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1、血液透析在中国的发展概况血液透析(Hemodialysis, HD)作为肾脏替代治疗的重要手段,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历程。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引进血液透析技术,至今已成为国内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

随着国家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肾脏病防治工作的深入推进,血液透析在中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血液透析的硬件设施和人才队伍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医院和透析中心建立起现代化的透析室,配备了先进的透析机器和监护设备,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环境。

同时,血液透析专业医护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专业、精细的治疗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血液透析领域在技术创新和学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国内专家学者积极开展血液透析相关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为提升血液透析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血液透析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日益频繁,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

然而,尽管血液透析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如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透析患者管理和随访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未来,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相信中国血液透析事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2、血管通路在血液透析中的重要性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透析效果与患者的生存质量。

一个理想的血管通路不仅能够确保充足的血流量,以满足透析过程对血液的需求,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的寿命。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液通过血管通路从患者体内引出,经过透析器去除多余的废物和水分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

这一过程中,血管通路的通畅性和血流量至关重要。

若血管通路出现问题,如狭窄、血栓或感染等,不仅会影响透析效果,甚至可能导致透析中断,危及患者的生命。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一)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一)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一)
随着血液透析治疗在中国的广泛应用,透析患者对血管通路的需求日
益增加。

然而,血管通路的建立和维护一直是透析治疗中面临的难题,因此,“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于2021年2月发布,旨
在制定标准的血管通路管理方案,为透析治疗提供高效和安全的血管
通路建立和维护支持。

一、血管通路的选用
根据病情、年龄、体质、透析时间和频率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血管通路,目前有内瘘、内置血管材料和临时血管通路三种。

其中,内瘘是首选,适合长期透析治疗;内置血管材料适合短期治疗或内瘘建立失败的患者;临时血管通路适用于急需透析的患者。

二、血管通路的建立
血管通路的建立应在严格的操作规范下进行。

为避免感染和手术并发症,应选择有丰富经验的医疗人员进行操作。

手术后,应采取适当的
预防措施,以保证通路正常运行和长期存留。

三、血管通路的维护
血管通路的维护是透析治疗成功的关键。

应每周一次对血管通路进行
检查,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和造影,同时应避免使用刺激性物质,保持
通路周围清洁和干燥,防止感染和输液不畅等问题。

四、血管通路的替代
如果血管通路无法使用或存在严重并发症,应及时考虑替代方案。


析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咨询医生,并积极参与治疗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保证透析治疗取得最佳效果。

诚意,专业,信任是标志性的专家品质,尤其是对中国血液透析用血
管通路的专业建议和操作,品质与品牌的匹配尤为重要。

通过“中国
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的制定,透析治疗的安全和效果都将
得到进一步的保障,也有助于推动我国透析治疗的发展和提高。

临床静脉导管维护专家共识

临床静脉导管维护专家共识
年龄(52.90±3.57)岁
一般专家权威系
2.2 专家积极数系>7数.0为、可接权受威系数、意见集中程度及意见协调程度 信度。
1.本研究给11名专家发放邀请函,10名专家应答,邀请函的应答率为90.9% 2.2轮专家会议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836、0.850,表明咨询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 结果可信。
治疗间歇期的PORT,一般4周冲封管1次
④双腔及多腔导管宜单手同时冲封管。
3.1 冲管与封管
3.1.6 抗菌性封管液
①当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可使用抗生素封管液,不宜常规预防使用。 ②联合使用抗生素可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封管液更换次数。 ③对长期使用中心静脉通路、多次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史、化疗致中 性粒细胞减少的革兰阳性菌感染等患者,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封管。 ④封管期结束后应将中心血管通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置内腔中的所有抗生素封管液抽出,不可 将抗生素冲入血管内。
2.3 修改意见
3
《共识》要点
3.1 冲管和封管 3.2 敷料更换与导管固定 3.3 输液接头 3.4 静脉导管拔出 3.5 教育培训 3.6 感染预防与控制
3.1 冲管与封管
3.1.1 护理评估
①整体评估 A.评估患者身体情况 B.评估患者导管情况 C.评估患者的治疗方案
②局部评估 A评估导管穿刺血管局部情况 B评估导管功能
3.1 冲管与封管
3.1.3 溶度与浓度
①应使用不含防腐剂的生理脂肪盐乳水、进地西行泮冲人封免疫管。不应使用无菌注射用水冲洗导管。 ②冲管液宜使用一次性单球剂蛋量白的、去生甲理肾盐上腺水素;、特殊情况下使用袋装生理盐水时,应保证
甘露醇、苯巴比妥
有效消毒,并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溶液,防止交叉感染,严格执行一人一用一弃。 ③输注药物与生理盐水不相容时,应先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洗,再使用生理盐水。 ④外周静脉导管:宜使用生理盐水封管,尤其是对于凝血功能异常、血液系统疾病及 肝功能异常的患者。 ⑤中心静脉导管:PICC/CVC可用0-10U/ml的肝素溶液封管。

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1版)国外的研究已经表明,因为血管通路的原因住院,已经成为维持性透析患者住院的第一位原因,并且是造成医疗花费的主要因素。

在一些标准上,大家会看到一些与国外的差异,比如关于自身内瘘成熟的直径,国外有6mm 直径的建议标准,我们国内的专家目前认为,国人身材瘦小者,不一定采用国外标准,多数人认为直径大于5mm的自身成熟内瘘即可使用。

第1章血管通路的临床目标参照国际上一些指南的建议,我们认为血管通路应该首选自体A VF。

当自体A VF无法建立的时候,次选应该为移植物内瘘。

CVC应作为最后的选择。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一些统计显示,自体A VF是我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类型,但CVC已经成为第二位的通路类型,移植物内瘘(A VG)所占比例最低。

以下数据为专家组对我国未来血管通路提出的设想。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比例自体动静脉内瘘>80%;移植物A VF>10%;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10%。

2、在以下部位或构型时初始通路失败率前臂直型移植物<15%;前臂袢型移植物<10%;上臂移植物<5%。

3、通路并发症和通畅性3.1 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和通畅性:①内瘘血栓形成:低于0.25次/患者年;②内瘘感染:少于1%;③内瘘寿命:至少3年。

3.2 移植内瘘物并发症及通畅性:①移植物血栓:低于0.5次/患者年;②移植物感染:发生率不超过10%:③移植物寿命:至少2年;④移植物PTA术后寿命:至少4个月。

4、首次血管通路类型的选择国际和国内的一些研究分析表明,目前超过60%的血液透析患者的第一次透析所采用的通路类型为各种CVC。

造成这种状态的因素很多,我们认为肾内科医生在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强化血管通路领域的管理,医生和患者都应该了解并遵循“内瘘第一”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CVC使用。

未来5年内,力争使我国血液透析患者的首次血管通路中的内瘘比例超过50%。

中国血管通路专家共识解读

中国血管通路专家共识解读

六、中心静脉导管分类与命名
建议以是否建立隧道、带或不带涤纶套及导管置入位置,而 不是以临时和永久来描述导管,以便能快速判别导管感染的 风险。
A.不建立隧道、不带Cuff导管(NTC) B. 建立隧道、带Cuff导管(TCC)
七、内瘘成熟期过渡通路选择
不带Cuff导管只适用于卧床病人, 留置时间应短于1周
压增大
临床表现
吻合口或 穿刺部位
穿刺不当、感染、 血流动力学因素
内瘘非血栓性狭窄的处理
吻合口处:球囊扩张、内瘘重建 穿刺部位:球囊扩张(+支架)、血管搭桥
动脉瘤处理原则
瘤体<3cm/ 无破裂风险:
观察,护腕, 避免穿刺
瘤体>3cm/ 有破裂风险 :
吻合口处内瘘重 建穿刺部位。
切除瘤的部分血 管壁后吻合;
者,大部分没有缺血症状
窃血综 合征
窃血现象引起肢体 缺血状时称为窃血综合征, 发生率很低。
缺血综合征( DAIIS)
缺血综合征是指动静脉内瘘术后肢体末端血流量 不足导致苍白、发凉、麻木甚至坏死等一系列缺 血症状。
• 保守治疗(1级患者) • 纠正窃血:吻合口远端桡动脉结扎术 • 动脉扩张术(PTA) • 内瘘限流术(Restriction of flow) • 流入动脉重塑术:DRIL or RUDI 技术 • 结扎内瘘
溶栓治疗。
AVG血栓形成处理
尿激酶溶栓 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 介入下导管抽吸(+PTA,可配合尿激酶) 介入下球囊挤压(+PTA,可配合尿激酶) 超声引导下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PTA,
可配合尿激酶)
非血栓性狭窄
血管平滑肌细胞 及内膜增生肥厚
病变部位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解读(医学知识)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解读(医学知识)
• 采用Seldinger技术。 • 置管部位优选次序如下:
①右颈内静脉 ②左颈内静脉 ③股静脉 ④锁骨下静脉
• 建议胸部X光片检查确认导管位置,排除并发症。 • 通过导丝可以进行临时导管更换
医药医学
25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注意事项
穿刺前评价全身状况
建议采用超声定位或超声引导穿刺置管,手术室优先
颈部静脉临时导管原则上使用不得超过4周
股静脉临时导管原则上不超过1周,长期卧床者可以视情 况酌情延长至2~4周
医药医学
26
导管长度的选择
导管长度
临时、NCC (导管体内长
度)
半永久、TCC (导管全长)
右颈内静脉 (CM)
12~15
36~40
左颈内静脉 (CM)
股静脉(CM)
15~19
>19
40~45
>45
医药医学
27
儿童患者
• 不能配合置管操作的儿童患者施行颈内静 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时建议采用基础麻醉
United Kingdom renal association, UKRA
•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2019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分会血管通路工作组
医药医学
2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第2版)
临床目 持续质 动静脉 中心静 中心静 标 量改进 内瘘 脉导管 脉疾病
医药医学
32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诊断与处理
①导管细菌定植 ②导管出口感染 ③导管隧道感染 ④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⑤导管相关迁移性感染
医药医学
33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诊断与处理
非隧道式导管感染原则上应拔管并更换置管部位,视情 况局部或全身抗感染治疗。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全文)前言血液透析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可靠的血管通路,并且血管通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透析和生存质量。

国外的研究已经表明,因为血管通路的原因住院,已经成为维持性透析患者住院的第一位原因,并且是造成医疗花费的主要因素。

国外在十几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近年来陆续发布了一系列血管通路的共识和指南。

我国的血液透析工作人员,必须要了解必要的血管通路的知识,从选择、建立到维护和处理并发症,并培训患者学会对通路的保护、监测和维护。

每个血管通路医生对通路的了解、理解和处理多数是依据各自的经验。

很有限的学术交流以及跨学科交流的缺乏,使得我国的血管通路工作水平参差不齐。

为此,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率先在国内成立了由亲自从事血管通路工作的肾脏内科、血管外科和介入科医生数十人共同组成的血管通路学组。

在国内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工作,并与国外血管通路医生进行了多次的学术交流,提高了国内血管通路的水平。

在这些交流过程中,广大专家认为为了普及和提高我国血管通路领域的水平,有必要发布一个针对我国现在实际情况的共识。

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有关通路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还很少,还没有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关通路的证据性结论,因此,我国现在还不具备发布基于自己研究的指南条件。

本共识的制定过程中,全体血管通路学组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并进行了多次讨论,既要参照国外成熟的指南,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经历了很多次由分歧到一致的过程,最后形成的共识尽量做到兼顾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标准,又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现状和可操作性。

但必须指出,这份共识仅是在一些大家能形成统一看法的部分的共识,仍有些方面大家尚未能统一看法,还有的有关通路的工作我国还没有开展或开展的很少,有待于以后继续讨论确定。

因此,这个共识的制定应该是一个不断的连续的工作,随着我国通路水平的提高,我们会定期的进行共识的补充和更新。

本共识共有4章,第1章介绍了血管通路的选择和临床目标,第2章提出了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的建议。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解读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解读
智能化血管通路管理
利用信息化手段,如远程监控、大数据分析等,实现血管通路的智能化管理。这 将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血管通路问题,提高血管通路使用效率和维护质量。
提高血管通路使用效率和降低相关并发症的策略探讨
优化血管通路使用策略
通过合理选择血管通路类型、优化穿刺方法等手段,提高血管通路的使用效率。同时,关注患者的个体差异,制 定个性化的血管通路方案,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加强并发症防治
针对血管通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等,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例如,严格的无菌操作、定期的 抗凝治疗等措施,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心理问题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6
案例分享与讨论
经典案例回顾
病例1
一位58岁的男性患者,因慢性肾功能衰竭接受血液透析治疗,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作为血管 通路。术后出现手臂肿胀、疼痛等症状,经检查发现是血栓形成导致,经过抗凝、溶栓等治疗后症状 缓解。
早期
方法操作简单,但并发症较多,且不能长期使用。
02 03
半永久阶段
随着技术和材料的进步,半永久性血管通路逐渐普及。半永久性血管通 路一般采用长期导管植入,可维持数月至数年,但需要定期维护和更换 。
永久阶段
随着技术和材料的进一步发展,永久性血管通路逐渐成为主流。永久性 血管通路一般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或移植血管内瘘,可长期使用,无需 定期更换,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病例2
一位63岁的女性患者,因糖尿病导致肾功能受损,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采用中心静脉导管( CVC)作为血管通路。术后出现高热、寒战、呼吸困难等症状,经检查发现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经过 抗生素治疗和调整导管位置后症状缓解。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V1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V1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V1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保障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健康透析治疗是一项长期的病态治疗,患者需要通过透析机进行人工肾脏摄取和释放代谢产物,但是透析治疗存在着切入口(血管通路)的问题,其健康直接关系到透析疗效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应运而生。

一、透析血管通路分类目前,透析途径主要是两种,即血透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和腹膜透析用的腹膜透析管,但前者是透析患者的首选。

在血透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中,又可以分为动静脉内瘘AVF和动静脉内瘘AVG。

其中,AVF良好透析血管通路的特点是其长期使用,稳定可靠,透析效果好。

而AVG 的使用要相对较少,因为其容易受到浅部感染的影响,容易一夜回到解放前,不利于透析患者的疗效。

二、血管通路预防措施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其目的是减少通路废除率,保障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通路预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动静脉内瘘和动静脉内瘘的建立患者首个透析通路一定要选择AVF,因为长期使用AVF可以降低动静脉内瘘一次性废除率。

2. AVF和AVG的监测对于已经进行了动静脉内瘘和动静脉内瘤的患者,应该定期对其进行监测,确保通路的健康。

3. 通路建立后的注意事项透析患者术后一定要保证压力止血,术后2-3周进行盆丘体育运动。

防止血管壁过度反应,产生血管嵌塞和血栓的情况。

三、血管通路管理措施对于已经建立了血管通路的透析患者,应该定期对其进行管理。

具体方法如下:1. 血管保持通畅每日清洁,不划伤皮肤,避免细菌感染,定期进行针道消毒等措施。

2. 血管的保持对血透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血管通路的管理一定要提前预判一些可能的状况,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情况,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避免给透析患者的生命带来威胁。

四、结论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可以帮助透析患者保障血管通路的健康,从而保障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疗效。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2019)要点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2019)要点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2019)要点前言《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1版)》自2014年发布以来,在国内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几年过去了,国内外在血管通路领域的研究又出现了很多新的进展,甚至有的观点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国作为一个透析人数快速增长的国家,但与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发展中的各种不平衡。

所以,这次专家共识的更新,工作组的专家仍然认为要结合国际上的主流观点和我国的国情,制定出适合我国的血管通路专家共识,而不是简单的照搬国外。

本版专家共识仍仅能代表现阶段国内多数专家的共同看法,供全国同行在工作中参考,随着我国血管通路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相信我们会不断地深入开展研究、推广技术、总结经验、探索真理,为全国同行提供更好的工作建议。

第1章血管通路的临床目标目前尚无绝对理想的血管通路类型,参照国际上一些指南的建议,专家组认为长期性血管通路应该首选自体动静脉内瘘(AVF)。

当AVF无法建立时,次选应为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VG)。

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CC)应作为最后的选择。

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比例AVF>80%;TCC<10%。

从我国目前血管通路现状来看,无法建立AVF 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TCC过多,对于上述患者,建议尽量使用AVG,以进一步降低TCC使用率。

2 在以下部位初始建立AVG的失败率前臂直型AVG<15%;前臂袢型AVG<10%;上臂AVG<5%。

3 通路并发症和通畅率3.1 AVF并发症和通畅性:血栓形成:<0.25次/患者年;感染:<1%;使用寿命:≥3年。

3.2 AVG并发症及通畅性:血栓:<0.5次/患者年;感染:发生率≤10%;使用寿命:≥2年;PTA 术后使用寿命:≥4个月。

4 首次透析的血管通路类型选择目前超过60%的血液透析患者的首次透析所采用的通路类型为中心静脉导管(CVC)。

我们认为肾内科医生在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强化血管通路领域的管理,医生和患者都应该了解并遵循“内瘘第一”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CVC使用。

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安全管理专家共识

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安全管理专家共识

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安全管理专家共识当需要持续给予患者腐蚀性药物、肠外营养或渗透压超过900 mOsm/L的液体药物治疗时,应根据适应证选择适宜的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进行输液治疗。

临床常用的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包括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完全置入式导管的输液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参考2015版指南和2016年美国肠外及肠内营养学会和美国重症医学协会成人危重症营养支持治疗指南。

按照患者-干预-对照-结局模式构成临床问题,对相关临床问题进行证据合成,并充分考虑卫生经济学后给出推荐意见和证据阐述。

一、相关名词定义:1、静脉治疗(infusion therapy):将各种药物(包括血液制品)及血液,通过静脉注入血液循环的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注射、静脉输液和静脉输血;常用工具包括:注射器、输液(血)器、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外周静脉留置针、CVC、PICC、输液港及输液附加装置等。

2、中心静脉导管(CVC):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入,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可通过大隐静脉、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置入,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3、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完全置入人体内的闭合输液装置,包括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部分及埋植于皮下的注射座。

4、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技术。

5、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携带血管内导管或拔除血管内导管48 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合并发热(体温>38 ℃)、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无其他明确感染源。

重症血液净化血管通路的建立与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解读

重症血液净化血管通路的建立与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解读

重症血液净化血管通路的建立与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解读总论共识意见1: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净化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

(8.44分)共识意见2:推荐依据重症患者的实际情况,在血管通路的建立及维护过程中进行决策。

(8.03分)共识意见3:推荐建立血管通路的医生经过包括理论知识及模拟人操作的系统培训。

(8.01分)共识意见4:推荐将“透析导管”更名为“血液净化导管”。

(8.04分)重症血液净化-临时血管通路建立共识意见5:推荐重症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时选择临时血液净化导管。

(8.17分)共识意见6:推荐选用生物相容性好的血液净化导管。

(7.79分)共识意见7:存在感染高危因素的重症患者可考虑使用抗菌血液净化导管。

(7.43分)共识意见8:推荐根据血管内径及置管部位选择血液净化导管的型号。

(8.32分)共识意见9:推荐颈内静脉置管时应用弯形(鹅颈)导管。

(7.78分)共识意见10:重症患者使用颈内静脉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时优先选择三腔血液净化导管。

(6.99分)共识意见11:推荐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择置管部位。

(8.21分)共识意见12:推荐根据患者和导管的具体情况决定原位更换导管还是重新穿刺置管。

(7.82分)共识意见13:推荐血管通路建立及维护时采用2%氯己定醇消毒。

(8.01分)共识意见14:推荐血管通路建立时采取最大无菌屏障。

(8.45分)共识意见15:推荐在超声引导下建立临时血管通路。

(8.37分)共识意见16:推荐在缝合固定的基础上确切固定并避免损伤血液净化导管。

(8.16分)共识意见17:推荐上腔静脉内的血液净化导管尖端位置采用影像学定位。

(7.91分)重症血液净化-血管通路使用及维护共识意见18:推荐上机前评估血液净化导管的通畅性。

(8.38分)共识意见19:没有抗凝禁忌证且有较高凝血风险时,优先选择全身抗凝,有利于减少血液净化导管的血栓形成。

(7.74分)共识意见20:推荐在血液净化过程中,密切监测引血压力和回血压力,及早发现导管功能障碍。

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第4章 血液透析CVC
1 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临时导管) 1.1 适应证 急性肾衰竭、某些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短期血液净化治疗、中毒抢救等 1.2 置管方法要点 置管选择次序如下:右颈内静脉;左颈内静脉;右股静脉;左股静脉;锁骨下静脉。 颈部与锁骨下置管后或者第一次透析前,建议胸部X光片检查确认导管位置,排除并发症。无隧道无涤纶套颈静脉和锁骨下静脉透析导管尖端位置应在上腔静脉,无隧道无涤纶套股静脉透析导管尖端应在下腔静脉。通过导丝可以进行临时导管更换,建议首先考虑原位换管,其次考虑异位换管。
第3章 动静脉内瘘
3 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机及穿刺方法 3.1 AVF成熟的定义及判断标准 定义:内瘘透析时易于穿刺,穿刺时渗血风险最小,在整个透析过程中均能提供充足的血流,能满足每周3次以上的血液透析治疗。血流量不足的定义为:透析时泵控实际血流量达不到200ml/min。 判断标准: 物理检查:吻合口震颤良好,无异常增强、减弱或消失;瘘体段静脉走形平直、表浅、易穿刺,粗细均匀,有足够可供穿刺的区域,瘘体血管壁弹性良好,可触及震颤,无搏动增强或减弱、消失。测定自然血流量超过500ml/min,内径大于5mm,距皮深度小于6mm。
第3章 动静脉内瘘
3.4 AVG 通常在AVG术后2~3周及局部浮肿消退后、并可触及血管走行,才能进行穿刺;如病情允许,推荐3~6周后再开始穿刺。 穿刺时注意严格无菌原则,判断好血流方向。 穿刺顺序与方法:远心端到近心端进行阶梯式,避免吻合口附近穿刺。穿刺与皮肤呈30~40̊角。
பைடு நூலகம்3章 动静脉内瘘
5 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处理 5.1 血管狭窄 干预指征 狭窄超过周围正常血管管径50%伴以下情况如:内瘘自然血流量<500ml/min;不能满足透析处方所需血流量;透析静脉压升高,穿刺困难;透析充分性下降。 干预方法 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外科手术。 5.2 急性血栓形成 好发部位 吻合口、内瘘流出道 干预措施 一旦发现血栓应尽早干预,措施包括:手法按摩;药物溶栓;Forgarty导管取栓;手术切开取栓;内瘘重建等。 5.3 静脉高压征 如内瘘术后2周仍有肢端水肿,或内瘘使用过程中出现内瘘侧肢体水肿、胸壁静脉曲张等,应行影像学检查评价中心静脉是否通畅。可选择CTA、MRA、DSA(金标准)等。中心静脉狭窄首选的治疗是PTA,在以下情况时可考虑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后弹性回缩(狭窄超过50%);3个月以内狭窄复发。PTA失败可结扎内瘘缓解静脉高压症状。

最新:重症血液净化血管通路的建立与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最新:重症血液净化血管通路的建立与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最新:重症血液净化血管通路的建立与应用中国专家共识重症血液净化技术主要包括血液滤过、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免疫吸附、体外膜肺氧合(ECMO)、体外二氧化碳去除(ECCO2R)及一些组合技术等。

一•总论共识意见1: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净化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

(8.44分)通畅的血管通路是血液净化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

良好的血管通路可明显减少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的报警次数,保证治疗过程的连续性,从而保证血液净化治疗的质量。

共识意见2:推荐依据重症患者的实际情况,在血管通路的建立及维护过程中进行决策。

(8.03分)与慢性维持性透析患者不同,危重症患者病情更加复杂:容量不足/过负荷、进行无创/有创机械通气、凝血功能异常、反复中心静脉穿刺、放疗、留置起搏器、感染、特殊体位等,对血管通路的功能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共识意见3:推荐建立血管通路的医生经过包括理论知识及模拟人操作的系统培训。

(8.01分)实施血管通路建立的临床医生,首先应进行系统且有质量保证的培训I,内容包括相关理论知识及模拟人操作。

共识意见4:推荐将〃透析导管〃更名为〃血液净化导管〃。

(8.04分)二.重症血液净化临时血管通路建立共识意见5:推荐重症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时选择临时血液净化导管。

(8.17分)中心静脉导管是重症血液净化最常用的血管通路。

目前血液净化导管分为临时血液净化导管(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和长期血液净化导管(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

长期血液净化导管置管操作较临时导管复杂、费时、费用高,并发症相对多,移除时也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由于重症患者血液净化治疗需要立即或尽早进行,且急性肾损伤患者的平均肾脏替代治疗为12-13d,故多选择临时血液净化导管。

由于血浆置换、双重血浆置换等血液净化方法对血流量的要求不如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高,可在满足流量要求前提下,采用单根针或导管建立外周静脉-静脉穿刺血管通路。

共识意见6:推荐选用生物相容性好的血液净化导管。

重症血液净化血管通路的建立与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版)全文解读

重症血液净化血管通路的建立与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版)全文解读

02

血管通路的选择原则
个体化原则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包括年龄、病情、 血管条件等,选择最 适合的血管通路类型 和建立方式。
安全性原则
优先选择风险较小、 并发症较少的血管通 路,确保患者的安全 。
有效性原则
选择的血管通路应能 够满足血液净化的需 求,保证净化效果。
易操作性原则
选择的血管通路应便 于医护人员操作,提 高工作效率和治疗效 果。
针对儿童患者的特殊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通路类型和连接方式,确保
血液净化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关注儿童患者的心理需求,采
取相应措施缓解其恐惧和焦虑情绪。
04
共识总结与展望
专家共识总结与建议
01 血管通路选择
专家共识推荐在重症血液净化治疗中,首选中心 静脉置管作为血管通路,其稳定性和血流量满足 度均优于外周静脉。
导管护理
定期更换导管,避免感染和血栓形成,保持导管 通畅,确保血液净化装置正常运行。
血管通路在血液净化中的监测与调整
01
血流速度监测
通过监测血管通路中的血流速度,及时调整血液 净化装置的运行参数,确保血液净化效果。
02
凝血功能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根据结果调整抗凝药 物的用量,防止血栓形成,保证血管通路的畅通
抗凝治疗优化
进一步研究针对不同患者 人群的个性化抗凝治疗方 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 全性。
多学科协作
重症血液净化涉及多个学 科领域,加强多学科协作 ,共同推动重症血液净化 治疗的规范化和进步。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与价值
规范操作流程
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重症血 液净化血管通路建立的规范操作 流程,指导医生合理选择血管通 路和导管类型,提高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1、血管通路建立的时机
1.1 GFR 小于30mL/(min•1.73m2)(CKD4 期,MDRD公式)患者应接受各种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包括肾移植)的宣教,以便及时确定合理的治疗安排,必要时建立永久性透析通路。

1.2 如果患者选择血液透析作为肾脏替代治疗方式,预计半年内需进入血液透析治疗,或者GFR小于15mL/(min • 1.73m2)、血清肌酐>528 μmol/L) ( 糖尿病患者GFR 小于25mL/(min • 1.73m2)、血清肌酐>352μmol/L,建议将患者转诊至血管通路医师接受相关评估,首选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AVF。

若患者需建立移植物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 则推迟到需要接受透析治疗前3~6 周。

1.3 尿毒症症状明显,支持治疗难以控制者应尽早实施AVF 手术,残余肾功能可不作为必须的界定指标。

1.4 心脏系统EF小于30%的情况下,暂不建议进行内瘘手术。

2、术后注意事项
2.1术肢适当抬高可减轻肢体水肿;
2.2密切监测血管杂音、伤口有无渗血及肢端有无苍白、发凉等;
2.3不建议常规使用抗菌素及抗凝剂,但AVG 术后可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4AVF 术后7 天应进行握球等肌肉锻炼。

3、AVF成熟的定义及判断标准
3.1定义:内瘘透析时易于穿刺,穿刺时渗血风险最小,在整个透析过程中均能提供充足的血流,能满足每周3次以上的血液透析治疗。

血流量不足的定义为:透析时泵控实际血流量达不到200ml/min。

3.2判断标准:①物理检查:吻合口震颤良好,无异常增强、减弱或消失;瘘体段静脉走形平直、表浅、易穿刺,粗细均匀,有足够可供穿刺的区域,瘘体血管壁弹性良好,可触及震颤,无搏动增强或减弱、消失。

②测定自然血流量超过500ml/min,内径大于5mm,距皮深度小于6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