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城市基本概况【解决之道】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第一篇:都江堰简介都江堰简介都江堰全景(资料图片)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
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
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供水等多种效益。
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称。
都江堰始名于宋代,宋以前称都安堰、湔堰或犍尾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
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都江堰的工程结构古代都江堰以竹笼、木桩和卵石为主要建筑材料。
以竹编笼内填卵石,用来建造鱼嘴、飞沙堰、内外金刚堤和人字堤等工程。
每年岁修需更换竹笼一万多条。
为了减少每年岁修工程量,历代水工和劳动人民不断谋求工程结构的改造,尤以鱼嘴为重点。
元代曾以石料修砌鱼嘴,并在其顶端铸铁龟;明代修砌鱼嘴,前置铁牛分水;清代复用砌石鱼嘴。
这些工程均因基础不稳,未能持久。
1936年改以竹笼为基础,前端与两侧护以木桩,其上修筑砌石鱼嘴,工程延续时间较长,直至1974年修外江闸时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都江堰市地理环境
都江堰市地理环境
都江堰市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西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地理环境优越,被誉为"天府之国"的代表之一。
下面将介绍都江堰市的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条件:都江堰市地处川西高原,四周环山,地形复杂多变。
市区处于崇山峻岭之中,气候宜人,四季分明。
蜿蜒流淌的都江堰灌溉了整个市区,让这里成为了"水乡"之地。
生态环境保护:都江堰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治理,山清水秀,空气清新。
市内绿化覆盖率高,各类植被丰富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地质特征:都江堰市地质构造复杂,地震频发。
市区地质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也存在一定的地质灾害隐患。
政府部门加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市民生命财产安全。
旅游资源:都江堰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蜀道遗迹、青城山、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
地理环境的独特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都江堰的整体性原理分析
都江堰的整体性原理分析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盆地东部的都江堰市,是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
该工程的主要原理是通过人工建造水渠和堤坝,将岷江的水源引入灌溉农田,解决了该地区长期以来的旱涝灾害问题,形成了灌溉一体化、防洪防旱、水资源调节等功能。
下面将从工程的整体性原理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都江堰的整体性原理包括引水、分流、治理和调节四个方面。
引水是通过修建堰坝、堤岸和水渠,将岷江水源引入都江堰地区,解决了水源不足的问题。
分流是指将引入的水源按照不同用途进行分流,主要分为冲洗渠、灌溉渠和排泄渠。
冲洗渠用于清理灌溉渠道和消除结冰,灌溉渠用于灌溉农田,排泄渠用于排除渗漏和冲洗沉积物。
治理是指修建堤坝和堰坝,对引入的水进行治理,防止洪水、泥沙和水位过高等问题,实现防洪防涝和灌溉的效果。
调节是利用工程设施对水资源进行调节,根据不同需要调整水量、水位和水质,满足城市供水、农田灌溉和工业用水等多种需求。
其次,都江堰的整体性原理还包括用水平衡原则和生态平衡原则。
用水平衡是指在引水过程中,根据需求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资源。
都江堰工程采用渠道供水方式,对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和节约。
通过渠道的设置和流量的调整,实现灌溉农田、供给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的均衡。
生态平衡是指在引水和排水过程中,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都江堰工程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采取了一系列生态措施,如修建鱼道、河床整治和植被保护等,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另外,都江堰的整体性原理还包括区域性原理和综合效益原理。
区域性原理是指都江堰工程以整个区域为单位,统筹规划和建设水利设施,实现统一管理和协调发展。
都江堰工程涵盖了都江堰市的大部分地区,涉及众多农田、城市和工业用地,通过统一供水和水资源调节,实现了区域的整体发展。
综合效益原理是指都江堰工程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
经济效益体现在提供了稳定的水源,支持了农田灌溉和农产品的丰收,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奇迹之一。
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和彭州市境内,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蜀水工程之一。
下面将为您介绍关于历史都江堰的一些知识点。
一、建设背景公元前256年,四川地区处于酷暑干旱之中,人民生活极度困难。
当时执掌政权的晋国君主蜀昭王刘备决定修建都江堰,解决民众的饮水和灌溉问题。
都江堰的修建为后来蜀地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工程规模都江堰全长约65公里,分成两条主渠道:东岷江干渠和西岷江干渠。
它们通过水坝、闸门、输水道、洪排道等构成。
都江堰以其深谋远虑的规划和高水准的设计,使得水源从蜀江引向平原区域,实现了它的多功能,包括供水、灌溉、防洪等。
三、水利特点1. 水源利用:都江堰以蜀江为水源,利用山区的丰富降雨量来进行蓄水灌溉。
2. 大坝设计:都江堰利用迎水面为坡,背水面为坎的原理,设计建造了大坝,使水能从高处流出,产生巨大的灌溉能力。
3. 渠道设计:都江堰主渠道修建了大量的支渠和灌溉渠道,使水能智能分配到农田中。
四、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都江堰的修建使得蜀地的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保证了粮食的供给。
水利灌溉的实施,使得农民能够进行全年优质的农田种植,不再受制于季节的限制。
这对于蜀地的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对生态环境的改善都江堰的存在既解决了农田的灌溉和饮水问题,也起到了一定的防洪作用。
它的工程设计减少了洪水对河道和沿岸地区的侵袭,减轻了洪涝灾害的破坏力度。
同时,蓄水和旱季的自动排水也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世界遗产地都江堰作为一项千年的水利工程,于200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杰出成就,也为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和经验。
七、旅游景点都江堰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水利工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工程壮观的建筑和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自然景观。
都江堰导游词范文(2篇)
都江堰导游词范文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____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景名胜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
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最佳旅游时间都江堰全年气温较高,年均温12~20℃,冬暖夏热,四季不明显,四季皆适宜旅游。
历史文化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
历经____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
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一、背景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由邓至、李冰等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历时6年修建完成。
二、工程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成都平原的灌溉和防洪问题。
通过引江入蜀,使成都平原的农田得到充分灌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同时,工程还起到了排涝和防洪的作用,有效减少了洪水灾害的发生。
三、工程规模1、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蜀江引水、岷江引水两个渠道。
2、蜀江引水渠长约60公里,自蜀江源头引水至郫县县城,最终流入都江堰。
3、岷江引水渠长约28公里,自岷江源头引水至都江堰。
4、都江堰工程总引水量为1730立方米每秒。
四、工程特点1、都江堰水利工程采取堰坝式引水方式,主要由堰坝、引水渠和分水口组成。
2、堰坝由石坝和土坝组成,石坝采用了梯级式布置,以减少对水流的阻碍。
3、引水渠沿山脚修建,采用了凿石和开凿截梁两种方式,以适应地势的变化。
4、分水口处设置堰门和闸门,实现对引水量的调节和分配。
五、社会影响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成都平原农田得到了及时有效的灌溉,使农业生产大幅提高。
2、工程也起到了防洪的作用,保护了成都平原的居民免受洪水灾害的侵害。
3、都江堰成为了蜀地经济的重要支撑,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六、附件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图纸。
2、相关的水位监测数据和工程实施报告。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水利工程:指以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为目的,对河流、湖泊和海洋进行开发、改造和利用的工程。
2、引水渠:指将水从水源引入目标区域的渠道。
3、分水口:指将引入的水按需分配的地点。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都江堰全景(资料图片)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
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
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供水等多种效益。
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称。
都江堰始名于宋代,宋以前称都安堰、湔堰或犍尾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
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都江堰的工程结构古代都江堰以竹笼、木桩和卵石为主要建筑材料。
以竹编笼内填卵石,用来建造鱼嘴、飞沙堰、内外金刚堤和人字堤等工程。
每年岁修需更换竹笼一万多条。
为了减少每年岁修工程量,历代水工和劳动人民不断谋求工程结构的改造,尤以鱼嘴为重点。
元代曾以石料修砌鱼嘴,并在其顶端铸铁龟;明代修砌鱼嘴,前置铁牛分水;清代复用砌石鱼嘴。
这些工程均因基础不稳,未能持久。
1936年改以竹笼为基础,前端与两侧护以木桩,其上修筑砌石鱼嘴,工程延续时间较长,直至1974年修外江闸时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介绍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
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农田,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到66.87万公顷,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
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都江堰
都江堰工程益处
1、防洪 上游筑坝拦水可以调节水流量,降低洪水对中下游 的影响,水利工程设施例如大堤还可以防止潮汐和河水对对 岸的冲刷,保持水土,对低洼城市具有防洪的作用,防止洪 水对工业的伤害。 2、用水 解决地方用水,合理分配水利资源。同时也增加了 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航运 大坝蓄水后,使上游河道变宽变深,改善上游航运 条件,减少了季节对航运的影响。 4、供电 水力发电是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减少燃油,燃 煤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5、旅游 增加周边地区的空气湿度,改善周围植被的生长, 促进旅游业。
都江堰工程的弊处
一、对鱼类的影响 二、泥沙问题 三、引发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岩崩) 四、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鱼类的影响
修库筑坝会改变流速、水温、水位等信息,
必然会影响到鱼类的产卵和生长。其中一些 大坝的建设更是切断了其洄游通道,使得一 些鱼类无法产卵而数量明显下降,影响了种 群繁殖。
泥沙问题
地质灾害问题
1、增设流动台站进行精确测量工作,确定它
与断裂的关系。 2、采用“人”字形混泥土撑墙面加强横向稳 定的加固政策。 3、应多建中小型大坝,充分发挥其作用。
总结
兴建水利工程势必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浸没一些土地,有些 人还要远离家乡。但是,修建水利工程的必要性也是非常显著 的,防洪、防涝、取水灌溉。对人类所做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 的。
主体方向
一、工程简介 二、对环境的影响 三、具体改善措施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 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通常认 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 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 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个“生态水利工程”对周边农 业 及农业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 又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成都附近。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目前都江堰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1998年超过一千万亩。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
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被称为古代水利的灿烂明珠。
都江堰工程介绍
都江堰工程介绍都江堰工程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
它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56年,完成于公元前251年,是世界上最早修建的大规模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灌溉工程中的代表。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四川盆地长期以来因地理位置导致的水灾问题,同时也用于农田灌溉,为周围的农田提供水源。
这个工程系统由两条主要渠道组成,即岷江和成江,沿着山脉的自然轮廓,经过各种渠道分支,最终将水引入农田。
这种渠道设计确保了水流的平衡,提供了可靠的灌溉系统,使农田能够在干旱季节保持充足的水供应。
都江堰工程的建造者是一位名叫李冰的古代工程师,他是当时的四川省总督。
据史书记载,李冰费尽心思研究地理地貌,亲自引导工人开凿山岭,挖掘渠道,最终实现了用水灌溉的目的。
李冰还建造了一座纪念碑,详细介绍了这个宏伟工程的建设历程和功绩。
都江堰工程的巨大成就对中国古代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该工程的成功,四川盆地得以解决了长期以来的水灾问题,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这种灌溉系统的使用还促进了农业多元化和农田的可持续利用,使得四川地区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
除了对农业的影响外,都江堰工程还具有宗教和文化上的意义。
它被视为一项重要的工程壮举,为后来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工程中的一些建筑和附属设施也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这些景点包括都江堰水利博物馆和李冰祠堂,展示了工程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时至今日,都江堰工程仍在为周围地区提供重要的水资源。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工程的杰作,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瑰宝。
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工程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人类的智慧和技术能力,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上的水资源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都江堰工程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通过引水和灌溉系统解决了四川盆地的水灾问题,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对中国古代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成都市,距离成都只有46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都江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历代治水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
这座古城以都江堰水利工程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规模最大的人工水利工程,也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被誉为“东方水利之父”。
它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岷江水源,分水入渠,解决了温江、青城、蒲江、邛崃地区的用水问题,也为成都平原提供了丰富的农田灌溉用水。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造者是战国时期的蜀国著名政治家李冰。
他利用巍巍青城山脉的自然地形,开凿了堰塞湖,把岷江分流形成二级渠系,通过闸门控制水流灌溉农田。
这项工程之所以能够保持至今,是因为李冰在设计中采用了一系列巧妙的水利设施,如渠洞、水渠、水门等。
这些设施不仅发挥了灌溉和排水的功能,还保护了都江堰古城的安全。
都江堰古城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古代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古城内有众多历史文化建筑和风景名胜,如鱼嘴岩、蜀锦博物馆、灌溉系统、宫殿建筑等。
这些景点都展示了都江堰古城的独特魅力和浓厚的历史氛围。
都江堰古城还是一个重要的旅游胜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游客可以欣赏到古城的狭长街道、古建筑和古朴的乡村风光,感受到古城的独特魅力。
此外,都江堰还有丰富的特色美食,如蜀锦鱼、兔跳墙等,让游客能够品味到正宗的川菜。
在都江堰市,游客还可以体验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都江堰水灯节,届时古城里将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游客可以欣赏到灯光秀、文艺演出以及独特的水灯文化。
此外,都江堰还有许多传统祭祀、戏曲演出和民俗活动,都展示了当地人民的深厚文化传统。
总之,都江堰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古城,以都江堰水利工程而闻名于世,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它不仅是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旅游胜地。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水利工程城市。
它以都江堰水利工程而闻名于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都江堰的历史、文化、景点和风景。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是由秦国时期的著名水利专家李冰率领一支工程队伍修建而成的。
它是一种巧妙的水利工程,通过引水而不断改变河道,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水患问题,也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中国最富饶的农业区之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利用了崇山峻岭之间的自然地理条件,通过引水到更高处,再通过分渠分流,将水分配到周围的农田中。
这种工程在古代被视为天下第一巧妙之工。
它不仅解决了水患问题,还使得周围地区的农业发展迅速,成为了川西平原的粮仓。
都江堰的建设将自然风景与人工水利工程完美结合在一起。
这里的水利工程被称为“人造的自然”,因为它既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又给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这里的水系错综复杂,流水潺潺,与周围的山川融为一体,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都江堰不仅以水利工程而闻名,还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这里有许多古建筑和古文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杜甫草堂。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故居,也是成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草堂内有杜甫的诗作和像,让人感受到他的才华和思想的深刻。
除了杜甫草堂,都江堰还有其他的文化景点,如都江堰博物馆和都江堰文化广场。
博物馆里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水利工程的资料,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
文化广场则是一个集休闲、娱乐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场所,经常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和活动。
都江堰的自然风景也是令人心醉的。
这里的山水和水利工程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迷人的画卷。
特别是在夏季,蓝天白云之间,清新的山水与青翠的农田相映成趣。
而春季的都江堰更是美不胜收,百花争艳,让人仿佛置身花的海洋中。
此外,都江堰还有许多美食值得品尝。
这里的特色小吃有毛肚、冒菜、辣子鸡等,口味独特,非常美味。
此外,都江堰还以茶文化闻名,是茶叶的产地之一,这里的茶叶鲜香浓郁,深受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都江堰资源概况
都江堰资源概况都江堰市地处四川成都平原西北部,因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誉为“天府之源”,境内青山绵亘、河渠纵横、沃野千里、山环水绕,城景交融,天人相应,品味独绝,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1988年撤灌县设市。
都江堰市区位优越,处于“九寨、黄龙--成都、都江堰---乐山、峨眉”黄金旅游线的枢纽,距成都市区仅有20分钟车程,境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铁路运输,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成为西部黄金旅游线上的枢纽。
全市幅员面积1207平方公里,现辖19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3万,其中城市人口23万。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都江堰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扩大,获得了一系列殊荣,美誉度不断提高。
都江堰市是名满神州的长寿之乡,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世界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全国绿化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获得中国首届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人居环境示范奖。
青城山—都江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与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首批进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行列。
境内有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池国家森林公园。
一、旅游资源概况都江堰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资源富集,景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世界级和国际级著名景观众多,是独具特色的中国水利文化和中国道教文化的展示与体验之地。
(一)是人文胜迹众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仍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堪称“举世无双”,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凸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是世界水文化宝库中首屈一指的稀世奇宝,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
自古即以“幽甲天下”著称于世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天师道的祖山祖庭,凝聚了中国道教文化的精华。
距今4500多年的芒城遗址是成都平原目前发现的几处早期史前遗址之一,是新石器时代古蜀人的重要聚居地,是古蜀文明的重要见证,是研究长江上游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标本。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是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西北部的县级市,北临绵阳市、南临成都市锦江区,东邻成都市彭州市、蒲江县,西濒崇州市。
都江堰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所在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修建于公元256
年至公元260年间。
这座工程由蜀汉时期的政治家李冰设计,主要用于解决成都平原地区的灌溉和水资源调配问题。
都江堰全长约65千米,被誉为世界水利工程建筑史上的奇迹。
它的
主要功能是引水灌溉田地、供给城市用水以及防洪排涝。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分水堰、引堰和灌溉渠道等。
分水堰是工程的核心部分,它能将岷江的水分为两路,一路经成都平原,另一路通过精确的坡度和水流分配,引流到周边的农田和城市。
除了水利工程,都江堰还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这里有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地都江堰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这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此外,都江堰还保留了很多古代建筑和文化遗迹,如拔山、镇山寺等。
都江堰是一座旅游胜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到此观光和探索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享受大自然和历史文化带来的魅力。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北部,是中国三大古代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水利工程之一。
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它是由秦国的著名状元李冰担任总工程师,经过14年的艰苦修建而成。
都江堰之名由来是因为其位于都江中的岷江和蒙水的交汇处。
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川西山地的丰富水资源,引水灌溉成都平原,解决灌区的农田灌溉问题,使成都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都江堰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分水注和分流堰。
分水注是工程的起点,通过修建堤塘和岸边水口将岷江的水导入人工渠道,然后将水分成两股,分别引入成温、都汶两条大型人工灌溉渠道。
分流堰是工程的核心部分,它将蒙水与岷江相连,利用悬水峡峡口的天然地理条件,让蒙水的水位高出岷江,进行自然分流,使蒙水的水流分别引向分水注的两侧,形成一个天然的分流水利工程。
这种分流工程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最完美的人工分流堰,被誉为“天府名副其实的水利工程”。
分流堰还具有排洪、抗旱、防涝、海防等多个功能。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使四川成为中国最富有粮食和棉花的省份之一。
都江堰的存在也使成都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为成都带来了繁荣和发展。
除了水利工程外,都江堰还有许多旅游景点:包括都江堰博物馆、李冰庙、龙门山、彭山等。
都江堰被誉为“水利文明的摇篮”,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和研究者前来参观和研究,成为中国和世界水利工程的宝贵遗产。
总的来说,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不仅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科技价值的工程项目,也是一个具有重要经济和文化作用的旅游景点。
它的建设和存在不仅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都江堰是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地处崇山峻岭的川西腹地,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水利工程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这座城市的历史、风景和文化。
都江堰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项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由蜀国君主李冰和他的儿子李固主持修建,旨在解决蜀地的洪水问题。
都江堰利用了岷江和青城山区的河流水资源,以人工开凿渠道,将水分流引入不同地区,有效地调控了水量。
经过2300多年的使用,都江堰依然运行良好,为当地农业和灌溉提供了持续的水资源。
除了水利工程,都江堰还享有丰富的自然风景。
这里地处岷江上游,沿岷江两岸呈现出宽广的河谷平原,被青葱的群山所环抱。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交织着山峦、河流、森林、农田等多种自然景观,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格局。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是青城山,这座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一座重要的旅游胜地。
青城山以其险峻的山势和壮丽的自然风光而吸引着众多游客。
除了自然风景,都江堰还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座古城曾是明清两代的州县之一,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都江堰古镇,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代水利工程城市。
在古镇中,可以看到传统的四合院建筑、青砖灰瓦的民居,以及各种古老的手工艺品店。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和古老文化的魅力。
除了古镇,都江堰还有一些其他的历史遗迹,如武侯祠、杜甫草堂等。
这些文化景点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是游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去处。
此外,都江堰还举办了许多传统文化活动,如水灯节、川剧演出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了解和体验当地文化的机会。
总的来说,都江堰是一座独特而美丽的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壮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它既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一座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
如果您有机会来到中国四川,不妨来都江堰一游,亲自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欣赏自然风光,还是体验传统文化,都江堰都会让您流连忘返。
都江堰基本概述
都江堰基本概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都江堰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风景名胜区名单。
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市有矿产资源数十种,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石英砂、河沙等建筑材料丰富。
都江堰市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江堰市是山水园林城市,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市域林木覆盖率达70%,获得“中国人居经济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籽、药材、蚕桑等多种农产品,是国家发展茶叶、川芎、红梅、黄柏、杜仲、厚朴、猕猴桃生产基地。[3]
医疗事业
2012年,都江堰市通过全国中医先进县验收,列入全国中医养生和“治未病”试点县,市中医院成功晋级三级乙等医院,平义、解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石羊、中兴、青城山镇卫生院被评为成都市级示范乡镇卫生院;重大疾病、传染病防控和饮用水、农村群宴卫生监督工作不断加强,全民健康体检、慢病管理和健康港湾等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全域覆盖。截止2012年末,都江堰共有医院、卫生院50家,医院、卫生院床位数4990张,卫生技术人员417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600人;卫生防疫人员217人。全年婴儿死亡率5.07‰,产妇住院分娩比例100%。[9]
3.区划详情
都江堰市下辖6街道、13个镇、1个乡:
街道:灌口街道办事处、幸福街道办事处、银杏街道办事处、永丰街道办事处、奎光塔街道办事处
镇:蒲阳镇、聚源镇、崇义镇、天马镇、石羊镇、柳街镇、玉堂镇、中兴镇、青城山镇、龙池镇、胥家镇、安龙镇、大观镇、紫坪铺镇;
乡:向峨乡。
4.交通状况
航空
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60公里,30分钟可直达国家级航空枢纽、西部第一、中国第四的双流航空港,该港拥有141条国内定期航线和54条国际地区航线,通航城市达146各:具备5000万以上年旅客吞吐能力和150万吨年货邮处置能力。此外,都江堰通用航空俱乐部可全面保障各型直升机起降。[7]
教育事业
2012年,都江堰市举办2012年第十届学生艺术节。通过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达标验收,完成玉树州民族中学异地复课任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高中升学率95.1%(专二以上),高考一次性上线率增幅居三圈层第一。截止2012年底,都江堰共有小学24所,在校学生26619人,专任教师1974人;普通中学27所,在校学生30144人,专任教师2427人。
2012年,都江堰接待游客1731.4万人次,同比增长1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6.61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中门票收入2.71亿元,同比增长12%。[9]
6.社会
科技事业
2012年,都江堰年新建了7个城乡科技信息服务站;以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为抓手,创新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建设,全年完成专利申请1253件,技术交易额突破2亿元。[9]
体育事业
2012年,都江堰市承办“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全国蹦床冠军赛、成都市第十二届运动会、成都市第七届残运会等重大赛事。组织和指导都江堰开展“全民健身·青城太极”推广普及活动、元旦越野赛暨全民健身跑、冬泳比赛、“全民健身日”活动等全民健身活动250项次。[9]
7.旅游
都江堰旅游景点
都江堰市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因堰而兴的城市。市境内有文物保护单位102处,体现了城中有水、水在城中、“满城水色半城山”的布局特色。
都江堰城市基本资料
1.基本概况
都江堰市是成都市下辖县级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以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誉为“天府之源”。全市幅员面积1207平方公里,辖6街道、13个镇、1个乡,2012年人65万。
都江堰市也是四川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市)”。2012年,全市GDP超过208.18亿元。
都江堰是国际旅游名城,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有“青城天下幽”之称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
市区西南有青城山,秦时是皇帝敕封的国家祭祀山川的圣地,自汉代张陵“结茅传道”后,成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道教祖庭,有“神仙都会”和“第五洞天”之称,被誉为“活的道教文化博物馆”、“楹联、匾额、石刻宝库”。
市区西北有“人间仙境”之称的都江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山、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貌构造形成于1.9亿年前的三迭纪后期,有三叶虫、珊瑚虫及腕足动物的化石。
2012年,都江堰引进新力光源、湖南东能总部基地等重大工业项目。完善经开区南区5平方公里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开展“双清”工作,清理闲置工业用地502亩;南区“三纵两横”五条骨架路网基本建成,完成2.9万平方米倒班房及商业配套区建设,7.3万平方米生活配套区投入使用,园区基础设施、金融商贸、教育科研等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工业新城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华都核能、侨源气体、海蓉药业等一批骨干型企业实现产能升级,齐力科技、易太科技、搜啦电子等一批成长型企业壮大,工业集群发展效应提升。
2012年,都江堰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66家,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7.66亿元,同比增长17.7%,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13.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6.4%,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9]
第三产业
2012年,都江堰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62亿元,同比增长12.3%,总量和增幅均位居三圈层第一位。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3.94亿元,同比增长18%;零售业实现59.51亿元,同比增长9.9%;住宿业实现2.08亿元,同比增长15.9%;餐饮业实现15.09亿元,同比增长20.4%。
1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
本科
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2成都东软学院
本科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
3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本科
都江堰市大观镇高尔夫大道367号
4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专科
都江堰市天府大道聚青路口
5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专科
都江堰市古堰景区侧(复兴街40号)
文化事业
2012年,都江堰市工人文化宫被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完成“两馆一站一室”公共电子阅览室标准化建设,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全覆盖,市域范围内的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美丽的花朵”童声合唱团,赴北京参加第十一届国际合唱节获优秀组织奖。2012年,11处文物单位被列入国家、省级重点文物名录。
第二产业
都江堰市有机械、电力、建筑建材、食品、冶金、轻纺、医药、化工等8大支柱产业。截至2011年,有工业企业1435家,年工业总产值54.7亿元。大中型企业主要有江机械厂、青城造纸厂、都江造纸厂、宁江机床厂、都江电力设备厂、青城钢铁厂。
2012年,都江堰工业完成增加值48.51亿元,同比增长17.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1%,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都江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6家,完成增加值38.38亿元,同比增长19.3%。
公路
213国道(兰州至昆明)横贯市境东西,国省道、县市道、乡村道、专用道已形成都江堰市交通网络,截至2011年,通车里程近千公里,黑色化、水泥化的高等级和次高等级公路占1/3以上。纵向通过成灌高速、成青旅游快速通道、沙西线延伸段三大走廊与成都市相连,纵向依托三横道路体系将城市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更有都江堰-成都-北海、都江堰-成都-重庆-上海两条高速出海通道使都江堰与世界紧密相连。[7]
第一产业
截至2011年,都江堰建成了5个高效农业示范区,粮食总产量2.7亿公斤,是国家确定的粮油生产基地县(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粮食生产先进县(市)。
2012年,都江堰实现农业增加值21.99亿元,同比增长4.5%。都江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6.87万亩,总产量16.61万吨,同比下降1.2%;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2.29万亩,总产量1.95万吨,同比增长1.8%。畜牧业生产小幅增长。2012年,都江堰生猪出栏75.03万头,同比增长3.4%;猪肉产量5.11万吨,同比增长3.5%;家禽出栏1104万羽,禽肉产量2万吨,同比增长4.1%。全年新增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1.2万亩、设施农业2400亩;启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开展“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6家。[9]
铁路
成汶铁路直达市区,通过都江堰-成都城际快铁至成都仅需20分钟,到重庆市仅需90分钟,都江堰市火车站距离成都货运中心站青白江车站60公里,年吞吐能力250万吨。
5.经济
综述
都江堰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49.3亿元,到2009年GDP达116.6亿多元。
2012年,都江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8.18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99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6.17亿元,同比增长17.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0.02亿元,同比增长12.6%。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0.6:36.6:52.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47.6%和48.8%。都江堰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30.86亿元,同比增长16%,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