称】《齐鲁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7(22)6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在不同年龄段的CT表现。
方法选取192例临床和CT诊断腰椎间盘退变病人的CT资料进行分析,观察记录不同年龄段椎间盘退变的类型、部位、程度及周围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40岁以下64例,40~60岁92例,60岁以上36例。
40岁以下组与40~60岁组、60岁以上组椎间盘病变类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32.82、40.34,P〈0.01);各年龄组病变椎间盘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6.17~20.18,P〈0.05);40岁以下组与40~60岁组、60岁以上组病变椎间盘分布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2.77、13.82,P〈0.01);40岁以下组与40~60岁组椎间盘突出类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7.94,P〈0.01)。
结论腰椎间盘退变的CT 表现与病人年龄有关。
【总页数】3页(P491-492)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年龄因素;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作者】修新军;刘建国;刘吉华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
【相关文献】
1.腰椎间盘退变CT表现及分期探讨 [J], 吴涛;贺才标
2.老年性腰椎间盘退变CT表现分析 [J], 周晓秋
3.腰椎间盘真空征—罕见的腰椎间盘退变的CT影像表现 [J], 王兵;韩开南
4.腰椎间盘退变CT表现分析 [J], 刘雁飞
5.间盘真空征——罕见的腰椎间盘退变的CT的影像表现 [J], 王兵;欧阳甲;路继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腰椎退行性病变螺旋CT表现及诊断
腰 椎退行 性变 7 8例患者 的螺旋 C T影像 学 表现 , 旨
在 提高对腰 椎退行 性病 变 MS T 诊断价 值 的认识 。 C 1 资料与 方法 1 1 一般 资料 . 收集 2 0 0 7年 7 一2 O 月 O 9年 1 O月 诊 断 为 腰 椎
小 关 节 , 弓 骨 质 及 形 态 等 ; 用 容 积 再 现 技 术 椎 利
降低 致残率及 死亡率 L ] 5。
参考 文献 : -
[ ] 李 黎 , 玉才 . 汀 类 调 脂 作 用 的 药 物 基 因组 学 口] 1 谢 他 . 中 华心 血 管 病 杂[ 0 6 3 :89 . 2 [ [ 幻 [ 志 , 0 ,4 8 —1 [ [ 力
有关 。
温 绍 君 , 平. 叶 动脉 粥 样 硬 化 与 易 损 斑 块 [] 中华 内 J.
科 杂 志 ,0 64 :5 —6 . 2 0 , 5 2 92 0
陈玮 , 春 泽. 脉 粥 样硬 化 2 0 年 新发 现 和 新 假 说 粱 动 05 [] 循 环 ( 文版 ) 2 0 , :08 . J. 中 ,0 6 28 —5
腰椎 退行 性病 变螺 旋 C 表现 及诊 断 T
王 永 富
( 徐 县 人 民 医院 , 清 山西 太 原 000) 3 40
腰椎退 行性病 变是 中老年 人 的一 种常见 病和多
1 3 图像后处 理 .
发病 , 随着 多层 螺 旋 C MS T) T( c 的临床 应 用 , 快 其 速、 薄层 的容积扫描 以及其 强大 的图像后 处理 功能 , 对脊 柱 病变 的显示 大 大 提 高 , 明显 优 于 x 光 平 片 ,
c o e t r l l we i g i p te t wi h p r — h ls e o o r n n ains t h y ee
【影像诊断课件】脊柱退行性疾病
椎间盘游离
椎间盘游离 --纤维环、后纵韧带均不完整,疝入硬膜外间隙 --后纵韧带完整,但远离病变椎间隙向上、向下
椎间盘后移位
中央型 旁中央型 椎间孔型 椎间孔外型
椎间盘后移位
解剖三要素
髓核位于后部 后部纤维环纤维少 后纵韧带薄弱
椎间盘后移位
椎间盘膨出 椎间盘疝
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脱出 椎间盘游离
椎间盘后移位
椎间盘膨出
纤维环完整 椎间盘向环状骨突周围膨隆(180°-360°) 椎间盘外缘-椎体外缘间距<3mm
椎间盘疝
局限性与宽基底椎间盘疝
椎间盘后移位
脊柱退行性疾病
脊柱退行性疾病并发症
对线异常(曲度、序列) 椎间盘移位 滑膜囊肿 椎体的节段性硬化 椎间盘钙化或骨化 椎管狭窄
椎间盘移位
向前移位
变形性脊椎病
向后移位
椎管内移位
向上、下移位
正上、正下-Schmorl结节 前下-椎缘骨 后下-椎体后缘软骨结节
椎间盘后移位
椎间盘后移位
椎间盘疝(局限性与宽基底)
椎间盘突出
局限性(头-尾高度低于椎间பைடு நூலகம்)、宽基底 纤维环部分不完整 疝出椎间盘后缘覆盖纤维环
椎间盘脱出
与髓核相连
窄基底 纤维环不完整,但后纵韧带完整 疝出椎间盘后缘覆盖后纵韧带
与髓核不连(椎间盘游离)
椎间盘后移位
纤维环撕裂,不会超过椎体后缘
椎间盘疝
椎间盘突出与脱出
腰椎退行性变的X线分析
身体功能已趋下 降, 加之长期劳损 , 腰椎退变呈 中度改变 。6 1 岁 以上组患者 身体功能进 一步下 降 , 加 之劳动 时间更长 , 膳食 营
困痛 , 下肢酸麻胀痛 , 部分 严重患者可有脊椎侧弯畸形 , 活动困
难。 1 . 2 投照方法 所 有 患 者 均 常 规 拍 摄 X线 腰 椎 正 、侧 位
其中5 1岁 ~ 6 O岁患 者组有 6例椎 间盘突 出经 C T检查 确
诊 。 有 8例 患 者有 腰 椎 退 行 性 滑 脱 ,按 照 Me y e r d i n g滑脱 分 度
表现为腰椎重度骨质增生 , 椎体骨质增生显著 , 形成骨桥 , 但极
少在 间隙平面相互连接 , 此点与强直性脊椎炎骨唇 连接形成竹 节状不 同, 双侧韧带呈条带状 , 竹节状 钙化 。 除这两种基本病变 外, 大部分 患者有腰椎 间隙不同程度 的变窄 , 腰椎 附件椎 间小
果
1 5 6例 门诊 患者 中, 9 5 . 5 1 % 有腰椎 椎体 不同程度 的骨质 增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般 资料
选取 我院 2 0 1 1年一2 0 1 3年经 x线诊 断
腰椎退行性变 的 1 5 6例 门诊 患者 , 男 8 5例 , 女 7 1 例, 年龄最小
3 5岁 , 最大 8 1 岁 。临 床 表 现 : 多数 患 者 有 活 动 后 腰 部 或 臀 部 的
韧带呈点状 、 片状钙化 。 偶 有腰椎上下骨板关节面 的增 白硬化 , 无骨质疏松表现 。 中度 , 表现为腰椎 骨质 中度增生 , 椎体边缘增
生 明显 , 呈 鸟嘴状 、 椎 突关节变窄 , 韧带 呈条带状 钙化 , 棘突韧 带钙化 。 腰椎上下骨板关节面增 白硬化明显 , x线表现细线状 、 层状密度增高改变 。部分患者见腰 椎椎体 间隙狭 窄, 或前后平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CT与MRI对比性研究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CT与MRI对比性研究【摘要】目的研究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在ct与mri下的影像学表现,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对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抽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3年2月之间收治的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患者80例,对所有的患者先后进行ct与mri影像学检查,研究在两种不同影像学检查方式下其表现的影像学特点,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结果在所有的80例患者的160个椎间盘中,ct检查下椎间隙积气数目为29个、纤维环和髓核钙化数目36个,分别多于mri检查下的椎间隙积气2个、纤维环和髓核钙化1个,此数据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对椎间盘突出、椎间隙狭窄的检查中,两种检查方式结果差异不大,没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对于椎间盘积气、纤维环和髓核钙化方面,ct检查的敏感度优于mri;对于椎间盘突出及椎间隙狭窄方面,ct和mri检查没有很大差异。
【关键词】腰椎间盘;退行性变;ct;mri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会导致一系列的症状,比如腰腿疼痛、下肢放射痛等[1]。
临床上,由腰椎间盘退行性变而导致的疾病常见的是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好发于中老年人,但是有调查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
腰椎间盘突出一般表现症状为腰腿痛,并且通过影像学检查可确诊,对于此类疾病需要早发现早治疗。
此次我院将80例有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患者进行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的优点和缺点,具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本次研究中的病例为我院骨科于2011年1月——2013年2月之间收治的腰腿疼痛患者。
对所有80例患者进行160个椎间盘检查,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49.1±2.1)岁,平均病程(12.1±1.3)年。
所有患者均有腰腿痛,其中38例有下肢放射痛,70例有腰椎旁压痛,跟腱反射减弱15例,男直腿抬高试验阳性30例。
对所有患者同时进行ct及mri两种检查方式。
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诊断分析(附100例报告)
由于宫外孕发生的部位及时间不 同, 超声表现 也不同。异位妊娠囊 内见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 , 彩
值[ 。异位妊娠检出率的提高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 引 提供及时可行性依据 , 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参考文献 1 常才 , 主编. 经阴道超声诊断学. 京 : 学 出版社 ,9 9 北 科 19 .
维普资讯
・ 6 - 6
Gu h uMe i l o r a, 0 7 Vo. No 1 i o dc u n l2 0 , 13 , . z aJ 1
23 彩色多谱勒超声表现 .
经 阴道彩色多谱检查
显示 病 灶L引。 h
探 见子 宫动脉 收缩期 血流 速 度 Vma 2 2clS x2  ̄3 n/ , Vmi .~ 1. m/ , . 7 O 8 , 1末 流产 n2O 3 5c sR1 7 ~ . 9 ( ) 0
仍小于 0 4如胚胎停止发育血流峰速下降 ;3 经 .; () 阴道彩 色多谱 勒 检查 发 现官 腔 内内膜 增厚 大于
期血流, 孕囊壁上探及滋养层动脉血流呈低阻力型;
而流产或破裂型宫外孕于附件区形态不规则的回声
减低包块或混合性包块 内见丰富星点状血流信号 ,
脉冲多谱勒探及低阻力型动脉血流频谱 。本结果显 0 4 。导致滋养层血流为低阻力型动脉血流频谱的 .0 原 因是由于滋养层周 围性血流为腔隙血流循环 , 即 窦, 母体动脉血进入滋养层间隙后阻力减低所致[ 。 2 ] 本文结果显示经阴道彩色多谱勒检查早期官外
呈高速低阻动脉血流频谱 R l . 8 . 0 对囊性 0 3 ~o 4 ,
结构内可见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者 , 彩色血流显像 显示点状血流信号 , 冲多谱勒探 及收缩期单 向血 脉 流频谱 , 无舒张期血流;2 流产型 : () 于附件区形态不 规则的回声减低包块或混合性包块 内见丰富局限性 星点状血流信号, 冲多谱 勒探及动脉血流频谱R 脉 I
腰椎退行性变的放射影像诊断分析唐桂林
腰椎退行性变的放射影像诊断分析唐桂林发布时间:2023-06-06T12:22:26.10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3年6月6期作者:唐桂林[导读]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讨论腰椎退行性变的放射影像诊断价值。
方法:参与本次研究患者数量为43例,时间为2022年4月份至2023年4月份,所有患者先于我院进行DR扫描,之后再至上级医院行CT扫描,CT组;DR组。
结果:两组在序列整齐改变,椎体骨质改变、椎间隙改变、其他改变上诊断阳性率差异不大,CT诊断准确率要高,P<0.05。
结论:为腰椎退行性变患者提供DR诊断时,可以发现患者阳性情况,但准确率不及CT。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讨论腰椎退行性变的放射影像诊断价值。
方法:参与本次研究患者数量为43例,时间为2022年4月份至2023年4月份,所有患者先于我院进行DR扫描,之后再至上级医院行CT扫描,CT组;DR组。
结果:两组在序列整齐改变,椎体骨质改变、椎间隙改变、其他改变上诊断阳性率差异不大,CT诊断准确率要高,P<0.05。
结论:为腰椎退行性变患者提供DR诊断时,可以发现患者阳性情况,但准确率不及CT。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变;放射影像诊断;分析腰椎退行性变,作为常见的老年疾病,该病主要在老年群体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椎间盘作为最易出现腰椎退行性病变的部位,考虑与该解剖位置较为特殊有着巨大的关系,通常情况下该部位的供血量不多,作为日常运动的重要部位,每天运动量较大,负荷较重,属于最易发病的部位,当患者年龄不断增大时,钙质流失骨质疏松,腰椎的退行性病情会逐渐加重,患者的年龄越大,髓核内的水分就会越少,一旦水分流失,纤维环的正常功能就会受到破坏,继而逐渐老化、松驰,髓核中水分下降的同时,其蛋白多糖也会逐渐下降,这些情况会影响椎间血运的正常功能【1】。
一旦腰椎间盘的负荷增大,其承受范围超过最大压力时就会导致纤维环向周围突出,严重的会导致破裂,随着髓核受压破损后,增加了椎间盘疝的机率,若纤维环彻底断裂后,就会出现椎间盘脱出,脊柱的动力学稳定受到影响,导致增生性关节炎以及其他伴随性病变,增加了疾病病变的同时,亦会导致充血、钙化或者水肿等【2】。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CT与MRI对比研究
p st e d f rn e ew e T a d MRItwa d 7 ain s u a ic d g n r t n MRId e et ri n i in e e ea int e d f i o i v i ee c sb t e n C n i f o r 0 p t t ’l mb rd s e e e ai . e o o s b t i cp e td g n rt , e n — e n o h i t n o o n a y b t e n me i m rmo e s r u u a ic h r it n d s n u a s c ta T .h r s n o i v i ee c n da — i f u d r e w e d u o r e o sl mb rd s e n ai ’ ic a d d r l a h n C T e e i o p s ie d f r n e i ig o b o t f
退行性腰椎滑脱的CT表现分析
退行性腰椎滑脱的CT表现分析目的:分析退行性腰椎滑脱的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
方法:以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病变部位、程度及相应CT表现为重点,对23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3例患者,共计25处滑脱,以单发为主(占21例),2个腰椎同时发生滑脱者2例。
滑脱分布于L3—L5,主要发生于L4(占17个椎体)。
滑脱均未超过Ⅰ度。
CT表现有:椎体滑脱所致“夹心征”或“双边征”、椎管变形成“双管状”或“三叶状”、椎间盘假性突出、神经根及硬脊膜囊受压等。
23例患者均有腰椎退行改变征象,且其中19例并有不同程度椎间盘膨出或突出,5例并有黄韧带肥厚,3例并黄韧带钙化。
结论:CT较普通X线检查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引起腰椎滑脱的常见原因是椎弓峡部不连,而腰椎退行性变也可引起椎体滑脱,但相对少见。
笔者对本院2008—2014年CT检查中发现的23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病因病理、CT表现及CT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本组患者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47—82岁,平均55.6岁。
2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腰部疼痛症状,其中17例并有坐骨神经痛(单侧9例,双侧8例)。
使用美国GE公司Prospeed AI螺旋CT机,患者取仰卧位行螺旋扫描,依据CT定位像决定扫描部位及范围,扫描层厚2mm,扫描完后并行三维图像后处理。
诊断采用Ednonson法,将滑脱分为4度:Ⅰ度: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向前移位不超过下位椎体前后径的1/4;Ⅱ度:前移超过1/4但不到2/4;Ⅲ度:前移超过2/4但不到3/4;Ⅳ度:前移3/4以上。
2. 结果2.1 病变数量及分布本组23例患者,共计25处腰椎滑脱,其中单发滑脱21例,2个腰椎同时发生滑脱者2例。
滑脱分布于L3—L5,发生于L3 5个,L4 17个,L5 3个。
2.2 CT表现23例患者腰椎滑脱均为Ⅰ度。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68例手术治疗分析
置胸腔 引流管 1 ~2根 。患者 手术 结束 后 拔 除气 管插 管 回病 房,— 1 2d面罩 吸氧 , 导管吸氧 , 3—5d鼻 3~1 5d拔除胸 腔引
流管 。
2 王如文 , 蒋耀光. 我国肺减容术 应注意 的几个 问题. 中华 医学杂 志 ,
空腔。
13 术前准备 . 14 手术方 法 .
停止 吸烟 , 雾化 吸入 , 解痉 平喘 , 细菌培养 , 痰 全部采 用 双腔气 管 插管 ( 侧 ) 脉复 合麻 健 静
少, 肺弹性 回缩力增加 , 降低气道阻力 , 减少肺 大泡形成 ;2 肺 ()
通 气血流重新分布 , 善肺 弥散功能 。( ) 改 3 大泡性 肺气肿 合并 气胸 时行单 例肺 减容术既治愈 了气胸 , 又改善 了肺功能 ;4 () 单侧肺 减容术创 伤较轻 , 手术 指征 明确 ; 复 自发气 胸或肺 大 反 泡 占据患侧胸腔体积 的 3 % ~5 % ; 5 肺 c 0 0 () T可以 明确 显 示每一个肺大泡且有利 于气胸 和周 围型肺 大泡的鉴别诊断 。 本组治疗 1 大泡性 肺气 肿合并 气胸 患者 , 9例 无呼 吸衰竭 发生及手术死亡 , 功能 指标 和活动 能力 , 肺 生存 质量较 术前有 明显改善 , 疗效 肯定 。肺减 容手 术有 胸腔镜 手术 和开胸 手术。 开胸手术有手工操作 和应 用线型 切割缝 合器 。具 体应 用视病
应用抗生 素 , mi 6 n步行试验 , 心脏超声 , 肺功能检查及改善 。 醉, 经第 六肋 间后外侧 切 口 1 , 6例 经腋 下直切 口 3例 , 胸后 开 先探查 , 根据术前胸片 , C 肺 T结合术 中观察 、 手法触摸 , 决定切 除和缝合缩减肺组织 范 围。结合 病情及 家庭 经济 条件选 用 国 产线型切割缝合 器 7例 , 采用 手工 操作 1 。对 游离 型肺 大 2例
退变性腰椎疾病68例影像学对比分析
退变性腰椎疾病68例影像学对比分析崔海滨【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6(006)015【摘要】目的分析68例腰椎退变性腰椎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将本院2012年1月~ 2015年10月期间手术治疗的68例严重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例纳入研究对象,使用GE 1.5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MRI检查,分析其Modic改变和改良Pfirrmann分级系统特征.结果 68例病例中,腰椎终板Modic改变有:Ⅰ型16例,Ⅱ型23例,Ⅲ型1例,无Modic改变28例;改良Pfirrmann分级系统评定:4级1例,5级10例,6级27例,7级20例,8级10例.结论在本组病例中,对于腰椎退变性疾病,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改良Pfimnann分级之间有明确关联;Modic Ⅰ改变的改良Pfirrmann分级无明显差别.【总页数】4页(P173-175,189)【作者】崔海滨【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人民医院骨科,广东河源5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相关文献】1.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患者在极外侧腰椎间融合术中相关神经血管的影像学分析[J], 丁悦;周旭;张磊;纪斌;王明飞;刘铖祎2.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对比分析 [J], 徐新华;胡家美3.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对比分析 [J], 徐新华4.维生素D3对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腰椎融合术后腰椎融合率、融合时间及疗效的影响 [J], 李瑞龙;张强;冯良恩;李文升;罗谨5.Coflex棘突间撑开装置与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对比分析 [J], 于斌;黄笑蕾;李卫兵;刘彬;孔庆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X线平片和多排螺旋CT影像诊断对比分析
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X线平片和多排螺旋CT影像诊断对比分析摘要:目的:探讨X线平片及多排螺旋CT(MSCT)应用于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诊断的价值。
方法:纳入本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200例该病患者,分别进行X线平片及MSCT检查,分析诊断结果,观察平片特征以及影像学特征。
结果:①X线的病变检出率(84.00%)低于MSCT(92.00%)的检出率,P<0.05;②X线平片发现患者主要为椎间隙改变、骨赘形成/椎体角边缘弯曲;MSCT发现为椎间盘膨出,可见L4-5是主要病变部位。
结论:两种影像学方法均可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但后者的检出率更高,可提供病变部位及类型等更多信息,其应用价值更高。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X线平片;多排螺旋CT骨科常见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这一疾病,该病以中老年人群为好发群体,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当前,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发病率有一定增高[1]。
退行性病变未能及时治疗将引起椎管狭窄,硬膜囊及神经受到压迫而也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等,对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应先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2]。
明确诊断是进行治疗的前提,X线平片及多层螺旋CT都是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当前常用的检查方法,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应用于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诊断的应用价值,为合理确定检查方法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纳入本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200例该病患者,患者男女比114:86,患者的年龄为45-79岁、中位年龄62岁,患者的病程为4个月-12年、平均(4.68±0.85)年。
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下肢麻木、腰部疼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
1.2 方法X线检查:设备为新东方1000全身DR数字成像系统,检查时患者取卧位,扫描范围为第一腰椎至骶椎上部,对腰椎正侧位进行摄片,当有必要时加双斜位片。
CT检查的设备为飞利浦螺旋CT扫描机,对全腰脊椎及上部骶椎进行扫描,扫描参数为层厚5mm,间隔5mm,电压140kV,电流300mAs,扫描后对原始横断面图像作薄层重建处理,层厚1.5mm,间隔0.75mm,重建冠状面、矢状面以及横断面,观察脊柱及骨质情况,三维立体成像观察腰椎弓骨质、小关节、椎间孔以及椎间盘。
颈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预测疾病进展
01
通过长期随访的影像学检查,可以预测颈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进
展情况,提前采取干预措施。
评估康复效果
02
康复治疗后的影像学检查可以评估康复效果,指导患者进行进
一步的康复训练。
发现并发症
03
影像学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颈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并发
症,如骨折、感染等,以便及时处理。
THANKS
感谢观看
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主要包括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等。椎间盘退变主要表现为水分减少、弹性降低 ,甚至椎间盘膨出或突出;骨质增生是指骨骼边缘的骨赘形成,可导致椎管狭窄或神经根受压;韧带 钙化是指韧带发生钙质沉积,导致韧带僵硬和活动受限。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颈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疼痛可表现为颈部、肩部、腰部等部位 的疼痛,有时可放射至手臂或腿部;僵硬表现为晨起时症状较重,活动后可缓解;活动受限表现为颈部、腰部转 动困难等。
颈腰椎退行性疾病CT鉴别诊断
颈椎病与腰椎病的鉴别
不同类型腰椎病的鉴别
颈椎病多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骨质 增生等,而腰椎病则多表现为腰椎间 盘退变、腰椎管狭窄等。
如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的 鉴别,前者多表现为腰椎间盘突出, 后者则多表现为腰椎管矢状径减小、 硬膜囊受压等。
不同类型颈椎病的鉴别
如神经根型颈椎病与脊髓型颈椎病的 鉴别,前者多表现为颈椎间盘突出、 骨质增生等,后者则多表现为颈椎管 狭窄、脊髓受压等。
腰椎骨质增生
MRI显示腰椎边缘骨质增生,呈唇样突起,硬膜囊受压变形。
腰椎韧带钙化
MRI显示腰椎韧带钙化,如黄韧带钙化。
颈腰椎退行性疾病MRI鉴别诊断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退变性腰椎疾病68例影像学对比分析
目的分析68例腰椎退变性腰椎患者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将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手术治疗的68例严重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例纳入研究对象,使用GE1.5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MRI检查,分析其Modic改变和改良Pfirrmann分级系统特征。
结果68例病例中,腰椎终板Modic改变有:Ⅰ型16例,Ⅱ型23例,Ⅲ型1例,无Modic改变28例;改良Pfirrmann分级系统评定:4级1例,5级10例,6级27例,7级20例,8级10例。
结论在本组病例中,对于腰椎退变性疾病,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改良Pfimnann分级之间有明确关联;Modic Ⅰ改变的改良Pfirrmann分级无明显差别。
标签:Modic改变;改良Pfirrmann分级;腰椎;影像学改变
腰椎退变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腰痛、神经根痛、下肢无力、踱行、瘫痪等,其并发症有腰椎椎间盘突出、腰椎椎管狭窄及腰椎退变性滑脱等。
Modic改变是指脊柱MRI图像中椎间盘终板下骨质的一种信号改变,反映了脊柱退变性疾病中椎间盘终板下的骨质病变。
改良的Pfirrmann分级系统,从髓核及内层纤维环信号强度、后方纤维环内外侧纤维信号差别和椎间盘高度三方面综合反映病变。
本次将本院68例手术治疗的严重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例纳入研究对象,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手术治疗的68例严重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6例腰椎滑脱,13例腰椎管狭窄症,2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别采取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问植骨融合或者后外侧融合、单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等手术方法;男23例,女45例;年龄23~76岁,平均(58.3±14.6)岁。
对研究对象进行手术前MRI影像学分析。
1.2方法
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研究患者采用MRI图像检查,使用GE1.5T磁共振扫描仪(产地:美国,型号:NMR SMARTTracⅡ)。
1.3影像学评价方法
1.3.1Modic改变的评价标准Modic改变分为三型,即:Ⅰ型(炎症期或水肿期),Ⅱ型(脂肪期或黄骨髓期),Ⅲ型(骨质硬化期)。
1.3.2 Pfirrmann分级系统评价标准
采用Griffith等设计的改良的Pfirrmann分级系统,从髓核及内层纤维环信号强度、后方纤维环内外侧纤维信号差别和椎间盘高度三方面综合反映分级情况,为1~8级,即:1级:髓核及内层纤维环信号轻度呈均匀亮白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当,后方纤维环内外侧信号差别明显,椎间盘高度正常;2级:髓核及内层纤维环信号呈高信号(高于骶骨前脂肪低于脑脊液)或髓核内有水平裂隙,后方纤维环内外侧信号差别明显,椎间盘高度正常;3级:髓核及内层纤维环信号呈高信号(低于骶骨前脂肪),后方纤维环内外侧信号差别明显,椎间盘高度正常;4级:髓核及内层纤维环信号呈中度高信号(比外层纤维环略高),后方纤维环内外侧信号差别不明显,椎间盘高度正常;5级:髓核及内层纤维环信号呈低高信号(等于外层纤维环信号),后方纤维环内外侧信号差别不明显,椎间盘高度正常;6级:髓核及内层纤维环信号呈低高信号,后方纤维环内外侧信号差别不明显,椎间盘高度减少60%。
1.4统计学方法
影像学评估工作实行双盲,由两位骨科副主任医师执行。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x2检验,以0.05为检验水准。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Modic改变情况
68例病例中,存在腰椎终板Modie改变有40例(占58.82%),Ⅰ型改变16例(占23.53%),Ⅱ型改变23例(占33.82%),Ⅲ型改变1例(占1.47%)。
各类腰椎病变Modic改变特征,见表1。
2.2改良Pfirrmann分级系统评价结果
4级1例(1.47%),5级10例(14.71%),6级27例(39.71%),7级20例(29.41%),8级10例(14.71%)。
因选取的患者腰椎退变程度相对较重,故无改良的Pfirrmann分级1~3级的病例。
见表2。
2.3病变节段ModicN:变和椎间盘退变改良Pfirrman分级的关系
68例患者中,无Modic改变的患者28例,改良Pfirrman分级为4~8级,分级之间存在差异(x2=25.571,P<0.05),6级所占比例最高;Ⅰ型Modie改变16例,改良Pfirrmann分级仅有6~8级,且无差异(x2=0.125,P>0.05);Ⅱ型Modie改变23例,改良Pfirrmann分级为5~8级,分级之间存在差异(x2=7.435,P<0.05);Ⅲ型Modic改变仅有1例,病变节段改良Pfirrmann分级为6级,未做统计分析;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Ⅰ型、Ⅱ型Modie改变及无Modie改变之间的改良Pfirrmann分级有显著性差异(x2=21.515,P<0.05),其中:Ⅰ型与Ⅱ型Modie改变的改良Pfirrmann分级无差异(x2=3.932,P=0.269),Ⅰ型Modie改变与无Modie改变的改良Pfirrmann分级有显著性(x2=15.551,P=0.004),Ⅱ型
Modie改变与无Modie改变的改良Pfirrmann分级有显著性(x2=12.330,P=0.015)。
见表3。
3讨论
腰椎退变的实质是关节软骨发生退变,继发以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质增殖性的一种关节病变。
退变性腰椎疾病可引起腰椎间盘病、腰椎椎管狭窄、腰椎失稳、腰椎退变性滑脱等并发症,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下腰痛、神经根痛、下肢无力、踱行、瘫痪等,是困扰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
导致患者患该疾病的因素较多,主要因素有:年龄(高年龄)、限制性工作体位和震动、风寒潮湿环境、其他因素(遗传、腰穿、转移癌等)。
MRI图像特点具有:灰阶成像、流空效应、三维成像、运动器官成像。
灰阶成像使病变同正常解剖结构的关系更明确,能将病变显现明显;流空效应使心腔和血管显影,这是CT不具有的优势;MRI具有人体横面、冠状面、矢状面及任何方向断面图像的三维成像特点,能较好的三维定位病变,而CT难于做到直接三维显示;运动器官成像不仅能增强心脏大血管成像,同时可获得动态图象。
可见,利用MRI图像对退变性腰椎疾病进行影像学分析,具有较高的权威和行性,能全面、充分地将退变性腰椎疾病的病理改变显示出来。
手术治疗退行性变腰椎疾病的方案较多,比如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或者后外侧融合、单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等。
在所查阅的文献中,谭兆科等对腰椎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键盘突出合并退变性腰椎疾病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腰椎疾病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提出了手术中应注意的事项,为相关临床医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分享了科学的宝贵的经验。
吕乔等采用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融合术对退变性腰椎疾病进行治疗,并比较分析该两类手术的疗效。
Toyone等发现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存在Modic改变,且其发生率较高(19%~59%),常见为Ⅰ型和Ⅱ型,其他型较少见。
此次研究的退变性腰椎疾病,病情较重,无手术禁忌症,均符合手术适宜症,Modic改变发生率为58.82%,其中Ⅰ型和Ⅱ型所占比例较高,Ⅲ型较少,且Ⅱ型改变较Ⅰ型改变多。
改良Pfirrmann分级系统分级较细,能将所有病例均纳入各分级中,但其对椎间盘高度进行评价时,由技术人员依靠专业知识判断,不同人员对标准的把握不一致,很大程度上存在主观性。
因此,此次研究为了更科学合理的对退变性腰椎疾病进行影像学分析,将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改良Pfirrmann分级系统相结合地进行统计分析。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Ⅰ型、Ⅱ型Modic 改变及无Modic改变之间的改良Pfirrmann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Ⅱ型Modic改变和无Modic改变的改良Pfirrmann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Modic改变的改良Pfirrmann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出现该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为: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Modic改变与Pfimnann分级系统为两种独立的评估方法,其评估标准不同;退变性腰椎疾病种类较多,常见有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腰椎不稳)、腰椎退行性侧弯和椎间盘源性腰痛等,而本研究的退变性腰椎疾病仅包括了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三类,因此此次研究存在样本量不足情况,在今后的研究中,需做到扩大疾病种类覆盖范围、增加样本量,进而做进一步研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