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调查报告

--对上海传统小吃制作工艺的传承和保护

上海是各种名特小吃荟萃的地方,它的口味,既不同于粤港地区的纯甜味,也有别于四川、重庆的麻辣味,而是以清淡、鲜美、可口著称。

排骨年糕是上海一种经济实惠、独具风味的小吃,已有50多年历史。上海有两家著名的排骨年糕:“小常州”和“鲜得来”。“小常州”排骨年糕选用常州、无锡等地的猪脊骨肉,用酱油腌渍后,再放入用酱油、油、糖、葱姜末、酒等混合的油锅中氽,氽至色呈紫红、肉质鲜嫩、味道浓香时取出。与此同时,将松江大米煮熟后,放在石臼里用榔头反复捶打,待捶打至米已无整粒后取出,每500克切20根,每根里裹一小块已经氽过的排骨,再入酱汁油锅中煮氽。

吃时,洒上五香粉,则既有排骨的浓香,又有年糕的软糯酥脆,十分可口;“鲜得来”的排骨年糕是将面粉、菱粉、五香粉、鸡蛋放在一起搅成浸裹在排骨表面,放入油中氽熟。

这种排骨色泽金黄,表面酥脆,肉质鲜嫩。与此同时,将松江大米与红酱油、排骨一起加上甜面酱,浇上辣椒酱即可。入口糯中发香,略有甜辣味,鲜嫩适口。上海市的曙光饮食店的“小常州”排骨年糕、“鲜得来”点心店作的排骨年糕最具特色。

薄荷糕,糯米粉里拌着些许的薄荷粉,点缀着红绿丝。条头糕,糯米粉糅合细沙(不是裹着细沙,而是两者揉在一起)做成长条状,油炸了之后更好吃。

发酵面加油酥制成皮加馅的酥饼。饼色与形状酷似煮熟的蟹壳。成品呈褐黄色,吃起来酥、松、香。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楼、老虎灶(开水专营店)的店面处,大都设有一个立式烘缸和一个平底煎盘炉,边做边卖两件小点心——蟹壳黄和生煎馒头。

生煎馒头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点心,据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生煎用的是半发酵的面粉包上鲜肉和肉皮冻,一排排地放在平底锅里油煎,在煎制过程中还要淋几次凉水,最后撒上葱花和芝麻就大功告成了。

南翔小笼驰名中外,已有百年历史。初名“南翔大肉馒头”,后称“南翔大馒头”,再称“古猗园小笼”,现叫“南翔小笼”。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选用精白面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

煮肉皮取冻拌入,以取其鲜,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以取其香;还根据不同节令取蟹粉或春竹、虾仁和入肉馅,每只馒头折裥十四只以上,一两面粉制作十只,形如荸荠呈半透明状,小巧玲珑。

上海人对馄饨的大小分的特别清楚。上海的三鲜馄饨也有别于无锡的三鲜馄饨。馄饨馅并不是鲜肉、开洋、榨菜制成的馅心,而是纯肉的。所谓三鲜名堂皆在汤里,蛋丝、虾皮、紫菜此三鲜调出薄皮包裹着的鲜肉,口感咸香爽滑。

干点配湿点,这是平常上海人习惯的饮食方法。而湿点中油豆腐线粉汤则是保留节目。虽然它看上去有点清汤寡水,但配生煎等油腻的点心,则是绝配。而且看它的烧制过程也是一个享受:锅内汤汁翻滚,煮着铁丝网勺里的线粉,闻一闻,香气四溢。

以熬香的葱油和烧透的海米(上海人称开洋),和面条一起拌着吃。

海棠糕它的外层是粉皮,里面是豆沙馅,在特制的模具中烘烤而成。由于模子的形状象海棠花,故得名。

擂沙圆是上海乔家栅点心店的风味名点之一,已有7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清代末年,上海三牌楼一带有一姓雷的老太太,以设摊卖汤团为生。为多做些生意,她想方设法弥补汤团存放和携带不便的缺陷。开始,她把汤团表面滚了一层糯米干粉,后又试制了各类干粉,结果采用赤豆粉效果甚佳,大受食客欢迎。后人为了纪念她,就把这种汤团取名擂沙圆。

重点介绍梨膏糖,这不仅是很多来上海的外地人必须买的名特产,也是很多老上海赞不绝口的名小吃,它不仅口味甜香,而且具有止咳化痰的药用功效。而这看似普通的一块糖,制作起来讲究可真不少。

先说熬糖工具,创业与清咸丰三年的梨膏糖,留下了很多老工具,现在师傅们手工制作时使用的老工具,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现场操作的徐师傅告诉记者,他们使用的紫铜锅、红木糖板、红木方盘等就是百余年前的老物件。不用紫铜锅,出来的味道就是不一样。

工具讲究完,这制作手法上更复杂,洗药、选药、熬药、搅拌……每一环节都是关键。“熬药的温度变化、时间顺序都要精确,熬久了焦糖味会盖过药材味,失去松散口感。所以火候掌握考验师傅功力。另外,下雨天要熬得干一点,糖要无论怎么搅拌都有光感,不能像芝麻相……这都是师傅的经验。”

据说,纯手工制作出的一块梨膏糖要三四天,而质量是否上乘,光凭师傅的手感。这个没五六年功夫绝对做不来。

“熬糖就像练功,功夫到自然能熬出一锅香甜可口又药香飘溢的好梨膏。”

也正是由于梨膏糖传统工艺制作复杂精细,2009年,它被评为了上海的“非遗”项目。不过,作为市场效益还很不错的名小吃,会手工艺的人却不多了。

1956年公私合营后,当时上海仅剩三家梨膏糖制作老字号永生堂,德00堂、朱品斋合并成立了上海梨膏糖食品厂。现在,当时三家老字号传承人已经有两位过世了,现在会这项传统技艺的人很少了。

其实,为了传下这门老手艺,上海梨膏糖食品厂的师傅们没少费心血,从厂里挑外面找,但是愿意学的人不多,即使有人愿意学,也嫌太苦,半途而废。

就熬糖这一步,就需要在炉子前站两个小时,夏天的时候非常难受。这期节,还要单手提起五六斤的锅,不停地搅拌,到最后滑糖的时候要一气呵成,很多男生都体力吃不消。

据说,在熬糖的时候,飞溅出的,温度高达140度的糖会经常弄伤手,但滑糖弄不好也会被烫伤,而溅到衣服上的糖汁,用洗衣粉也洗不掉。

现在特别对食品安全要求高了,口罩、帽子、手套都要带上,换到了天热时节,那可真是不舒服。学手艺,师傅教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勤学苦练,吃不了苦,学成时间长,最重要的是待遇不高,所以没有什么年轻人愿意学。

现在很多老师傅都退休了,对于未来梨膏糖制作工艺的传承,师傅们愿意有人能真正喜欢来学这门手艺。

对于其他的小吃传承情况也基本相似,很少有人会想要去继承,学习,而各种景区卖的小吃也是改良过的,多年之后,再想吃正宗的传统小吃就更难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