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结果来认识自我
分析自己的活动结果,并以此为依据来评价自己,比较容易建立起较正确的自我观念。例如,一个人拙于工艺,而长于社交,这就说明他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而工艺能力较差。在社会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活动:社交的、文学的、艺术的、体育的……等等。如果一个人在几项活动中都取得了成果,那就说明这个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因此,分析自己的活动成果,以自己的活动结果来评量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会较客观些。
马克思指出:“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做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和自Leabharlann Baidu相同的。因此,对彼得说来,这整个保罗以他保罗的肉体成为人这个物种的表现形式。”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个人由于自己感官直接感受到自己的一些特性往往必须经过与他人的相同特性相比较,才会有意义,也才能建立起对自己的评价。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人对自己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好像是一面镜子,使自我对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从“外面”来加以认识。所以,他人对个人的态度和评价在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指自己对自己怀有一种情绪体验,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例如,自尊、自信、自卑、自责等都是属于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反映了主体的我的需要与客体的我现实之间的关系,如果客体的我满足了主体的我的需要就会产生肯定的自我体验,为自我满足;否则就会产生否定的自我体验,为自我责备。自我体验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
自我意识的发展促进着个性的发展。从少年期开始,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能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分析、评价、监督和校正。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自我修养的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上述三个方面的途径是密切联系的。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应把这三方面获得的经验有机的联系起来加以考虑,这样,自我教育、自我修养才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结构
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的。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一)自我认识
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或基础是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1.自我观察
人是观察的主体,同时又是被观察的客体,也就是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观察的对象。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就有自我观察的意思。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自我控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例如,坚持做完功课后再玩,坚持利用假日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等,都是自我发动与支配自己行为的结果。二是制止作用,即抑制不正确或在当时情境中不应有的言论和行为,例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抛纸屑、公共场所不抽烟等,都是自我控制的结果。
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根本分界线。动物没有意识,更没有自我意识。人有高度发达的大脑,人在劳动的过程中随着言语的产生,不但认识了自然界而且认识了自我,并将“我”与“非我”做出区分。
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能获得发展,那么个性的发展就难以实现。同时,自我意识也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自我意识的充分发展,保证着个体正确地认识世界,并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动的力量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活动的结果对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巨大意义,还在于活动结果往往要受到他人和集体的评价,从而影响一个人在周围人们中的地位。个人在人们当中的地位又必然会影响到他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对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我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既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通过他人、通过自己的活动结果来认识自己,是间接认识自己的方式。自我观察是直接认识自己的方式。自我观察也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自己的一些特性,例如,从镜中看到自己的脸型(美或丑)、身材(胖或瘦),从自己所拥有的财产认识到自己的富有程度等。前已述及,个人对自己直接感知到的特性往往要与他人相比较才有意义、才能做出评价。自我观察的另一种形式是自省,即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观察的过程。这时个人的意识被分解为被观察者的“我”(me)和观察者的“我”(I)。当个人对被观察者的“我”进行观察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对过去的我进行回忆,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产生情绪体验,也可以对过去的我进行分析,进行自我批评,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进一步完善自我。从少年期开始,人才会产生对自我进行内省。
2.自我分析
人把从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中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是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的判断。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自我评价有适当与不适当、正确与不正确之分。适当的、正确的自我评价使主体对自己采取分析的态度,并能将自己的力量与所面临的任务及周围人的要求加以恰当的比较。不适当的自我评价还可以分为自我评价过高和自我评价过低。过高的自我评价容易与别人的评价发生矛盾,引起交往的冲突;过低的评价会降低人的社会要求水平,产生对自己的潜力的怀疑态度,引起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及健康程度等)、心理特征(如需要、兴趣、能力、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人们常常这样说:“我认为我是一个诚实的人。”这里有两个对立部分的自我。句子里开头主语部分的“我”是主观的我,即对自己活动的意识者;句子里宾语部分的“我”是客观的我,即被主观的我意识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动。因此,也可以认为自我意识就是作为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意识。
1.自尊感
自尊感也称自尊心。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产生一种高级的自尊的需要,总希望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声誉,得到良好的评价。当社会评价满足个人自尊需要时,就产生自尊感。它促使自己更加奋发向上,追求实现更高的社会期望。如果社会评价不能满足个人的自尊需要,甚至产生矛盾时,可能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产生自我压力感,从而使自己加倍努力,迎头赶上;另一种是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三个时期:①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状态,称生理自我;②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③主观自我时期(青春期--成人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进入心理自我时期。
(二)对自我教育的推动作用
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集中体现在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自己优、缺点所抱的态度上。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的积极效果。反之,如果不能正确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或只看到自己的缺点,都可能导致自己落后和失败。因此,增强主体的自我意识,如通过自我认知看到自己的力量,通过情绪体验保持健康的情感生活,通过自我监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从而使自己的个性获得健康发展。
教学课题
第十四章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了解自我意识的心理结构和作用。
掌握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能够灵活运用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能够灵活运用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难点
自我意识的心理结构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四、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途径
(一)通过认识他人来认识自我
自我意识不是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它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思维的发展,通过认识他人而逐渐认识自己的。儿童开始时不能把自己和周围环境区别开来,他吮吸自己的手指、玩弄自己的脚趾,就像吮吸奶头、玩弄玩具一样。8个月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这可以用下列实验来验证:先让儿童照镜子看自己镜中的像后,在他的鼻子或脸上涂上一点颜色,再让他看镜中的像。实验表明,8个月左右的儿童已懂得用手去擦掉自己鼻子或脸上的颜色,而不是擦掉镜上的颜色。在一周岁至两周岁时儿童对自我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年龄、性别开始可以在不同情况下认识了。儿童关于自己和他人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成人。成人在确定“他是谁”,给他取名字,教他在别人呼唤他的名字时要答应,提供词汇教他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器官。近两周岁时儿童言语中出现了人称代词“我”。在此之前他说到自己时都用第三人称来称呼。人称代词“我”的掌握,标志着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即开始把自己当做主体的人来认识。
2.自信感
自信感也称自信心。自信感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感是与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良好的自信感是建立在适当、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能看到自己的潜力,又能充分地估计到可能发生的困难而产生的。而不适当、不正确的自我评价会导致自信感的转化。在自我评价过高的情况下,自信感转化为自高自大,而自我评价过低,自信感又会转化为自卑感,无论是盲目自大还是严重自卑,都对个性的正常发展极为不利。
(三)自我监控
自我意识在意志和活动方面表现为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1.自我检查
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的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以保证活动的预定目的与计划逐步得以实现。
2.自我监督
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实行监督,有人把它比之为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庭”。无需任何外在形式的监督,而听命于内心自我监督的行为才是真正自觉的意志行为表现。
3.成功感与失败感
成功感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取得成就时产生的自我体验;而失败感则是在实现目标遭遇挫折时产生的自我体验。成功感与失败感的产生,不但取决于客体的我是否取得成就有关,还取决于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要求即期望水平。例如,关于考试,甲只求成绩能说得过去,乙一心想拿高分,排名进入班级前五名。结果他俩成绩一样,都是80分,可各自产生了不同的自我体验,甲产生了成功感,而乙则产生了失败感。
自我控制有时能掩盖自己的真实情况,这叫做“自我掩饰”。自我掩饰不能一概说好,也不能一概说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出于公心和礼貌,也要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例如,当别人不当心把墨水溅到你身上而向你道歉时,你尽管心里恼火也会表示:“喔,不要紧。”
三、自我意识的作用
(一)对态度和行为的调节、控制作用
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在和别人的交往和团体活动中,由于意识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和在集体中的地位、作用,意识到自己负有某种责任或义务,从而自觉地调节情绪,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尽可能地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
一般说来,人们对自我的正确的认知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认识自己是比认识客观世界更复杂的过程,除了认知因素外,还会受到其需要、动机、能力等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往往容易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有位心理学家选择了25个被试(他们彼此都很熟悉),采用排队法对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进行比较的研究,提出九种品质(文雅、幽默、聪明、交际、清洁、美丽、自大、势利、粗鲁),要求每位被试分别将这些品质在所有被试身上(包括自己在内)依次排队,程度最高者排在第一,程度次高者排在第二,依次下去,程度最低的—个列为第二十五。然后予以统计,把各人在每种品质排列中自己所占的地位和其余二十四人排列的地位(平均数)进行比较,发现有很大差异。例如,有一位被试自以为他的“文雅”程度应该排在前几名的,可是把其余二十四人对他的评价平均起来,他的名次却排在二十名以后;另一被试对于“清洁”品质的评价,自己排的位置要比别人排的平均位置提前五名、“聪明”“美丽”提前六名、“势利”“自大”“粗鲁”等自己排的位置要比别人排的平均位置退后五名到六名。这一实验结果表明,优良品质的自我评价常常比他人的评价高,不良品质的自我评价却比他人的评价低。
分析自己的活动结果,并以此为依据来评价自己,比较容易建立起较正确的自我观念。例如,一个人拙于工艺,而长于社交,这就说明他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而工艺能力较差。在社会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活动:社交的、文学的、艺术的、体育的……等等。如果一个人在几项活动中都取得了成果,那就说明这个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因此,分析自己的活动成果,以自己的活动结果来评量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会较客观些。
马克思指出:“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做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和自Leabharlann Baidu相同的。因此,对彼得说来,这整个保罗以他保罗的肉体成为人这个物种的表现形式。”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个人由于自己感官直接感受到自己的一些特性往往必须经过与他人的相同特性相比较,才会有意义,也才能建立起对自己的评价。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人对自己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好像是一面镜子,使自我对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从“外面”来加以认识。所以,他人对个人的态度和评价在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指自己对自己怀有一种情绪体验,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例如,自尊、自信、自卑、自责等都是属于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反映了主体的我的需要与客体的我现实之间的关系,如果客体的我满足了主体的我的需要就会产生肯定的自我体验,为自我满足;否则就会产生否定的自我体验,为自我责备。自我体验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
自我意识的发展促进着个性的发展。从少年期开始,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能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分析、评价、监督和校正。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自我修养的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上述三个方面的途径是密切联系的。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应把这三方面获得的经验有机的联系起来加以考虑,这样,自我教育、自我修养才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结构
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的。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一)自我认识
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或基础是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1.自我观察
人是观察的主体,同时又是被观察的客体,也就是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观察的对象。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就有自我观察的意思。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自我控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例如,坚持做完功课后再玩,坚持利用假日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等,都是自我发动与支配自己行为的结果。二是制止作用,即抑制不正确或在当时情境中不应有的言论和行为,例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抛纸屑、公共场所不抽烟等,都是自我控制的结果。
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根本分界线。动物没有意识,更没有自我意识。人有高度发达的大脑,人在劳动的过程中随着言语的产生,不但认识了自然界而且认识了自我,并将“我”与“非我”做出区分。
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能获得发展,那么个性的发展就难以实现。同时,自我意识也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自我意识的充分发展,保证着个体正确地认识世界,并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动的力量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活动的结果对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巨大意义,还在于活动结果往往要受到他人和集体的评价,从而影响一个人在周围人们中的地位。个人在人们当中的地位又必然会影响到他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对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我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既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通过他人、通过自己的活动结果来认识自己,是间接认识自己的方式。自我观察是直接认识自己的方式。自我观察也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自己的一些特性,例如,从镜中看到自己的脸型(美或丑)、身材(胖或瘦),从自己所拥有的财产认识到自己的富有程度等。前已述及,个人对自己直接感知到的特性往往要与他人相比较才有意义、才能做出评价。自我观察的另一种形式是自省,即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观察的过程。这时个人的意识被分解为被观察者的“我”(me)和观察者的“我”(I)。当个人对被观察者的“我”进行观察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对过去的我进行回忆,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产生情绪体验,也可以对过去的我进行分析,进行自我批评,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进一步完善自我。从少年期开始,人才会产生对自我进行内省。
2.自我分析
人把从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中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是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的判断。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自我评价有适当与不适当、正确与不正确之分。适当的、正确的自我评价使主体对自己采取分析的态度,并能将自己的力量与所面临的任务及周围人的要求加以恰当的比较。不适当的自我评价还可以分为自我评价过高和自我评价过低。过高的自我评价容易与别人的评价发生矛盾,引起交往的冲突;过低的评价会降低人的社会要求水平,产生对自己的潜力的怀疑态度,引起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及健康程度等)、心理特征(如需要、兴趣、能力、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人们常常这样说:“我认为我是一个诚实的人。”这里有两个对立部分的自我。句子里开头主语部分的“我”是主观的我,即对自己活动的意识者;句子里宾语部分的“我”是客观的我,即被主观的我意识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动。因此,也可以认为自我意识就是作为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意识。
1.自尊感
自尊感也称自尊心。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产生一种高级的自尊的需要,总希望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声誉,得到良好的评价。当社会评价满足个人自尊需要时,就产生自尊感。它促使自己更加奋发向上,追求实现更高的社会期望。如果社会评价不能满足个人的自尊需要,甚至产生矛盾时,可能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产生自我压力感,从而使自己加倍努力,迎头赶上;另一种是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三个时期:①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状态,称生理自我;②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③主观自我时期(青春期--成人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进入心理自我时期。
(二)对自我教育的推动作用
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集中体现在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自己优、缺点所抱的态度上。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的积极效果。反之,如果不能正确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或只看到自己的缺点,都可能导致自己落后和失败。因此,增强主体的自我意识,如通过自我认知看到自己的力量,通过情绪体验保持健康的情感生活,通过自我监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从而使自己的个性获得健康发展。
教学课题
第十四章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了解自我意识的心理结构和作用。
掌握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能够灵活运用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能够灵活运用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难点
自我意识的心理结构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四、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途径
(一)通过认识他人来认识自我
自我意识不是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它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思维的发展,通过认识他人而逐渐认识自己的。儿童开始时不能把自己和周围环境区别开来,他吮吸自己的手指、玩弄自己的脚趾,就像吮吸奶头、玩弄玩具一样。8个月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这可以用下列实验来验证:先让儿童照镜子看自己镜中的像后,在他的鼻子或脸上涂上一点颜色,再让他看镜中的像。实验表明,8个月左右的儿童已懂得用手去擦掉自己鼻子或脸上的颜色,而不是擦掉镜上的颜色。在一周岁至两周岁时儿童对自我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年龄、性别开始可以在不同情况下认识了。儿童关于自己和他人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成人。成人在确定“他是谁”,给他取名字,教他在别人呼唤他的名字时要答应,提供词汇教他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器官。近两周岁时儿童言语中出现了人称代词“我”。在此之前他说到自己时都用第三人称来称呼。人称代词“我”的掌握,标志着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即开始把自己当做主体的人来认识。
2.自信感
自信感也称自信心。自信感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感是与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良好的自信感是建立在适当、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能看到自己的潜力,又能充分地估计到可能发生的困难而产生的。而不适当、不正确的自我评价会导致自信感的转化。在自我评价过高的情况下,自信感转化为自高自大,而自我评价过低,自信感又会转化为自卑感,无论是盲目自大还是严重自卑,都对个性的正常发展极为不利。
(三)自我监控
自我意识在意志和活动方面表现为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1.自我检查
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的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以保证活动的预定目的与计划逐步得以实现。
2.自我监督
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实行监督,有人把它比之为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庭”。无需任何外在形式的监督,而听命于内心自我监督的行为才是真正自觉的意志行为表现。
3.成功感与失败感
成功感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取得成就时产生的自我体验;而失败感则是在实现目标遭遇挫折时产生的自我体验。成功感与失败感的产生,不但取决于客体的我是否取得成就有关,还取决于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要求即期望水平。例如,关于考试,甲只求成绩能说得过去,乙一心想拿高分,排名进入班级前五名。结果他俩成绩一样,都是80分,可各自产生了不同的自我体验,甲产生了成功感,而乙则产生了失败感。
自我控制有时能掩盖自己的真实情况,这叫做“自我掩饰”。自我掩饰不能一概说好,也不能一概说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出于公心和礼貌,也要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例如,当别人不当心把墨水溅到你身上而向你道歉时,你尽管心里恼火也会表示:“喔,不要紧。”
三、自我意识的作用
(一)对态度和行为的调节、控制作用
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在和别人的交往和团体活动中,由于意识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和在集体中的地位、作用,意识到自己负有某种责任或义务,从而自觉地调节情绪,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尽可能地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
一般说来,人们对自我的正确的认知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认识自己是比认识客观世界更复杂的过程,除了认知因素外,还会受到其需要、动机、能力等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往往容易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有位心理学家选择了25个被试(他们彼此都很熟悉),采用排队法对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进行比较的研究,提出九种品质(文雅、幽默、聪明、交际、清洁、美丽、自大、势利、粗鲁),要求每位被试分别将这些品质在所有被试身上(包括自己在内)依次排队,程度最高者排在第一,程度次高者排在第二,依次下去,程度最低的—个列为第二十五。然后予以统计,把各人在每种品质排列中自己所占的地位和其余二十四人排列的地位(平均数)进行比较,发现有很大差异。例如,有一位被试自以为他的“文雅”程度应该排在前几名的,可是把其余二十四人对他的评价平均起来,他的名次却排在二十名以后;另一被试对于“清洁”品质的评价,自己排的位置要比别人排的平均位置提前五名、“聪明”“美丽”提前六名、“势利”“自大”“粗鲁”等自己排的位置要比别人排的平均位置退后五名到六名。这一实验结果表明,优良品质的自我评价常常比他人的评价高,不良品质的自我评价却比他人的评价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