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微载体培养技术

合集下载

第三章 细胞工程(三)

第三章 细胞工程(三)

缺点:
存在扩散限制,颗粒太大时细胞生长不 良; ② 培养过程中忌钙沉淀剂或整合剂 ,如磷 酸盐、柠檬酸盐、EDTA等均会使凝胶溶 解。

3.抗凋亡技术

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 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有序地死亡。 细胞死亡是维持细胞高活性和高密度的 最大障碍,死亡的细胞80%是凋亡所导致, 而不是坏死。因此抗凋亡技术的应用在 细胞大规模培养中显得极为重要。
3.灌流式操作


灌注式操作是指细胞接种后进行培养,一方面 新鲜培养基不断加入反应器。一方面又将反应 液连续不断地取出,但细胞留在反应器内,使 细胞处于一种不断的营养状态。 优点: ①细胞可处在较稳定的良好环境中,营养条件 较好,有害代谢浓度较低。 ②可极大地提高细胞密度,一般都可达107~ 108个/ml,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产品产量。 ③产品在罐内停留时间缩短,可及时收留在低 温下保存,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 ④培养基的比消耗率较低,加之产量质量的提 高,生产成本明显降低。
中 试 生 物 反 应 器
动物细胞融合

细胞融合是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生命活动
受精作用
两个细胞正在融合

细胞融合又称细胞杂交。是指将二种或二 种以上的细胞或原生质体合并形成一个细 胞,不经过有性生殖过程而得到杂种细胞 的方法。
自然融合 自然情况下发生的融合 人工诱导融合 在体外用人工方法促使融合

细胞融合技术

用灭活的病毒诱导的动物细胞融合过程示意图
聚乙二醇 (PEG) 法细胞融 合过程
电融合 诱导法 原理示 意图
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
动物融合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杂交瘤”— —能够产生单克隆抗体的融合细胞。

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

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

大规模培养技术应用简介通过大规模体外培养技术培养哺乳类动物细胞是生产生物制品的有效方法。

20世界60-70年代,就已创立了可用于大规模培养动物细胞的微载体培养系统和中空纤维细胞培养技术。

近十数年来,由于人类对生长激素、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疫苗及白细胞介素等生物制品的需求猛增,以传统的生物化学技术从动物组织获取生物制品已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

随着细胞培养的原理与方法日臻完善,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趋于成熟。

所谓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large-scale culture technology)是指在人工条件下(设定ph、温度、溶氧等),在细胞生物反应器(bioreactor)中高密度大量培养动物细胞用于生产生物制品的技术。

目前可大规模培养的动物细胞有鸡胚、猪肾、猴肾、地鼠肾等多种原代细胞及人二倍体细胞、cho(中华仓鼠卵巢)细胞、BHK-21(仓鼠肾细胞)、Vero细胞(非洲绿猴肾传代细胞,是贴壁依赖的成纤维细胞)等,并已成功生产了包括狂犬病疫苗、口蹄疫疫苗、甲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红细胞生成素、单克隆抗体等产品。

在过去几十年来,该技术经有了很大发展,从使用转瓶(roller bottle) 、CellCube等贴壁细胞培养,发展为生物反应器(Bioreactor)进行大规模细胞培养。

第一代细胞培养技术核心问题是难以产业化或者说是规模化生产:一是在工艺生产时不能大规模制备产品;二是非批量生产容易导致产品质量的不均一性;三是难以对同批生产进行生产和质量控制。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大规模的细胞培养,特别是培养表达特异性蛋白的哺乳动物细胞,以便获得大量有用的细胞表达产物。

采用玻璃瓶静置或旋转瓶的培养方法,已不能满足所需细胞数量及其分泌产物。

因而必须为工业化生产开创一种新的技术方法。

自70年代以来,细胞培养用生物反应器有很大的发展,种类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较常见的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有空气提升反应器,中空纤维管反应器,无泡搅拌反应器及篮式生物反应器等。

第三章微载体培养技术

第三章微载体培养技术

常用商品化微载体有三种: Cytodex1、2、3,Cytopore和Cytoline
显微镜下的高密度微载体
优良的微载体应具有的特性
• • • • • •
• • • •
不含能毒害细胞的成分; 微载体须与细胞有良好的相容性; 密度应略大于培养基; 粒径在40~120μm范围,生理盐水溶胀后增大到60~250 μm,粒度分布地均匀,径差不大于20~25μm; 良好的光学透明性; 能在PBS中耐120~125℃、20~30min高温灭菌;
2、“人工细胞” ——“人工胰腺” 80年代初, Lim等人将微囊化技术与组织细胞 移植相结合, 制备了海藻酸钠/聚赖氨酸(APA)微胶 囊, 包埋猪胰岛细胞形成“人工细胞”, 并移植入 糖尿病大鼠体内, 结果成功地调节了血糖水平, 代 行了大鼠胰腺功能, 因而被称为“人工胰腺”。该 成果较好地解决了组织细胞移植过程的免疫排斥问 题, 避免或减少了昂贵的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为组 织细胞移植治疗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提供了新思 路。
微载体系统培养细胞的步骤:
(1)选择合适的微载体类型 (2)浸泡水化及消毒
(3)接种 (4)培养观察与细胞记数 (5)消化
(6)分离细胞
(7)传代培养
微载体基质
交联葡聚糖为基质微载体 纤维素为基质微载体 蛋白质为基质微载体(变性胶原微 载体:蛋黄色,表面特性好,易与 细胞结合) 高分子材料为基质微载体 无机玻璃基质微载体
营养物质
微胶囊膜
细胞
生物大分子 代谢产物
图4-1
微胶囊示意图
二、研究发展历程
1、首次报道生物活性物质的微囊化研究(1957): 将酶、蛋白质和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包封 在选择性透过膜中,形成球状微胶囊, 称之为 “生物微胶囊”。通过微胶囊膜的选择透过作 用, 使囊外大于某一分子量的物质不能扩散进 入, 而生物环境中的营养成分和囊内生物活性 物质或细胞分泌的小分子产物可以自由出入微 胶囊, 从而达到免疫隔离目的。

大规模细胞培养技术

大规模细胞培养技术

大规模细胞培养技术简介大规模培养技术应用简介通过大规模体外培养技术培养哺乳类动物细胞是生产生物制品的有效方法。

上世纪60-70年代,就已创立了可用于大规模培养动物细胞的微载体培养系统和中空纤维细胞培养技术。

近十数年来,由于人类对生长激素、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疫苗及白细胞介素等生物制品的需求猛增,以传统的生物化学技术从动物组织获取生物制品已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

随着细胞培养的原理与方法日臻完善,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趋于成熟。

所谓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large-scale culture technology)是指在人工条件下(设定ph、温度、溶氧等),在细胞培养工厂(Cosmo Cat.No. 1101-400 or 1101-800)或生物反应器(bioreactor)中高密度大量培养动物细胞用于生产生物制品的技术。

目前可大规模培养的动物细胞有鸡胚、猪肾、猴肾、地鼠肾等多种原代细胞及人二倍体细胞、cho(中华仓鼠卵巢)细胞、BHK-21(仓鼠肾细胞)、Vero细胞(非洲绿猴肾传代细胞,是贴壁依赖的成纤维细胞)等,并已成功生产了包括狂犬病疫苗、口蹄疫疫苗、甲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红细胞生成素、单克隆抗体等产品。

在过去几十年来,该技术经有了很大发展,从使用转瓶(roller bottle) 、CellCube 等贴壁细胞培养,发展为一次性细胞培养工厂(Made by Cosmo)或生物反应器(Bioreactor)进行大规模细胞培养。

第一代细胞培养技术核心问题是难以产业化或者说是规模化生产:一是在工艺生产时不能大规模制备产品;二是非批量生产容易导致产品质量的不均一性;三是难以对同批生产进行生产和质量控制。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大规模的细胞培养,特别是培养表达特异性蛋白的哺乳动物细胞,以便获得大量有用的细胞表达产物。

采用玻璃瓶静置或旋转瓶的培养方法,已不能满足所需细胞数量及其分泌产物。

微载体培养动物细胞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微载体培养动物细胞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微载体培养动物细胞技术的研究与进展摘要:微载体是将对细胞无害的颗粒-微载体加入到培养容器的培养液中,作为载体,使细胞在微载体表面附着生长,同时通过持续搅动使微载体始终保持悬浮状态。

微载体具有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在微载体培养技术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而微载体细胞培养技术是一种微载体与生物反应器结合的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领域"组织工程生物反应器系统能使细胞体外培养条件接近体内环境。

报告就近年来制备微载体的生物材料和方法探究技术以及其在培养动物细胞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微载体培养技术和组织工程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微载体、载体类型、细胞培养、综述文献引言:荷兰学者van Wezel 于1967年首先创立了。

微载体培养动物细胞技术。

在微球表面培养细胞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细胞,且细胞传代只需要添加新的微载体,基本上可避免细胞在胰酶消化过程中受到的损伤,因此微载体培养细胞技术是非常方便和有意义的。

20世纪80年代,微载体出现了商品化。

Famarcia 公司利用中性葡聚糖凝胶表面偶联正电荷基团开发出Cytodex 1、Cytodex 2和Cytodex 3系列商品,但这些微载体由于通过特殊处理都不具有降解性或降解性较差,且价格昂贵。

而理想的微载体则应具有良的生物相容性、降解可吸收性。

因此,优质微载体生物材料的开发仍是当前研究热点。

本文综合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微载体制备材料和方法的研究进展,为细胞微载体培养技术和组织工程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来源由第一作者在CNKI进行检索。

网址:/。

英文资料的检索时间范围为2007/2012;中文资料的检索时间范围为2007/2012。

英文检索词为“microcarrier,biomaterials cellculture, tissue engineering”;中文检索词为“微载体,生物材料,细胞培养,组织工程”。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微载体材料、制备工艺及性能的研究。

生物制药工艺学第三章-生物制药工艺技术的-幻灯片(1)

生物制药工艺学第三章-生物制药工艺技术的-幻灯片(1)
方面的应用,不仅可以改革现有的生产工艺,而且可 以创新多酶反应工艺,还可以促使发酵工业发生根本 性变革,因此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具有很大潜力。
(二)细胞培养技术 1.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及其应用 动物细胞的培养是将来自动物体的某些组织或器官,在
模拟体内生理条件下,在体外进行培养,使之存活和 生长。
(1)动物细胞培养条件 营养条件 培养基(人工合成,半人工合成) pH条件7.2-7.4 温度条件 37±0.5℃ 气体条件 O2和CO2 渗透压 无菌条件 (2)培养方法 体外培养细胞有原代培养与传代培养两种方法。 原代培养法有单层培养法和组织块培养法。 传代培养是将原代培养的细胞进行稀释分瓶继续培养。
各种单克隆抗体。
1.酶的固定化方法
酶的固定化方法有下述4种:吸附法,包埋法,共价键结 合法,交联法
E E E E 吸附法
E E E E
共价结合法
EE EE E
EE
交联法
EE EE 包埋法
(1)吸附法
吸附法分为物理吸附法与离子吸附法。用物理吸附法制 成固定化酶,酶活力损失很少,但吸着在载体上的酶, 易于脱落,使用价值少。
1.基因工程的基本程序
基因工程操作程序包括取得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同载 体连接构建成DNA重组体,再将经过重组的DNA转化 导入受体细胞(宿主细胞),并使目的基因和载体上 其它基因地形状得以表达(即基因转录和翻译为目的 蛋白)
见图p57(五)生物合成技来自 1.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药物 (1)醇酮类药物:如乙醇,丁醇,丙醇及甘油。 (2)有机酸类药物:如醋酸,柠檬酸,苹果酸,乳酸 (3)维生素类药物 (4)氨基酸类药物 (5)生物碱类药物 (6)抗生素 2.半合成药物
离子吸附法是将酶与含有离子交换剂的水不溶性载体结 合,酶吸附于载体上较为牢固,在工业上用途颇广。

制药行业生物制药工艺创新方案

制药行业生物制药工艺创新方案

制药行业生物制药工艺创新方案第1章引言 (4)1.1 生物制药行业发展概述 (4)1.2 生物制药工艺创新的意义与挑战 (4)第2章生物制药工艺现状及发展趋势 (5)2.1 国内外生物制药工艺发展现状 (5)2.1.1 国内生物制药工艺现状 (5)2.1.2 国外生物制药工艺现状 (6)2.2 生物制药工艺发展趋势 (6)2.2.1 创新药物研发成为主流 (6)2.2.2 生物工艺技术的优化与集成 (6)2.2.3 个性化治疗与精准医疗 (6)2.2.4 跨界融合与创新 (6)2.2.5 绿色、环保工艺的推广与应用 (6)第3章基因工程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7)3.1 基因重组技术 (7)3.1.1 基因重组技术的原理与流程 (7)3.1.2 基因重组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实例 (7)3.2 基因编辑技术 (7)3.2.1 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与优势 (7)3.2.2 基因编辑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实例 (7)3.3 基因转移与表达技术 (7)3.3.1 基因转移技术的种类及原理 (7)3.3.2 基因表达技术的优化与调控 (8)3.3.3 基因转移与表达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实例 (8)第4章细胞培养与生物反应器技术 (8)4.1 微生物细胞培养技术 (8)4.1.1 培养基优化 (8)4.1.2 发酵过程控制 (8)4.1.3 高密度发酵 (8)4.2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8)4.2.1 无血清培养基 (9)4.2.2 微载体培养技术 (9)4.2.3 恒温灌注培养 (9)4.3 植物细胞培养技术 (9)4.3.1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 (9)4.3.2 固定化植物细胞培养 (9)4.3.3 植物细胞发酵过程优化 (9)4.4 生物反应器设计与优化 (9)4.4.1 生物反应器类型及特点 (9)4.4.2 生物反应器放大工艺 (9)4.4.3 生物反应器控制策略 (10)第5章生物制药下游工艺创新 (10)5.1 蛋白质纯化技术 (10)5.1.1 离子交换层析法 (10)5.1.2 亲和层析法 (10)5.1.3 萃取法 (10)5.2 膜分离技术 (10)5.2.1 超滤技术 (10)5.2.2 微滤技术 (10)5.2.3纳滤技术 (10)5.3 凝胶过滤技术 (11)5.3.1 羟基磷灰石柱层析 (11)5.3.2 凝胶渗透层析 (11)5.4 制剂技术 (11)5.4.1 纳米制剂技术 (11)5.4.2 疫苗制剂技术 (11)5.4.3 注射用制剂技术 (11)第6章生物制药生产过程优化与控制 (11)6.1 生产过程参数监测与优化 (11)6.1.1 参数监测技术 (11)6.1.2 生产过程优化策略 (11)6.1.3 生产过程控制算法 (11)6.2 智能制造与自动化控制 (12)6.2.1 智能制造技术 (12)6.2.2 自动化控制系统 (12)6.2.3 智能优化算法 (12)6.3 过程系统集成与优化 (12)6.3.1 过程系统集成 (12)6.3.2 过程优化方法 (12)6.3.3 生产过程稳定性分析 (12)第7章生物制药质量分析与控制 (12)7.1 生物制药质量标准制定 (12)7.1.1 质量标准制定原则 (12)7.1.2 质量标准制定流程 (13)7.1.3 关键质量指标 (13)7.2 生物分析方法 (13)7.2.1 生物分析方法分类 (13)7.2.2 生物分析方法原理 (13)7.2.3 生物分析方法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14)7.3 生物制药质量控制策略 (14)7.3.1 质量控制策略制定 (14)7.3.2 质量控制策略实施 (14)第8章生物制药安全性评价与风险管理 (14)8.1 生物制药安全性评价方法 (14)8.1.1 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15)8.1.2 临床安全性评价 (15)8.2 风险评估与管理 (15)8.2.1 风险识别 (15)8.2.2 风险评估 (15)8.2.3 风险控制 (15)8.2.4 风险监测与沟通 (15)8.3 生物制药监管政策与法规 (15)8.3.1 监管政策 (15)8.3.2 法规体系 (16)8.3.3 国际合作与协调 (16)第9章生物制药产业化与商业化 (16)9.1 生物制药产业化策略 (16)9.1.1 生物制药产业化的概念与意义 (16)9.1.2 生物制药产业化关键环节 (16)9.1.3 生物制药产业化策略制定 (16)9.1.4 生物制药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创新 (16)9.2 生物制药市场分析 (16)9.2.1 全球生物制药市场概况 (16)9.2.2 我国生物制药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16)9.2.3 生物制药市场竞争格局 (16)9.2.4 生物制药市场机遇与挑战 (16)9.3 生物制药商业化模式与案例 (16)9.3.1 生物制药商业化模式概述 (16)9.3.2 生物制药合作研发与产业化 (16)9.3.3 生物制药许可与转让 (16)9.3.4 生物制药企业并购与重组 (16)9.3.5 生物制药产业化与商业化的成功案例 (16)9.1节详细阐述生物制药产业化的概念、意义、关键环节以及产业化策略制定,重点关注技术与管理创新在产业化过程中的应用。

医药行业生物制药工艺优化方案

医药行业生物制药工艺优化方案

医药行业生物制药工艺优化方案第1章绪论 (3)1.1 生物制药工艺概述 (3)1.2 工艺优化的重要性 (4)1.3 国内外生物制药工艺优化研究现状 (4)第2章生物制药工艺流程与关键参数 (4)2.1 生物制药工艺流程 (4)2.1.1 原料处理与改造 (5)2.1.2 发酵与培养 (5)2.1.3 提取与纯化 (5)2.1.4 制剂与包装 (5)2.2 工艺关键参数及其影响 (5)2.2.1 发酵与培养参数 (5)2.2.2 提取与纯化参数 (6)2.2.3 制剂与包装参数 (6)2.3 参数优化方法 (6)2.3.1 响应面法 (6)2.3.2 人工神经网络 (6)2.3.3 遗传算法 (6)2.3.4 实验设计 (6)第3章基因工程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6)3.1 基因重组技术 (6)3.1.1 生产重组蛋白药物 (7)3.1.2 生产重组抗体 (7)3.1.3 疫苗研发 (7)3.2 基因编辑技术 (7)3.2.1 生产细胞株 (7)3.2.2 疾病模型构建 (7)3.2.3 基因治疗 (7)3.3 基因表达调控 (7)3.3.1 提高蛋白质产量 (7)3.3.2 优化蛋白质质量 (8)3.3.3 降低生产成本 (8)3.3.4 生产差异化产品 (8)第4章发酵工艺优化 (8)4.1 发酵过程控制策略 (8)4.1.1 温度控制 (8)4.1.2 pH控制 (8)4.1.3 溶氧控制 (8)4.1.4 营养物质控制 (8)4.2 发酵罐设计及操作参数优化 (8)4.2.1 发酵罐设计 (8)4.3 发酵过程监测与优化 (9)4.3.1 在线监测技术 (9)4.3.2 生物过程建模与仿真 (9)4.3.3 智能优化算法 (9)4.3.4 数据分析及工艺优化 (9)第5章细胞培养工艺优化 (9)5.1 悬浮细胞培养工艺 (9)5.1.1 悬浮细胞培养概述 (9)5.1.2 悬浮细胞培养工艺优化策略 (9)5.2 固定化细胞培养工艺 (10)5.2.1 固定化细胞培养概述 (10)5.2.2 固定化细胞培养工艺优化策略 (10)5.3 微载体细胞培养工艺 (10)5.3.1 微载体细胞培养概述 (10)5.3.2 微载体细胞培养工艺优化策略 (10)第6章蛋白质药物制备工艺优化 (10)6.1 蛋白质表达与纯化 (10)6.1.1 基因克隆与载体选择 (10)6.1.2 优化表达宿主细胞 (11)6.1.3 诱导表达条件优化 (11)6.1.4 蛋白质纯化策略 (11)6.2 蛋白质折叠与修饰 (11)6.2.1 蛋白质折叠过程及其调控 (11)6.2.2 蛋白质修饰的生物学意义 (11)6.2.3 优化蛋白质折叠与修饰条件 (11)6.3 蛋白质稳定性优化 (11)6.3.1 蛋白质降解途径及影响因素 (11)6.3.2 提高蛋白质稳定性的策略 (11)6.3.3 蛋白质稳定性评价方法 (12)第7章抗体类药物制备工艺优化 (12)7.1 抗体表达与纯化 (12)7.1.1 表达系统选择 (12)7.1.2 表达条件优化 (12)7.1.3 纯化工艺优化 (12)7.2 抗体人源化与亲和力成熟 (12)7.2.1 抗体人源化 (12)7.2.2 亲和力成熟 (12)7.3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制备工艺优化 (12)7.3.1 偶联技术 (12)7.3.2 偶联物质量控制 (12)7.3.3 制备工艺优化 (13)第8章疫苗制备工艺优化 (13)8.1 疫苗设计与制备 (13)8.1.2 抗原制备 (13)8.1.3 疫苗佐剂与配方 (13)8.1.4 疫苗制备工艺流程 (13)8.2 疫苗免疫效果优化 (13)8.2.1 疫苗免疫原性与免疫机制 (13)8.2.2 免疫效果评价指标 (13)8.2.3 免疫效果优化策略 (13)8.3 疫苗生产过程控制与优化 (13)8.3.1 生产过程关键参数监控 (14)8.3.2 生产工艺优化方法 (14)8.3.3 质量控制与保证 (14)8.3.4 生产过程安全管理 (14)第9章药物质量控制与工艺优化 (14)9.1 药物质量分析 (14)9.2 质量控制策略 (14)9.3 工艺优化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15)第10章生物制药工艺优化案例分析 (15)10.1 抗体类药物工艺优化案例 (15)10.1.1 案例背景 (15)10.1.2 工艺优化方案 (15)10.1.3 优化效果 (15)10.2 疫苗制备工艺优化案例 (16)10.2.1 案例背景 (16)10.2.2 工艺优化方案 (16)10.2.3 优化效果 (16)10.3 蛋白质药物制备工艺优化案例 (16)10.3.1 案例背景 (16)10.3.2 工艺优化方案 (16)10.3.3 优化效果 (16)10.4 生物制药工艺优化发展趋势与展望 (16)第1章绪论1.1 生物制药工艺概述生物制药工艺是指运用生物技术手段,以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为原料,通过细胞培养、微生物发酵、蛋白质工程等方法,生产具有预防、诊断、治疗等作用的药物生产工艺。

细胞工程练习题及答案

细胞工程练习题及答案

细胞工程练习题及答案《细胞工程》练习题第一章细胞工程简介1、什么叫细胞工程?细胞工程(Cell engineering)是指以细胞为对象,应用生命科学理论,借助工程学原理与技术,有目的地利用或改造生物遗传性状,以获得特定细胞、组织产品或新型物种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

2、简述细胞工程的应用?①动植物快速繁殖。

主要是指采用细胞工程技术实现优良动植物的快速繁殖以及濒危物种的保护。

主要技术包括:试管植物、人工种子、试管动物、克隆动物等。

②细胞重组与新品种培育。

主要是指在细胞、细胞器、染色体、细胞核或组织水平上进行遗传性状改良或培育出生物新品种。

③细胞工程生物制品。

利用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或者转基因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生物制品是现代细胞工程的一个代表性领域,主要包括食品、药物、生物能源等。

④细胞疗法与组织修复。

干细胞是当今生命科学最前沿领域,有望给现代医学带来一场革命。

利用培养的细胞或者离体再造的组织修复受损细胞与组织或器官的技术,属于细胞工程最新发展领域之一。

3、细胞工程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第五章植物人工繁殖一、名词解释细胞全能性(totipotency):指分化细胞保留着全部的核基因组,具有生物个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息,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细胞脱分化(Dedifferentiation):脱分化又称去分化,是指分化细胞失去特有的结构和功能变为具有未分化细胞特性的过程,即分化的细胞在适当条件下转变为胚性状态而重新获得分裂能力的过程。

细胞再分化(Redifferentiation):是指在离体条件下,无序生长的脱分化的细胞在适当条件下重新进入有序生长和分化状态的过程。

细胞再分化过程事实上是基因选择性表达与修饰的人工调控过程。

植物组织培养(Planttissue culture):是将植物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等外植体材料无菌条件下培养在人工培养基上,在适当条件下诱发长成完整植株的一种技术。

微载体培养技术

微载体培养技术

微载体培养技术
微载体培养技术是一种利用微载体作为受体细胞的小型平台的技术。

微载体通常是微型珠子或微型微孔板形式的小球,它们能够提供纳米尺度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细胞培养的效率。

在微载体上,细胞可以生长、分化和扩增。

此外,微载体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可避免对细胞的毒性影响。

利用微载体培养技术,可以为组织工程、药物筛选和疾病模型研究提供可靠的平台。

例如,利用微载体培养技术,可以建立肿瘤组织模型,在更真实的环境中研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机制。

此外,微载体还可以用于神经细胞的培养和修复,反向工程肝脏、心脏等器官,建立疾病模型等。

总之,微载体培养技术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开拓新领域和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

制药行业生物制药工艺优化与成本控制方案

制药行业生物制药工艺优化与成本控制方案

制药行业生物制药工艺优化与成本控制方案第一章绪论 (3)1.1 生物制药工艺优化概述 (3)1.2 成本控制的意义与挑战 (3)1.2.1 成本控制的意义 (3)1.2.2 成本控制的挑战 (3)第二章生物制药工艺流程分析 (4)2.1 工艺流程概述 (4)2.2 工艺流程的关键环节 (4)2.3 工艺流程优化策略 (5)第三章上游工艺优化 (5)3.1 细胞培养工艺优化 (5)3.1.1 细胞株筛选与改造 (5)3.1.2 细胞培养方法优化 (5)3.1.3 细胞培养参数优化 (6)3.2 培养基配方优化 (6)3.2.1 培养基原料的选择 (6)3.2.2 培养基成分的优化 (6)3.2.3 培养基配方的优化方法 (6)3.3 培养条件优化 (6)3.3.1 培养容器与设备的选择 (6)3.3.2 培养环境的优化 (7)3.3.3 培养工艺的优化 (7)第四章下游工艺优化 (7)4.1 蛋白质纯化工艺优化 (7)4.2 滤过与离心工艺优化 (8)4.3 浓缩与干燥工艺优化 (8)第五章设备与工程技术优化 (8)5.1 生物反应器优化 (8)5.1.1 反应器设计优化 (9)5.1.2 反应器操作参数优化 (9)5.2 纯化设备优化 (9)5.2.1 纯化工艺优化 (9)5.2.2 设备选型与改造 (9)5.3 自动化控制系统优化 (9)5.3.1 控制系统硬件优化 (9)5.3.2 控制系统软件优化 (10)第六章能源与资源消耗控制 (10)6.1 能源消耗分析 (10)6.1.1 能源消耗构成 (10)6.1.2 能源消耗特点 (10)6.2 资源消耗控制 (11)6.2.1 资源消耗构成 (11)6.2.2 资源消耗控制措施 (11)6.3 节能减排措施 (11)6.3.1 技术改进 (11)6.3.2 管理优化 (11)6.3.3 节能措施 (11)6.3.4 减排措施 (12)第七章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 (12)7.1 质量控制策略 (12)7.1.1 强化原料质量监控 (12)7.1.2 优化生产过程控制 (12)7.1.3 加强产品检验与放行 (12)7.2 成本控制策略 (12)7.2.1 降低生产成本 (12)7.2.2 提高生产效率 (13)7.2.3 降低质量成本 (13)7.3 质量与成本平衡 (13)第八章供应链管理与成本控制 (13)8.1 供应商管理 (13)8.1.1 供应商选择与评估 (13)8.1.2 供应商协作与沟通 (14)8.1.3 供应商绩效评价 (14)8.2 物流与库存管理 (14)8.2.1 物流管理 (14)8.2.2 库存管理 (14)8.3 供应链成本控制 (14)8.3.1 成本控制策略 (14)8.3.2 成本控制措施 (15)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优化 (15)9.1 员工培训与技能提升 (15)9.1.1 培训体系的构建 (15)9.1.2 培训方式的创新 (15)9.1.3 培训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15)9.2 团队协作与沟通 (15)9.2.1 强化团队意识 (15)9.2.2 优化沟通渠道 (16)9.2.3 建立激励机制 (16)9.3 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 (16)9.3.1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16)9.3.2 控制人力资源成本 (16)9.3.3 建立人力资源成本监控体系 (16)第十章生物制药行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16)10.1 生物制药行业发展趋势 (16)10.2 行业竞争策略 (17)10.3 未来发展展望 (17)第一章绪论1.1 生物制药工艺优化概述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制药已经成为制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细胞工程_要点、思考题、补充题详解

细胞工程_要点、思考题、补充题详解

第一章绪论小结:一、生物工程定义:一般称为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系和工程学原理生产生物制品和创造新品种的一门综合技术。

二、细胞工程定义: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通过类似于工程学的步骤,在细胞整体水平或细胞器水品上,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以获得新型生物或特种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

重要应用:(1)动植物快速繁殖;(2)品种改良与新品种培育;(3)细胞工程生物制品;(4)组织工程;(5)动物胚胎工程快速繁殖优良、濒危品种;(6)医学器官修复或移植的组织工程;(7)用于能源开发、环保;(8)转基因动植物的生物反应器工程;第二章细胞工程基础小结:一、细胞生物学基础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包括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化。

细胞全能性:是指分化细胞保留着全部的核基因组,具有生物个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息,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二、分子生物学基础转基因技术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2)构建重组DNA;(3)重组DNA引入受体细胞;(4)表达目的基因受体细胞的挑选;三、普通生物学基础生殖与发育:有性生殖:是两个配子融合为一,成为合子或受精卵,再发育成为新一代个体的生殖方式。

第三章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小结:一、植物组织培养(概念、原理、培养条件、常用仪器、步骤、应用、人工种子等)概念:是指将植物组织、器官、细胞、胚胎、原生质体等在适当培养条件下诱导产生愈伤组织或长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原理:利用细胞全能性。

培养条件:(1)处于离体状态的植物活细胞;(2)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条件;常用仪器:解剖刀,解剖剪,解剖针,镊子,高压灭菌锅,锥形瓶。

步骤:(1)培养材料的采集:理论上全能植物细胞有3类:A、受精卵B、根尖、茎尖、叶、花、等分生组织细胞;C、雌雄配子及单倍体细胞,如花药、花粉粒等;(2)培养材料的消毒:材料先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用蒸馏水冲洗(超净台)→无菌水冲洗→无菌滤纸吸干水→已消毒解剖刀切成小块→70%酒精浸泡30-60S→移入漂白粉饱和液或0.01%升汞消毒10min左右→无菌水冲洗→无菌滤纸吸干水;(3)制备外植体:用消毒工具将表面消毒的材料做些处理(芽除鳞片,嫩枝除外皮,种子去种皮,去胚乳等。

第三章 细胞培养专用微载体

第三章 细胞培养专用微载体

4.以上三个层次的培养,又可统称之为体外培养。
5.细胞培养技术:就是选用最佳生存条件对活细胞 进行培养和研究的技术。 6.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从动物体内取出细胞或者组 织,分散成单个细胞,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在 无菌、适温和丰富的营养条件下,让其在体外的 培养瓶或培养基上继续生长和增殖的技术 。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史
萌芽实验:
(1)1885年,德国人W Roux把鸡胚组织放在温热的盐 水中维持其存活了10天。
(2)1887年,Arnold把白细胞收集在盛有盐水的小碟 子里,观察到白细胞的运动,并存活了一段时间。
实验缺陷:由于当时的培养基不理想,实验难以重复, 不能断定观察到的是真正存活的健康组织或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的快速发展阶段

(1)20世纪40年代抗生素的发展、无菌技术的 成熟,为动物细胞规模化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2)1962 年,以Capstick等成功进行BHK细胞 (幼年仓鼠肾细胞)的悬浮培养为标志,动物细 胞进入了规模化生产阶段, 发展至今已成为生物、 医学研究和应用中广泛采用的技术方法。
第三章 细胞培养专用微载体
有关细胞培养的基本概念
1.细胞培养(Cell culture) :细胞(包括单个细胞)在体外条 件下的生长。 2.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是指从体内取出组织和细 胞,模拟体内生理环境,在无菌、适当温度和一定营养条件 下,使之生存和生长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方法。 3.器官培养(Organ Culture):指的是应用和组织培养相 似的条件,培养的是器官的原基、器官的一部分或整个器官, 使之在体外生存、生长和保持一定功能的方法。
使用较多的反应器有两种:贝朗公司的BIOSTAT B反应器,使 用双桨叶无气泡通气搅拌系统;NBS公司的CelliGen、CelliGen PlusTM和Bioflo3000反应器,使用Cell-lift双筛网搅拌系统。两 种系统都能实现培养细胞和收获产物的有效分离。

微载体

微载体

微载体microcarrier定义:细胞培养中所使用的一类无毒性、非刚性、密度均一、通常是透明的小颗粒。

能使依赖贴壁的细胞在悬浮培养时贴附在颗粒表面单层生长,从而增加细胞贴附生长的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大规模培养和收集。

是指直径在60-250μm,能适用于贴壁细胞生长的微珠。

一般是由天然葡聚糖或者各种合成的聚合物组成。

原理与操作1.原理:其原理是将对细胞无害的颗粒-微载体加入到培养容器的培养液中,作为载体,使细胞在微载体表面附着生长,同时通过持续搅动使微载体始终保持悬浮状态。

贴壁依赖性细胞在微载体表面上的增殖,要经历黏附贴壁、生长和扩展成单层三个阶段。

细胞只有贴附在固体基质表面才能增殖,故细胞在微载体表面的贴附是进一步铺展和生长的关键。

黏附主要是靠静电引力和范德华力。

细胞能否在微载体表面黏附,主要取决于细胞与微载体的接触概率和相融性。

2. 搅拌转速:由于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对剪切力敏感,因而无法靠提高搅拌转速来增加接触概率。

通常的操作方式是:在贴壁期采用低搅拌转速,时搅时停;数小时后,待细胞附着于微载体表面时,维持设定的低转速,进入培养阶段。

微载体培养的搅拌非常慢,最大速度75r/min。

3.细胞与微载体的相融性,是与微载体表面理化性质有关。

一般细胞在进入生理PH值时,表面带负电荷。

若微载体带正电荷,则利用静电引力可加快细胞贴壁速度。

若微载体带负电荷,因静电斥力使细胞难于黏附贴壁,但培养液中溶有或微载体表面吸附着二价阳离子作为媒介时,则带负电荷的细胞也能贴附。

三个方面●在细胞方面,如细胞群体、状态和类型。

●在微载体方面,如微载体表面状态、吸附的大分子和离子;微载体表面光滑时细胞扩展快,表面多孔则扩展慢。

●在培养环境中,如培养基组成、温度、pH、DC以及代谢废物等均明显影响细胞在微载体上的生长。

如果所处条件最优,则细胞生长快;反之生长速度慢。

5. 微载体培养操作要点●培养初期:保证培养基与微球体处于稳定的PH与温度水平,接种细胞(对数生长期,而非稳定期)至终体积1/3的培养液中,以增加细胞与微载体接触的机会。

第三章载体ppt课件

第三章载体ppt课件

2. 质粒载体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具有复制起点(ORI) (2)具有抗菌素抗性基因:是筛选的标志。理想的
载体应该有两种抗菌素抗性基因。 (3)若干限制性内切酶的单一位点:用来插入外源
DNA片断。且插入后不影响复制功能。 (4)具有较小的分子量和较高的拷贝数。
3. 质粒的选择标记及其工作原理:
(2)长度: 约2.7kb (3)克隆位点: 10个连续的单一限制酶切位点,位于lacZ’基因的
5’端。
(4)选择标记:Ampicillin 抗性和 lacZ的肽 互补(蓝白斑)相结合。
蓝白斑选择原理: ① Xgal ② -半乳糖苷酶Xgal显色反应:-半乳糖苷
酶能把无色的化合物Xgal分解成半乳糖和一 个深蓝色的物质5-溴-4-氯靛蓝。 ③ lacZ的肽互补
加到1000个以上。
(4) 插入失活型质粒载体
载体的克隆位点位于其某一个选择性标记基因内 部。如pDF41、pDF42、pBR329。
(5) 表达型质粒载体
主要用来使外源基因表达出蛋白质产物。注意启动子的 性质,终止子、起始密码、终止密码的阅读正确。如果在大 肠杆菌里表达,必须把所克隆的真核生物的基因置于大肠杆 菌的转录—翻译信号控制之下。
六、其它质粒载体
1. pGEM-3Z
由pUC派生而来。与pUC的主要区别是 在MCS的两侧分别加了一个噬菌体启动子 T7和SP6。可被T7和SP6的RNA聚合酶识 别转录。
2. 穿梭质粒载体(shuttle plasmid vectors)
(1)穿梭质粒载体的结构
人工构建的具有两种不同复制起点和选 择标记、可以在两种不同的寄主细胞中存 活和复制的质粒载体。
1)-肽( lacZ’ ): -半乳糖苷酶N端的一段氨基酸片断(11-41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4-1 微胶囊制备材料
来源 天然
类型
脂质 多糖
材料
卵磷脂、神经鞘髓磷脂等 海藻酸盐、壳聚糖、琼脂、淀粉等
蛋白质 明胶、白蛋白、纤维蛋白 纤维素类 羧甲基纤维素钠、已基纤维素、醋 半合成 衍生物 酸纤维素及其酯等 可降解型 酐、聚烷基氰基丙烯酸酯、聚氨基酸 合成
乳酸/乙醇酸共聚物、聚正酯、聚内酯、聚
●收获细胞:首先排干培养液,至少用
缓冲液漂洗1遍,然后加入相应的酶,快
速搅拌(75-125r/min)20-30min。然后
解离收集细胞及其产品。
●微载体培养的放大:可以通过增加微
载体的含量或培养体积进行放大。使用 异倍体或原代细胞培养生产疫苗、干扰 素,已被放大至4000L以上。
Marc145细胞微载体培养第1天
Marc145细胞微载体培养第2天
Marc145细胞微载体培养第3天 微载体上细胞基本长 满,细胞形态健康
细胞形态饱满、 生长良好
细胞形态更加立体,轮廓清晰,细胞数量 明显增加,少量微载体上细胞几乎长满
Marc145细胞微载体培养第4天
微载体上细胞更加致密,细胞 密度达到5×106个/ml以上
Marc145细胞微载体培养第10天
非降解型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酰胺、聚酰胺、聚苯乙、乙烯醋酸乙酯共聚物、聚氯乙 烯等
制备方法
通常做法:贴壁期采用低搅拌转速,时搅时 停;数小时后,待细胞附着于微载体表面时, 维持设定的低转速,进入培养阶段。微载体 培养的搅拌非常慢,最大速度75r/min。
以聚己内酯(PCL)、聚左旋乳酸(PLLA)、聚乙醇酸 聚乳酸共聚物(PGLA)为基质制备可生物降解微载体 搅拌速率越大,制得的微球越小, 聚合物浓度越大,制得的微球较大
第三章 微载体培养技术
(microcarrier culture technique)
一、何谓微载体?
指直径60-250μm,能适用于贴壁细胞生长的微珠。
一般是由天然葡聚糖或者各种合成的聚合物组成。
如何增加细胞生长的贴壁面积?
最初采用在培养液中加入一定数量的小滚瓶, 增加细胞生长的贴壁面积。
此方法构造简单,成本低,重复性好,放 大过程可依靠滚瓶数量的增加。 但产率低,劳动强度大,占空间大。
3、90年代以来, 医学界开始尝试以微胶囊作为基因 重组细胞的免疫隔离和运载工具, 利用重组细胞
的代谢产物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治疗相关疾病。
微囊化人胰岛 培养15d
微囊化肝癌细胞 培养40d
微囊化小牛肾上腺 嗜铬细胞 培养10d
4、目前,微胶囊的应用研究涉及药物控制释放、 动植物细胞培养、细胞和酶的固定化以及生化 物质分离等领域, 已经成为材料、化学、化工、 生物和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工作者的研究热点。
4、细胞在微载体表面的生长的影响因素
细胞方面:细胞群体、状态和类型。
微载体方面:微载体表面状态、吸附的大分子和离子; 微载体表面光滑时细胞扩展快,表面多孔则扩展慢。 培养环境中:培养基组成、温度、pH、DO以及代谢废 物等均明显影响细胞在微载体上的生长。如果所处条 件最优,则细胞生长快;反之生长速度慢。
微载体上细胞依然良好, 没有明显细胞脱落现象
四、微载体培养优点
●表面积/体积大,因此单位体积培养液的细胞产率高;
●把悬浮培养和贴壁培养融合在一起,兼有两者的优点;
●可用简单的显微镜观察细胞在微珠表面的生长情况;
●简化了细胞生长各种环境因素的检测和控制,重现性好;
●培养基利用率较高; ●放大容易; ●细胞收获过程不复杂; ●劳动强度小; ●培养系统占地面积和空间小。
SEM下微胶囊的显微形貌 ×200
LSCM下微胶囊表面形貌的照片
不同放大倍数的海藻酸钙微胶囊的SEM 照片
不同放大倍数的壳聚糖/海藻酸钠微胶囊的SEM 照片
三、性质:
曾是酶固定化技术中的一种(半透膜将酶包 裹在球状的微囊里,酶及大分子不能从微囊里透 出,而小分子物质可自由通过膜)。 动物细胞微囊化后,与游离细胞相比,降低 了培养时对细胞的剪切力,同时也能提供很高的 细胞密度,使得产物浓度增加,纯度提高。 动物细胞微囊化培养的成功为干扰素、乙肝 表面抗原(HBsAg)、单克隆抗体(MAb)等的产生提 供了广泛应用前景。
搅拌叶轮
微载体培养装置图

微载体的大小:增大单位体积内表面积
(S/F)对细胞的生长非常有利。使微载体直 径尽可能小,最好控制在100-200μm之间。

微载体的密度:一般为1.03-1.05g/cm2,
随着细胞的贴附及生长,密度可逐渐增大。

微载体的表面电荷:据研究,控制细胞
贴壁的基本因素是电荷密度而不是电荷性质。 若电荷密度太低,细胞贴附不充分,但电荷 密度过大,反而会产生“毒性”效应。
关于H1N1疫苗生产
传统方法——疫苗生产的流感病毒在鸡胚内培养 生产过程:对几百万个蛋胚逐一接种和收获,很难自动化、 劳动强度大、时间消耗多,且有污染的可能。 如今——大规模微载体培养Vero细胞生产流感疫苗成为可能
Baxter Biomedical研究中心, 奥地利
驯化Vero细胞适应在用于大规模生产的无血清无蛋白培养 基内生长。中试生产中最终的生物反应器规模是1200升。 包括工艺设计,特殊的通气和搅拌装置,可以进一步放大 到生产体积为6000升。
多孔载体制备的材料选择
主要考虑生物相容性、机械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1)生物相容性:材料对细胞必须无毒害,对贴壁 细胞有良好的黏附作用; (2)机械稳定性:微载体在长时间搅拌状态下不破 碎;同时满足微载体清洗处理、 回收利用的要求。 (3)热稳定性:在121 ℃ 、蒸汽灭菌下不分解、 不破碎、不软化。
不同种类聚酯的微球表面形貌差异
PCL微球表面多皱,PLLA微球表面布满坑洞, PGLA微球表面光滑
多孔载体培养 优点:
•降低血清用量,增加细胞固定性。生长空间大, 免受机械损伤,可以提高搅拌强度和通气量, 强化传质; •多孔载体不仅能培养贴壁细胞,也适合悬浮细 胞的固定化连续灌流培养; •多孔载体固定细胞过程简单,对细胞无毒害和 损伤,细胞可从长满细胞的微载体中自动转移 到未长细胞的新载体上生长,接种方便,培养 简单,特别适合于反应器大规模培养。
二、微载体的商品类型
第一种微载体:
Van Wezel用DEAE-Sephadex A50研制而来
市售(国际)种类有十几种以上:
液体微载体、大孔明胶微载体、聚苯乙烯微载体、 PHEMA微载体、甲壳质微载体、聚氨酯泡沫微载 体、藻酸盐凝胶微载体以及磁性微载体等
常用商品化微载体有三种: Cytodex1、2、3,Cytopore和Cytoline
3、细胞与微载体的相融性: 与微载体表面理化性质有关。一般细胞 在进入生理pH值时,表面带负电荷。若微 载体带正电荷,则利用静电引力可加快细 胞贴壁速度。若微载体带负电荷,因静电 斥力使细胞难于黏附贴壁,但培养液中溶 有或微载体表面吸附着二价阳离子作为媒 介时,则带负电荷的细胞也能贴附。
细胞(Vero和MCC)在不同外源基质处理的(Cytodex-3)微载体上贴附 (a)MCC细胞,未经处理的Cytodex-3表面;(b)MCC细胞,用纤粘连蛋 白处理后的Cytodex-3表面 (c)Vero细胞,未经处理的Cytodex-3表面; (d) Vero细胞,用层粘连蛋白处理的Cytodex-3表面(e) Vero细胞, 用纤粘连蛋白处理的Cytodex-3表面
微载体系统培养细胞的步骤:
(1)选择合适的微载体类型 (2)浸泡水化及消毒
(3)接种 (4)培养观察与细胞记数 (5)消化
(6)分离细胞
(7)传代培养
微载体基质
交联葡聚糖为基质微载体 纤维素为基质微载体 蛋白质为基质微载体(变性胶原微 载体:蛋黄色,表面特性好,易与 细胞结合) 高分子材料为基质微载体 无机玻璃基质微载体
至工作体积,并且增加搅拌速度保证完 全均质混合。
●培养维持期:
进行细胞计数(胞核计数)、葡萄糖测定 及细胞形态镜检; 随着细胞增殖,微球变得越来越重,需增 加搅拌速率; 经过3d左右,培养液开始呈酸性,需换液: 停止搅拌,让微珠沉淀5min,弃掉适宜体 积的培养液,缓慢加入新鲜培养液 (37℃),重新开始搅拌。
贴壁依赖性细胞在微载体表面上:
细胞增殖阶段:黏附贴壁、生长和扩展成单层; 贴附是进一步铺展和生长的关键,主要是靠静 电引力和范德华力; 细胞能否黏附,主要取决于细胞与微载体的接 触概率和相融性。
Vero细胞在Cytodex-3微载体表面粘附铺展的形貌变化
2、搅拌转速: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对剪切力敏感,无法 靠提高搅拌转速来增加接触概率。
应是非刚性材料; 不吸收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 收获细胞或细胞制品容易,不影响蛋白质分离纯化; 价廉,能重复使用。
三、微载体培养原理与操作
1、原理:
将对细胞无害的颗粒—
—微载体加入到培养容器的
丝网 微载体
培养液中,作为载体,使细
胞在微载体表面附着生长,
通气的培养基
鼓泡器
同时通过持续搅动使微载体
始终保持悬浮状态。
微载体系统
微载体培 养系统
脊髓灰质炎、狂 犬和乙脑等疫苗
• 1967年被用于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 • 兼具悬浮培养和贴壁培养的优点,放大容易。 • 现广泛用于培养各类细胞,生产疫苗、蛋白质产品。
培养4h,微载体间的细 胞“桥联” ×200
电镜下串在一起的 肝细胞微载体×730
由于肝细胞的粘附作用微载 体形成“串珠” ×400
显微镜下的高密度微载体
优良的微载体应具有的特性
• • • • • •
• • • •
不含能毒害细胞的成分; 微载体须与细胞有良好的相容性; 密度应略大于培养基; 粒径在40~120μm范围,生理盐水溶胀后增大到60~250 μm,粒度分布地均匀,径差不大于20~25μm; 良好的光学透明性; 能在PBS中耐120~125℃、20~30min高温灭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