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集团收购科龙电器的案例(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海信集团收购科龙电器的案例分析
资料来源:中国并购法律网原文发布时间2006-3-27
顾雏军在自己的资本游戏中,不幸被郎咸平言中,最终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被迫卖出其在科龙电器的股份。
这个事件对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系来讲是一次大的失败,但对于国内家电集团来讲可能是一次扩张的机会。
海信集团在众多的竞购者之中,最终脱颖而出,取得了这次交易的机会。
但是,海信集团的整个收购交易的过程却并不简单,其间存在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变数也不少;并且,虽然收购已经完成,但是收购后的整合中所存在的困难似乎更多。
一、研究背景
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龙电器”)曾是一家业绩优秀的家电类上市公司,在2003年的净利润为2.02亿元人民币,200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超过2亿元人民币、每股收益也达到0.20元。
但是2005年4月27日却公布了一份巨亏的预警公告,该公告显示,该公司2004年预计将亏损6000万元,在4月29日发布的2004年年报中,科龙集团第四季销售额较前三季大幅下滑,受联营公司华意压缩连年亏损、2004年存货跌价计提、第四季度坏账计提这些因素影响,科龙电器于2004年度的净利润为亏损6416万元,股价开始全线下挫,科龙电器开始出现危机。
在科龙销售危机传出后,先后传出了有长虹、美的、TCL、伊莱克斯等多家知名企业欲收购科龙的消息。
据科龙电器的公告称,“截至2005年8月31日,本公司及本公司控股子公司涉诉案件共计108件,标的额共计人民币594144533.3元”,而其中的23件为标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重大诉讼与仲裁事项。
科龙公告中所称的23件重大诉讼具体金额主要包括:2005年8月22日,中国建设银行南昌昌北支行诉江西科龙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科龙电器借款合同纠纷案,要求其提前归还贷款1.4亿元;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诉科龙电器,要求其对9家子公司到期未偿还债务1692万余元以及另一笔到期的债权33126941元,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兴业银行广州分行诉科龙电器、广东科龙空调器有限公司与佛山市诚丰模具塑料有限公司借款合同纠纷案,要求三被告共承担3500万元及利息;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起诉要求广东科龙空调器有限公司支付拖欠货款26873844.91元;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诉广东科龙空调器有限公司拖欠货款20427122.85元、利息266573.95元等。
而对于正在有意重组科龙的公司来说,目前似乎仅有两种选择:要么等科龙电器遗留的债务诉讼与纠纷解决后再进行收购,要么就是在收购后承担各种法律诉讼或债务。
不过,第一种选择可能更意味着一场持久的收购战;而根据现行《公司法》,第二种选择则意味着承继科龙电器目前所公布的至少5亿元的法律诉讼。
二、并购涉及当事方简介
1.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于1992年12月16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于1996年7月23日,公司的459,589,808股境外公众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交易;于1998年度,公司获准发行110,000,000股人民币普通股,并于1999年7月13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截止公司被收购前,最大股东是广东格林柯尔有限公
司,持有科龙电器股份262,212,194股(占股权比例26.43%)。
科龙电器是中国当时规模最大的制冷家电企业集团之一,电冰箱年产达800万台,空调年产400万台,在国内冰箱及空调市场均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冰箱市场的占有率连续十年全国第一,在白色家电生产中名列前茅。
其公司前十大股东如下图所示:
公司前十大股东
截止日期:2005-06-30
1984年容奇镇工业及交通办公室副主任潘宁用9万元创业经费创办珠江冰箱厂。
1992年10月科龙品牌开始启用,企业也正式更名为“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科龙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
2001年顾雏军的顺德格林柯尔斥资5.6亿元,收购科龙电器20.6%的股权。
随后总价由之前的5.6亿减至3.48亿元。
2002年科龙电器报表扭亏为盈,2003年又罕见地处理了挂账三年的累计亏损。
2004年,科龙电器重新返亏6833万元,同时被审计师出具“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2005年1月11日香港联交所对格林柯尔发出谴责,指其在未通知联交所、未获得股东批准的情况下,口头与关联企业天津格林柯尔工厂协议延付价值2.3亿元制冷剂货物的事项,违反了创业板上市规则。
2005年5月10日科龙电器发布公告:科龙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2005年7月29日科龙电器董事长顾雏军、国内营销副总裁严友松、财务督查姜宝军、财务资源部副总监晏果茹、财务资源部副部长刘科等5人分别在北京和广东被警方拘留,副董事长兼总裁刘从梦主持科龙日常工作。
2005年9月2日经佛山市检察院批准后,佛山市公安局对顾雏军、严友松、张宏、姜源、晏果茹、刘科、刘义忠7人执行逮捕。
2005年9月9日广东格林柯尔与海信空调签署《股份转让协议书》,格林柯尔拟将其持有的科龙26.43%的法人股以9亿元的价格转让给海信空调。
2005年9月22日科龙电器董事会通过了科龙电器与青岛海信营销有限公司签署为期半年、至2006年3月31日到期的销售代理协议。
海信派出的汤业国等人进入科龙管理层,汤业国任科龙电器总裁。
2006年1月23日科龙电器公布毕马威的调查结果,自2001年10月1日至2005年7月31日科龙与格林柯尔系公司不正常现金流出21.69亿元,现金流入24.62亿元。
2006年3月初市场盛传:海信和格林柯尔共同聘请的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对科龙电器的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8月31日,科龙电器净资产仅为5.28亿元。
2006年3月上旬有媒体报道称,由于海信收购科龙迟迟无果,而代销协议即将到期,容桂镇意图将格林柯尔所持科龙电器股份拍卖。
2006年3月15日科龙电器发布公告,断然否认拍卖之说。
2006年4月1日海信与科龙电器重新签署了销售代理协议,将原定3月31日到期的代销协议延至5月10日。
2006年4月13日羁押南海看守所的顾雏军代表格林柯尔正式在收购协议上签字。
2006年4月24日科龙电器发布公告,正式宣布海信对科龙26.43%股权的收购价由原定的9亿元,最终调整为6.8亿元。
2.海信集团
海信集团是以海信集团公司为投资母体组建的国内大型专业电子信息产业集团。
从最初成立于1969年的青岛无线电二厂,到青岛电视机厂、海信电器公司,先后涉足家电、通讯、信息、商业、房地产、智能商用设备等领域,最终发展成为国内著名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目前,海信集团在国内外拥有20多个公司,净资产达48亿元。
已经形成了年产1000万台彩电、300万套空调、400万部CDMA手机、160万台冰箱、100万台计算机及防火墙、服务器等数码设备的强大产能。
2004年销售收入273亿元,在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名列前茅。
集团下属上市公司为——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信电器)成立于1997年4月17日,前身是海信集团公司所属的青岛海信电器公司。
1997年4月本公司成功发行人民币A股股票7000万股。
本公司主要经营业务是电视机的制造,广播电视设备、通讯产品制造,信息技术产品制造,家用、商用电器、电子产品制造。
作为以生产黑色家电为主的企业集团,海信集团的彩电业务,处于行业前茅,但在白电业务上仍未进入第一阵营。
最近一年,不少黑电同行都遭遇泥沼而行走艰难,此刻的海信彩电,却因3年前蓄势平板电视,在今年呈现业绩爆发:三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100%,海信电器今年第二次发出业绩预增公告。
来自海信电器的内部信息显示,利润主要来源是高端电视,海信平板电视已经连续12个月蝉联中国市场销量第一。
海信集团作为家电业的巨头之一,电视机是海信的起家之本。
虽然整体实力不弱,但在每一个单项上,始终没有在国内领先。
科龙冰箱2004年销售额为32.7亿元,毛利率29.17%,而海信冰箱2004年销售额5.2亿元,毛利仅为7.73%,规模效应引致的成本降低空间的确惊人。
海信集团近年来虽然一直积极发展白电业务,但目前只在青岛和浙江湖州有空调生产线。
通过收购北京雪花和南京伯乐,在这两个地方有了冰箱生产线,但产能不足。
而顺德家电产业链是中国三大家电生产基地中最完整的,上下游非常贯通。
海信收购科龙后,肯定会在物流、渠道谈判、传播等方面达成平台资源共享。
更重要的,海信将一改以往缺乏绝对拳头产品的缺陷———在冰箱产业上,一跃形成国内较大的领跑优势;在空调产业上,也将跻身第一集团行列。
从而在制冷行业的控制力与议价能力方面形成较大优势。
因此,对于收购科龙,海信是志在必得。
3.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作为收购出让方的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格林柯尔系中的一部分,是在2001年10月底,也就在与科龙签字的前夕成立的。
该公司注册资本12亿元人民币,由顾雏军个人持有广东格林柯尔60%的股份,而顾雏军个人控股的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有限公司又持有广东格林柯尔其余40%的股份。
顾雏军通过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持有科龙电器的20.64%股权和美菱电器的20.03%股权,并分别担任这两家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和董事长。
同时格林柯尔系旗下还有2家内地上市公司为ST襄轴(000678)、亚星客车。
资料来源:雅虎财经频道
三、案例描述:收购过程
1 危机爆发
对科龙电器的收购源于科龙内部问题的爆发,科龙电器2004年年底时经营性应付项目和预收账款之间存在的十几亿元巨大差额,被会计师断定为主要是拖欠的供应商货款,而2004年科龙电器前五名供应商供应的货款金额约为8.36亿元,占年度采购总额的11%。
此后,由于涉嫌违规挪用资金等问题,科龙电器开始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中国证监会下派了广东证券监管部门开始对格林柯尔涉嫌违规挪用其控股的上市公司科龙电器资金事件展开调查。
经过4个月的调查之后,中国证监会对顾雏军的问题表态:经证监会调查,2002年以来,科龙电器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顾雏军等人在该公司采取虚增收入、少计费用等多种手段,虚增利润,导致该公司所披露的财务报告与事实严重不符,涉嫌构成未按有关规定披露信息、所披露信息有虚假记载及有重大遗漏等多项违反《证券法》有关规定的行为。
然后,2005年7月底,顾雏军被刑事拘留,使得科龙电器收购案迷雾重重。
此后,科龙电器于2005年9月6日发布补充公告,再次将半年报全文中的六项涉嫌违法违规事项予以公告。
据公告显示,相关人员利用私刻公章及财务法人章、帐外交易、违规关联交易、关联方转账及向不明第三方支付大额预付款等方式,共涉嫌侵占科龙电器资金4.04亿元。
2.各方努力
科龙董事长顾雏军被公安部门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之后,科龙电器收购案迷雾重重。
据了解,海信、TCL、美的、万和、长虹、惠而浦等国内知名家电企业都对科龙电器的转让很感兴趣。
但在有关部门对科龙的调查尚未结束前,科龙电器的资产状况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
任何一个家电企业都不可能盲目给出一个收购价格,毕竟并购科龙不是一件小事情。
虽然科龙的问题究竟有多大,尚未有明确结论,但国内各大家电企业竞相争购科龙的传闻已经不绝于耳,其中以海信和伊莱克斯的传言最为盛行。
不过海信集团靠彩电业务起家,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家电业务多元化扩张。
科龙电器如果能被海信收购,能极大弥补海信集团在白色家电业务特别是冰箱业务上的不足,这与海信集团提出的要通过适度资本运作快速提高企业规模的设想不谋而合。
同时,各相关方对科龙的重组也相继表态。
2005年7月15日,全国工商联致函中国证监会表示,科龙电器是其直属会员,该公司反映其正常生产经营已十分困难,部分供应商停止供货,销售商和物流系统不断催货,公司资金链几近断裂。
全国工商联考虑,从保护民族品牌和企业生存的角度出发,在纠正大股东违规行为同时,愿意和证监会一起,探索一条用市场化方法帮助企业化解危机的途径以及有效的工作机制。
2005年9月初,国务院专就科龙电器重组召集协调会议。
广东省副省长、省政府秘书长、广东顺德市政府、中国证监会、全国工商联等有关人士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提出几条重组原则:一、银行尽可能为重组创造条件,不要对科龙电器逼债,并在适当时候给予放贷支持;二、法院要创造条件,支持重组;三、在外部环境保障下,科龙电器要尽快重组,一边恢复生产,一边解决顾的股权问题。
广东省有关部门对于科龙电器的稳定以及重组工作高度重视,并几次就科龙电器的问题专门召开协调会,而当地法院、银行也表态全力支持科龙电器。
同时,佛山市政府介入,成立“科龙电器风险处置办公室”,包括佛山市经贸局、公有资产办公室、公安经侦等部门的人员,负责接手科龙电器的管理和运作。
科龙电器也发布公告,免去顾雏军的董事长职务,由副董事长刘从梦代行董事长之职,以此希望减少对公司的影响。
顾雏军认为,重组首先要考虑第一大股东广东格林柯尔的利益,新的投资者引入要有利于科龙电器的长期发展,引入黑电企业会与科龙电器形成互补,对科龙电器品牌有利;而政府希望有制造业背景的公司重组科龙电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本地企业,这样对科龙顺利渡过难关并快速争取地方银行支持有帮助。
而在引进本地投资者方面,政府愿意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3.最终结果
最终的收购方案还是取决于收购各方的努力和实力,在这方面海信集团的确是一个合适的角色。
海信集团总裁周厚健曾率六位高管考察科龙,并与当地政府进行过深入接触,在各方力量角逐中,海信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折中方案,成功阻力也最小,重组方案也切实可行。
海信集团在收购之初已经提出了详细的方案,包括六大要点:首先重振市场元气,恢复社会各层面信心;其次,全面理顺科龙的管理体制,使管理走向专业化、正常化,使企业反应速度与管理作风与海信达到一致;第三,靠海信的信誉全面恢复金融机构、供应商等的正常合作与支持;第四,尽快完成股权过户;第五,在夯实管理基础上,力争最短时间取得好的业绩;最后,整合与海信的相关业务。
海信集团表示愿以9亿现金购买顾雏军在科龙的全部股权,顾雏军在2005年7月29日被刑拘后,海信集团仍表现出极大的收购兴趣,并表示9亿的出资额不会改变。
2005年9月9日,被关押在顺德看守所的顾雏军在股权转让协议上签字,使海信最终在众多角逐者中成功购得科龙。
科龙电器9月14日发布股权转让事宜停牌公告和股权转让提示性公告,称海信集团下属控股公司海信空调已于9月9日与科龙第一大股东--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协定股权转让协议,格林柯尔拟将其持有的境内法人股2.62亿股(占
科龙总股本的26.43%)转让给海信空调。
从公告不难看出,海信空调本次收购科龙虽然迅速,但在具体细则与付款方式上却相当谨慎。
公告称,格林柯尔及海信空调双方同意,按照标的股份的审计净资产值确定转让价格。
双方按照科龙2005年半年报告为基本依据,拟定标的股份的转让价格为9亿元人民币(即每股3.432元),首付款5亿元人民币。
协议生效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海信空调向格林柯尔支付首付款。
协议签字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海信空调向格林柯尔支付2000万元定金,定金付至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与海信空调共同开立的共管账户。
格林柯尔及海信空调双方共同聘请的会计师按基准日(2005年8月31日)进行全面审计,双方根据审计结果确认的公司净资产与基准日的账面净资产的差额的26.43%调整转让价款余款,海信空调在过户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格林柯尔支付调整后的转让价款的余款。
至此,科龙重组事件告一段落。
四、海信收购科龙的财务分析
尽管海信集团收购科龙电器已成定局,相关管理团队也已经入驻科龙,但是由于科龙事件的复杂性,海信对于科龙的收购重组之路还远远没有结束。
下面,我们在前面叙述的基础上,分析一下整个收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海信对科龙的后续整合问题
收购仅仅是一个开始,最终的结果还是要看海信如何对科龙进行整合,实现科龙的复兴和海信集团实力的增强。
面对科龙纷繁复杂的财务状况和2004、2005年的亏损,海信必须加快重建脚步,对科龙整合的结果最终决定着收购的成功与否。
海信集团认为,科龙具备业内最好的技术研发团队,产品也是国内一流,科龙主业资产是健康的,科龙的品牌、员工队伍、管理能力、制造能力、销售网络、技术研发能力,这些软件价值更大,如果能够整合成功,海信的收益是巨大的;同时,科龙仍旧问题多多,自从危机后出现的多达上百起的诉讼带来的法律风险,科龙的财务报表,海信自身财务风险增加的可能,以及人员磨合和产业整合的难题,构成了海信重组科龙的四道难题。
同时,最严重的是资金问题,被顾雏军侵占的大量资金必须要进行填补,科龙2005年初因违反证券法接受调查,随后一系列不利消息传出,随即银行停止对科龙贷款、上下游供应商也停止对科龙供货,导致在2005年5—8月份科龙处于停产状态。
海信集团在处理这些问题上采取了一些措施。
在收购之初海信集团就如何整合与海信间的相关业务提出了详细的方案:要将海信集团下属上市公司——海信电器内的冰箱业务放到科龙电器内;海信集团名下的空调业务,也将放到科龙电器内。
2005年9月,入主科龙的海信对急需资金维持公司正常运转的科龙电器开始援助,海信集团旗下的海信营销公司签署了销售代理协议。
根据协议海信营销公司将先付给科龙电器6亿元的启动资金,分两次支付。
海信通过支付预付款的方式,将首期3亿元流动资金注入科龙,随后,依据销售情况继续注入3亿元,全力开展订货工作。
紧接着10月份,科龙电器总裁汤业国率领的新管理层上任一个月后,在科龙2006年营销战略与产品推介会上首次向媒体集体亮相,并同国内外经销商签订36亿元的供货合同,表示科龙经营工作已全面正常化,科龙2006年的营销目标为冰箱450万台、空调300万台,同时还表示,今后将全面清理“科龙系”的所有无效投资与资产,科龙的生产经营步入正轨。
显然,从初始的整合措施来看,海信应该是成功的,使处于停顿中的科龙逐步开始恢复元气,公司管理也开始正常化,但将要走的路来看还是很长的。
复杂的财务问题以及将在未来审查时所将遇到的困难应该是很大的,许多人员的离职使得科龙财务不好查证;况且,还有上百起涉及诉讼的案件需要等待处理,诉讼涉及的金额也不少;同时科龙和海信的企业管理文化分别属于不同的类型,科龙以前是集体企业,后来又成为民营公司,机制灵活,高管
的报酬丰厚,而海信属于老国企,倾向于稳定经营,员工报酬不高,如何整合这些企业管理文化的确面临一定困难;同时,海信和科龙的品牌也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分工也需要重新审视,并且,海信以前专于做黑色家电,而对于白色家电没有优势,这样对于整合科龙这样的白色家电公司也更加困难。
虽然海信集团在此次竞购的过程中胜出,对科龙的初始整合也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后续整合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上所述存在的问题仍需要海信集团在以后的经营中一一面对。
(二)股份协议转让风险的问题
此次并购中,海信集团和广东格林柯尔之间的协议也是存在风险的。
在双方签订转让协议以前,格林柯尔所持科龙电器的股份已被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冻结,冻结期至2006年7月27日。
当时,双方的收购协议约定,将共同努力在转让协议日期后两个月内“撤除销售股份所受之该等限制及其它限制”。
但是没有等处理好这次冻结,在双方签订了转让协议后,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又对广东格林柯尔掌控的科龙26.43%股权进行了轮侯冻结,佛山中院声明,非经佛山中院或冻结在前的法院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处分此股权。
法院的这两次冻结给海信收购科龙增加了许多风险。
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被查封、冻结的财产是不能任意转让的,如果不履行相关义务则由法院进行变卖或拍卖。
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十六条和第二十八条,对于第三人向被执行人购买财产时,尽管已经签订了合同,但是没有转移所有权时,法院仍然可以进行冻结,并且不同法院还可以进行轮候冻结。
这样,海信虽然已经与广东格林柯尔签订了转让合同,但是由于广东格林柯尔的股权受到了司法冻结,最终的转让效力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同时《规定》也列出了解除冻结的几种方法,如根据《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如果第三人已经支付部分价款,并实际占有财产的,可以把余款在规定时间内向法院支付,然后可以裁定解除冻结;根据《规定》第三十一条,债务清偿、被执行人提供担保然后征得债权人同意等也可以解除冻结。
海信集团也认识到了这个存在的风险,并采取措施努力降低这个转让协议的风险。
在2005年9月30日,海信集团与广东格林柯尔签订了《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与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关于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之协议书〉的补充协议》。
收购协议补充部分比较原协议,转让价款方面的修改主要是两点:一是增加首付款账户在标的股份过户之前应由格林柯尔、海信空调双方与有权的政府部门或司法机关共管的要求,而且指明海信空调的款项一旦付至指定账户,海信空调即被视为已经履行了支付首付款的义务;二是将定金支付日期从协议签字之日起7个工作日调整为10个工作日。
在审计和调整转让价款部分的修改主要是增加了余款中的2000万元人民币将在过户日后六个月内支付的要求。
支付价款和转让股份部分的修改主要是两点:一是原协议称在海信空调根据3.1条支付款项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格林柯尔和海信空调双方同意办理标的股份的转让过户手续,由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将格林柯尔标的股份过户给海信空调,补充部分改为格林柯尔完成股份转让过户手续,二是明确了转让股份的性质,即不带有任何形式的负担(包括质押、查封、冻结和其他任何对标的股份所享有权利的限制,但法律规定的限制除外)。
从这些修改可以看出,海信集团担心潜在的收购风险,所以通过修改协议,提出或明确共管账户、余款尾款、股份转让主体、转让股份性质等问题来控制风险。
(三)海信竞争力的提升
经过长时间的考察、谈判、沟通,也经过几轮竞争、筛选,海信集团终于在一定阶段完成了对科龙电器的收购。
此次海信集团的收购,是一种战略层面上的股权交易,并不等同于海信单纯收购科龙的生产设备和厂房,而是一种更为高明的市场操作手段。
海信集团将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