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书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传》卷首曾有言:“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诚然,评价一个人不可盖棺论定,更不可断章取义,应站在客观的角度,给出一个中肯的评价,梁启超先生之所以在卷首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这让我不得不认为,在梁启超先生的时代,甚至时至今日,世人对李鸿章的评价,仍带有浓厚的贬义色彩。
李鸿章这个名字,在中学课本上出现的位置,大多都是在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时候,而唯一相对不那么贬义的地方,就是在洋务运动一章,而洋务运动被认为是用以维护封建统治的手段,而“封建统治”被世人认为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词汇,象征着落后和屈辱,因此,便在脑海里给李鸿章扣上了一顶“权臣”的帽子。
评价一个人,要从他所处的时局而观之,世人只知李鸿章是代表清廷与列强缔结不平等条约之人,而不知李鸿章是个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能够知人善任,也善于交际,同时在那个时代,他具有一定的远见。
他是时势所造就,当时的清政府内有忧,外有患,太平天国运动迅速席卷了整个中国,清廷花费十年有余而不得平定,官军军备废弛,一片萎靡,而列强瓜分中国的步伐也在稳步前进,曾国藩令李鸿章平定江浙一带的太平军,因此,李鸿章组建淮军,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之时无往不利,这与李鸿章个人所拥有的卓越的军事才能息息相关,也与当时的李鸿章能够知人善任密切相关。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淮军将领曾国荃率军于南京城下鏖战之时,朝廷也曾多次敦促李鸿章率洋枪队前往协助,而李鸿章深知曾国荃处于即将战胜之时,并不想夺取其功劳,因此他面对荣誉能够按捺得住,而曾国荃收复南京之后,朝廷许多大臣都曾因嫉上谗言,而李鸿章却能够尽力维护之,可见李鸿章并不是逞一时之快,目光短浅之人,而是调和人脉,八面玲珑之人,这也能够体现其外交潜力。
除此之外,李鸿章训练北洋水师,在其位,谋其政,它能够比清廷的其他官员更能认识到清朝的军队,相对于国外的军队弱在哪里,因此他能够发起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兴办了一系列工厂和西式学堂,并派遣一部分留学生前往海外留学专攻西洋之术,主张修建铁路等等,李鸿章对于世界格局的认识是逐步开阔的,从朝鲜事件时自以为天朝上国的故步自封,到北洋舰队于刘公岛惨败的痛心不已,可以说李鸿章也是逐步在开眼看世界的,他的目光相较于那些认
为铁路的铺设是“扰东陵,毁庄稼”的目光短浅的清朝大臣开阔许多。因此,李鸿章得以在二十五年的时间里,纵览中国大权,立于世界政治的舞台。
李鸿章在晚年也评论自己的一生,都只是在做修修补补的工作,只是一位裱糊匠而已,他的确是一位忠臣,不过也正是这份忠诚,使他不敢去做真正救亡图存的事情,只是将自己局限在维护清朝统治这件事上,他只是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并不能够从制度方面进行改革。从一开始自居天朝上国而贻误战机,到洋务运动“官督商办”的失败探索,李鸿章做工作始终是畏首畏尾的。
此外,李鸿章的外交策略基本上是在许多国家之间寻求平衡,采用一方势力制衡另一方,首先求助的对象不是自己的国家,而是英国或者俄国,这也是李鸿章招至诽谤的一个方面,但这也是屈服于时势的无奈之举,然而他善于辞令,也能够在其间周旋,尽一己之力减少清廷的损失,能将十亿两白银的赔款凭一己之力争取到亿两,已是壮举。梁启超先生说他“不学无术”我认为的不学无术,是指李鸿章乃科举出身,熟读的是四书五经,儒家经典,尽管他才能卓著,但是毕竟非“科班”出身,有些东西着实不是经他一人之手可以实现的,除此之外,李鸿章的眼界虽较清朝其他大臣是较为宽广的,这也是得益于他常常出使他国,常常与他国作战的缘故,但他对西方的学习也仅仅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并没有从制度层面进行一系列改革,这也是他被认为是“不学无术”的原因之一。
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传》中也曾有言,“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之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梁启超先生在书中对李鸿章给予了客观的评价,有几点批评说的特别好,“李鸿章不清楚民众的实质,不通宵世界发展趋势,不懂得政治的本源,在十九世纪这个竞争进化的时代,还尝试着小修小补的改良,贪图一时偏安,不想着扩充国民实力,把中国建设成威名远扬的富强国家,却仅仅学习西方的皮毛,取水却网寻找源头,便安于现状,更靠着一点小聪明,想要和世界上的著名大政治家相抗衡,出让大的利益,却去争夺一些蝇头小利”这是李鸿章招致骂名的一系列原因,然而也正是时局逼迫他如此:中国是一个专制政治的发达的社会,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满清王朝以及它所代表的封建统治势力盘根错节,社会结构极其腐朽僵化,严重制约国家和民族的活力,民族矛盾尖锐,官僚阶级庞大,且毫无远见卓识,这一切就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最大阻力,这使得任何谋求发展,改革
的做法都只有一个前途,那就是失败。因此,他不得不向列强低头,当时光绪帝的软弱,慈禧太后手段的强硬和自私自利,也使得李鸿章的手段受到局限,洋务运动也被顽固派扯了后腿,因此说李鸿章败也时势,这也是一个原因,所以,梁启超先生评价李鸿章,还是把李鸿章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没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正如梁先生所说:“凡是一个国家的当今社会现象,一定与这个国家此前的历史有关”
梁先生的《李鸿章传》说到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有许多正确、深刻的看法,但是有些事情与国情不符,有些事情也只是一厢情愿,不真正处于当时的局面下,不真正接手李鸿章当时所处理的事物,所有的“自以为”都是一纸空谈。因此,我们作为后世人,对他过分贬低是不应该的,李鸿章并非秦桧、赵高一样玩弄手段的权臣,而是一个纯粹的忠臣,他是由时势所造就的,也是被时势所局限的,兵马压境之时,清朝的软弱无能使他不得不忍气吞声,以割地赔款的方式求和,令人心酸。如陆奥宗光所说的那样:“说他有胆识,有才干,有决断力,不如说他基民灵力,有指挥能力,能够察觉事情的利害得失”也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
总的而言,我认为李鸿章可褒大于贬,但不可贬大于褒,说他低声下气,这本是受制于时势的,说他不学无术,也是由时势所决定的,无论是当时,还是把如今的我们置于当时,无人能出其右。
2015级生物医学工程班
路柏颖
学号: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