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都江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1都江堰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劲.(jìn)厉惊悸.(jì)濡.(rú)养
B.颓壁残垣.(huán) 邈.(miǎo)远突兀.(wù)
C.庇.(bì)护修缮.(shàn) 炫.(xuàn)耀
D.遴.(lìn)选浚.(jùn)理圭臬.(niè)
【答案】C(A.劲:jìnɡ,B.垣:yuán,D.遴:lín)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零售不吝赐教出类拔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家俱百废具兴口蜜腹剑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C.简炼百练成钢适逢其会东隅已失,桑榆非晚
D.磨砺再接再励秉公执法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答案】A(B.“家俱”应作“家具”,“百废具兴”应作“百废俱兴”,C.“百练成纲”应作“百炼成钢”,D.“再接再励”应作“再接再厉”,“禀性难改”应作“秉性难改”。)
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屏障(遮挡)邈远(遥远)庇护(袒护;保护)
B.濡养(滋润抚养)炫耀(夸耀)充斥(充满)
C.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遴选(挑选)浚理(疏通治理)
D.圭臬(比喻标准或法度)怦然心动(形容心动)
衮衮诸公(各位高官)
【答案】A(A.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
B.首先,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文章以这样出人意料的新锐观点拉开了序幕,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我以为”三字说明这仅仅是作者自己的看法,和传统观点大相径庭,所以只能认为是一家之言,未必正确。
C.文章认为: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都江堰为老百姓输送清流的功能绵延至今;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都江堰毫无所求只知奉献;长城讲排场,都江堰求低调等等。通过对两者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和对长城的贬抑之意。
D.文章推物及人,由对都江堰的关注自然推进到对工程建造者李冰形象的描写。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赞扬了李冰的伟大精魂。
【答案】 B
5.下面对文章语言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力避熟语,追求自出机杼的个性化语言,如“野山荒漠”“颓壁残垣”“濡养”“卑处一隅”“心魄俱夺”等词语,或改造熟语,或创造新词,体现了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匠心。
B.作者偏爱运用“四字词语”,使文章读来很有气势。
C.文章多次使用了比喻手法。如以“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比喻“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的都江堰水流,这些比喻手法
的使用都使得文章生动形象。
D.除使用了很多比喻手法以外,文章也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如说都江堰“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就是拟人。
【答案】D(例句是比喻,不是拟人)
二、语段精读
阅读文章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6.文章第一部分作者的总观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些角度对都江堰和长城进行了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亮出作者对这两个中国历史上恢弘建筑的态度。文章从如下角度把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1)都江堰的修建时间早于长城;(2)都江堰的功用绵延至今,而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3)都江堰毫不炫耀只求奉献,而长城却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修缮。
阅读文章第三部分,完成7~9题。
7.文章第三部分作者对李冰的评价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李冰是一位官员,同时又是一名实践科学家。因为有过李冰,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总结出的治水
三字经、八字真言,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一座至今仍造福四方的水坝,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作者对这位实干家的“伟大精魂”充满了赞美和崇敬之情。
8.文章除了对都江堰和修建者李冰进行评价和思考之外,还对现实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盛赞了李冰的实干精神,同时联想到前不久一位极有作为的市长的名片,头衔上只印着“土木工程师”,作者指出作为官员,不应无所专攻,而应像李冰一样成为一名实践科学家。作者引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这副对联,来诘问现代官场衮衮诸公: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9.第三部分第十三段说“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怎样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诘问是在对李冰的评价之后生发出来的,应结合对李冰的认识来回答这个问题。李冰活着时是一个实干家,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指挥人民建起了都江堰;他死后,都江堰仍然滋养后人。他还留下了经典的水利工程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他的雕像还被用来测量水位,镇于江心,造福后人。作者用这些对李冰的评价,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