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蜻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我以为还要从课文中来说。课文讲的是陶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就能体会先生的为人,教学时为何要放弃这样的一个认识先生、走进先生的良好契机呢?
※意境呈趣,以趣促情。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当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的辨正统一。“入境始与亲”,让学生转换角色,自己深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又安排了一组图片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呢?并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的吗?目的为了开启心智的思考,创设一个激情、智慧、灵感、生成的语文课堂。
教学准备
1、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2、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这篇文章短小且非常容易理解,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这课的教学设计中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以趣激学,以情系说。
以情导趣意境呈趣趣例生趣
过度:教学重点2从陶行知先生的言行举止中体会其独特的教育方式,感悟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课文讲的是陶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生的音容笑貌,我以“引导学生认识陶先生”为主线,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并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慈爱”“小心”“商量”等体会先生关爱学生、循循善诱、讲究民主的精神作风的为人。
※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
※以趣为径,乐中Biblioteka Baidu习。
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我打算采取以趣导读;以读入境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观察讨论蜻蜓的特点后适当地插入一段“蜻蜓的自白”,这是我自己的一段录音,轻柔动听的声音配上精彩的课件制作,一只活灵活现、唯妙唯肖的小蜻蜓就仿佛在面前晃动!学生的情绪也会渐渐高涨起来,这种以趣为径,乐中学习的方式可以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教学重点1也就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放飞蜻蜓》说课稿
《放飞蜻蜓》是小学语文国标本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讲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代的谆谆教导。是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的好教材。根据新课标对中年段孩子的要求以及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了解他们的含义。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其中目标1、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蜻蜓的资料,为上课做好准备。
我预设用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我安排三个环节,
首先我直接板题,让学生读完课题根据课题质疑。
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完成1、标好自然段2、画出文中到生字的词语3、把课文读通顺读熟练。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们自己评价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指导学生读准确这些字的读音:前鼻音“贞、蚊”后鼻音“舌、蝇、抢”,调整的tiao,露水的lu。
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准备介绍蜻蜓时,我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介绍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本课时我将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安排复习回顾、探究自悟、拓展延伸三个环节以期达到让学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的目标。
第一个环节复习回顾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探究自悟
课文的2-10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我以“在陶行知和小朋友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相机板书陶行知)这一问题为切入点进入文本的学习,我将用充足的时间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圈圈画画,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交流。我这样预设教学过程
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对于陶行知先生我并不陌生,早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们扬中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陶活动,晓庄师范的汤翠英老师曾应邀赴扬作巡回报告,作为学陶的一名积极分子,我也曾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此项活动中去。那时候,先生的一些经典论述我们大多能出口成诵。什么《小孩不小歌》等等学生们也是会背的,那时候如果有学生打架,往往老师还没去处理,早就有三五学生围上前去,背起“你打我,我打你,打来打去借别人的手打自己;你骂我,我骂你,骂来骂去,借别人的嘴来骂自己。”也曾到晓庄去参观陶行知纪念馆,在先生的手记前驻足良久。先生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
第一步、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相关内容.
第二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第三步、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指名交流
第四步、评议,补充完善
第五步、请学生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相机板书:食物、尾巴、眼睛
第六步、教师总结
第七步、感悟朗读
1、学生自读
2、指名读
3、学生互相评议(人物的不同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放飞蜻蜓》说课稿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孩子们放飞的是蜻蜓,其实也是在放飞童稚,放飞爱心,放飞希望。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入探究。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平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从陶行知先生的言行举止中体会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他是如何让孩子们懂得这个道理,志愿放飞蜻蜓的,感悟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这次教《放飞蜻蜓》一课,我以为应该很好地让学生了解陶先生其人其事。因为,陶先生的塑像就矗立在我校附近的尊师广场上,每天,他都深情地眺望学生走进校园。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意见并不统一,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尽管教参上有这样的建议,尽管在本单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是训练重点,但我细读课文后仍觉得将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板书
放飞蜻蜓(陶行知)
(人类的朋友)食物尾巴眼睛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对于陶行知先生,做老师的我们并不陌生,他的教育思想之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提得多么精彩,朴素浅显,通俗易懂。先生的一些经典论述我们还大多能出口成诵,什么《人有两个宝》《小孩不小歌》等等学生们也是会背的。特别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至理格言,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放飞蜻蜓》这一课就是叙述了陶行知和小朋友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很多教学用书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可是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尽管教参上有这样的建议,尽管在本单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是训练重点,但我细读课文后仍觉得将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在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后,用质疑讨论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知道课文讲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简单介绍陶行知)见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事。
第三个环节,最后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我以为还要从课文中来说。课文讲的是陶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就能体会先生的为人,教学时为何要放弃这样的一个认识先生、走进先生的良好契机呢?
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生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先生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先生,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而我,则从这节课中更好地明白了:“小孩并不小!谁若说小孩小,他比小孩还要小!”他们关于蜻蜓的知识其实并不比我们做老师的少!
5、自读感悟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在书上找出有关的词句)
6、讨论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
7、教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第九步、学生再读全文,加深感悟。
第十步、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
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4、学生在评议的基础上练读
5、感情朗读(读出人物不同的的语气)
第八、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写在陶行知的开导下,孩子们放飞蜻蜓。我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这部分,我这样预设教学过程。
1、让学生自读这一段,对文本有更深的了解。
2、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3、讨论交流(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
4、引导学生用欣喜、赞叹的语气读好这一段。
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我以为还要从课文中来说。课文讲的是陶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就能体会先生的为人,教学时为何要放弃这样的一个认识先生、走进先生的良好契机呢?
※意境呈趣,以趣促情。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当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的辨正统一。“入境始与亲”,让学生转换角色,自己深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又安排了一组图片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呢?并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的吗?目的为了开启心智的思考,创设一个激情、智慧、灵感、生成的语文课堂。
教学准备
1、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2、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这篇文章短小且非常容易理解,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这课的教学设计中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以趣激学,以情系说。
以情导趣意境呈趣趣例生趣
过度:教学重点2从陶行知先生的言行举止中体会其独特的教育方式,感悟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课文讲的是陶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生的音容笑貌,我以“引导学生认识陶先生”为主线,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并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慈爱”“小心”“商量”等体会先生关爱学生、循循善诱、讲究民主的精神作风的为人。
※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
※以趣为径,乐中Biblioteka Baidu习。
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我打算采取以趣导读;以读入境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观察讨论蜻蜓的特点后适当地插入一段“蜻蜓的自白”,这是我自己的一段录音,轻柔动听的声音配上精彩的课件制作,一只活灵活现、唯妙唯肖的小蜻蜓就仿佛在面前晃动!学生的情绪也会渐渐高涨起来,这种以趣为径,乐中学习的方式可以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教学重点1也就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放飞蜻蜓》说课稿
《放飞蜻蜓》是小学语文国标本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讲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代的谆谆教导。是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的好教材。根据新课标对中年段孩子的要求以及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了解他们的含义。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其中目标1、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蜻蜓的资料,为上课做好准备。
我预设用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我安排三个环节,
首先我直接板题,让学生读完课题根据课题质疑。
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完成1、标好自然段2、画出文中到生字的词语3、把课文读通顺读熟练。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们自己评价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指导学生读准确这些字的读音:前鼻音“贞、蚊”后鼻音“舌、蝇、抢”,调整的tiao,露水的lu。
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准备介绍蜻蜓时,我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介绍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本课时我将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安排复习回顾、探究自悟、拓展延伸三个环节以期达到让学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的目标。
第一个环节复习回顾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探究自悟
课文的2-10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我以“在陶行知和小朋友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相机板书陶行知)这一问题为切入点进入文本的学习,我将用充足的时间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圈圈画画,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交流。我这样预设教学过程
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对于陶行知先生我并不陌生,早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们扬中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陶活动,晓庄师范的汤翠英老师曾应邀赴扬作巡回报告,作为学陶的一名积极分子,我也曾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此项活动中去。那时候,先生的一些经典论述我们大多能出口成诵。什么《小孩不小歌》等等学生们也是会背的,那时候如果有学生打架,往往老师还没去处理,早就有三五学生围上前去,背起“你打我,我打你,打来打去借别人的手打自己;你骂我,我骂你,骂来骂去,借别人的嘴来骂自己。”也曾到晓庄去参观陶行知纪念馆,在先生的手记前驻足良久。先生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
第一步、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相关内容.
第二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第三步、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指名交流
第四步、评议,补充完善
第五步、请学生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相机板书:食物、尾巴、眼睛
第六步、教师总结
第七步、感悟朗读
1、学生自读
2、指名读
3、学生互相评议(人物的不同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放飞蜻蜓》说课稿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孩子们放飞的是蜻蜓,其实也是在放飞童稚,放飞爱心,放飞希望。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入探究。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平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从陶行知先生的言行举止中体会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他是如何让孩子们懂得这个道理,志愿放飞蜻蜓的,感悟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这次教《放飞蜻蜓》一课,我以为应该很好地让学生了解陶先生其人其事。因为,陶先生的塑像就矗立在我校附近的尊师广场上,每天,他都深情地眺望学生走进校园。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意见并不统一,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尽管教参上有这样的建议,尽管在本单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是训练重点,但我细读课文后仍觉得将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板书
放飞蜻蜓(陶行知)
(人类的朋友)食物尾巴眼睛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对于陶行知先生,做老师的我们并不陌生,他的教育思想之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提得多么精彩,朴素浅显,通俗易懂。先生的一些经典论述我们还大多能出口成诵,什么《人有两个宝》《小孩不小歌》等等学生们也是会背的。特别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至理格言,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放飞蜻蜓》这一课就是叙述了陶行知和小朋友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很多教学用书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可是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尽管教参上有这样的建议,尽管在本单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是训练重点,但我细读课文后仍觉得将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在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后,用质疑讨论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知道课文讲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简单介绍陶行知)见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事。
第三个环节,最后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我以为还要从课文中来说。课文讲的是陶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就能体会先生的为人,教学时为何要放弃这样的一个认识先生、走进先生的良好契机呢?
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生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先生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先生,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而我,则从这节课中更好地明白了:“小孩并不小!谁若说小孩小,他比小孩还要小!”他们关于蜻蜓的知识其实并不比我们做老师的少!
5、自读感悟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在书上找出有关的词句)
6、讨论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
7、教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第九步、学生再读全文,加深感悟。
第十步、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
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4、学生在评议的基础上练读
5、感情朗读(读出人物不同的的语气)
第八、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写在陶行知的开导下,孩子们放飞蜻蜓。我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这部分,我这样预设教学过程。
1、让学生自读这一段,对文本有更深的了解。
2、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3、讨论交流(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
4、引导学生用欣喜、赞叹的语气读好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