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化 -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满族节日
•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 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 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 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 的民族共同体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 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 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 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 或 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 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 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 病”。 •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 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 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 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 秧歌图片
• 返 回
满族剪纸
• 返 回
比赛秧歌
• 返 回
群众秧歌
• 下 一 页
东北二人转
以上就是关于满族文 化的一些简单的介绍。 谢谢!
• 返回
满族秧歌
• • • • 满族秧歌简介 秧歌图片 比赛秧歌表演 群众秧歌
秧歌简介
• 满族秧歌是活跃在抚顺地区的满族民间舞蹈, 满族秧歌是活跃在抚顺地区的满族民间舞蹈, 民间俗称“鞑子秧歌” 1986年 民间俗称“鞑子秧歌”,1986年,在中国 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抚顺市资料本审稿会议上, 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抚顺市资料本审稿会议上, 辽宁省的秧歌专家们将其正式定名为“ 辽宁省的秧歌专家们将其正式定名为“满族秧 满族秧歌是满族人民在劳动、 歌”。满族秧歌是满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产 生,并吸收汉族等其他民族的舞蹈基础上逐渐 形成并发展的,具有火暴、矫健、粗犷、 形成并发展的,具有火暴、矫健、粗犷、热烈 而又豪放的表演特点, 而又豪放的表演特点,是满族民间舞蹈中最通 最普及、最具生命力, 俗、最普及、最具生命力,同时也是最受满族 人民喜爱的舞蹈之一。 人民喜爱的舞蹈之一。 • 返回
• 满族补绣 • 满族民间工艺。或称“钉线”,主要流行于东北 地区农村。以家织布和棉线为原料剪缝而成,黑白色 为主调,间用他色。纹饰以榴开百子、吉庆有余、葫 芦盘长、福寿长春、八宝等吉祥图案为主,多配以较 粗重的黑色边饰,常绣于枕顶、荷包、幔帐、坐垫之 上。
• 返回
满族服饰
•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保 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 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清朝建立后由于 满族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到民国时期又 加入了现代西方时装成分,形成了以西式审美观念的现代旗袍。 二十世纪以来,满洲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 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满族先民是游猎民族,在理发技术尚不发 达的时代,为了适应长期游猎跋涉的生活,满族男子选择了辫发 作为发式。其做法是先将额前部的头发剃光,以避免遮挡视线, 便于射箭或格斗。后部的头发不作发籍而是梳成发辫,以适应骑 马颠簸。这种发式曾在清国为统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国强制推 行。 •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 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 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 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 去周围的头发。
• 返回
满族文化
• 剪纸 • 满族喜欢贴窗花。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 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还有 另外一种剪纸艺术,就是挂笺,或称挂钱。过春节时, 家家户户用五色彩纸,剪成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 不等的纸块,中间髅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 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 五彩缤纷,喜气洋洋。最早挂笺是祭祖场所的装饰品, 一般都是单数。传闻自家宗族祖先是从长白山几道沟 来的就挂几张。黑龙江宁安、海伦等地的剪纸艺术在 全国艺坛上享有盛誉。
我族我秀
辉煌灿烂的满族风情
辉煌灿烂的满族风情
• 满族起源 • 满族文化 • 满族服饰 • 满族民居 • 满族节日 • 满族秧歌
满族起源
•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 东三省 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 以及北京、 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 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 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 散居满族。满族历史悠久, 散居满族。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 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 中上游、 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 乌苏里江流域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 流域。 乌苏里江流域。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 尔泰语系满 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创制于16 16世纪 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创制于16世纪 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17世纪四十年代 蒙古文字母创制的 世纪四十年代, 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17世纪四十年代,满 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辛亥革命后, 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辛亥革命后, 满洲族改称满族 改称满族。 满洲族改称满族。
• •


• • • •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 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 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 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 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 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 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 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 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 拜,男人后拜。 开山节: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 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 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 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 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 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镶红、黄、镶黄、蓝、镶蓝、白、镶白”八旗人。春 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 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服饰图片
• 发簪

鞋子
• 返 回
• 头饰 • 旗袍
满族民居
• 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伦杆”。 满洲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 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 • 满族人的住宅,也有独特之处。满族人还喜欢睡火炕。家家 户户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着山墙还有一溜儿窄炕,把南北 炕联了起来,俗称“万字炕”。 • 他们以西炕为尊,南炕为大,北炕为小。南炕居长辈老人, 北炕住小辈;西炕则为祖宗神位,墙上供着祖先神板,炕上设摆 香案,一般不住人,最忌小辈和妇女坐,只有老人与亲姑爷可以 坐。满族房舍的南北西三面,“皆辟大窗户”,且分上下两层, 窗棱以万字或工字为格,窗外糊纸,开关朝外,“恐夜间虎来, 易于闯入”,居室内没有地桌,只有炕桌,吃饭、写字都用它。 此外,房梁上常悬着悠车,用桦木皮(木威)成长方形或椭圆形, 出生的婴儿就放在里面睡觉,母亲边悠车边哼着摇篮曲。所以有 民谣说:“东北有三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生了孩 子吊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