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寓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故事寓意和寓言的写作特色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寓言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寓言创作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寓言的创作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寓意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把握寓意。
-掌握词语和句子:重点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关键句子,如“穿井得一人”、“而使左右为之歌舞”等,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
-写作特色分析:分析寓言的写作特色,如夸张、对比等手法,帮助学生了解寓言文学的独特魅力。
-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对寓言寓意进行深入探讨。
-创新实践:学生在仿写寓言故事时,可能不知道如何展开想象,需要教师提供指导和方法。
举例:针对阅读理解的难点,教师可以设计问题链,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寓意。
7.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如仿写寓言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理解:通过分析《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寓言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课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蚊子和狮子》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
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
我比你强得多。
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课《寓言四则》之《杞人忧天》教案
在本次《杞人忧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学生对寓言故事本身的兴趣较为浓厚,但在理解古文句式和词汇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古文阅读技巧的讲解和训练,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难题。
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教学方法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显得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或者是对课堂氛围还不够适应。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故事情节和寓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古文句式和人物形象分析,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担忧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担忧无益的道理。
c.古文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技巧,如断句、翻译等,提高古文阅读理解能力。
举例解释:
-在人物形象分析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杞人的心理特征,理解其忧虑的原因。
-在寓言寓意内化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寓言道理,如通过编写类似情境的小故事,让学生表演出来,从而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课《寓言四则》之《杞人忧天》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课《寓言四则》之《杞人忧天》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知识与技能:学习《杞人忧天》寓言故事,理解故事寓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寓言四则》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寓言四则》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时为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二课《寓言四则》。
寓言是一种以虚构故事的形式寓含哲理、道德的文学体裁,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时通过四个不同寓意的寓言,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特点、构成及内涵,并明确寓言中的道德寓意。
【教学目标】1. 能够准确理解寓言的定义、特点及构成;2. 能够有意识地分析、理解及领会寓言中的道德寓意;3. 能够练习解读寓言并意译相关词语、句子;4. 能够运用寓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寓言的定义、特点及构成;2. 寓言中的道德寓意。
【教学难点】1. 寓言的道德寓意的理解及领会。
【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2. 案例教学法;3. 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关注寓言:“看图猜谜”- 寓言中要不要有一定的难度?2. 询问学生对寓言的定义、特点和构成的理解。
二、自学探究(20分钟)1. 合作探究:学生学习《寓言四则》中的四个寓言,归纳整理寓言的内涵和道德教育意义,解释相关的句子。
2. 组内讨论:每组选出代表与其他组分享归纳整理的结果,并讨论自己没有理解的部分。
三、引导总结(20分钟)1. 情境讲授法:以生活案例或校园案例为例,自由讨论,引述《寓言四则》中的寓言。
2. 点拨讲解:练习解读寓言并意译相关词语、句子,点拨关键情境下的相关知识点。
四、拓展应用(10分钟)1. 探究活动:在小组内,运用寓言知识并归纳总结,解决实际问题。
2. 诊断补漏:针对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再次阅读本次寓言,领会寓言中的道德寓意;2. 请以寓言为载体,写一篇小故事。
【板书设计】《寓言四则》1. 定义、特点、构成2. 寓言中的道德寓意【教学反思】本次课程利用了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了寓言的定义、特点及构成,同时通过四个不同寓意的寓言,让学生明确寓言中的道德寓意,在虚构故事中品味生活,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人生的极致。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
-重点二:学习并运用故事中的生字词,提升语文词汇积累。
-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杞人”、“忧”、“天”等,并能正确运用这些词汇进行表达。
-重点三:分析寓言的文学特点,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寓言四则-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对寓言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寓言文学的独特魅力。
2.增强学生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寓意,锻炼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以寓意为工具进行思考和论证。
3.培养学生文化意识:通过学习寓言,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寓言故事的寓意和启示,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积极,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偏离了主题。在今后的活动中,我应该加强引导,确保学生们能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学生小组讨论部分,总体来说进行得比较顺利。学生们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但在引导与启发环节,我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有时过于复杂,让学生们有些困惑。我需要在设计问题时更加注意,尽量让问题简单明了,便于学生们思考和回答。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寓言四则-杞人忧天》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寓言故事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能够迅速抓住故事的核心寓意,而有的学生则对寓意理解较为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成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但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解释寓言概念时,可能没有做到足够简洁明了,导致部分学生听起来有些吃力。因此,我需要思考如何用更生动的语言和例子来阐述抽象的概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2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2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寓言四则》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通过分析、解读四个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掌握寓言的特点,理解并运用寓意。
这四个寓言故事分别是《揠苗助长》、《亡羊补牢》、《刻舟求剑》和《杯弓蛇影》。
本文主要通过这四个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遇到问题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看问题要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和意见。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寓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总结。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教师应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寓言的特点,能运用寓意进行分析、解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寓言的特点。
2.难点:对寓言寓意深入理解,能运用寓意进行分析、解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掌握寓言特点。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寓言寓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寓言的魅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寓言故事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寓言寓意等。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寓言故事,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四个寓言故事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寓言故事,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2《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及设计依据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
"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文言文是华夏先祖们为子孙后代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
文言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汲取作者的言语智慧,品味古代汉语的深厚意蕴,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人文性对学生的熏染非常重要,在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突出“自主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引导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
3.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联系旧有知识,建立起完整健全的知识架构,既有助于学生巩固检验旧有的学习成果,又能帮助学生高效掌握全新的知识。
这都将有助于学生迅速且扎实的打好文言文基础。
(二)、学前情况分析1. 教材分析《杞人忧天》一文选自《列子》,具有先秦寓言的显著特点,语言精炼有力,讽刺夸张深刻。
对于学生提升对中国传统寓言题材作品特点的了解有很大帮助。
文章抓住杞人忧天,晓之者解忧,杞人释然这一线索展开,应引导学生尝试抓住线索梳理课文,找出晓之者开导杞人的思路。
本文中晓之者环环相扣,循循善诱的劝导也是值得学习的。
此外,文言文学习中,实词虚词的含义,固定句式、古今异义的使用以及句读,都是课文学习的基础和要点,不容忽视。
最后,本文作为一篇寓言,需要学生在适当的引导下发掘出作品讽刺的对象或现象,并且辩证的看待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找出本文内容与生活的契合点,深入思考,有所收获。
学生分析本篇课文选自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虽然本课是最后一单元的课文,但是对于初入中学,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仍然具有不小的难度,学生文言文基础的积累也处于初级阶段,不足以用知识相互印证。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蚊子和狮子》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
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
我比你强得多。
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能够将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炼出人生哲理。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回顾过程中存在疑问,这说明他们对某些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因此,我将在课后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进行巩固。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1. 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寓言故事,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 掌握寓言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分析故事中的形象和寓意。
2. 增强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提炼出生活哲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
(1)理解寓言的象征性:学生对寓言的象征性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举例解释。
- 如穿井得一人中的“穿井”象征懒惰和自私,杞人忧天中的“天塌”象征无谓的担忧。
- 通过分析具体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象征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可能在分析人物形象时遇到困难,需要教师指导。
- 通过讨论故事中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人物形象。
- 对比分析两个寓言故事,探讨其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3. 培养文化意识:通过学习寓言,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 了解寓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4.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表达对寓言寓意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第22课《寓言四则》(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22课《寓言四则》教学设计1.了解寓言的特点,多角度理解本课四则寓言故事情节和寓意。
2.品味语言,读懂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自编或续编寓言。
4.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意,培养健全人格,辩证看待问题。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理解寓言的寓意,积累文言词语。
(重点)2.利用寓言培养发散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自编或续编寓言。
(难点)2课时。
第一课时◆任务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出示寓言故事图片,引导交流问:这些故事有什么特点?(1)故事很短;(2)主人公是动物;(3)运用了拟人化的写法;(4)具有讽刺意味;(5)说明了一个道理;(6)目的是给人们某种警示;(7)用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讲一个深刻的道理。
(讽刺性、哲理性、劝喻性)2.了解文体知识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写法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3.伊索与《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
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形式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比喻幽默。
伊索,弗里吉亚人,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
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
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
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
◆任务二:领学《赫耳墨斯和雕像者》1.梳理情节,探究寓意(1)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男生和女生分别扮演旁白、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2)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预设一: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预设二:赫耳墨斯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的价值,他依次问了宙斯、赫拉和自己雕像的价钱,得到的结果是自己的雕像一文不值。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
导学案22 寓言四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学习目标1.知道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的有关文学常识。
2.体会到文章的讽刺寓意,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
学习重难点重点:熟悉寓言这种新的文学体裁。
难点:领悟到盲目自高自大的可笑性。
知识链接寓言: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
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类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学法指导:1.阅读寓言故事,不能只看其表面意义,一定要深度咀嚼其中所寄寓的意义。
许多故事你看后也许会会心一笑,或觉得其荒诞,或觉得其滑稽,但请千万别忘了以其反思自己的人生,也许它所讽刺的幽灵还徘徊在你的头上2.要有意识地对比西方寓言故事和中国传统寓言故事的异同,以便于加深对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理解。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写法很巧妙。
一开始就用“”来揭示赫耳墨斯的奢望,实际上他心底的秘密是“”。
2.《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所著,搜集所有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篇。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1.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2.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1.通过对文章的梳理,你一定懂得了自高自大者的滑稽与可笑,可有人认为,自高自大只是一个人的性格问题,如尼采如此自负,自诩是太阳,但他无疑还是一个伟大的人。
与同学们讨论讨论,各抒己见,看看大家是如何看待自高自大这一问题的,并据讨论结果写一篇不低于三百字的讨论结果。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设计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杞人忧天》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课文,选编在第六单元。
本单元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都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感受文学的奇思妙想,体验虚构与想象的力量,扩大自身的视野;学习快速阅读,通过寻找关键词语等方法提高阅读速度;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
《杞人忧天》是《列子·天瑞》中的一则寓言。
寓言是带有讽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篇幅短小却意味深长,集中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对今人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选文采用对话的形式,详细描写杞人“忧天”、晓之者“解忧”的过程。
阅读课文,可以联系以往的阅读经验,体会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忧”“亡”“若”“舍然”等文言词汇,把握“奈何忧崩坠乎”“奈何忧其坏”等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围绕“忧”字展开的故事情节,揣摩人物的对话,了解人物的心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了解古人对自然的看法,从不同角度体会寓意,培养思辨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忧”“亡”“若”“舍然”等文言词汇,把握“奈何忧崩坠乎”“奈何忧其坏”文言句式。
揣摩人物的对话,了解人物的心理。
2.教学难点:从多个角度体会寓意。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说文解字,导入课题由字形演变猜字,引出杞人忧天的“忧”字,导出课题。
【媒体应用说明:导入自制flash,通过“忧”字的汉字演变,让学生了解造字的一些方法,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渗透了“文化的传承”这一理念。
】二、最美朗读,初步感知1.自读课文后,分享需注意的读音、节奏,全班齐读。
需注意的读音、节奏杞(qǐ)人身亡(wú)所寄日月星宿(xiù)中(zhòng)伤躇(ch ú)步跐(cǐ)蹈舍(shì)然又有忧彼之所忧者2.寻找最美朗读者利用转盘动画挑选三组同学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形式可以是小组齐读、分角色朗读、个人朗读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穿井得一人》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中的一则。
这则寓言通过讲述一个人穿井挖到一个人的故事,告诉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不能片面,不能轻易地下结论,而要全面地、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
教材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寓意,并能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简单的文章。
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理解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可能对寓言故事的寓意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来领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全面、深入地认识事物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并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领会寓言的寓意,并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包括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解释,以及对寓言寓意的解读。
2.准备相关的实例,用于引导学生领会寓言的寓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寓言四则》的内容,引导学生对寓言故事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并解释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如:“课文中的寓意是什么?”“你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相关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寓意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作者介绍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代 表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六客共同编 写而成。全书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 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释题
穿井得一人
挖掘、开凿
题目交代了事件的原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背景资料
这则寓言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题目是编者加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 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一前 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 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翻译
宋之 丁氏,家无井而 出溉 汲,
的
姓
表顺接
浇灌
汲水,从下往上打水
宋国的姓丁的人家, 家中没有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灌(田地),
常一人居外。
经常 住
及 其家穿井,告人曰:
等到
他
告诉
常 常 ( 有 ) 一 个 在 住 在 外 面 。 等 到 他 家 挖 井 ( 成 功 ) ,告 诉 别 人 说 :
“吾穿井得一人。”
不不 轻轻 信易 传传 闻播
翻译
寻求
•求
闻
消息
定语后置标志
之
这样
若 此,
像
像这样寻求到的消息,
• 不若无闻也。
不如
没有消息
不如没有消息。
归纳总结
1.古今异义 古义:挖掘,开凿。
及其家穿井 今义: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
古义:国都。 国人道之
今义:国家。
2.一词多义 有闻而传之者 动词,知道,听说。
闻 闻之于宋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我们挖井得到一个人。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共1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整体阅读 1.课文解读。
打水浇田
等到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 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 得到一个人。”
整体阅读
居住在国 都中的人 讲述 使听到
古义: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今义: 本国的人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2)一词多义 之: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 闻:有闻而传之者
闻之于宋君 求闻之若此
代词,这件事 助词,的 动词,听到 使知道 名词,传闻、消息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若:不若无闻也 求闻之若此
于:问之于丁氏 非得一人于井中
动词,比得上 动词,像 介词,做“向”讲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
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答应,回答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整体阅读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重点研讨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重点研讨 3.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
(1)丁氏表达不够清楚。 (2)“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3)“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 于是愈传愈广。
基础夯实——写作背景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22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包含了三个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和《守株待兔》。
这三个故事都具有深刻的寓意,通过简洁生动的情节,向学生传达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两个寓言故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寓意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障碍,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两个寓言故事。
2.能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学会用寓言故事来启发思考和警示自己。
3.能够运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阅读和理解。
4.能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自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理解并背诵《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两个寓言故事。
2.难点:能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学会用寓言故事来启发思考和警示自己。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情节和寓意。
2.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写作法: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文言文表达自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2.参考资料:相关寓言故事的解读和分析。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寓言故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两个寓言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
《杞人忧天》【学习内容】教材:《杞人忧天》【学习目标】1.分角色朗读,理解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2.关注语言细节,揣摩人物心理,引发学习感悟。
【学习重点】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学习难点】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寓言所阐明的哲理。
【学习过程】自主预习: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穆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
杞人()崩坠()星宿()中伤()躇步()跐蹈()舍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成语,都源自古代寓言故事。
《列子》这部书就为我们的成语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大家一起说出这个成语——杞人忧天。
二、解题,理清情节1.你认为题目“杞人忧天”的中心词是哪一个?答案示例:忧。
2.围绕“忧”进行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答案示例:杞人为什么忧?忧到什么程度?谁来解忧?怎么解忧?忧解了吗?3.通读课文,找到对应原句,用自己的话回答这些问题。
三、分角色朗读,理解寓意1.再读课文,把握句子的语气语调,揣摩人物心理,分角色朗读课文。
2.“杞人忧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语,结合课文,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答案示例:讽刺那些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3.你觉得杞人的担忧有必要吗?你如何评价杞人?学生自由畅谈,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寓言。
答案示例:古人认为遥不可及的忧虑大可不必,是因为当时人们的认识有局限性或社会发展缓慢。
杞人是一个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乐于放下的人,是一位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以后的众多天灾地难,证明了忧者该忧。
参考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蚊子和狮子》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
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
我比你强得多。
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产生。
诸子百家著作《庄子》《孟子》《韩非子》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印度的《五卷书》,拉•封丹、莱辛、克雷洛夫、谢德林这些世界文学的寓言大师,都为我们留下了独特的、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寓言的世界:《寓言四则》。
二、作者简介伊索(公元前620~前560),希腊寓言家,生活在小亚细亚,弗里吉亚人。
他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
他曾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
自由后,伊索开始环游世界,为人们讲述他的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
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是古希腊人尽皆知的名字了,当时的古希腊寓言都归在他的名下,后来被德尔菲人杀害。
三、整体感知1.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
2.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写蚊子在狮子面前夸口,终于战胜狮子,正当它得意忘形时却被蜘蛛吃掉了。
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四、课文精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1.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来到人间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
2.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的“笑”说明了什么?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
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他骄矜地“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
3.“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这段着意于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
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是多么狂妄。
他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势利的,阿谀奉承的,他这样猜度别人,足见其心灵的卑劣。
《蚊子和狮子》1.这则寓言是怎样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的?本文的拟人,能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
把蚊子胜利后的叫声说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以状其战胜狮子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妥帖。
2.这则寓言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社会现象,讽喻了什么?描写蚊子和狮子“战斗”的过程,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真是两相妙合。
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3.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
“自己同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4.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
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
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
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所短。
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
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五、文章脉络《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第一层:写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打算了解自身价值。
第二层:写赫耳墨斯询问诸神雕像的价格。
《蚊子和狮子》:第一层:写蚊子向狮子进攻。
第二层:写蚊子战胜了狮子,却丧生在蜘蛛网上。
六、文章主旨《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写自命不凡的天神赫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商店里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通过蚊子击败狮子,却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一点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揭示了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行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到挫败的道理。
七、写作特点《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
采用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
正当赫耳墨斯的虚荣心越来越旺盛时,却遇到了雕像者如一瓢冷水似的答话,陡转之下便戛然而止。
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出人意料的结局,讽喻之意已暗含其中。
短短的一百多字,却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
《蚊子和狮子》构思尤为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却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
人们不常见蚊子战胜狮子,听蚊子的“宣言”还以为是吹牛,再一看,还真不假。
人们常见蚊子被蜘蛛网粘住,但是蚊子刚刚战胜狮子,正把自己看得无敌于天下时,它却被打败了,这反而让人觉得出乎意料,再一想,却又毫不奇怪。
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结起来,构成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八、板书设计赫耳墨斯与雕像者赫耳墨斯来到店里→询问宙斯雕像的价格(一个银元)又问赫拉雕像的价格(还要贵一些)再问自己雕像的价格(算“添头”)讽刺了爱慕虚荣而不被重视的人蚊子和狮子蚊子向狮子挑战(蚊子向狮子冲了过去)狮子气得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狮子)蚊子飞走时被蜘蛛网粘住了(它叹息自己战胜了强大的狮子,不料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就得意忘形的人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两则《伊索寓言》,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也有许多优秀的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二、作者简介1.《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2.《列子》旧题为列御寇所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三、整体感知1.朗读两篇短文,读准字音、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理解大意。
教师巡视课堂,解决疑难。
3.重点字词归纳。
(1)掌握下列字词。
溉汲:打水浇田。
及:待,等到。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劳动力。
亡:无,没有。
晓:告知,开导。
若:你。
行止:行动,活动。
奈何:为何,为什么。
只使:纵使,即使。
中伤:伤害。
四虚:四方。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舍,同“释”。
(2)一词多义:之:宋之丁氏家无井:助词,的。
有闻而传之者曰: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闻之于宋君: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标志。
四、课文精读1.学习《穿井得一人》。
(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启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2.学习《杞人忧天》(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舍然大喜(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
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4)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5)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热心人的解释?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