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的城市空间布局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的城市空间布局问题研究
孙洪铭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100043)
【摘要】城市规划建设的空间布局,就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演化在地域空间上留刻的有形足迹。今天,人们看到的以二环路为痕迹的“凸”字形北京旧城,就是明代祖先的创世杰作———明北京城。明北京城在世界享有盛名,其中最精彩的是它拥有一条贯穿全城中心的南北中轴线,全城建设均以轴线为核心,对称有序展开,中轴线是北京旧城城市建设的传世之宝。现代北京人,用他们的聪明智惠,创造新北京的历史和文化,描绘新生灿烂的北京城,“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新区”、“分散集团式”、“绿化隔离带”、
“两轴两带多中心”、
“中轴线与长安街东西轴线十字交叉骨架”等新的城市空间布局理念、布局模式,把新北京推向一个更加广阔、更加丰富多彩的地域空间。城市的地域空间扩大了,但是,空间布局的根却始终没有变,这就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传世之宝———南北中轴线,新北京颁布的每一个城市总体规划方案,都坚定不移地维护中轴线在城市空间布局的轴心地位,整个城市就是从这里开始,不停地向四周“排兵布阵”的,这就是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关键词】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空间布局
【中图分类号】T U984 【文献标识码】A
你选择一个晴朗的天,站在景山顶端的万春亭,由近及远地俯览全城,首先映入眼睑的是“凸”字形北京旧城的空间布局全貌。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等四重城垣、棋盘式街巷、三海水系、四合院民居等,被雄伟壮观的南北中轴线层层串 起来,其布局严谨、整齐有序,这是祖先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以天安门为中心的东西长安街延长线,把北京旧城引向远方。再向远处望去,环绕旧城的四周,是望不到边际的高楼大厦,它们把旧城簇拥在中间,更加加重了旧城的珍贵。在整个规划市区,新老建筑交融增辉,路网、水系、园林,在规模巨大的建筑群中环绕穿行,从而沟画出一幅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的城市空间布局的壮美画卷。
1 中轴线是明“凸”字形北京旧城规划建设发展的轴心和依据,是城市空间布局的创世杰作
北京是祖国的首都,也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凸”字形以内的62km2的旧城区,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称“明北京城”。在城市空间布局和建筑艺术上,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成就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惠。明北京城的空间布局,在世界上享有盛名,重要的因素是具有一条与明北京城的历史同样源远流长的南北中轴线。明代是先定中轴线,后建北京城,从而实现了以轴线为中心的全城对称,它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全长8km,是当今世界上保存的最长最成功的建筑艺术轴线,整个轴线有开有阖、有收有放,皇宫、大殿以至皇帝的龙盘宝座,都规划在这条中轴线上,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等四重城垣,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形成完整和谐的、举世无双的巨大建筑群。
谈到明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必然联想到元大都城的轴线建设。1267年,元朝的第一个皇帝忽必烈占领金朝中都城后,在中都城的东北营建新城,定名为大都。元大都城的兴建,是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极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它放弃了业已被战争焚毁的金中都城的旧址,而以金中都城东北的离宫———大宁宫,也就是今天的北海琼华岛为核心,建设大都城。元大都城是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施工,开始进行了详尽的地形测量,然后作了全城的总体规划,再逐步施工。当时,环绕着今天的北海和中南海的东岸和西岸,修建了三组宫殿建筑群。在东岸,也就是今天的紫禁城位置,修建的一组宫殿,为皇帝所用,称“大内”,三组宫殿的周围,加筑了一道城墙,当时叫作“箫墙”,后来称为皇城。环绕皇城外面的是大城,大城内的重要建筑,均以大内为中心对称排列。大内最中心的一座宫殿,以及宫殿最中心的皇帝宝座,是元大都城东西城之间的中心点,南
城市规划【文章编号】1006-3862(2009)03-0036-05
北之间垂直于这个中心点的,正是全城设计的中轴线。明朝燕王朱棣做了皇帝以后,于公元1403年定都北京,同时开始营建北京城。明北京城紧缩了元大都城的北半部,把整个城市南移,中轴线的南端延至明北京城外城正中的永定门,中轴线的北端,即在元大都城的中心点(距元大都城四面城墙距离相等的中心点)———中心阁,改建为鼓楼,在鼓楼的北面建设了钟楼,钟楼就是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的北端。因此,用历史的观点看,明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是在元大都城宫城南北中轴线的基础上延伸发展的。
明北京城的营建,用了14年时间完成,其城市空间布局可谓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明北京城分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紫禁城又称宫城,是明北京城的核心,周长6里、高719米,外围护城河。皇城在紫禁城外面,周长18里,有6个门,中央官署和“皇宫左面的太庙,右面的社稷坛”,宫后的御苑,宫右的太液池等都在皇城之内。内城又在皇城的外面,周长45里,城墙高约12米,设有9个城门。外城是在132年后,即1553年修建的,因当时财力有限,将原环内城修建外城的计划,改为仅仅修建了南郊部分,外城长28里,共有7个门。于是,明北京城的平面布局呈“凸”字形。明亡后,清朝仍建都北京,清初由于大火和地震,宫殿和城楼多有破坏,现存的宫殿不少是清代重新修建的,但城市的空间布局则尚存明制。
2 建国以来新北京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建设发展中的精彩篇章
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京,古都北京从此回到人民手中,城市的规划建设进入了一个真正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建国以来,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建设用地空间不断向四郊延伸。在规划市区的1085km2范围内, 1949年以前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大约100km2,占规划市区总土地面积的10%左右,其中旧城区62km2,占6%多一点,今天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已达到650km2,相当于1949年城市用地的615倍,占规划市区总土地面积的65%。就城市建设用地自身而言,1949年旧城区的土地面积,占当时城市建设总面积的62%,而今天旧城区的土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例在10%以下。面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巨大发展变化,结合北京的特殊地理环境因素要求,北京市提出许多关于城市用地空间布局的规划方案,为大规模建设工程的有序布放提供了科学的座标、定位和定向条件。今择具规划方案中的精彩篇章展示如下。
211 建国初期确定的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规划建设发展的城市建设方针,成为新北京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公元1949年5月,成立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由叶剑英、聂荣臻市长先后兼任主任。当时,一方面邀集梁思成、陈占祥、朱兆雪、赵冬曰、华南圭等中国规划建筑专家研究北京城市规划方案。另一方面于同年9月,北京市邀请以莫斯科市苏维埃副主席阿布拉莫夫为首的以及由巴拉尼可夫等前苏联专家组成的工作组,来北京协助研究北京的城市规划。当时,中外专家对北京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不少规划方案。
在这些方案中,对北京的行政中心放在何处的问题,曾出现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行政中心应放在旧城,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旧城原有的基础和设施,持这种意见的有前苏联专家和朱兆雪、赵冬曰、华南圭等;另一种意见主张把行政中心放到西郊,认为旧城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应完整地保留下来,持这种意见的有梁思成和陈占祥。经过充分反复的争论和酝酿,北京市最后采纳了前一种意见。
上述关于行政中心的两种不同意见,其城市空间布局结果也会截然不同。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建设发展新区,其城市空间布局将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一是旧城区将会从过去几乎是城市的全部,而随着四郊新区的发展,逐渐成为城市中心区,成为整个城市的一小部分;二是旧城区要在保护古都空间布局和风貌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改造。因此,如何处理好保护与改造的关系,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实践证明,在处理这个关系问题上,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三是新区的建设,将会以旧城为中心,由近及远有序延伸,但不会是等距离延伸,将会依据地理环境条件而异,四郊新区是连片向外延伸,还是中间进行合理间隔,以避免连成一块混凝土大饼空间;四是路网骨架设置的模式和特点;五是水系园林的布局安排,使其真正承担起优化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独特作用。
212 明“凸”字形北京旧城内的南北中轴线,进一步丰满延伸,焕发出时代的青春
新北京是在明北京城的基础上改建扩建的,保