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耐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HC XX
Pathogen that evades MHC X
Survival of individual threatened
Population threatened with extinction
43
Example: If each individual could make two MHC
免 疫 耐 受 (immunotolerance)
天然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 --Owen的观察
1
人工免疫耐受--
Medawar的实验证实
2
• Burnet等观点:发育不成熟的胚胎期免疫系统,可识别某 些抗原的特异性免疫细胞克隆被删除,产生免疫耐受。 • 免疫耐受是免疫应答的特殊形式。 • 免疫耐受:乃机体对抗原刺激表现为特异性“免疫不应答” 的现象。 • 耐受原: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
7
• 机体因素
1. 2.
免疫系统成熟度:胚胎期>新生期>成年期 动物种属与品系:大、小鼠在各时期均可诱导耐受,而 兔、猴等在胚胎期可诱导耐受
3.
机体的生理状态:应用免疫抑制剂,有利于诱导耐受。
8
免疫耐受的机制
• 中枢性耐受--克隆清除及克隆流产 • 外周免疫耐受--克隆失能
信息传导通路关闭导致克隆忽略 (clonal ignorance)
针对特异抗原
免疫细胞发育缺损或 增殖分化障碍 先天免疫缺损,应用 X-ray、免疫抑制药物
无
发生机制 特异性
5
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
• 抗原因素
抗原剂量:低带耐受、高带耐受;
抗原类型:单体蛋白、可溶性抗原易诱导耐受;
抗原免疫途径:口服抗原易致局部粘膜免疫,但导致全 身耐受;静脉免疫诱导耐受 抗原决定基特点
症反应(抗病毒、抗胞内寄生 菌、移植物排斥);
Th2:主要参与B细胞增殖、
抗体产生和超敏反应性疾病
• 免疫偏离(immune
deviation)
34
四、NK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可抑制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通过分泌CK促进T细胞功能。
五、细胞凋亡的免疫调节作用
(一)细胞凋亡的正向调节:肿瘤细胞的凋亡有利于APC递呈抗原 (二)细胞凋亡的负向调节:Fas/ Fas L
* 抗神经递质/激素受体抗体可与相应配体竞争性结合;
* 细胞因子与神经-内分泌系统间的调节网络。
39
免疫与心理学的关联
◆ 应激状态:精神及生理应激
◆ 性格: 乐观与否
◆ 情绪:焦虑、忧郁、恐惧等 ◆ 其它
图1. 心理学状态影响战胜疾病
Lancet Oncol 2004; 5: 617–2540
41
*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
群体水平的调节 * BCR及TCR库 * MHC多态性
23
基因水平的免疫调节
• 1. MHC对T细胞的调节 T细胞发育: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
阴性选择(获得自身耐受性)
2. T细胞识别抗原:MHC限制性
MHC-II类限制性:APC与Th细胞的MHC分子型别一致;
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
一、APC的免疫调节作用 成熟APC、活化B细胞、活化巨噬细胞:高表达共刺激分子
---启动免疫应答
未成熟DC、静止巨噬细胞、初始B细胞:低表达共刺激分 子---免疫耐受 二、B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抗原递呈、分泌Ab
33
三、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 Th1/Th2平衡 Th1: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和炎
• 第一信号缺乏: 自身细胞不表达 MHC II • 缺乏协同刺激信 号:自身组织细
胞仅表达低水平 协同刺激因子
13
14
免疫耐受的维持、终止及其研究意义
免疫耐受的维持:耐受原的持续存在是首要因素;免疫系统
不成熟或应用免疫抑制剂有助于免疫耐受的维持。
免疫耐受的终止:耐受原在体内被清除;新型疫苗的设计; 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35
独特型网络的免疫调节
• 独特型(idiotope):Ig、TCR、BCR分子中与同一个体内其 他Ig、TCR、BCR分子不同的表位的集合。 分布:Fab段的CDR区、FR区。 • 抗独特型抗体(Ab2,AId):针对独特型的抗体。
α 型(Ab2α ):抗FR区
β 型 (Ab2β ,抗原内影像): 抗CDR区
MHC-I类限制性: CTL仅杀伤表达同一MHC型别的靶 细胞。
24
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
一、抗原的免疫调节作用
----调节免疫应答的最关键因素
(一)抗原特性
抗原性质
蛋白质抗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多糖、脂类抗原:体液免疫 DNA、RNA:难诱导免疫应答
抗原剂量 接种途径
25
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
思
1.免疫调节的意义何在?
考
题
2.体内对免疫应答的调节可来自哪几个方面?
3.Th1/Th2亚群的分化调节和细胞因子的关系,及 其临床意义。 4.什么是免疫耐受?与免疫缺陷和免疫抑制有何区别? 5.免疫耐受的特点。
6.在那些情况下,须打破免疫耐受;那些情况下,须建立免
疫耐受。
46
Population survives
44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小
结
● 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内部的调节、整体与群体水平调
节.
●免疫系统内部的调节包括 : 基因水平的调节 ,分子水平的调
节, 细胞水平的调节,抗独特型抗体和独特型网络的调节.
● 在整体水平的调节中,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发挥
重要作用.
● 群体水平的免疫调节,通过MHC多态性和自然选择而实现45 .
17
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的异同
免疫应答 抗原刺激 需要 潜伏期 有 抗原特异性 + 免疫记忆 + 免疫反应 强 效 应 排斥异己 免疫耐受 需要 有 + + 无或弱 保护自身
18
小
结
• 免疫耐受是T及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不应答;
• 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机制:克隆消除、无能、免疫抑制 细胞作用;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可因感染的分子模拟作 用而打破; • 后天诱导的耐受可分为:T,B细胞耐受;高区、低区耐受; • 建立耐受有利于移植物存活;恢复耐受,可治疗自身免疫 病;打破耐受,对抗感染和抗肿瘤免疫具重要作用。
19
20
第十五章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immune regulation):免疫系统内众多
免疫细胞、免疫分子间以及免疫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相
互作用而建立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网络体系,以 保证机体内环境稳定。
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21
免疫应答过程
22
免疫系统内的调节
* 基因水平的调节
* 分子水平的调节 * 细胞水平的调节 * 抗独特型抗体和独特型网络的调节 整体水平的调节
molecules, MHC X and Y
Pathogen that evades MHC X but has sequences that bind to MHC Y
MHC XX
MHC YY MHC XY
Impact on the individual depends upon genotype
群体水平的免疫调节
群体水平的免疫调节增强种群的应变能力, 群体水平的调节得益者是整个物种。 • TCR、BCR库多样性 • MHC多样性 MHC多态性可以造就各种免疫应答能力不同的个体,是在群 体水平赋於物种极大的应变能力。
42
Example: If MHC X was the only type of MHC molecule
1.抗原的调节作用 —是调节免疫应答的最关键因素
* 抗原的性质 * 应用结构类似的人 工合成肽段可发挥免 疫调节作用。
26
27
(二)不同抗原之间的竞争性调节 结构相似的抗原相互干扰特异性抗体应答。
注射马RBC
注射羊RBC
↓
↓
第1天 --第 2 天----------第5天---第7天
小鼠抗马 RBC 抗体反应 ++
10
1957年Burnet的克隆丢失学 说(clonal deletion theory)
• 胚胎期免疫系统接触特 定抗原后,针对该抗原 的特异性细胞克隆即被 清除或被“禁闭”,机 体将该抗原视为自身成 份,出生后将不对此抗 原产生应答。 1960年,Nobel Prizes
11
12
缺乏淋巴细胞激活信号
30
四、细胞因子在细胞免疫应答的抑制作用
31
五、补体的免疫调节作用
补体介导调理作用 补体介导炎症反应 六、 免疫细胞的激活受体和抑制性受体
免疫细胞 B细胞 T细胞 NK细胞 肥大细胞
激活性受体 BCR TCR CD16,DAP12 Fcε RI
抑制性受体 Fcγ RII-B CTLA-4,KIR KIR、CD94/NKG2 Fcγ IIB,gp49B1 32
36
独特型网络学说
Jenne提出:体内的T,B淋巴细 胞通过独特型和抗独特型互相 识别,形成潜在的网络;
37
独特型和抗独特型网络
免疫应答逐渐减弱
38
整体水平的免疫调节
神经、内分泌因子对免疫应答的影响 免疫细胞表达接受激素信号的受体 * 免疫上调:雌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胰岛素等; * 免疫下调:皮质类固醇、雄激素等。 抗体、细胞因子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 → 恢复免疫耐受;
移植排斥 → 肿瘤、病毒感染 → 建立免疫耐受; 打破免疫耐受 。
15
低、高剂量 TD抗原均易 诱导耐受 TI抗原 诱导B细 胞高带 耐受
16
低带与高带耐受主要特征比较
参与细胞 产生速度 持续时间 抗 原
低带耐受 T细胞 快 长 TD
高带耐受 T、B细胞 慢 短 任何抗原
6
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
(一)抗原方面
1.抗原的性状:异物性越小,越易诱导耐受 耐受原:小分子、可溶性、单体、表位密度高 免疫原:大分子、颗粒性、聚合体、多种表位
2. 抗原剂量: TI抗原:高剂量 B细胞耐受 TD抗原:高剂量 T、B细胞耐受(高带耐受) 低剂量 T细胞耐受(低带耐受)
3. 抗原注射途径: 静脉注射/口服>腹腔注射>皮下/肌肉注射
3
◆ 同一抗原即可是耐受原,也可以是免疫原;
◆
与免疫应答的相同点:需抗原刺激,有潜伏期、
抗原特异性、免疫记忆;
◆
与免疫抑制、免疫缺陷不同点:无抗原特异性,
对各种抗原均无应答或低应答。
4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区别
免疫耐受
免疫抑制
直接原因
特异性免疫细胞被排除 或不能被活化 免疫系统未成熟、免疫 力减弱、抗原特性改变
共刺激信号缺乏导致克隆失能 (clonal anergy)
启动凋亡信号导致克隆凋亡
9
免疫细胞在中枢器官的阴性选择
自身反应性 T 、 B 细胞在胸腺与骨髓发 育过程中,其 TCR 及 BCR 分别与微环境基 质细胞表面表达的自身抗原肽 -MHC 分子 呈高亲合力结合,从而启动细胞程序性 死亡,致克隆消除。
小鼠抗羊 RBC 抗体反应 +~ +
28
二、抗体的免疫调节作用
(一)直接免疫调节(负调节):抗体抑制同一机体内产生同 类抗体的能力。 调节机制:抗原封闭、受体交联、抗独特型抗体的调节作用 (二)抗体的间接免疫调节作用: 可通过免疫调理、激活补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发挥作用
29
三、免疫复合物的免疫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